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循环功能仪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治疗和远期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观察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SNSS),巴特尔指数(BI)及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在治疗6周后,SNSS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BI指数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MEP检查中,MEP基本正常率治疗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CCT在治疗组上下肢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脑循环功能仪治疗可明显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其机制与该治疗改善卒中患者中枢运动传导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循环功能仪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治疗和远期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观察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SNSS),巴特尔指数(BI)及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在治疗6周后,SNSS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BI指数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MEP检查中,MEP基本正常率治疗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CCT在治疗组上下肢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脑循环功能仪治疗可明显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其机制与该治疗改善卒中患者中枢运动传导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王芳  张敏  蒋慧  唐婵  肖红  姜颖  张丹 《中国康复》2014,29(5):368-369
目的:观察系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2例住院脑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7例,2组均按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 A )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BI)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以及ADL能力。结果:2组出院时FM A和BI评分均明显高于入院时(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6个月末时随访,2组FMA和BI评分均明显高于出院时(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康复训练能促进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ADL ,且效果随时间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8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1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加用康复护理干预。结果:干预6周后,2组Fugl-Meye运动功能(FMA)及改良Barthal指数(Bl)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且干预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急性期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另外给予 M O-TOmed智能运动训练仪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价(FMA)、Berg平衡量表(BBS)和Bar-thel指数评价(BI)进行评测。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BBS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3项评分指标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仪可提高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简化的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sCIM T )在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中对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89例,分为sCIM T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2组均采用社区康复治疗3个月,sCIM T组在训练开始的第1个月,给予一个类似于拳击手套的装置,限制健侧手及腕关节的活动,同时给予sCIMT的行为技术治疗,后2个月同对照组社区康复方法。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简化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U-FMA)及Barthel指数(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sCIMT 组评分更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2组U-FM A及BI评分均呈持续上升趋势( P<0.01,0.05);且sCIM T 组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简化的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适合社区康复应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观察高频(10Hz)、低频(1Hz)及高低频相结合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 方法:选取60例急性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采用单盲法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组(各15例):低频组、高频组、高低频结合组、对照组。四组均接受药物治疗及肢体康复为常规治疗。所有患者接受rTMS,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Fugl-Meyer(F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每组各随机挑选6例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 结果:①rTMS治疗后四组FMA、NIHSS、B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②rTMS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以及高低频结合组较对照组的FMA、BI、NIHSS评分改善(P<0.05)。且高低频结合组较高频及低频组FMA、BI评分的改善更明显(P<0.05)。③rTMS治疗后高频组和高低频结合组较本组治疗前MEP潜伏期降低(P<0.05)。且高频组较高低频结合组MEP潜伏期降低更明显(P<0.05)。 结论:高频(10Hz)、低频(1Hz)、高频(10Hz)与低频(1Hz)相结合的rTMS较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更有效。其中高低频结合组的效果更为明显。另外高频(10Hz)、高频(10Hz)与低频(1Hz)相结合的rTMS能够更有效的增强患侧大脑M1区的兴奋性,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影响,以及痉挛分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相关性。方法:4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的药物治疗、针灸、理疗等,治疗组患者加予规范化的综合康复训练。所有病例共评定4次:入组时、脑卒中病程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来评定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的痉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在入组时两组患者MAS评分、FMA评分和BI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在脑卒中病程3个月和6个月时,对照组患者的MAS评分高于同期的治疗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和BI评分在脑卒中病程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与其前一次评定时比较,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逐渐改善(P〈0.001);在脑卒中病程3个月和6个月时,治疗组的FMA评分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痉挛和改善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偏瘫侧肢体痉挛和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易化技术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探讨易化技术配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易化技术配合针刺组(A组)、易化技术组(B组)、针刺组(C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各50例,采用Brunnstrom偏瘫分期、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A、B、C各组治疗后患肢恢复至Brunnstrom Ⅳ级以上的患者数和FIM评分均明显高于D组(P<0.05);B组治疗后Brunnstrom Ⅳ级以上和FIM评分与C组无差异(P>0.05);A组治疗后Brunnstrom Ⅳ级以上和FIM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易化技术配合针刺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社区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28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社区康复组172例和对照组110例,社区康复组进行康复治疗和随访,对照组只进行随访。于入组和治疗5个月后,应用Barthel指数(B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M)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5个月后,社区康复组和对照组的NIM和ADL评分比较,康复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新病例康复组和既往病例康复组NIM和ADL评分比较,新病例组优于既往病例组(P〈0.05)。结论:社区康复治疗对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恢复作用显著:社区康复治疗介入时间越早对患者运动功能和ADL恢复的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循环电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和运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脑循环电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法进行肢体痉挛程度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对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疗效评价。【结果】①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梗死面积、伴其他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评分、Ashworth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以上指标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更明显的改善,且差异有显著性(P <0.05);③对照组与观察组显效率分别为35.8%和81.1%,有效率分别为56.6%和90.6%,两组显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22.39,χ2=15.77, P <0.01)。【结论】在常规药物和运动康复治疗基础上,脑循环电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可促进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12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9例)与对照组(62例),康复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运动再学习和Bobath疗法);对照组给予一般康复治疗,如针灸、理疗。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巴氏指数评分(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FMA和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康复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对预后有良好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家红 《现代康复》2001,5(11):132-133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随机分成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康复护理组除同对照组常规的药物和康复治疗外实施康复护理,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FMA),Barthel指数(MBI)评定对两组进行康复评价。结果:8周后两组FMA,MBI评分均较前有提高(P<0.05),康复护理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康复治疗中康复护理对预防并发症,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患侧单桥运动和下肢被动运动对急性脑梗死病灶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的影响,并探讨其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32例脑梗死患分为单桥运动组17例, 被动运动组15例,在运动治疗前后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检测rCBF及Fugl-Meyer(FMA)量表和Barthel指数(BI)评定,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种运动后即刻rCBF值比运动前明显提高(P<0.01),其中,单桥运动组的增高值大于被动运动组(P<0.05),rCBF增加值与FMA和BI评分的增加值呈正相关(r分别为0.657,0.689)。结论:单桥运动比被动运动能更好地改善急性脑梗死病灶rCBF,且这种改善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的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运动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评定量表(stroke rehabilitation assessment of movement,STREAM)比较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损害程度、恢复结果以及不同临床特征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差异。方法:用STREAM方法对11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康复治疗前、后STREAM平均上、下肢运动分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下肢改变值和恢复效率高于上肢(P<0.05)。病程≤1个月的脑卒中患者其治疗后的平均STREAM总分、改变值和效率均高于病程>1个月的患者(P<0.05)。年轻患者(<65岁)的平均STREAM改变值和恢复效率均高于年老组(≥65岁)。脑出血患者平均STREAM改变值高于脑梗死患者(P<0.05)。男、女患者间以及不同偏瘫侧患者间的运动功能恢复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幅度和速度都高于上肢。早期康复的结果和治疗效率要好于延迟康复的患者。年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幅度和速度要优于年老患者。故在康复治疗初期,制定训练计划和进行训练时应考虑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下肢恢复的差异以及患者病程、年龄等因素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鸿雁 《现代康复》2001,5(8):149-149
目的 探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脑血管病的作用。方法 80例脑卒中患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的治疗。结果 接受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的患脑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在评分在治疗后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差异(P<0.01)。结论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脑卒中患肢体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澜  黄晓琳  王伟 《中国康复》2005,20(6):337-338
目的:探讨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发病3d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分为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16例和常规药物治疗加电针治疗(电针组)14例,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Fugl-Meyer(FMA)、ADL(BI)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NIHSS评分电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MA及ADL评分,2组均有提高,电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能够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4例脑卒中肢体偏瘫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病人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康复组病人同时实施康复训练。用Brunnstrom6期评定法和修订的Barthel生活活动指数证定病人上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康复训练后,康复组病人上、下肢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分级和Barthel指数明显好于对照组,其中下肢活动能力提高最明显(P<0.01),上肢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也有提高(P<0.05)。结论:在脑卒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及早、正确地实行康复训练,对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活动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怡  潘翠环  叶正茂  胡翔 《中国康复》2014,29(3):170-172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Pusher综合征患者6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Biodex平衡功能分析训练仪进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2组FAC、FMA、BI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抑郁对早期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龙浩文  吴杞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1):3201-3201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PSD)对早期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标准将64例初发脑卒中患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进行研究,4周后比较简式Fugl_Meyer(FMA),Barthel指数(B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NS),认知功能(MMSE)量表的评分,结果: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比较CNS评分无显性差异(P>0.05),而MA和BI,MMSE评分有显性差异(P<0.05和P<0.01),结论:PSD对患早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临床上应重视PSD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