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春雨  谷松 《中医药学刊》2006,24(3):452-453
阴阳属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张仲景成功地吸取了中国古代的哲学精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古代医学著作——《伤寒论》。阴阳理论作为支撑该书基本理论的一条主线,在文中许多条文直接以阴阳来叙述、说明,本文将《伤寒论》中有关的条文进行整理分析,分别从六经、脉诊、人体部位、阴气和阳气、人的体质等几方面论述《伤寒论》中的阴阳含义。  相似文献   

2.
何家武 《中医研究》2011,24(1):13-14
《伤寒论》中阴阳二字凡十八见,以不同的涵义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生理、病理,为治疗提供依据。现聊陈管见,以彰其义。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对特定部位辨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佳  孙冬阳 《陕西中医》2007,28(3):363-364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专著,它的问世,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仲景尤其注意对特定部位辨证,认为这是诊察疾病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伤寒论》特定部位辨证的内容较为丰富,本文仅就此,做一初步探讨。1头项部头为诸阳之会,又为髓海  相似文献   

4.
刘彦君 《陕西中医》2009,30(7):903-904
《内经》认为:疾病虽多,不外阴阳;病证虽杂,不外标本;治法虽繁,无非逆从。《伤寒论》不仅把此标本理论有机地运用于辨证施治过程中,而且对此给予进一步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文字古奥,义理精深,要学好它,宜善择注释本。文章从诸多《伤寒论》注解本中,推介了6种版本,对其特点、所长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阴阳属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张仲景成功地吸取了中国古代的哲学精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古代医学著作———《伤寒论》。阴阳理论作为支撑该书基本理论的一条主线,在文中许多条文直接以阴阳来叙述、说明,本文将《伤寒论》中有关的条文进行整理分析,分别从六经、脉诊、人体部位、阴气和阳气、人的体质等几方面论述《伤寒论》中的阴阳含义。  相似文献   

7.
刘丽军 《河南中医》2012,32(6):661-662
《伤寒论》不仅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体现辨证论治精神的著作,而且是一部体现我国独特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著作,其中所蕴含的生命为本、仁爱救人,治学精勤、医风严谨,关爱体恤、注重责任等医学人文精神,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与重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之六经病证,是由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从而形成阴阳的偏胜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阴阳失调,既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的失调,又是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阴阳失调在《伤寒论》中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其主要表现约有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张五洲  杨英豪 《中医杂志》2001,42(2):122-123
《伤寒论》自诞生以来,即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誉其为“方书之祖”,强调“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笔者谨就《伤寒论》证候的确立原则谈一点粗浅看法。证就是证候,与症不同,症多指单个症状,证则代表着一系列的症状、体征,实质上是一个包含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内容的综合性概念。辨证论治的目的不是解除某个症状,其手段不是完全针对特异性病因进行治疗,而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反应性达到治疗目的。那么,《伤寒论》是根据什么原则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症状、体征联系起来,形成不同的证候呢?实际上仲景用以确定证候的是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经络、脏腑、营卫  相似文献   

10.
淳化本《伤寒论》是六朝传本,于北宋淳化三年(992)收录于《太平圣惠方》卷八。此本是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宋本《伤寒论》及《千金翼方》卷九卷十选定的校本之一。今以淳化本校宋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研读宋本《伤寒论》,宜参此本。  相似文献   

11.
邪正观是《伤寒论》的重要观点之一,贯穿于六经病辨证论治理论的全过程,对于临床医疗,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探讨了邪正观点在洽法中的具体运用及其规律,认为分别邪正消长的主次轻重,随机应变是论中辨证施治的主要特点。同时,列举了扶正祛邪的多种形式、方法,略述了后世的发挥及临床运用情况,肯定了这一治疗思想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玉良 《中医杂志》2012,53(1):12-15
《伤寒论》中包涵着多层次的阴阳对应性表述,运用对应性思维研读《伤寒论》,不仅有利于增强对阴阳理论的理解及基本理论的系统掌握,更有助于取得重要的发现和感悟.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表里先后的治疗三原则,亦即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其在治疗表里同病或表里证疑似之间应用尤显关键.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不局限于以往的形式方法将独到的理论思想与临床实践灵活结合所编撰而成的经典著作。在《伤寒论》中,仲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对阴阳的运用和理解均十分透彻。书中脉证并重,有关脉学的论述,更是高度显现了独具特色的脉学思想,乃是后世脉学发展成熟的奠基。辨脉常以阴阳学说为理论指导,人体阴阳变化也通过脉诊得到显现,两者相辅相成。仲景常以阴阳为纲领来分析脉象,将脉形、脉势、脉位等划分为阴阳两类,称其为脉阴阳。同时,脉是气血运行的外在表现,通过脉象的阴阳,可以观察人体内阴阳消长盛衰,预测疾病的病位、病性、转归与发展。故“阴阳脉法”能够体现人体阴阳与脉阴阳之间互为呼应的关系。本文对《伤寒论》中的有关脉阴阳原文进行了归纳、整理、分析,从“阴阳为辨脉总纲”“脉证分阴阳”“脉示人体阴阳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辨析,并结合历代医家的观点,浅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脉象《伤寒论》中脉象阴阳的含义较广,其所指大致可分为脉位、脉势、脉类三种。 1.脉位:即脉象见于寸、关、尺三部的位置。因其脉之各部所应脏腑不同,所以,脉象与脏腑病变相应,有三部同见,也有单见于一部者。《伤寒论》中所指的脉位,一般阴阳并举时,阳指关前,阴指关后,总赅寸关尺,指一种脉象见于寸关尺三部。如:“脉阴阳俱浮(6条)”是寸关尺三部俱见浮脉;“脉阴阳俱紧(3、283条)”是寸  相似文献   

16.
17.
《伤寒论》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其辨证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阴阳作为八纲辨证的总纲,在此书中得到广泛、具体的运用。但文中概念饮食的意义较广,常是不同的条文中有不同的含义,注家亦多有分歧。本文对《伤寒论》中的有关条文进行了分析、整理、归纳,从“脉诊分阴阳”、“阴阳位”“阴阳气”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辨析,使其阴阳概念的涵义条理化。  相似文献   

18.
《内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伤寒论》中涉及阴阳的条文有45条,张仲景并未对阴阳的含义进行诠释。笔者通过学习《伤寒论》,从六经属性、诊脉要素、表里病位、生理病理、特殊含义、医家不同注解等方面阐述《伤寒论》中阴阳的含义,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辨证新论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忠文 《中医药导报》2005,11(12):1-4,7
自晋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宋林亿校正,至明赵开美复刻本刊行于市,为中医学者提供了现行的《伤寒论》读本。历来从医的角度精研细讨,有注解、集注者千余家之多,总离不开六经、八纲之类。随着时代的变迁,本着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观点,敞开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观,就《伤寒论》辨证大胆新论。文章认为,《伤寒论》的指导思想是唯物辩证法;《伤寒论》中六经辨证是子虚乌有,实为六病分证;对六经传变有新的理解;与阴阳、脏象、气血、津液等基础理论紧密结合,创立了《伤寒论》之辨证新说。  相似文献   

20.
浅探《伤寒论》中平调阴阳的辩证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的阴阳学说渊源于《内经》。仲景根据《内经》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 ,认为疾病都是阴和阳两个方面斗争的结果 ,即阴阳失调 ,疾病乃生。鉴此 ,《伤寒论》中的理、法、方、药就充分体现了平调阴阳 ,使阴平阳秘、其病可已的辩证法思想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如次。1 理论明辨阴阳《伤寒论》亦可称之为疾病论。疾病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所反映的证候是复杂的 ,无论证候变化多端 ,均可用八纲归纳 ,而阴阳为八纲的总纲。然而八纲就是从《伤寒论》中得到启发而加以系统化的。仲景遵循《内经》阴阳学说的理论 ,把疾病看成是机体阴阳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