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芎为“治头痛要药”,火热头痛能否用川芎治疗,历来有争议。如《得配本草》认为:川芎“火剧中满,脾虚食少,火郁头痛皆禁用”,《常用中药与不良反应》川芎“热证头痛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不宜使用”[1]。7版规划教材《中药学》亦指出,川芎“阴虚火旺,多汗,热盛……均当慎用”。主张可治火热头痛,如“川芎散”、“清上泻火汤”、“清空膏”等方(《兰室秘藏》卷中)均用川芎配辛凉、寒凉药等治风热头痛,热厥头痛,“风湿热上壅损目,脑痛不止者”;“栀子清肝汤”(《外科正宗》卷二)用川芎配栀子、丹皮、牛蒡子、柴胡等治肝火风热上攻头痛;验方“清肝…  相似文献   

2.
川芎“为治头痛要药”,我院张道厚主任医师业医40余年,信奉《丹溪心法.头痛》“头痛须用川芎”之言,用川芎随证配伍治疗各种头痛,颇有效验,试总结其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3.
清上蠲痛汤,方出明·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谓为“治一切头痛主方”。临床上用治多种头痛,均收卓效,特介绍于后。清上蠲痛汤,方剂组成:当归(酒洗)3克川芎3克白芷3克细辛0.3克羌活3克防风3克  相似文献   

4.
杨光 《陕西中医》2006,27(6):735-736
1川芎适应症川芎性温主散,据《珍珠囊》一书记载,川芎功用有四:为少阳引一也;治诸经头痛二也;助清阳之气三也;去湿气在头四也。又说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似有升有降,先升而后降。《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别录》:除脑中冷冻,面上游风  相似文献   

5.
川芎用量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芎是一味治疗头痛的良药,无论古今均已定论,至于临床用量,医家大多认为以6~10g为宜,唯自清·陈士铎之后,尤其是现当代,颇多主张大量应用的(30~60g)。差异甚大,孰是孰非?现就笔者管见所及,试予探讨。1 升散香窜宁轻勿重就药性而言,川芎味辛性温,善于升散香窜,所谓“性最疏通,味薄气雄,一往直前,走而不守。”(《本草正义·芎)用之过量,容易造成助火、动血、耗气、伤阴之弊,所以,张锡纯先生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说“生平用芎治头痛不过三钱”(医学衷中参西录·芎);秦伯未、蒲辅周先生也主张川芎不宜重用。还有报道,治疗外感头痛用10…  相似文献   

6.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散风止痛的作用。笔者现就其治疗头痛的有关问题略述浅见。1 川芎治头痛确有良效《珍珠囊》论川芎“其用有四;为少阳引经,一也;诸经头痛,二也;助清阳之气,三也;去湿气在头,四也。”头痛无论外感或内伤,均能导致头部清阳不展而产生疼痛。川芎上升头面,既可搜风通络镇痛,又能助清阳之气而利窍,故治头痛有良效。古方以川芎为君组方的芎辛导痰汤(《证治准绳》)、川芎散  相似文献   

7.
徐冬英 《山西中医》1996,12(2):45-46
川芎名称小释广西中医学院(530001)徐冬英关键词川芎,训诂川芎作为药物使用,历史悠久。其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历代名医论述颇多,如张元素称之为“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也”。《神农本草经》把其归入中品,作为治病健身之品。历代本草书籍记...  相似文献   

8.
试谈川芎在头痛中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芎为“治头痛要药”,应用川芎治疗各种类型的头痛,关键是要配伍适当。川芎的配伍、用量不同在治疗头痛中所发挥的功效和作用也不同。笔者临床应用川芎随证配伍治疗各种头痛,颇有收获。现据临床经验和有关资料,试述川芎在治疗头痛中的配伍应用,以切磋于同道。  相似文献   

9.
《内经》“厥头痛”经络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水生 《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1):517-517
《内经》“厥头痛”经络辨治体会张水生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厦门361005)头为诸阳之会,“其血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凡外感内伤、气血瘀滞、脏腑邪气上逆头面,经络阻滞,皆可引起头痛。此头痛,《内经》名曰“厥头痛”,“厥”,...  相似文献   

10.
川芎自从《神农本草经》提出:“主中风入脑头痛”后,在治疗头痛上被历代医家重视,从而对它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我们在学习前人对川芎认识的基础上,应用于临床,略有粗浅体会,简介如下: 一、对历代医家运用川芎学习: 1.川芎是治疗头痛最理想的药物之一。川芎名芎(艹穷)能达人身至高之处而得名。因以四川产者佳,现在多用川芎。本品味辛性温,味薄气雄窜,其特长善引人身清阳之气上行于脑。李时诊说:“此  相似文献   

11.
刘庆林 《中医药学刊》2004,22(9):1730-1731
川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芎穷,性味辛温,主归肝、胆、心包经。其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从而达到止痛之效,为血中气药,治血气瘀滞于胸、胁、腹诸痛;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活血调经,“下调经水”,为妇科要药;活血化瘀,行气开郁。广泛用于气血瘀滞之癥瘕积聚,中风半身不遂之证;亦治风湿痹痛。从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两方面论述了川芎的性味、归经和临床应用。分析了川芎分别与桂枝、细辛、白芷、羌活、菊花、香附、乌药、川楝子、黄芪、附子、当归、生地、白芍、赤芍、地龙、僵蚕、石决明、露蜂房等组成18个药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川芎品种、产地的历史考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圆  贾敏如 《中药材》2001,24(5):364-367
中药川芎的品种和产地考证川芎的古本草名称为“芎,早在南北朝四川就有栽种,以川芎为正名者最早当推金·张元素《医学启源》;芎宋代起药材质量均以蜀川为胜,其品种即现在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历史道地产区应是现在四川都江堰市(灌县)金马河上游以西地区。  相似文献   

13.
川芎在头痛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川芎使用频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 1.1川芎经过适当的配伍,可以应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以川芎为主,组成的方剂,包括:一字散(《医方类聚》):天南星、全蝎、川芎、白芷、荆芥穗,治疗太阳头痛;石膏散(《卫生宝鉴》):川芎、石膏、白芷,治疗阳明风热头痛;千秋散(《普济方》):川芎、天南星、草乌头,治疗少阴病,头痛不可忍。  相似文献   

14.
“必齐”一词,在《内经》中仅有两处。《素问·汤液醪醴论》:“必齐毒药攻其中,镜石、针艾治其外。”《素问·玉版论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  相似文献   

15.
《兰室秘藏》论治头痛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元庆 《河南中医》2001,21(2):36-37
李东垣《兰室秘藏》对头痛的论治补前人之未备 ,用药亦独具特色 ,并且创制出治头痛要方数首 ,迄今仍行之有效。现将李东垣治疗头痛的经验分析总结如下。1 补少阴、太阴之头痛金元以前 ,医家论治头痛多遵从《伤寒论》分经论治法 ,但《伤寒论》关于头痛证治仅见于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四经 ,独缺太阴、少阴头痛的证治内容。李氏在《兰室秘藏·头痛门》中补充出太阴、少阴头痛的证治 ,并进一步指出六经头痛之异 :“太阳头痛 ,恶风 ,脉浮紧”。“少阳经头痛 ,脉弦细 ,往来寒热”。“阳明头痛 ,自汗 ,发热 ,恶寒 ,脉浮缓长实”。“太阴头痛必…  相似文献   

16.
血中气药推川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绍城 《山西中医》2002,18(1):35-35
川芎味辛气温 ,归肝、胆、心包经 ,功能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 ,主治气血瘀滞证。余治疑难病证 ,每用川芎 ,取其上行头目 ,中开郁结 ,下调经水 ,既能活血化瘀 ,又可行气通滞 ,辨证而施 ,屡建奇功。1 川芎配羌活 功擅祛头痛对风寒、肝火、痰浊、瘀血等引起的顽固性头痛 ,当取川芎为君 ,以活血通络 ,配以羌活宣发风邪 ,二者相使 ,引药上行脑络 ,奏止痛之效 ,既治表证头痛 ,亦疗内伤头风 ,故《本经逢原》谓 :“羌活与芎同用治太阳、厥阴头痛。”外感头痛多以川芎茶调散化裁 ,内伤头痛 ,肝火旺头痛且胀者 ,辅黄芩、夏枯草、石楠叶 ;久痛不已者 …  相似文献   

17.
论川芎治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 ,多因颅内病变、颅外病变 ,全身性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因素引起。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 ,脑为清灵之府 ,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 ,皆上注聚会于首 ,《素问方盛衰论》曰 :“气上不下 ,头痛巅疾。”《素问·奇病论》曰 :“脑逆故令头痛”。可见头痛的关键问题是“气上不下而脑逆”。举凡外邪侵袭 ,上犯巅顶 ,蒙遏清阳 ,气血凝滞 ,络道不畅 ,清空受扰或内伤诸疾气血逆乱 ,浊气上升 ,瘀阻清窍 ,脑络失养 ,清空失清 ,皆可导致头痛。祖国医学治疗头痛的方药是不胜其数的 ,其中尤以川芎为要药。张元素就曾称誉川芎“上行…  相似文献   

18.
在浩瀚的中药宝库中,可以活血化淤疏通经络,就像“血管清夫”一样的中药很多,其中川芎、血竭、地龙可谓佼佼者,备受人们的青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三味圣药吧。川芎川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为四川特产药物。中医称其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日华子本草》称川芎“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调众脉,养新血”。《药性论》载本品“善治半身不遂”。中医认为,川芎有活血行气止痛之功,对血行不畅引起淤滞之症,如头痛、胁肋胀痛、颈椎病、中风半身不遂等症,颇有奇功。《医林改错》之补阳还五汤是治…  相似文献   

19.
“必齐”一词,在《内经》中有两处,即《素问·汤液醪醴论》:“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石针艾治其外也。”《素问·玉版论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古今注家对“必齐”有诸多解释,如唐·王冰云:“色深则病深,故必终齐乃已”。  相似文献   

20.
“痛”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若以痛为病,则为痛证。“通”是治疗痛的一种有效方法,痛之与通,息息相关。兹就其相互关系及治痛常用之通法浅谈于下。一、不通则痛痛有虚实,有关痛的病因病理,中医学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历代医籍记述甚详。《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不通,故卒然而痛。”再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曰:“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生于痰……”,《医学正传·胃脘痛》曰:“胃脘当心而痛……未有不由清痰食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