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冠装动脉移植术患者Q—T离散度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移植术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Q-Td与术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87例冠状动脉移植术患者(分成Ⅰ组65例:术后无心律失常;Ⅱ组12例:术后伴室性心律失常;Ⅲ组10例:术后伴房性心律失常)术前术后Q-T离散度进行分析。结果 3组Q-Tmax、Q-Tcd、Q-Td在术前、术后3天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在术前,术后3天、1周,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均高于下学,而无心律失常组和房性心律失常组基本正常。术后2周室性心律失常组Q-Td也已降至正常,此时3组的Q-T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Q-Td和ST-T改变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与室笥心律失常的发生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Q-Td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缺血的程度,可作为冠状动脉移植术后心肌血供改善的一个指标。Q-Td增大对心律失常及猝死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伴心肌缺血(MI)时心率变异性(HRV)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90例EH患者,根据动态心电图上有无MI,分为MI组(40例)和无MI组(50例),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0例)进行对照,观察HRV的时域指标和室性心律失常。结果 EH患者中HRV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index、rMSSD和PNN50,除夜间SDNNindex外,其余时间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在EH患者中MI组白天和夜间SDNNindex、白天rMSSD与无MI组无差异,其余指标MI组明显低于无MI组(P<0.05—0.01);EH患者中24h室早总数明显于对照组(P<0.05—0.01),而EH患者中MI组室早总发生率和Lown Ⅲ级以上室早总发生率明显高于MI组和对照组(P<0.05—0.01)。结论 EH患者中HRV减低,反映了高血压患者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失衡,尤其在伴有MI的患者中更为明显,这类患者更易出现复杂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cardioal infarction,AMI)患者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相关性。方法根据AMI心电图有无fQRS波,分为fQRS(119例)和nfQRS(161例)两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室性心律失常、HRV各项时域指标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1)fQRS组室性期前收缩≥720个/24 h、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Lown分级3~5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高于n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fQRS组HRV的各项时域指标(SDNN、SDANN index、rMSSD、pNN50)较nfQRS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MI患者心电图存在fQRS波可能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HRV明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伴抑郁症及焦虑症心血管病(CVD)者的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探讨不同心理状态下各指标有无差别。方法收集伴抑郁症CVD者(A组),伴焦虑症CVD者(B组),同时伴抑郁症和焦虑症CVD者(C组),不伴抑郁症或焦虑症的CVD患者(D组)动态心电图(DCG)资料,分析HRV时域指标,并与对照组(E组)比较,分析各组心律失常发生种类及数量。结果HRV时域指标A、B、C组均显著降低,SDNN下降最明显,与D组差别显著(P>0.05);A、B、C与E组差别有极显著意义(P<0.01);A、B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心律失常以室性早搏和室速发生最多(56.3%);其次是房性早搏(36.7%),窦速等(21%);A、B、C组均较D组显著增多,差别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伴抑郁症或焦虑症心血管疾病者HRV时域指标显著下降,其中SDNN下降显著性最大。并易于发生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无痛性心肌缺血(SMI)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采用分层(分类)抽样法,随机抽取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65例(Ⅰ组),2型糖尿病合并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51例(Ⅱ组),健康对照者45例(Ⅲ组),对比分析三组发生心律失常情况及三组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结果Ⅰ和Ⅱ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分别与Ⅲ组相比,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室性早搏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Ⅱ组与Ⅰ、Ⅲ组相比,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Index、SDNNIndex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MSSD、PNN50Ⅰ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2DM伴S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HRV显著降低,心脏迷走神经损伤明显;动态心电图包括SMI及HRV检测对T2DM患者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讨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观察室性心动过速患者(n=22)体表DCG Q—Td.发现室速发作前3天内Q—Td大,Q—Td值室速组为88.0±24.0ms,对照组(n=30)为20.2±12.0ms,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认为Q—Td增大可作为预测室速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伴左心室肥厚(LVH)心率变异性特点,评价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减低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其中不伴LVH(HRV)的患者34例,伴左心室肥厚(HRV)的患者26例;选择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结果 高血压患者HRV降低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伴有LVH的高血压患者HRV降低的阳性率又明显高于无LVH者(P<0.01).高血压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0.8077为LVH患者.结论 高血压尤其是伴左心室肥厚患者的HRV减低,即自主神经对心脏的调节能力减弱.HRV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无创性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与QT离散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与 QT离散度 (Q Td)、JT离散度 (JTd)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 31例 ,按照标准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试验的结果分成阳性者及阴性组 ,16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人员均测 QTd、JTd及 2 4h Holter心电监测 ,并进行心律失常分析和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 5 4.8% ,其发生率与病程呈正相关 ,QTd与 JTd显著延长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结论 :QTd和 JTd可作为一项 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左心室肥厚(LVH)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DCG)、超声心动图(UCG)对156例EH病人进行检查并分组分析.结果LVH组室性心律失常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LVH组(P<0.01);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室性心律失常(P<0.01).结论左心室肥厚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室肌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以及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AMI患者HRV的影响.方法 6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阿替洛尔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2 w记录24 h 动态心电图,观察患者HRV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HRV各参数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阿替洛尔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结论 AMI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改善HRV,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张萍  黄伟剑  崔丽丽 《心电学杂志》2014,(3):216-219,244
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临床危险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高危患者中的预警作用。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伴有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患者为恶性心律失常组(n=148),急性心肌梗死不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为对照组(n=52),测量患者的各心电指标,包括QRS时间、Q- T间期和Tp- e间期、J波、碎裂QRS波群,计算Q- Td及Tp- eC,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调查6个月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上述指标。根据LVEF值将所有患者分为LVEF≤30%,30%<LVEF≤40%,40%<LVEF≤50%,LVEF>50%,比较不同LVEF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性猝死发生情况。纳入常见的临床危险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因子。结果恶性心律失常组合并糖尿病者、QRS时间、Q- Td、Tp- e间期、Tp- eC、J波、碎裂QRS波群、BNP值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LVEF值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LVEF的降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中30%<LVEF≤40%所占比例最高(85.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p- e间期、LVEF、J波是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子(r=0.72、0.62、0.49,OR=4.68、3.63、2.46),Tp- e间期的相关性最强(r=0.72),相对危险度最高(OR=4.68)。结论Tp- e间期、LVEF、J波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Tp- e间期的预测价值最高,优于LVEF、J波。LVEF的降低与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对129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结果表明:伴左室肥厚高血压组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左室肥厚的高血压组(n=81),70.8%VS13.6%,P<0.005;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昼夜变化以晨6时至下午12时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张晓斌  杨京会  高宝安 《内科》2013,(2):162-163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心律的昼夜变化情况。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8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其心律失常发生率、昼夜心率变化及心律失常发生类型及时段,确定心律失常与症状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结果8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经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心律失常58例,检出率为70.73%,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的检出率(19.5l%)(X^2=43.44,P〈0.05);82例患者白天清醒期的平均心率明显高于夜间睡眠期的平均心率(t=5.21,P〈0.05);82例患者中最快心率峰值发生在6:00—12:00为45例,占54.88%,最慢心率峰值发生在0:00~6:00为80例,占97.56%;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多发生在10:00—22:00时段,与22:00~10:00时段的检出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其中房性、室性早搏最为常见,昼夜心律失常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建议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常规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动态心电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行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异常检出率;比较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与对照组动态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差异;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时域指标(SDNN、SDNAA、rMSSD)的差异性。结果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动态心电图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心电图;急性脑血管病组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脑血管病组HRV时域指标rMSSD明显低于对照组,SDNN、SDNAA低于对照组。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律失常以阵发复杂性心律失常包括各种偶发与频发早搏、短阵房速与房颤、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房室阻滞为主。动态心电图可提高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阵发性、突发性、复杂性及危险性心电检出率,对心律失常的定性及HRV的定量分析可为急性脑血管病时心脏损伤的诊断、评估和治疗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及QT离散度(QTd)的变化,以期了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受累情况与HRV及QTd之间关系。方法选择伴有左心室肥厚(LVH)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2例及不伴有LVH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4例,与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24h HRV时域指标及室性心律失常,同时进行QTd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伴LVH组HRV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也低于不伴LVH组(P<0.05)。不伴LVH组中: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比(PNN50)及24h内连续5min节段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SDNNindex)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原发性高血压伴LVH组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发生率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不伴LVH组与正常对照组(P<0.01),后两者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QTd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伴LVH组QTd及校正的QTd(QTcd值)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不伴LVH组与正常对照组(P<0.01),后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HRV降低程度、QTd增大及CVA发生率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受累程度相一致,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室水平的自主神经调节及心室肌本身的病变状态,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可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景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近年来不断增高,但目前仍无有效的预测指标。目的分析碎片状QRS波与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于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246例,根据心电图将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试验组(n=62),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对照组(n=184)。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高血压分级、实验室检查指标、心电图特征(包括有无P波缩短、PR间期异常、碎片状QRS波、QRS波延长和ST段异常),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碎片状QRS波与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有无P波缩短、PR间期异常、QRS波延长、ST段异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碎片状QRS波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碎片状QRS波是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HR=3.431,95%CI(1.502,7.835),P<0.05〕。结论碎片状QRS波是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可于临床上对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引起的左心室肥厚、左心室重量增加对房室传导、心肌细胞复极离散度及脑卒中的影响。方法:临床确诊的高血压病人188例,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厚度及左心室重量,心电图测量P—Rd、Q—Td、J—Td。结果:合并左室肥厚者108例,不合并左室肥厚者80例。左室肥厚组患者P—Rd、Q—Td、J—Td及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合并左室肥厚者。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厚与房室传导时限、心室肌复极的一致性及脑卒中发生率密切相关,可能成为预测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陈旧性心肌梗死室性早搏与QT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室性早搏Lown's分级与QT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82例OMI患者,按室性早搏Lown's级别分组:A组:Lown's 1-3级,60例;B组:Lown's 4-5级,22例;检测各组HRV时域指标和QTd,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1)A组的QT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B组的QTd显著增加,明显大于A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2)与正常对照组和A组比较,B组的HRV各项时域参数指标显著降低(P<0.001)。结论:室性早搏Lown's 4-5级OMI患者的QTd明显增大、HRV显著降低;预示其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9.
196名老年T2DM患者(男95名,女101名)行卧位静息态常规心电图检查,分为正常、ST-T改变(T波低平或倒置、ST段缺血性压低)、病理性Q波三种情况.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测定心率变异性,分别比较每分种HRV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I、rMSSD)上四分位组和下四分位组之间常规心电图差别.结果上四分位组和下四分位组之间常规心电图差异有显著性(P<0.01),HRV指标减低,而异常常规心电图增加.每种HRV时域指标上、下四分位组间收缩压、总胆固醇、UAE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四分位组高于上四分位组.结论初诊老年糖尿病患者中,HRV降低与其常规心电图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方法 77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成两组,单纯高血压病组(n=49)及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组(n=28),采用动态心电图(DCG)观察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缺血性ST-T改变及HRV情况,分析两组患者代谢及HRV指标特点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的体质指数、血尿素氮、血尿酸、收缩压及空腹血糖水平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心率、夜间心率、HRV时域参数及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心动过速及缺血性ST-T改变检出率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HRV明显减低,且易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