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内镜治疗围手术期的效果。方法将60例需内镜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从入院专科护理评估及对策、制定内镜治疗护理工作流程、医护共同合作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延续护理干预、护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5个方面来开展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的患者肠道一次清洁成功率、患者满意度、医生对肠镜检查前后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内镜治疗一次性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和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巫俊莉  陈声靓 《妇幼护理》2022,2(12):2879-2881
目的 观察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 2021 年 4 月到 2022 年 3 月接 诊的 102 例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常规组与规范组,每组各 51 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规范组实施试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负性心理和不良事件。结果 规范组在护理态度、护理技能、 环境护理、护理文书以及健康宣教等指标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相较于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 量表评分明显下降(P<0.05)。规范组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规范组不良事件发 生率(3.92%)比常规组(19.61%)低(P<0.05)。结论 对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实施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能改善 负面情绪,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138例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患者护理体会,包括做好心理护理、一般护理、术中护理、术后饮食护理、专科护理等。认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安全可行,较常规手术更加微创,具有推广价值。同时,行之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手术室耳鼻咽喉科护士系统化、规范化专科培训方法,有效提高手术配合质量.方法 在护士长指导下,由耳鼻咽喉科组长负责,对不同工作年限的护士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专科理论、工作程序、专科技术操作和综合素质培训.结果 经过系统规范化培训,手术室耳鼻咽喉科护士的医生满意度、围术期配合及专科理论知识都有了明显提高(P:<0.05).结论 手术室耳鼻咽喉科护士培训能提高专科手术整体配合水平,加快专科护理队伍的建设,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泌尿科护士在手术室及泌尿专科检查室的培训体会,按照泌尿外科专科护士培训的模式结合自身科室的特点制定个体化的培训计划,在手术室护士长及专科检查室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学习,阶段性的考核。经过规范化培训后,护士的专科理论、围手术期护理及健康教育能力、重症及专科疑难患者系统化的管理、护理带教能力、护理满意度、专业成就感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认为对于泌尿外科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可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健康教育能力、护理带教水平、患者满意度;有利于医护配合更加具有默契性和准确性,更好地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提升泌尿外科专科护理特色。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具有专科特异性的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规范化的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建立评价指标框架,应用Delphi法对17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并对函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轮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1、0.862,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9.47%、100.00%,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312、0.506(P0.01),专家对所有指标的意见集中程度高,最终确立了由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36项三级指标构成的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论基于Delphi法构建的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专家一致性程度高,结果可信度强,可促进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安全管理,降低普妇科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针对围手术期护理安全隐患,通过护理组织管理和业务管理,加强普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结果:通过护理安全管理,近2 a未发生护理相关不良事件,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论:护理安全管理的应用,可明显降低普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科学有效的麻醉恢复室( PACU)排班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方法通过实施两种排班模式,即责任组长带组的责任组分组包床管理及传统的单人包床管理排班模式,比较实施两种管理模式后专科护理质量、转入交接质量、麻醉医生满意度及护士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责任组包床管理模式的专科护理质量、转入交接质量、麻醉医生满意度及护士满意度均明显高于传统的单人包床管理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责任组包床管理排班模式可有效提高PACU护理工作效率及管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对PACU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三定”(即定员管理、定向培养、定能分级)管理为核心的新型护理能级管理模式在手术室的实施,以加快专科护士培养进程,提升护士职业发展空间,深化护理内涵质量,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方法 根据手术室专科建设规范,按照定员管理原则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对规范化培训护士、准专科护士、专科护士三个阶段进行手术室专科护理人才的定向培养,并根据定能分级实现对护士能力的分层次使用及绩效分配。结果 手术室实施“三定”管理后,护士的工作能力得以提升,医生的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 “三定”管理方案在手术室切实可行,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护理队伍的内涵建设和护理专科化发展,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建立围手术期疼痛护理管理体系,制订及实施规范化的疼痛护理管理流程。结果实施疼痛护理管理后,提高了护士疼痛知识水平和患者满意度,降低了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缩短了首次下地时间和术后膝关节屈曲角度≥90°所需时间(P﹤0.01或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实施规范化的疼痛护理管理,能够提升疼痛护理水平、患者的疼痛控制质量及对疼痛护理的满意度,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护合作型责任制护理模式在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在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实施医护合作型责任制护理模式,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病人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和护士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护理质量检查结果和护理服务质量相关数据,与实施医护合作型责任制护理模式前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医护合作型责任制护理模式后,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也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级护理和一级护理质量、基础护理质量、病区管理质量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满意护士的人次数、病人感谢信中点名表扬护士的人次数明显增多。结论:实施医护合作型责任制护理模式,能有效地密切医、护、患关系,充分发挥高级责任护士的作用,促进初级责任护士的成长,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达到“病人满意、医生满意、护士满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责任护士参与的医护合作型分级护理决策模式的实践及效果。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将2011年1-6月在某三级医院骨外科病区住院的67例患者设为常规组,7-12月住院的62例患者设为合作组,常规组采用传统方法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护理分级,合作组采用医护合作型分级护理决策模式进行护理分级,即由责任护士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医生基于评分结果,确定患者护理级别。结果:常规组与合作组医嘱护理分级结果有统计学差异妒〈0.05);合作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及患者满意度与常规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医护合作型分级护理决策模式可提高护理分级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在ICU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ICU的29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应用APACHEⅡ作为人力分配依据前后的各项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结果:实施后的各项护理质量检查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尤其在基础护理、危重病人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方面有日月显提高(P〈0.05);患者、家属、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特别是患者、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应用APACHEⅡ评估ICU护理工作量并配置护理人力资源,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人员的分层次培训、程序化管理及目视管理的应用,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提高人员主动管理的意识。比较对照组(2011年12月~2012年5月实施护理安全干预前)和干预组(2012年6~11月实施护理安全干预后)消毒供应物品质量、发生的护理风险及临床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护理安全干预实施后消毒供应物品质量合格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风险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科室人员在服务态度、供应物品质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全干预机制在护理安全管理中行之有效,值得推广及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专业小组质控模式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2年9月起将血液净化中心的护士设置为7个专业小组:病区管理、感染控制、抢救物品、优质护理、技能考核、设备管理和特殊治疗,建立了各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明确各小组的职责,并评价其效果.结果 专业小组质控模式实施前后,7个小组各项护理检查指标评分明显提高,JP值均小于0.05,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P=-0.027,医生满意度评分比较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专业小组质控模式可明显提高血液净化中心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强化护士的管理意识和能力,优化专科队伍梯队化培养,改善医护患关系,营造和谐执业环境,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妇产科产前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前后孕产妇和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比较其护理质量、护理缺陷率、孕产妇满意度。结果:2011年孕产妇的满意度、护理质量明显高于2010年(P0.05);护理缺陷率明显低于2010年(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能够降低护理缺陷率,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护理层级管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护理层级管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实施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层级管理,采用连续排班的方法,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在实施前后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价满意度。结果护理层级管理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医生对护士满意度及护士自我满意度均提高(P〈0.01或P〈0.05)。结论护理层级管理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激发各层级护士潜能,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建立健康助理系统对医院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成立健康助理系统,设立专门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主要职责为协助病区护士完成患者的基础护理、外出检查、标本护送、各种医疗用品的上收下送等工作。比较健康助理系统成立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助理员工作的满意度、医务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患者基础护理质量及医院人力成本支出情况。结果健康助理系统成立后患者基础护理质量得分为(98.04±8.62)分高于成立前的(95.35±8.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66,P〈0.01);成立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健康助理员工作的满意度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85.3±1.2),(25.6±1.3),(22.6±1.2)分,均显著高于成立前的(83.2±1.7),(24.8±1.5),(21.9±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3.7741,13.4881,11.7132;P〈0.01);成立后医院管理的月均成本为(1050.21±20.45)元低于成立前社会化管理的(1250.27±23.5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937,P〈0.01)。结论健康助理系统的成立,可以保障患者安全、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明显降低医院经费成本。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扁平化管理模式在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成效。方法:在神经外科病区实施扁平化管理,落实责任制整体分组护理患者,比较实施前后患者、医师的满意度,护理人员辞职率及科室护理质量。结果:实施后患者、医师对护士工作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护士的辞职率低于实施前(P<0.05),科室的护理质量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应用扁平化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医师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稳定护理队伍,提高科室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及其应用效果。方法;调查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后患儿120侧,并与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前患儿120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前后护理工作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流程管理模式前(P<0.05):结论:护理流程管理模式使儿科门诊静脉输液过程更加合理、科学,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工作效率,改进了护理服务质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