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9年7月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植入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60~75岁,平均68.2岁。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25个月,平均12.9个月。结果患者术后腰痛、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末次随访较术前比均有明显改善(P〈0.01)。术前、术后椎间隙前高无明显变化(P〉0.05),椎间隙后高较术前增加(P〈0.05)。固定节段上一椎体间活动度术前、术后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植入术治疗老年退行性椎管狭窄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短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棘突间植入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2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患者术前均接受腰椎MRI和CT扫描,证实相应节段因各个原因继发腰椎管狭窄。在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间隙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及椎间活动范围,采用VAS评分及JOA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24个月。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及间歇性跛行均明显缓解,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末次随访较术后3、12个月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14.65±3.80)分改善至术后3个月的(25.12±1.96)分(P0.05)。椎间隙后缘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增加(P0.05),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仍保持一定活动度,但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Coflex系统松动、断裂、脱出及相应棘突的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较好地维持相应节段的稳定性、手术节段椎间隙、椎间孔的高度及活动度,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Topping-off手术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改变。方法 :2008年8月~2012年12月,35例连续双节段腰椎退行性椎管狭窄症(其中上位病变节段为轻或中度退变)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62.6±18.9岁(30~7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腰椎单节段融合(PLIF)+上位节段棘突间动态稳定(置入Coflex)手术(Topping-off手术),其中L4/5置入Coflex+L5/S1融合14例,L3/4置入Coflex+L4/5融合2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上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椎体偏移、椎间隙角及腰椎前凸角;在MRI上对Coflex置入节段和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进行改良Pfirrmann分级。结果: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12±21min(95~155min),出血量为403±111ml(300~520ml)。均未出现硬脊膜破裂、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随访24.8±12.8个月(11~65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置入节段椎间隙角较术前显著性增大(t=-1.8,P0.05);Coflex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活动度(过伸位角度-过屈位角度)、椎间隙角及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随访2年以上患者MRI检查显示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的改良Pfirrmann分级情况与术前相同。结论:Topping-off手术可以保持Coflex置入节段良好的稳定性,并保留该节段部分运动功能及其上位相邻节段节段正常活动,减少了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oflex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步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8,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棘突间植入Coflex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45~78岁,平均65.4岁。L3,4节段7例,L4,5节段13例,L3,4合并L4,5节段6例。术前MRI和CT扫描证实L3,4和(或)L4,5节段黄韧带增厚,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合并椎间盘突出致中央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神经根或马尾受压。应用eFilm及CAD软件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12个月手术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活动度,术前、术后椎管面积;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标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进行功能评估。
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患者腰腿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日常生活能力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5.46±4.30)分改善至术后3个月(24.50±1.58)分,责任节段椎管面积由术前平均(218.4±16.2)mm 2增加至术后(264.6±9.9)mm 2。单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无明显变化,椎间隙后缘高度较术前增加,随时间延长高度有所下降。术后手术节段仍保留一定的活动度,但较术前明显下降。Coflex系统无松动、断裂及脱出。
结论 Coflex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较好地维持相应节段的稳定性,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采用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植入术治疗腰痛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像学改变.方法 2007年2月至2009年6月,对45例患者行Coflex棘突间内固定植入术,男26例,女19例;年龄45~70岁,平均51.4岁.治疗节段:L4.5 32例,L5S111例,L4.5、L5S1双节段2例.手术采用椎板开窗或部分切除,椎管减压后棘突间植入Coflex装置.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1ity index,ODI)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临床疗效,计算恢复率.同时行影像学观察,包括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形态,手术节段椎体活动度和腰椎生理曲度,手术及相邻节段的MRI信号改变.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1O-34个月,平均24个月.ODI由术前62.82±10.42降至末次随访时11.80±3.35;JOA评分由9.00±2.63提高至24.65±1.86;最终疗效评价为显效的患者共40例,显效率为89%.L4.5、L5S1节段术后Cobb角分别为15.1°±3.9°和16.3°±3.8°,均较术前减小,生理曲度改善.L4.5节段椎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由术前6.5°±1.5°增加至术后8.4°±2.6°,而L5S1节段ROM手术前后没有明显改变.无论是L4.5或是L5S1节段,末次随访时其椎间隙背侧高度、棘突顶距、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均较术前显著增加.结论 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中期随访临床疗效显著,并且保留了腰椎生理曲度和节段运动,增加并维持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在手术节段椎间盘修复及防止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等方面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分析椎管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治疗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5年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4月~2009年5月行手术治疗且随访不少于5年的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3例。其中50例采用黄韧带切除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Coflex组),53例采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融合组),手术节段均为L4/5。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年及术后5年时的JOA评分、ODI及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2年及术后5年时的手术相邻节段(L3/4及L5/S1)椎间隙高度及椎间活动度;采用UCLA评分评价相邻节段退变情况;记录并发症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价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Coflex组随访时间为5.43±0.21年,融合组随访时间为5.52±0.28年。术后2年及5年随访时JOA评分、ODI及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组术后2年及5年上下相邻节段椎间高度和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术后2年、5年的上位椎间活动度及术后5年下位椎间活动度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术后2年及5年上下位椎间活动度均大于Cofle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术后5年上位节段椎间高度小于术前,与Coflex组术后5年椎间高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融合组为9.4%;Coflex组再手术率为8%、融合组为5.6%,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手术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为13.2%,Coflex组为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治疗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术后5年的临床疗效与传统腰椎融合术相似,且能有效避免融合手术所致的手术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过大问题,但对延缓相邻节段退变的作用有待更长期的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Coflex^TM治疗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9年6月,采用Coflex^TM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和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39~60岁,平均43岁。椎管狭窄症14例,椎间盘突出症8例。手术方式分为3种:单节段Coflex18例、连续双节段Coflex 2例、单节段PLIF+Coflex 2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疼痛视觉评分(VAS)。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X线中立位椎间隙中点、后缘高度,动力位手术节段椎体间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9个月,平均5.4个月。ODI分值术前平均66.2±9.1,术后降至15.3±7.5(P〈0.05);VAS平均分值由术前的5.6±0.6下降到术后1.8±0.4(P〈0.05)。术后未出现感染、脑脊液漏、植入物脱落等相关并发症。X线检查见手术节段椎间活动度下降(P〈0.05),椎管狭窄病例椎间隙高度有所恢复(P〈0.05),椎间盘突出病例椎间隙略有塌陷(P=0.053)。结论 Coflex^TM作为近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技术,对于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满意,可恢复椎管狭窄病例的椎间隙高度,保持一定椎间活动度,短期相关并发症较少。但由于临床应用时间短、病例数量少,其适应证的选择以及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3-01—2013-12收治并且术中证实明确节段的腰椎管狭窄症97例,测量患者硬膜囊面积及椎管面积,计算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硬膜囊面积与腰椎管面积比值和JOA评分进行Person相关分析。结果 L4、5硬膜囊面积为(84.78±30.63)mm~2,椎管面积为(102.35±36.35)mm~2,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为0.83±0.06;L5S1硬膜囊面积为(128.73±21.07)mm~2,椎管面积为(156.20±25.41)mm~2,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为0.82±0.07。L4、5椎管狭窄患者JOA评分为(14.14±3.85)分;L5S1椎管狭窄患者JOA评分为(15.25±4.19)分。Person相关分析显示,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和JOA评分呈正相关(L4、5:r=0.344,P0.05;L5S1:r=0.517,P0.05)。结论硬膜囊和椎管的相对狭窄可能是导致腰椎管狭窄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且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可以作为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都芳涛 《中国骨伤》2011,24(4):291-294
目的:比较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2例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33~62岁,平均(46.5±8.5)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36个月。X线片或CT影像学显示42例患者均为L4,5单节段病变,其中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合并腰椎管狭窄症28例。42例患者分别采用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非融合组,21例)和PLIF术(融合组,21例)进行治疗。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和ODI指数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通过X线片测量腰椎各间隙活动度(ROM),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至少10个月,非融合组10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3.8±3.7提高至24.6±4.6(P〈0.01),ODI由术前65.8±7.5降低至25.6±5.1(P〈0.01),L4,5节段活动度由术前4.2±0.7增加至5.3±0.6(P〈0.01)。而融合组10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3.2±3.2提高至24.5±4.3(P〈0.01),ODI由65.5±8.2降低至26.5±6.1(P〈0.01),L4,5节段活动度丧失。非融合组手术时间(71.2±12.8)min、出血量(56.6±25.5)ml、术后住院天数(4.4±1.3)d同融合组手术时间(121.0±23.2)min、出血量(135.8±19.8)ml及术后住院天数(12.6±2.4)d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随访期间未发现与Coflex装置本身的并发症。结论: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相比,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能够保留一定的腰椎活动度,在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方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椎板开窗减压Coflex棘突间撑开装置动态固定治疗中度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采用椎板开窗减压后Coflex棘突间撑开装置动态固定治疗32例中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为L4/5节段。男14例,女18例,年龄38~60岁,平均47岁。对患者术前、术后及不同随访时间分别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手术间隙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及活动范围,同时对患者进行Os?鄄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结果:术后随访19  相似文献   

11.
宋鹍鹏  张斌  马炬雷  王兵  陈博 《中国骨伤》2019,32(11):991-996
目的:探讨Wallis和Coflex棘突间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以及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的L_(4,5)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5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25~67岁,平均43.3岁;腰椎管狭窄症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根据所采用的棘突间固定系统不同将患者分为Wallis组(33例)和Coflex组(22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腰痛和下肢痛进行评分;根据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椎功能;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手术前后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活动度、椎间盘高度以及上位邻近节段Pfirrmann等级的变化情况。结果:5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8~72个月,平均60.4个月。术后48个月时,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ODI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盘高度较术前均明显减小(P0.05),而上下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盘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位邻近节段Pfirrmann分级较术前差异不明显(P0.0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节段在术后1~3年复发,其中Wallis组3例,Coflex组1例,平均年龄35.2岁。结论:Wallis和C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相同中期疗效,可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但不能阻止椎间盘突出的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马尾冗余症(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在腰椎管狭窄患者中的诊疗意义,并筛选与RNRs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196例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RNRs将所有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参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差异性,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RNRs高度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RNRs阳性组59例,RNRs阴性组137例。19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RNRs发生率为30.10%(59/196)。两组患者VAS、OD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Rs阳性组患者临床症状较RNRs阴性组重。年龄、狭窄节段数、腰椎硬膜囊面积平均值、最狭窄节段及最狭窄节段硬膜囊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狭窄节段数、椎...  相似文献   

13.
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应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的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双节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男11例,女7例;年龄41~62岁,平均50.2岁。分析内容包括:ODI指数、腰痛和下肢痛的VAS评分,并通过腰椎动力位X线观察活动度(ROM)、椎间隙高度(DHI)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2个月。在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腰痛VAS评分术前(7.20±0.90)分,末次随访(1.50±0.90)分;下肢痛VAS评分术前(5.20±0.90)分,末次随访(1.10±0.80)分。ODI指数术前(52.50±5.90)%,末次随访(15.90±5.80)%。Coflex置入节段的DHI术前0.23±0.05,术后0.35±0.06,末次随访0.33±0.04,椎间隙高度未见明显丢失。Coflex置入节段的ROM术前(8.90±1.80)°,术后降至(8.30±1.90)°,末次随访(8.10±1.80)°,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Coflex置入节段活动度未见明显改变。L2-S1ROM术前为(20.20±5.60)°,术后(14.40±5.70)°,末次随访(15.50±5.20)°,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取得满意的中短期临床疗效,但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这项技术优于多节段融合术。手术适应证的合理选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棘突间Coflex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及应用前景。方法对腰椎管狭窄症121例采用后路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棘突间Coflex非融合固定手术。其中119例行单节段棘突间Coflex固定,2例行双节段棘突间Coflex固定。结果121例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平均手术时间40.24min,平均失血量51.43ml;术前下腰椎JOA评分平均为13.62分,术后为25.06分;术前ODI评分平均为67.36%,术后为14.33%;术前腰痛VAS评分为7.89分,术后为2.01分:术前腿痛VAS疼痛评分平均为8.44分,术后为1.22分。结论应用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棘突问Coflex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Coflex内固定术与P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同定植入术与传统PLIF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术前准确定位手术减压节段后分别采用腰后路减压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植入术(Coflex组)及腰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PLIF组)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72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差异;术前、术后随访时分别采用VAS评分和ODI进行相关功能评价;通过影像学观察手术节段及上邻节段术前、术后屈伸活动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后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P>0.05),而Coflex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较传统PLIF组减少(P<0.01);术后1年Coflex组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减少(P<0.05),PLIF组上邻椎间运动幅度组较术前增加(P<0.05),而Coflex组稍减少,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oflex棘突间内固定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好,并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小,能保留手术节段一定的活动度,对上邻节段活动度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的疗效.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DLSS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0例,采用经皮内窥镜下TLIF治疗)、B组(20例,采用传统开放TLIF治疗).记录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联合棘突间融合术治疗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伴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诊治82例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伴不稳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1例患者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68.9±4.1)岁;病程(14.1±5.7)个月;单节段病变5例,多节段病变36例;运用单纯Bacf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