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拔针后最佳压迫止血的时间.方法 将600例采用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拔针后压迫止血3~4min;观察组拔针后压迫止血5~6min.结果 观察组皮下出血、瘀血发生率为6.0%(18/300),低于对照组的21.3%(64/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拔针后最佳压迫止血时间为5~6min,可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瘀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拔针后最佳压迫止血的时间.方法 将600例采用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拔针后压迫止血3~4min;观察组拔针后压迫止血5~6min.结果 观察组皮下出血、瘀血发生率为6.0%(18/300),低于对照组的21.3%(64/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拔针后最佳压迫止血时间为5~6min,可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瘀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减少静脉穿刺拔针后皮下瘀血的护理方法。方法观察400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静脉穿刺拔针时,A组采用一次直接压迫止血法,B组采用替换压迫止血法。结果A、B两组病人皮下瘀血发生率有明显差异。结论静脉穿刺拔针时采用一次直接压迫止血法可有效降低皮下瘀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进纱布折叠法在血液透析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拔针后采用改进纱布折叠法按压止血,对照组拔针后采用常规纱布折叠法按压止血。比较2组拔针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止血时间。结果观察组皮肤出血和皮下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4%、2.2%,低于对照组的22.2%、13.3%;拔针后压迫<20min、≥20min出血和血肿发生率分别为2.2%、0,低于对照组的8.9%、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纱布折叠法用于血液透析拔针后止血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胡碧波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0):115-116
目的:分析举手止血法在采集动脉血后拔针中的应用效果,以确认举手止血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0年9月入本院呼吸内科治疗的经动脉采集血液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举手止血法,对照组采用压迫止血法,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相对于常用的压迫止血法,举手止血法在患者皮下淤血、组内平均止血时间、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压迫止血法,通过操作原理的解释,患者也容易接受。结论:举手止血法比较适用于动脉血采集拔针后的止血治疗,应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囊式创口贴用于动静脉内瘘穿刺拔针后加压止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8年9月18~50岁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气囊创口贴压迫止血法、胶带卷纸压迫止血法、弹力绷带加纱布压迫止血法,每名透析患者均连续统计10次止血效果,共600例次,对比三组的止血效果。结果:动静脉内瘘穿刺拔针后,观察组(气囊创口贴)止血效果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01)。结论:气囊式创口贴的局部压迫止血效果更显著,可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舒适的护理,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
静脉输液拔针后应用输液贴按压止血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输液贴指压法应用于临床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止血的效果。方法将静脉输液患者394例次,随机分为实验A组(输液贴三指横压法)、实验B组(输液贴拇指直压法),观察输液贴不同指压法拔针后按压止血效果;再将静脉输液患者241例次,随机分为输液贴组(实验组)、传统棉签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拔针后按压止血效果,制定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使用输液贴指压法按压止血效果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使用输液贴不同指压法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止血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而输液贴指压法与传统棉签按压法拔针后按压止血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输液贴指压法应用于临床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针眼固定、不移位、止血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止血效果明显优于棉签按压法。  相似文献   

8.
静脉穿刺后造成皮下渗血甚至血肿并非罕见,尤其是选用较大号针头作静脉抽血后更是如此。通常拔针在拔针前先用一支棉棒横压针眼至拔针后约5分钟。这种方法会增加针头对血管壁的磨擦及损伤。棉棒只压迫了皮肤的针眼而未压迫静脉壁的针眼,易造成静脉壁针眼渗血。在寒冷季节受术者穿衣较多,尤其是袖口有松紧带者,当袖口拉起至上臂时,如同上血带使局部受压。另外拔针后短时间内术侧过度用力,均可使静脉压力升高,也是穿刺拔针后皮下渗血甚至形成血肿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种拔针后止血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00例重症肝炎患者进行桡动脉穿刺抽血,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200例.实验组采用自制小纱块卷沿血管走向直接压迫穿刺点上,用4条长10~12 cm纸胶布横向粘贴固定,24 h后拆除;对照组进行桡动脉穿刺抽血后指导实习护生使用三指并排横向按压局部20 min.结果 与对照组止血效果比较,两组穿刺点局部出血、肿胀及皮下淤斑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制小纱块卷用于桡动脉抽血拔针后压迫止血能有效保护了患者血管,减少局部出血、肿胀、淤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临床护理中基本的操作技术。其成功率高低,直接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及护患关系,通常护士对静脉穿刺方法及成功率比较重视,往往忽略输液完毕拔针后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采血后有效的止血方法。方法120例小儿采血后分两组,对照组股静脉拔针后按压止血,观察组桡动脉拔针后按压止血,观察止血效果和穿刺部位皮肤情况。结果观察桡动脉拔针后按压2min,针眼止血,无出现皮肤淤斑,对照组15例未止血,9例出现皮肤淤斑,两组均未出现局部血肿。两组止血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动脉采血,小儿易配合,有利于穿刺部位止血,防止出现皮肤淤斑和局部血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两种内瘘拔针手法的观察对比,探讨有利于内瘘压迫止血,且能减轻患者疼痛的方法。为透析患者保护有效的血管通路,减少出血、血肿、内瘘闭塞等并发症总结经验。方法采用传统拔针方法和先慢后快拔针方法。从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随机选择60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共3000针次。通过两个月的临床观察共3000次对患者出现疼痛、出血、血肿、内瘘闭塞等并发症发生的次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传统拔针方法组共观察1500针次。出现疼痛21例次,出血12例次,血肿3例次,内瘘闭塞2例次。而先慢后快拔针方法组,共观察1500针次。出现疼痛9例次,出血5例次,血肿1例次,内瘘闭塞1例次。通过比较,先慢后快拔针组比传统拔针组各种并发症出现的机会明显减少。结论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完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期生命越来越长,加强动、静脉内瘘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应用正确的拔针手法对减少内瘘局部的疼痛、出血、血肿及血栓形成极为关键。先慢后快拔针法,是先将针头从血管内撤到皮下,这时并没有加压,而后再迅速从皮下拔出到皮外,同时压迫止血。这样既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也能减少出血、血肿、血栓形成,导致内瘘闭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对内瘘也起到了保护作用,延长了内瘘的使用寿命。对保证其透析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操作中应得到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肘正中静脉是采集血标本常用的静脉之一,该静脉成太粗浅,压力较大、穿刺成功率高。拔针时易出血。由于小儿的特点,在此外科结拔针压迫止血带来了困难。特别是针眼压迫时间延长,疼痛,瘀血,术后患儿哭闹恐惧造成胶压增高,影响腹部U日的愈合,也给家长造成恐惧心理.我们自1997-1998-06对3O例患J[采用立止血棉签压迫级计,效果较好,报道如下.l对象与方法将60例肘正中静脉被采血者随机分为2组.立止血棉签压迫组30例。酒精棉常规压迫组30例。其中男29例,女引例年龄5一匕岁。取03kll立止血溶液,抽取在无菌注射器内然后左手持无菌…  相似文献   

14.
赵柱莲  吴红燕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842-2843
静脉输液后拔针,是实习护生最常见的操作之一,但实习护生的拔针效果却不尽人意。血液科病人,大多反复化疗对血管损伤大,使静脉穿刺困难,部分病人还有血小板减少和凝血  相似文献   

15.
静脉穿刺后,一般采用棉签按压法按压静脉穿刺处皮肤,然后迅速拔出针头。继续按压片刻的方法止血。但临床所见有较多患者拔针后局部常出现渗血,随后呈现大小不等的瘀斑。为了预防拔针后针眼渗血,笔者采用胶布固定棉签按压法止血,现将两种方法对比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牛瑞红 《医药世界》2010,12(1):25-26
目的:探讨改良静脉穿刺部位拔针止血新方法,防止穿刺血管及周围皮肤瘀斑发生,减轻疼痛,保护血管,利于血管的重复利用,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从1200例中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0例,拔针后手放松迅速垂直举高上臂为实验组;采用消毒棉按压针口处为对照组。1.5min后对比两组所得结果。结果:实验组拔针后,针口处无渗血及皮下瘀血发生。结论:实验组拔针止血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静脉注射后拔针的传统方法是用棉扦模压针眼,嘱病人屈曲时关节.这种方法会增加外头对血管壁的摩擦和损伤,棉打只压迫了皮肤的针眼,而李压迫静脉壁上的针眼.另外,病人屈曲肘关节时静脉回流受阻,增加了静脉壁上针眼溢血,易形成局部皮下血肿,影响再次使用.笔者在500人次静脉注射后拔计时采用针眼平行按压法,无1例并发局部皮下血肿,此外,静脉还可反复多次使用,现报道如下.l操作方法拔针前护士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静脉皮肤,迅速拔针,用干绵打与静脉呈平行方向迅速压迫皮肤和静脉针眼3~smin即可。2讨论绷紧皮肤和皮下组织即可压…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54岁.患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2年,于2005年7月20日行双侧上颌窦穿刺冲洗术.手术顺利,患者轻度疼痛,冲洗液中可见黄色脓性分泌物,呈块状,未见出血,拔针后右侧鼻腔有少量出血,给予棉片压迫止血.半小时后,患者起身时右侧鼻腔出血,较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白体动静脉内瘘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观察5例动静脉瘘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患者,分析其原因及护理方法.结果 对5例患者内瘘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后均未造成闭塞,能够正常使用.结论 引起内瘘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原因与拔针方法不正确、按压止血不到位、按压时间短、穿刺原因以及患者自身原因有关.采取正确的拔针方法与按压方法、提高穿刺技术、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正确护理皮下血肿,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发生,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静脉穿刺引起局部淤血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静脉穿刺力求一次成功 ,但往往忽视在拔针后出现局部皮下淤血 ,造成病人不必要的疼痛和心理影响。为防止静脉穿刺引起的局部淤血 ,笔者对 86例病人进行认真观察 ,并采取以下方法预防处理 ,取得满意效果。1 淤血原因分析反复穿刺不成功而刺破血管 ,退针后出现局部皮下渗血 ;注射完毕拔针后局部处理不当 ,按压位置不准确或揉搓针眼周围 ,而致损伤穿刺部位血管 ;拔针后按压止血时间短 ,特别是随即下垂注射肢体 ,使局部血管充盈度增强 ,造成针眼处皮下血肿 ;老年患者因血管硬化脆性增强 ,弹性差 ,加上皮下组织松弛 ,进退针后容易产生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