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公认肾病综合征存在高凝状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血栓及栓塞并发症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探索血栓预测、诊断、治疗监测对临床医生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检测了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者随机分成二组,分别给予潘生丁、力抗柱进行抗凝治疗,观察了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了两种药物的抗凝治疗与消减尿蛋白的疗效。1材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60例PNS均为近年来住院病人,年龄14岁,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排除了继发性NS,且肝脏疾病、血液病、血栓病、糖尿…  相似文献   

2.
尿D-二聚体检测在小儿常见肾脏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雪梅  李秋  盛朝凯 《重庆医学》2003,32(6):691-692
目的 测定几种常见肾脏疾病急儿的尿D-二聚体,探讨尿D-二聚体在小儿肾脏疾病肾损害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过敏性紫癜、急性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及狼疮肾炎(LN)患儿56例为实验组,另选同龄健康儿童45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SA法分别测定其尿D-二聚体含量,比较各实验组间及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 (1)56例实验组患儿的尿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存在不同程度增高。(2) 各实验组间比较显示过敏性紫癜临床肾损害者较无明显肾损害者尿D-二聚体增高显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LN组间无显著性差别,但二组病例均较正常对照增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小儿常见肾小球疾病存在不同程度的尿D-二聚体增高,提示这几种肾脏疾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尿D-二聚体的检测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相关疾病具有指导意义,且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血液凝血功能状态的变化。方法:对63例住院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入院时即抽静脉血进行凝血四项(PT、APTT、TT、Fbg)及D-二聚体检查分析。结果:63例患者中,52例出现凝血功能变化.表现为D-二聚体增加38例,APTT缩短43例,TT缩短2例,PT缩短6例,Fbg升高11例。结论:COPD患者血液凝血功能状态有异常,表现为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在临床不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6-11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病人257例作为疾病组,健康对照组34例,用酶联免疫荧光法、胶乳免疫比浊法对不同疾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进行检测.结果 过敏性紫癜、脑梗死、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有助于临床对患者高凝和纤溶状态的判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海燕 《中原医刊》2007,34(5):35-36
目的 通过川崎病患儿(KD)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川崎病血管损伤的机制,探讨D-二聚体改变与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48例KD患儿,3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的血D-二聚体。结果 KD患儿D-二聚体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D-二聚体明显增高,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二聚体在川崎病血管损伤、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D-二聚体升高反映了川崎病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对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伤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6.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D-二聚体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患者,24例普通肾病综合征无高凝状态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并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患者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普通肾病综合征无高凝状态患者(P<0.01)及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抗凝作用减弱、纤溶活性增高,早期检测血D-二聚体含量可快速准确地了解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体内高凝状态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60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提示高凝状态,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相似文献   

8.
叶艺萍  魏明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46(5):160-160,162
目的探讨晚期孕妇凝血与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183例在我院产科住院的待产晚期孕妇,定量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和同期住院的妇科非妊娠女性50例做对照。结果晚期孕妇待产组D-二聚体和FIB水平明显高于非妊娠组(P〈0.01)。结论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晚期孕妇高D-二聚体、FIB水平提示其与妊娠晚期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对2012年1月-12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的住院患者20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120例及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人员191例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定量测定比较。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早期预防性使用抗凝剂可有效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120例乳腺癌患者组和10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同时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下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结果乳腺癌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在不同TNM分期之间有显著差异;同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三阴(ER、PR、HER2均为阴性)乳腺癌患者中要显著高于非三阴患者,在1年生存率的分组比较中也有显著差异。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反映了乳腺癌的恶性程度,与乳腺癌的分期、进展和生存期密切相关,因此D-二聚体水平在乳腺癌血清学诊断和临床应用研究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血浆D-二聚体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詹海涛  陈钢  朱凡特 《广东医学》2006,27(6):896-897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血栓形成性脑梗死(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58例CI患者及35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定量分析,对58例血浆D-二聚体含量不同程度增高CI患者病后第4,7,10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CI患者病后第4天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CI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P<0.01).结论 CI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提示高凝状态是CI重要病理生理基础,CI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量效关系提示,检测D-二聚体含量,可为临床评价CI病情、疗效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体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的118例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合并ARDS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间段内在西安市胸科医院就诊的118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FIB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对全部患者实施综合性治疗,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FIB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别为(1.04±0.39)和(4.80±1.15),对照组(0.50±0.10)和(2.72±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别为(0.51±0.11)和(2.78±0.56),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照组数据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合并ARDS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FIB与D-二聚体水平异常上升。通过积极治疗可降低上述指标水平,改善高凝状态。FIB与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70例病例及3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进行D-二聚体含量测定,了解血液的高凝状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与发展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于429mm波长下比色,以标准曲线而求得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缺血性脑梗死患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增加,反映纤溶活性增强及凝血酶生成增多,成为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有价值的指标,以及D-二聚体含量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结论 D-二聚体提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程发展中及60岁以上的高龄D-二聚体水平有明显的变化,产生高凝状态而致病。  相似文献   

14.
D-二聚体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芬 《中外医疗》2010,29(5):21-22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D-二聚体的检测,探讨其与疾病的关系与临床意义。方法统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缓解期、加重期及加重期治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结果D-二聚体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患者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D-二聚体明显下降;D-二聚体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呈负相关,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呈正相关。结论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并及时纠正缺氧、解痉及适当的给予抗凝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沙浩波 《黑龙江医学》2014,(12):1370-1371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患者术后抗凝治疗,预防继发性血栓形成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88例胃肠道肿瘤患者分为恶性肿瘤组及非恶性肿瘤组,其中恶性肿瘤组又分为老年恶性肿瘤组及非老年恶性肿瘤组,应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各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与非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以及非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前水平(P〈0.05);老年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老年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后水平(P〈0.05)。结论手术对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有明显的活化作用,并能促进高凝状态的发生,故应重视手术后的抗凝措施,防止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冯迎春  李春燕  贺国斌  陈予  明文 《四川医学》2011,32(11):1673-1675
目的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P-选择素、IL-6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帮助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选择。方法收集56例胰腺炎患者:轻型胰腺炎(MAP)22例及重症胰腺炎组(SAP)34例;其中SIRS组36例与非SIRS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P-选择素、IL-6和D-二聚体水平及分析D-二聚体与P-选择素和IL-6的相关性。结果用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和ROC曲线分析。结果 SAP组和SIRS组P-选择素、IL-6、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MAP组及非SIRS组(P均〈0.05);D-二聚体与P-选择素(γ=0.463,P〈0.001)、与IL-6(γ=0.276,P=0.013)皆相关。ROC的曲线显示D-二聚体诊断SAP曲线下面积更大。结论 P-选择素、IL-6和D-二聚体在SAP组比MAP组升高更明显,P-选择素、IL-6与D-二聚体相关。D-二聚体明显升高提示诊断SAP。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ACV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及其病理生理意义.②方法 对342例ACVD患者和60例正常人均采用免疫测定法进行测定.③结果 ACVD患者较正常人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急性脑出血(CH)与脑梗死(CI)两组问比较,D-二聚体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大面积脑梗死组血中D-二聚体含量高于腔隙性脑梗死.④结论 急性CI与CH患者机体内均存在高凝状态,脑出血不是原发或继发的纤溶亢进所致,而是高凝造成的血管硬化破裂所致,是高凝状态的另一种表现,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可作为ACVD的一个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健康对照组与过敏性紫癜患儿体内D-二聚体,以及过敏性紫癜肾型和非肾型D-二聚体,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健康对照组4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37例,测定D-二聚体的量,将HSP患儿和健康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作比较。结果健康对照组与过敏性紫癜患儿体内D-二聚体,以及过敏性紫癜肾型和非肾型D-二聚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过敏性紫痰患儿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功能增强及微血栓形成,过敏性紫癜肾型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型过敏性紫瘕患儿,说明D-二聚体阳性患儿,发生肾脏损害危险性高于D-二聚体阴性患儿,常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其与肺癌患者的病情关系。方法肺癌组患者96例均为我院确诊为肺癌的住院患者,其中57例有转移,39例无转移;肺炎组患者96例;健康对照组96例。分别检测各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浓度,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癌组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明显高于肺炎组和健康对照组,肺癌组患者中有转移组高于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炎组血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平均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通过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浓度有助于判断肺癌患者体内高凝和纤溶状态以及肿瘤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变化与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方法:我院行手术内同定术的下肢骨骨折患者158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对照组,于术前、术后24h和躺抽抽取静脉血2ml,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凝血酶原时间(P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rr)。结果:DVT组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术后24、48h时较对照组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T、APTr仅在术后48h高于对照组(P〈0.05),24h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二聚体、同型半髋氨酸血浆浓度值与DVT存在相关性(r=3.11,P〈0.05;r=4.53,P〈0.05),说明D-二聚体与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升高与DVT的发生存在正相关性。结论:无论凝血指标是否异常,D-二聚体和(或)同型半胱氨酸异常则血液都存在高凝状态或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是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子,监测其变化可提高诊断血栓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