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常见的周围血管性疾病之一,在中医学中属于“脱疽”范畴。《内经》、《灵柩·痈疽》中载:“发于足指名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衷急斩之!不则死矣。”《千金翼方》对脱疽病主张采用“毒在内则割,毒在骨则手术治疗法”。这都指出了脱疽疾病特点及治疗方法。近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虽说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对本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2.
骨髓炎属祖国医学“附骨疽”、“附骨流注”的范围。把骨髓、骨质、骨膜的炎证都概括在内,是毒邪内结,发于筋骨深处的疮疡,是无头疽的一个特殊证型。初起多表现为阳证,而后期则多表现为阴证,也有一发病即表现为阴证者。在临床上按照发病的急缓可分为急性骨髓炎和慢性骨髓炎两大类进行辨治。一、发生骨髓炎的主要机理1.由于外感邪毒,久而不解,火毒炽盛,侵入骨髓而成本病。如《灵枢·痈疽篇》说:“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  相似文献   

3.
蜂房又名蜂窝,甘平有毒,入肝胃肾经,具有祛风解毒,疗疮杀虫,消肿定痛之功。《本经》谓本品“主治惊痫瘈疭,寒热邪气,癫疾鬼精,盅毒肠痔……”《别录》谓其“疗风毒毒肿……疗恶疽附骨疽,根在脏腑,厉节肿出,疔疮恶脉,诸毒皆瘥。”历代医家总结积累了许多蜂房治病的经验,在对恶疽、附骨疽、流注恶核、积聚等论治中就包括了癌肿的治疗经验。笔者在临床中运用蜂房治疗癌肿疗效满意,现举例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4.
阴疽在外科书中均称“无头疽”,现代医学谓是“深部脓疡”。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治法总论第二说:“痈疽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脉虚病虚,首尾必行补法;表实里实,临时暂用攻方……。”清王洪绪《外科症治全生集》的痈疽总论篇说:“既患寒疽,酷暑仍宜温暖,如生热毒,严冬尤喜寒凉。”祁广  相似文献   

5.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劳动人民中间较常见的,而且是一种比较难治的慢性周围血管器质性病变。目前一般都认为本病是祖国医学所谓的“脱疽”。脱疽这个病名始见于《灵枢·痈疽篇》称为“脱痈”。至晋代刘涓子《鬼遗方》才改名为“脱疽”。我们体会,古代医书中所谓的“脱疽”,除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相似文献   

6.
<正> 南郑县中医张启兴七世行医擅长外科,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属中医“附骨疽”、“咬骨疽”、“多骨疽”、“穿骨疽”、“骨漏”等范畴,病程长,缠绵难愈,如不及时给予恰当治疗,每多致残. 本病多为急性化脓性骨感染失治误治而来,大凡痈、疽、疗疮毒热未解,深窜入里,伏骨结毒;或因跌仆损伤,气滞血瘀,复受毒邪,以致经络受阻,蕴脓腐骨、蚀筋伤肉所致. 在治疗方面,张氏重视整体治疗,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部分病例病程迁延,乃  相似文献   

7.
肿瘤大致属于中医的积聚、乳岩、石疽、石瘕等范畴。癌毒结滞、蓄而不化是肿瘤发病的根本原因.《中藏经·卷中·论痈疽疮肿》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则生矣.”来·杨士没更是明确指出:“癌者……毒根深藏。”然而不难发现,医家在运用中多把癌毒归为热毒,解毒也常指清热解毒,而忽略了部分痛毒的阴寒之性。从阴阳依存互立的角度讲,有热毒,必有寒毒。金·宾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中说:”乳岩,此毒阴极阳衰。”已说明了癌毒的阴寒之性.隋·巢元方在《请病源候论》中指出石疽:“此由寒气客于经络,与气血相搏,血涩结而…  相似文献   

8.
段艳  张万明 《国医论坛》1997,12(3):44-44
黄芪,《神农本草经》名为戴椹,列为上品,《名医别录》称戴椹,至《本草纲目》始称黄芪。本品味甘,性微温,入脾肺二经,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炙用补气升阳。临床用于自汗、盗汗、水肿、痈疽、内伤劳倦、脾虚泄泻及中气下陷、内脏脱垂诸证。张元素《珍珠囊》及汪昂《本草备要》均称其为“疮家圣药”。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肉疽倍黄芪”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谓其:“主痈疽,久败疮。”《刘涓子鬼遗方》中用黄芪治痈疽的处方竟有39首之多,如书中内补黄芪汤,配伍人参、当归、远志、五味子等治痈疽溃脓多,里有虚热。此后历代…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用蛇治病历史悠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蝮蛇,胆苦寒微有小毒,疗诸漏,研敷之。皮烧灰,疗疔肿恶疮骨疽”。祖国医学称慢性骨髓炎为“附骨疽”,是骨疽之一种。其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多属于虚证,早期肾气虚,晚期气阴两虚。一般认为系由于七情劳倦伤肾,引起肾气(阴)虚;复感外邪,邪客经络致气滞血瘀。久之,骨失所养,疽得以附,骨病髓  相似文献   

10.
本方由轻粉、冰片、麝香、血竭、胆矾、寒水石、干蟾酥、乳香、没药、硃砂、铜绿、雄黄、蜗牛、蜈蚣诸药组成。用于脑疽、疔疮、发背、痘痈疔毒、乳痈疽、附骨疽、一切无名肿毒、恶疮;或麻木呕吐,或昏愤咬牙者。有清热解毒,消疔散痈之功。“飞龙”,蚁蚣别名,亦称飞天蜈蚣。“夺命”,即夺回生命。本方为治疗疽恶  相似文献   

11.
“他方活命饮”为《证治准绳》方,《医宗金鉴》对本方有较高的评价。认为此方治一切痈疽,不论阴阳疮毒,未成脓者即消,已成脓者即溃,化脓生肌、散淤消肿,乃疮痈之圣药,诚外科之首方也,故名之曰“仙方活命饮”,为后世医家治疗疮科的常用方剂。  相似文献   

12.
阳和汤是中医外科治疗阴疽的主要方剂。清王洪绪《外科症治全生集》的痈疽总论篇说:“未出脓前,痈有腠理火毒之滞,疽有腠理塞痰之凝;既出脓后,痈有热毒未尽宜托,疽有寒凝未解宜温。既患寒疽,酷暑仍宜温暖,如生热毒,严冬尤喜寒凉,然阴虚阳实之治回别。……诸疽白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殊不知毒即是寒,解寒而毒白化……。”又痈疽治法篇说:“初起之形阔大平塌,不肿不痛,色不明亮,此疽中最险之症,倘误服寒凉,其色变如隔宿猪肝,毒攻内腑,神昏即死。失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里,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凝结,此三味虽酷暑不能缺一也。腠理一开,  相似文献   

13.
解毒消坚汤治疗急性骨髓炎治验赵家宏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225700)主题词骨髓炎/中医药疗法复方(中医)/治疗应用@解毒消坚汤/治疗应用急性骨髓炎是一种骨组织化脓性感染的疾病。中医称之为“附骨疽”、“附骨流注”。并以为多数为外感邪毒,久而不解,火毒炽...  相似文献   

14.
阳和汤出自清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方由熟地鹿角胶肉桂白芥子生姜麻黄甘草等七味药组成。能温阳散寒、养血通脉、主治一切阴疽、附骨疽,流注,鹤膝风等属于阴寒之证。笔者将其方引  相似文献   

15.
“疽”是外科疾患中比较严重的病症,在临床鉴别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代表初起有头,逐步形成蜂窠状脓头满布的疮疡.如脑疽、背疽等;另一种是代表深(?)的慢性脓肿.如附骨疽等。这两种症候群,虽然都是属于“疽”的范畴,但是在辨证与治疗上,却是各不相同的。爰以中医所称的“发疽”、“附骨疽”为代表,试作如下概述。  相似文献   

16.
据考证,麦饭石最早出现在公元五世纪,宋齐间人陈延之所著的《小品方》(隋志12卷),此书早已亡佚,遗方载于金·杨用道重辑的《附广肘后方》卷五,治痈疽女石乳诸毒肿方第三十六,全文为:“小品痈结肿坚如石,或如大核色不变,或作石痈不消,鹿角八两作灰,白敛二两...  相似文献   

17.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人们所熟知的顽疾重症。目前在临床上治疗仍感棘手。古代病名称为脱疽,《灵枢》曾有脱痈的记载,后世方书或称脱骨疽、脱骨疔等,大多列于痈疽病证范畴,实际是异名同证。其病位每发生在人体下肢,若邪毒一经侵入经络骨髓,即难免发展为溃疡,出现腐肉死骨,浸淫日久,则足趾自落,最终仅能采取高位截肢手  相似文献   

18.
黄芪是著名的常用滋补中药材,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历代许多著名医家都对黄芪备加青睐,称其为"补药之长""补气诸药之最". 黄芪又名黄耆,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称为戴糁,曰:"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疮,补虚,小儿百病."被列为上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黄芪为主的组方治疗骨疽等的记述.骨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相似文献   

19.
中医对脉管炎的认识中医学统称此病及其他肢端缺血症为“脱疽”、“脱骨疽”,“手足脱疽”、“十指(趾)零落”等。《灵枢·痈疽》篇云:“发于足指,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说明早在两  相似文献   

20.
“三陷症”是疡科的危急重证,多发生于痈疽患者,故习惯上常称为疽毒内陷,是这类疾患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