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动过速即中医惊悸、怔忡之类也。以脉象数急为诊。多系血不养心,神气浮越所致。痰火内扰也问有之。《伤寒论》曰:“数则为虚”,“阳气微,膈内虚,脉乃数也”。《景岳全书·脉神章》谓:“数脉之病,惟损为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然虚损有阴阳之别,故数脉亦有浮沉之分。《四诊正法》曰:“数大而虚则为精血消竭之脉,细急如数阴证似阳之候也。”稽其治法《四诊抉微》指出:“浮数空软阳浮于上,治当温补;沉数细涩阴竭于下,法必滋阴。”《医碥》补充曰:更“有虚寒而逼火浮越者,真阳欲脱者,脉皆数甚”,且浮弦而大“投以温补之药,则数者静,弦者缓,大者敛矣。”笔者近年来根据临床辨证,应用不同的疗法治疗心悸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中医诊断学》(以下简称《中诊》)就浮脉主病论述曰“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而对主表虚的脉理解释为“若气虚不能内守,浮越于外,其脉亦浮,但浮而无力,是为表虚”。笔者对浮脉无力的主病及前后文不一致的提法心存疑虑,今且提出陋见,以求教于同仁。 “表实”指表寒证与表热证,与之相对之“表虚”当指“有汗,脉浮缓无力”之太阳中风证,此属外感表虚,但《中诊》所言表虚之脉理乃“气虚不能内守”所致。《简明中医辞典》对气虚有两种解释:①泛指机能不足、元气虚弱之证;②肺虚。可知,浮脉无力所主“表虚”乃肺脾气虚、肌表不固之内伤“表虚”,实属里虚证,非为伤风之表虚证。 《中诊》更在脉理后补充曰“但应注意,久病内  相似文献   

3.
答:“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这段经文出自《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全文是:“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  相似文献   

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出自仲景《金匮要略》,为虚劳失精而设,主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之症。正如徐彬忠所言:“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者,以失精梦交为精神间病,非此不足以收敛其浮越也。”本方有调和阴阳,潜镇摄纳的作用,后世常以之治疗遗精、梦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尤怡《心典》曰:“人生之道,曰阴曰阳,阴阳和平,百疾不…  相似文献   

5.
<正> 数脉是中医脉诊中常见之脉象,且在众多脉象之分类中,不论以四纲、六纲或八纲立论,数脉均为脉纲之一,与迟脉相对应。《难经》曰:“数则为热,迟则为寒。”由此在  相似文献   

6.
诊余偶记     
一、紧脉:《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魏荔彤注:“伤寒中风同一浮脉,而彼为浮缓此为浮紧,阳邪舒散故缓,阴邪劲急故紧。同为在表之浮,而一缓一紧,风寒逈异矣。”按《伤寒论》中紧脉乃与缓脉相对,紧之形态论中未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曰:“腹痛脉弦而紧。”曰:“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曰:“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相似文献   

7.
数脉属阳主热,已成公论。如《内经》“数则烦心”;《难经》“数则为热”;崔氏《脉决》“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濒湖脉学》“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虱热”等等。然通过《伤寒论》,的学习与临床观察体会到数脉不尽主热。数脉有主表寒之时《伤寒论》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此两条原文,都是论述外感疾病风寒在表之脉象变化。是脉之  相似文献   

8.
数脉,是临床常见脉。《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数咏,除表现在火热亢盛和阴虚内热的热证中,尚见于以下多种情况。【表邪外泄】《伤寒论》57条曰:“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49条曰:“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此脉数,并非风寒表邪热化,实乃卫阳正气与风寒表邪交争激烈,正将胜邪,邪随汗泄之信息。可用桂枝汤之辛温解表促使邪随汗泄。待其汗出微微则脉  相似文献   

9.
<正> 芍药甘草汤首见仲景《伤寒论》。主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笔者本着仲师旨意,加减投之,治疗营阴亏虚者,每获良效。一、偏头痛王某,女,35岁。1984年8月26日就诊。右侧头痛一月余,牙亦剧痛,呈阵发性闪电样,其痛如掣。并伴右侧肌肉抽搐、  相似文献   

10.
疾脉疾即是速,一般认为较数脉多一至.吴山甫说:"疾即数也".因此,似可不必另立疾脉之名,故自《脉经》而下至高阳生《脉诀》皆无疾脉之名.《崔氏脉诀》谓:"七疾八极,九至为脱."如果疾可作为独立脉名,则"极"、"脱"亦当另立专称了.此脉古人谓为阳极、为阴气欲竭之候,凡伤寒热极可见此脉,痨瘵虚惫之人亦或见之,皆为危恶之兆;盖阳热之极其势必衰,常一转而为微弱则危;痨瘵之疾,乃阴髓已竭而虚阳上亢,  相似文献   

11.
3.2.1 无排卵型功血 3.2.1.1 肝肾阴虚功血与肝肾阳虚功血:其辨证特点是,肝肾阴虚功血,必有血色鲜红质稠、脉细数等症;肝肾阳虚功血,则见血色淡红质稀、体胖、脉沉弱等候。若出血多时可见数脉,但阳虚之数,脉必数而无力,脉来沉微;阴虚之数,脉细滑。在功血病中,数脉见于虚证尤多,故景岳云“数脉之病,惟损最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岂数皆热病乎,若以虚数作热数,则万无不败者矣”。由此可见,功血病见有数脉者,不能单凭其脉率来认证,必须辨别其脉力和脉形,以此分证。肝肾阳虚患者出血日久、气随血耗,常可出现下腹坠胀或腰部发胀、纳少神倦及下肢浮肿等气虚症状。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消渴病篇第2节,虽不足60字,但言简意深,精辟地阐发了消渴病的发病机理,原文如下: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跌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便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相似文献   

13.
涩脉论     
《中医药通报》2011,(6):4-4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一昼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此平人血气营运之定数也。医者欲知血气之病与不病,非切脉不足以得之。脉之状不一,载于《脉经》者二十有四:浮、沉、芤、滑、实、弦、紧、洪、微、缓、涩、迟、伏、濡、弱、数、细、动、虚、促、结、代、革、散。其状大率多兼见。人之为病有四:曰寒、曰热、曰实、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凡表证过汗或自汗过多,虚其表阳,身寒而表证未解者,桂枝加附子汤甚效。取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加附子以温壮在表之元阳。《本事方》载:“有一士人得太阳病,因发汗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急而不伸,子诊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用  相似文献   

15.
问题解答     
<正> 问:少阴病既然禁汗,为什么也有发汗之理? 答:《伤寒论》285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病入少阴,心肾两虚,阴阳两衰,气血俱不足。由于致病因素和体质的不同,其机理可从阴化寒,从阳化热。若寒化,脉细沉数,为阴寒内盛,虚阳浮越之象,故不可发汗,若汗之则阳亡立现。若热化,脉细沉数,为邪热炽盛,阴津亏损之征,故不可发汗,若汗之则津枯液竭。由此而见,不论寒化、热化,汗  相似文献   

16.
凡一息五六至 ,谓之数脉 ,数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脉象。历代医学专著多认为数脉为热证主脉 ,如《脉经》曰 :“数者 ,腑也。数即有热”。《活人书》中曰“气血热则脉数。数者腑也 ,数则为热。”但在临床实践中 ,寒证出现数脉者也不少见。所谓寒证是指阳虚阴盛、机体机能活动衰减或感受寒邪 ,阴寒内盛所产生的证候。由于寒性收引 ,脉道拘急或寒困气机或阳虚鼓动乏力 ,寒证之脉多为紧脉或迟脉。但亦有一些会出现数脉。当然 ,要除外寒证化热或寒热错杂的情况。现将临床上常见的寒证数脉情况分述如下 :1 太阳伤寒证主要表现为恶寒 ,发热 ,无汗 ,…  相似文献   

17.
就《伤寒论》第39条所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历代医家见仁见智,颇不一致。《医宗金鉴》认为:“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脉也;伤寒当身疼,今身不疼,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证也。”柯韵伯说:“脉浮缓下当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之证……无少阴证,仲景正为不汗出而烦躁之证,因少阴亦  相似文献   

18.
<正> 关于“肺胀”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中,《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咳喘。”《灵枢·胀论》篇又说:“肺胀者,虚满而喘咳。”明确指出肺胀有咳、喘、胸中胀满等证。在《金匮要略·肺痿肺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有更详尽的描述:“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朱丹溪对肺胀有新的见解,在《丹溪心法·咳嗽》中谓:“肺胀而咳,或左或  相似文献   

19.
大陷胸汤首见于《伤寒论》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结胸证除因误下而形成以外,也  相似文献   

20.
<正> 《伤寒论》29,30两条原文是仲景和徙弟之间的病案讨论,现用病案讨论形式浅析如下: (一)题目:本为阳旦汤证误用桂枝汤的变证及治法。病例摘要: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原文29条] 讨论问曰:临证时遇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类似桂枝汤证的患者,投了桂枝汤后为什么病情加重呢? 仲景曰:患者本是阳旦汤证,阴阳己虚,反而误用桂枝汤发表则阴阳之气更虚,故见证为:阳虚不能温煦四肢的厥逆,胃气上逆,胃肠无主的呕逆,津液耗损不能上承的咽喉干燥,筋脉失其濡养的脚不能伸(比误治前脚挛急为重),心阴不足虚热上扰的烦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