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 ,PV)是在透视下通过经皮穿刺注入骨水泥 (甲基丙烯酸甲酯 )来提高脊柱稳定性 ,达到缓解或消除疼痛的目的 ,并且不影响术后放疗。 1984年法国的Deramond〔1〕首先应用经皮椎体内注射骨水泥 (PMMA)的方法成功地治疗了 1例长期疼痛的颈 2椎体血管瘤患者 ,此手术被称为经皮椎体成形术。Duquesnal〔2〕首先应用PV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1994年 ,PV开始首先在美国应用 ,近年来逐渐推广。本文就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作一…  相似文献   

2.
椎体成形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55,自引:2,他引:55  
近年来向椎体内注入凝固性材料的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此做一综述。一、经皮椎体成形术1984年法国的Deramond首先应用经皮椎体内注射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的方法成功地治疗了1例长期疼痛的C2椎体血管瘤患者,此手术被称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1。Duquesnel首先应用PV治疗骨质疏松或恶性肿瘤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2。1994年,PV开始在美国应用34,近年来逐渐推广。…  相似文献   

3.
椎体成形术及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椎体成形术基本概念和历史  椎体成形术 (Vertebroplasty,VP) ,即通过椎弓根或直接向椎体内注入人工骨方法 ,以达到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腰背疼痛 ,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的目的。椎体成形术 ,最初源于通过开放手术 ,用骨移植或骨水泥增强椎体生物力学强度 ,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1984年法国Deramond首先应用经皮椎体内注射骨水泥 (PMMA)的方法成功地治疗了 1例长期疼痛的颈 2椎体血管瘤患者 ,并称之为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vertebraplasty ,PVP)。此后…  相似文献   

4.
经皮椎体成形术对椎体转移瘤的临床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影像引导下治疗疼痛性椎体疾病的微创脊柱外科新技术。通过提高脊柱稳定性 ,达到缓解或消除疼痛和防止椎体塌陷的目的。PVP起源于法国 ,最早由Galibert和Dermond等[1 ] 在 1984年治疗 1例致颈 2椎体部分破坏的侵袭性血管瘤患者 ,缓解了病人的长期疼痛 ,取得了明显疗效。随后 ,该技术对椎体溶骨性转移瘤、骨髓瘤、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等[2 5] 所致的疼痛的治疗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 ,PVP技术已成为微创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两种疗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单一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KP和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椎体高度以及两种手术方式的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改善值、平均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组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少于PKP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PKP组术后椎体高度恢复优于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影像学资料比较,PKP组患者骨水泥分布集中,密度较高;高黏度骨水泥组患者骨水泥呈弥散状分布,密度相对较低。[结论]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与PKP治疗老年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有效缓解疼痛且效果相当,两者渗漏率无明显差别;PKP在椎体高度恢复方面具有优势,而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  相似文献   

6.
后凸成形术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凸成形术 (kyphoplasty)是由Reiley在 2 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许多潜在优势的全新技术[1 ] 。其主要技术是在椎体内导入一根套管 ,然后插入可膨胀气囊骨捣棒 (inflatablebonetamp ,IBT) ,将压缩的骨折椎体复位到原来的高度并形成一个可填充骨水泥的空腔 ,最后填充骨水泥 ,增强椎体刚度和强度 ,达到缓解疼痛 ,矫正后凸畸形的目的[1 ] 。自从 1 998年使用IBT以来 ,后凸成形术得到广泛的开展 ,并取得较好的早期临床结果。本文就后凸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  相似文献   

7.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4年Galibert等[1]首次经皮穿刺向椎体内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即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1例长期疼痛的C2椎体血管瘤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此后PVP和经皮椎后凸成形术(PKP)在欧洲各国和美国广泛开展,并逐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8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KP)各43例。观察两组围手术期资料、伤椎Cobb角、手术前后VAS评分、术后伤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PKP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伤椎高度增加都明显高于PVP组(P<0.05);治疗后两组椎体压缩率、伤椎Cobb角显著降低,且PKP组术后椎体压缩率、伤椎Cobb角显著低于PVP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效果满意,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改善患者椎体高度、伤椎畸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alloon kyphoplasty,BKP)术中骨水泥渗漏尤其是骨水泥椎管内渗漏[1~3]、骨水泥肺动脉栓塞[4、5]是严重并发症,临床医生期望通过改进椎体强化技术以减少骨水泥渗漏。近年来一种新型骨水泥注  相似文献   

10.
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1]。近年来,多项研究报道,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用于OVCF患者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2]。本研究通过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514-1516
[目的]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模拟,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T)过程,并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3月于本院行三维重建辅助下经皮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的患者23例,共27椎,对其进行术前脊柱三维重建,手术模拟评估及术后CT复查,再次三维重建评估,并统计手术过程及手术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7例椎体成形均获得成功,1例出现椎体前缘骨水泥外漏,术后随访均恢复良好。[结论]三维重建辅助有助于提升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有效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一种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的微创介入疗法。1984年Galibert等[1]首先应用经皮椎体内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相似文献   

13.
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最早描述腰椎经皮穿刺固定术的是Magerl[1] ,当时起于脊柱外固定诊断下腰痛和治疗脊柱骨折。Mathews、Low ery[2 ,3] 等报道在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同时辅以纵向连接器 ,因而使得该具有挑战性的技术得以发展和完善。随着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的应用 ,经皮椎弓根途径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其主要方法 ,近年尤其是随着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又使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结合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computerassistedsurgeryCAS)和内窥镜技术被更广泛应用于脊柱骨折、腰椎滑脱、慢性下腰痛的外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突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0例。PVP组15例单椎体,10例2个椎体,4例3个椎体,共47个椎体接受治疗;PKP组18例单椎体,10例2个椎体,2例3个椎体,共44个椎体接受治疗,每次压力注射骨水泥后,采用停留几秒钟,等待针管内的压力完全释放后再行下一次压力注射方法。[结果]60例患者手术操作全部成功。PVP组16例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PKP组20例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术后PKP组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与术前比较有改善(P<0.05)。本组无骨水泥渗漏等合并症。[结论]PVP和PKP两种手术方法均具有显著止痛效果,PKP较PVP椎体高度恢复及脊柱后突畸形矫正效果更好。每次压力注射骨水泥后,停留几秒钟,等待针管内的压力完全释放后,再进行下一次注射的方法,有助于防止骨水泥渗漏进入椎管。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0):1909-1911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34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病例。统计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并依据骨折情况将患者分成骨折组(59例)和未骨折组(282例)。制作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表,统计两组相关危险因素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随访1~2年,59例(17.3%)患者相邻椎体发生骨折。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病史、骨密度、伤椎数、骨折程度、骨水泥渗漏是患者术后邻近椎体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易发生骨折,而年龄、骨折病史、骨密度、伤椎数、骨水泥渗漏是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术后骨水泥(poly methyl meth acrylate,PMMA)在椎体中的位置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单椎体)98例患者.根据术后骨水泥在椎体中的位置分为两组:侧方组(骨水泥偏于椎体一侧,未过中线)42例,中位组(骨水泥偏于椎体中央,越过中线)56例.测量并比较两组以下指标:手术前后VAS评分(10分制视觉模拟评分),ODI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SI(椎体矢状面指数,sagittal index,SI=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及Cobb角.[结果]两组VAS、ODI评分、SI及Cobb角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两组间相比,VAS、ODI评分、SI及Cobb角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例均未见患椎侧方再压缩.[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骨水泥在椎体中的分布位置对疗效没有显著影响,骨水泥偏一侧者不会增加椎体再次侧方压缩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经皮椎体成形术   总被引:58,自引:5,他引:53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是近年来脊柱外科发展的一项新的微创技术,经皮向压缩骨折的椎体内注入一些填充物(如骨水泥)来增强椎体,减轻疼痛[1~6]。作者就这一技术的发展概要、适应证、禁忌证、手术要点、临床应用状况、并发症及新的进展作一综述。1发展概要1984年法国介入放射学家Galibert首次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3年后报导7例,随访结果满意。随后在欧洲国家迅速展开,以法国为主。1997年,Jensen[4]在美国发表第一篇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文章。近两年该项技术在欧美迅速普及[7~1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本组18例27椎, 对14例23椎行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4例4椎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前及术后3 d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活动能力评分;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疼痛缓解及生活能力状况,并分析骨水泥渗漏、邻椎骨折等并发症.[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早期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后3d (2.5±0.6)较术前(7.5±0.7)明显下降(P<0.01);活动能力评分术后3 d(1.2±0.4)较术前(2.4±0.6)明显改善(P<0.01).经平均15.6个月随访,1例患者出院后因并发心脏病死亡;4例发生周围椎体骨折;3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精心操作,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为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治疗的理想选择,但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2):2103-210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VAS评分、ODI指数及X线片所测伤椎前缘高度来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1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其中男69例,共80椎,女81例,共100椎。年龄58~92岁,平均70.3岁。[结果]全部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有4椎出现骨水泥渗漏,未出现严重并发症。VAS评分、ODI指数、椎体前缘高度三项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可以迅速缓解疼痛,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经皮骶骨成形术是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衍生技术,在国外已被广泛用于骶骨不全骨折和骶骨肿瘤的治疗[1],但国内学者对该技术认识不足,开展较少[2].现就经皮骶骨成形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