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9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观察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的变化情况.结果:49例患者EMG检测综合判断提示神经原性损害.MCV及SCV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减慢(P<0.01);下肢神经病变重于上肢,感觉神经病变重于运动神经.15例双上肢无临床症状的患者中8例尺神经SCV有改变.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为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十针交叉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研究者所在医院针灸门诊2021年03月至2021年08月60例周围性面瘫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十针交叉透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法治疗,均治疗两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量表评价分级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经过两个疗程治疗,两组疗法均改善了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功能障碍(P<0.05),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十针交叉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见效快,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梅-罗(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MRS)的临床、病理及电生理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6例MRS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按MRS的诊断标准,6例中4例为完全型。全部患者均有唇、面部水肿;5例出现周围性面瘫;4例有皱襞舌表现。其中2例家族史阳性。2例患者的病理活检结果支持MRS诊断。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面神经运动传导复合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引不出波形;面神经支配的肌肉针电极肌电图无运动单位电位,或募集相呈单纯相、峰值减低。结论:MRS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唇、面部水肿,周围性面瘫及皱襞舌。病程长、反复发作者多预后不佳。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判断该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26例听神经瘤患者,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听神经瘤切除术,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病人中20例完全切除肿瘤,6例大部切除肿瘤。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面瘫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所有患者均未遗留明显后组颅神经及脑干损害表现。结论: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较好地保护面、听神经的功能,提高听神经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在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92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电生理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92例糖尿病患者中,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60例(65.2%),肌电图仪检查后有神经传导异常的72例(78.3%)。其中60例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患者中,肌电图检测异常者57例(95%);32例无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患者中,神经电生理检测有不同程度的神经传导异常者17例(53.1%)。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手术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患者发病原因、发病机制、有效的治疗方法及预后分析。方法对颞骨骨折及贝尔面瘫患者采用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离断伤患者采用面神经吻合术;不能行面神经吻合患者则采用面神经移植转接手术治疗;术后配合神经营养药物及针灸治疗。结果对40例患者进行随访,发病1个月内与1—3个月以内手术治疗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与3个月以上患者的疗效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28例颞骨骨折和4例贝尔面瘫患者行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功能恢复Ⅰ级21例,Ⅱ~Ⅲ级7例,Ⅳ-Ⅴ级4例;2例患者行面神经端.端吻合,面神经功能恢复Ⅲ级;另外4例是听神经瘤、面神经鞘瘤切除术后行面神经一副神经、舌下神经转接吻合,面神经功能Ⅲ~Ⅳ级;2例腮腺肿瘤切除术后采用耳大神经、腓肠神经进行移植吻合,面神经功能Ⅳ级。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3个月以内手术治疗较3个月以上者效果好;颞骨骨折导致周围性面瘫患者行面神经减压术效果最好,面神经移植转接术效果最差。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适时进行手术治疗是有必要而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Bell’s面瘫.又称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炎,是指因颈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所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一种疾病。相当于中医学的“面瘫”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较早认定的针灸适应治疗的43种疾病之一。但是,临床是否能在急性期进行针灸,特别是能否进行电针等强刺激的治疗存有很大的争论。本研究对在我院采用电针刺患侧面部治疗的急性期Bell’s面瘫患者与未采用针刺治疗患者的治疗后果及其后遗症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面神经减压术治疗早期颞骨外伤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0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1例早期颞骨段外伤性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经乳突径路行面神经减压手术治疗前后面神经电图和瞬目反射值,按H-B分级法评判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21例早期颞骨外伤性周围性面瘫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面神经功能恢复至Ⅰ~Ⅱ级达85.7%。手术前后对比,患侧面神经电图的潜伏期、波幅及瞬目反射潜伏期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经乳突面神经减压术治疗早期颞骨外伤性周围性面瘫可促进面神经血液循环畅通,恢复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脑脊液免疫球蛋白(CSF-Ig)与临床三者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对32例GBS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和CSF-Ig检测。结果:神经电生理检查发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F波异常率均大于体感诱发电位(SEP)、肌电图(EMG)和脑电图(EEG)的异常率,临床各型GBS之间以上结果的异常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CSF-Ig检测结果在临床各型GBS之间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1)。CSF-Ig明显升高时,MCV明显减慢,伴有波幅的明显降低。结论:神经电生理和CSF-Ig异常程度对了解周围神经髓鞘脱失程度和判断本病的预后有重要的价值,且CSF-Ig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作为诊断本病及观察疗效的参考指标,神经电生理检查还可以作为神经康复的动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重度神经损害的特发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及其对预后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重度神经损害的特发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这些患者在发病重度神经损害的第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进行肌电图与神经传导检查,并结合相应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42例重度神经损害的特发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的恢复无明显改善(P〉O.05);患侧面神经复合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均延长,运动传导速度均明显减慢,所引出的M波波幅均低于正常的70%,患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均可见失神经电位,以上4个参数结果在治疗到第1个月、3个月、6个月时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不同治疗时间后比较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重度神经损害的特发性面瘫患者经内科综合治疗无明显效果;神经传导与肌电图可以给重度神经损害的特发性面瘫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客观的依据,且内科综合治疗到第6个月后面神经功能在Ⅴ、Ⅵ级者,是否采取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与预后需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针灸前后胃肠病患者血清蛋白谱表达的改变.方法 用MALDI-TOF质谱仪和血生化分析仪对7名胃肠病患者针灸前后血生化指标及血清蛋白谱进行检测.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针灸可使胃肠病患者甘油三酯出现降低趋势;胃肠病患者针灸治疗前后比较得到2个蛋白差异峰,它们分别是:2625(m/z),2742(m/z);接受针灸治疗前胃肠病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得到4个差异蛋白峰:2767 (m/z),2742(m/z),2754(m/z),2568(m/z);以统计差异最显著峰2767(m/z)(X轴)和2742(m/z)(Y轴)建立坐标系进行二维分组分析,发现针灸治疗对胃肠病有明显效果,接近了正常人.结论2742(m/z)和2767 (m/z)这两个差异蛋白对揭示胃肠病的针灸治疗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low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LF-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分为联合组、rTMS组以及针刺组每组20例.针刺组给予针刺配合常规康复治疗,rTMS组给予常规康复和LF-rTMS治疗,联合组在针刺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LF-rTMS治疗,刺激部位为健侧半球的M1区(大脑运动皮质的上肢运动功能代表区),刺激频率为1.0 Hz.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部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评分评价疗效.结果:rTMS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和WMFT评分分别为4.65±1.66,7.45±2.63和0.85±1.57,10.05±4.02,针刺组分别为4.45±0.89,5.80±1.74和0.6±1.23,6.75±2.07,联合组分别为4.60±0.75,13.55±2.56和0.95±2.06,8.95±3.90.3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和WMFT评分均有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发现,治疗后rTMS组WMFT评分优于针刺组,FMA评分不优于针刺组;联合组FMA评分和WMFT评分均优于针刺组和rTMS组,组间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1 Hz rTMS可显著促进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与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观察电生理检测对慢性酒精中毒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作脑电图(EEG)、脑干诱发电位(BAEP)、神经电图(NCV)及肌电图(EMG)的检测和分析.结果:36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EEG异常27例(75%),EEG改变以弥漫性慢波增多为主.患者的EEG异常程度与饮酒量、饮酒年限呈正比关系.BAEP异常26例(72.2%),EMG检查综合判断提示神经源性损害.MCV异常率为63.9%,SCV异常率为83.3%.结论:应用电生理检测能全面反映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弥漫性损害,为临床提供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对25例GBS患者进行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F波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共检测126条运动神经、89条感觉神经及57块肌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上、下肢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占53.2%,MCV减慢占70.6%,F波异常占92.0%,SCV减慢占64.0%,EMG提示神经源性改变占68.4%。结论:GBS为广泛的周围神经损害,存在以脱髓鞘为主伴有轴索变性的神经电生理改变。神经电生理检测对GBS的诊断是极为重要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患者分为联合组、rTMS组以及针刺组(n=20).针刺组给予针刺配合常规康复治疗,rTMS组给予常规康复和rTMS刺激治疗,联合组在针刺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rTMS刺激治疗,rTMS刺激部位为健侧半球的M1区(大脑运动皮质的上肢运动功能代表区),刺激频率为1.0 Hz.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部分)、视觉类比评分法(Visual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疼痛情况.结果:rTMS刺激组治疗前后FMA和VAS评分分别为4.55±0.83,7.90±0.79和6.90±0.91,4.45±0.51;针刺组治疗前后FMA和VAS评分分别为4.50±0.76,11.60±1.27和6.80±0.95,3.20±0.52;联合组治疗前后FMA和VAS评分分别为4.70±0.80,18.0±1.45和6.85±0.99,1.75±0.45.3组治疗后FMA评分均有提高,VAS评分均有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发现,治疗后,联合组及针刺组FMA,VAS评分均优于rTMS刺激组,联合组FMA,VAS评分优于针刺组,组间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1 Hz的rTMS可显著减轻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16.
腕管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检测与容积传导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测中的容积传导误差。方法:对17例患者进行顺向法与逆向法拇、环指感觉潜伏期测定,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例患者顺向与逆向法检测结果不一致。顺向法检测出现二种形式的容积传导干扰。结论:在CTS的神经电生理诊断中,拇、环指潜伏期测定时,逆向法与顺向法并用可排除容积传导的干扰。  相似文献   

17.
催眠针法治疗心绞痛的疗效及血浆ET、NO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是当代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 ,其病因学和发病学十分复杂。它的发生是多种致病因素通过多个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如焦虑等 ,不仅是冠心病的病因及诱因 ,并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增加并发症和心源性猝死 ;治疗则需抗焦虑同治 ,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1] 。本研究运用自创的催眠针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现将其疗效及其对患者生理、心理的影响报告如下。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病例来源于武警西藏总队医院及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2 0 0 1.1~ 2 0 0 1.6住院病人及门诊病人。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自愿接受催…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开紫金锁联合针刀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效果,评价其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入院接受治疗的LMS患者84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单实施针刀治疗,观察组实施针刀联合开紫金锁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腰部活动障碍、压痛、酸胀、叩击痛、畏寒和放射痛方面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在活动障碍、压痛、酸胀、叩击痛、畏寒和放射痛6项临床症状方面评分均获得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紫金锁联合针刀可有效改善患者腰部活动障碍,消除肿胀,缓解疼痛,临床效果较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杨立丹    吴敬  王学军 《医学信息》2018,(7):143-145
目的 探讨调神益髓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抽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天津港口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观察,根据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调神益髓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评价比较两组患者ADL评分、BBS评分及Fugl-Meyer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ADL评分、BBS评分及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疗程后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调神益髓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改善下肢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背景: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是脑血管病治疗的主要手段,特别对一些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显示出显著优越性,但置入后康复及生物相容性等问题制约了该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目的:探讨针刺对可降解脑血管支架材料置入后康复效果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方法:纳入脑动脉狭窄患者70例,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43-79岁,均进行药物涂层可降解脑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其中颈动脉支架31例,椎动脉支架21例,锁骨下支架5例,大脑中动脉支架13例。支架置入后随机均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头电针刺理疗,治疗3个月后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化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得分,以及支架处血管狭窄度和血栓素A2、前列环素、血栓素A2/前列环素水平。 结果与结论:治疗3个月后,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FMA、Barthel指数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血栓素A2、血栓素A2/前列环素均低于治疗前(P < 0.05),前列环素高于治疗前(P < 0.05),两组间血栓素A2、血栓素A2/前列环素、前列环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针刺组再狭窄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间参考血管直径、支架血管直径、血管直径减少指数、再介入率等血管狭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针刺能够促进可降解脑血管支架材料置入后的康复效果,降低再狭窄发生率,显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