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首次采用旋毛虫成虫感染小白鼠。实验结果表明,小白鼠经旋毛虫成虫感染后,在其肠道内发现旋毛虫成虫,在其肌肉内发现旋毛虫成虫。在其肌肉内发现旋毛虫幼虫。肠道内成虫数量范围在2~25条间。肌肉内幼虫主要分布于膈肌、后腿肌和前腿肌。隔肌内幼虫数量范围2~53条,后腿肌内幼虫和前腿幼虫分布较少,后腿肌内幼虫范围在1~7条,前腿肌内幼虫数量范围在2条。我们认为,旋毛虫成虫在某种条件下,在宿主移换过程中可以起感染期作用而感染宿主,引起宿主旋毛虫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经不同浓度大蒜汁浸泡含旋毛虫肌幼虫的肉块对小鼠感染力的影响,来评估大蒜汁对旋毛虫幼虫的杀灭效果。方法 30只昆明小鼠分为5组,喂食经不同浓度的大蒜汁(浓度分别为100.00%、50.00%、25.00%、12.50%)和生理盐水浸泡半小时含有旋毛虫肌幼虫的肉,饲喂30d后剖杀小鼠,观察和计数肌幼虫数。结果小鼠饲喂经100.00%、50.00%、25.00%、12.50%浓度大蒜汁和生理盐水浸泡半小时含有旋毛虫肌幼虫的肉后,在单位肌肉中检出旋毛虫肌幼虫数为0条、10条、60条、140条和235条。结论含旋毛虫肌幼虫的肉经一定浓度的大蒜汁浸泡后其旋毛虫肌幼虫的感染力会降低。  相似文献   

3.
旋毛虫病     
旋毛虫病是人畜共患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其病原属同一种,即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亦称旋毛形线虫。其属鞭虫目,毛线科,最早发现于伦敦的一例尸检中。成虫(肠旋毛虫)寄生于小肠,幼虫(肌旋毛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横纹肌内。  相似文献   

4.
实验结果显示,每只小鼠由200条3日龄旋毛虫成虫感染的20只小鼠的肠内成虫数值范围6—57条,肌肉内幼虫数值范围17—33条。7日龄成虫感染的20只小鼠的肠内成虫数值范围2—34条,肌肉内幼虫数值范围2—55条。15日龄成虫感染的20只小鼠的肠内成虫数值范围0—8条,肌肉内幼虫数值范围0—3条。30日龄成虫感染的20只小鼠的肠内和肌肉内无成虫和幼虫所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香肠腌制法对旋毛虫肌幼虫感染性的影响。方法30只昆明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5组,共6组,每组5只。对照组每鼠经口感染300条收集的肌幼虫。实验组分5组,4℃,阳性鼠肉香肠配料分别腌制24、48、72、96、120h,然后将5组小鼠每鼠经口感染300条处理好的肌幼虫。感染后28d处死小鼠,取膈肌压片镜检,并将全部肌肉人工消化后计数幼虫数。结果24h组、48h组、72h组、96h组压片法和人工消化法镜检,感染小鼠的幼虫检出率均为100%;4组的幼虫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48h组、72h组、96h组的幼虫均数均显著低于24h组(P〈0.01)。120h组两种方法镜检,感染小鼠均未检出幼虫。结论使用香肠腌制法腌制肉类,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肉内旋毛虫幼虫的活性和感染性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6.
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简称旋毛虫,通过幼虫在肌细胞中寄生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1]。目前全世界198个国家(或地区)中66个有旋毛虫病[2],1964—2003年在我国  相似文献   

7.
结膜囊蝇蛆病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1998年 7月和 1999年 8月共收治结膜囊蝇蛆病 5例 ,均为门诊病人。男 4例 ,女 1例。 5例均为户外活动者。从结膜囊内取出蝇蛆最多 2 1条 ,最少者为 11条。现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表现眼蝇蛆病患者常诉在野外有异物撞击眼球的病史 ,雌蝇冲击眼球产出第一期幼虫于眼内 ,当时患者甚感眼痛 ,幼虫寄生于结膜囊内 ,患者有异物感、眼痛、流泪、烧灼感 ,剧痒和眼分泌物增多等 ,多数有眼内蚁行感。眼部检查可见白色粘性分泌物 ,在结膜和角膜上可见约 1.0 m m长白色小蛆 ,尤其在裂隙灯下可见因有头咽骨而头端呈黑色的半透明圆柱形的线状小虫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旋毛虫肌肉期幼虫分泌排泄物(TsL1-ES)中46-58KD抗原诱发小鼠的保护性免疫能力。方法用该纯化抗原组分加福氏完全佐剂(FCA)腹腔注射免疫昆明小鼠3次,继以旋毛虫感染性幼虫300条攻击感染,感染后第7天计数小鼠肠道成虫数,第30天肌肉幼虫数和血清抗体IgG滴度。结果46-58KD抗原免疫鼠的肠道成虫减虫率、肌肉幼虫减虫率和血清抗体IgG的几何平均倒数滴度(GMRT)分别为46·4%、46·1%和2841·2,与TsL1-ES诱导的保护性免疫力(48·3%、50·2%和3458·6)水平接近,显著高于佐剂对照组(4·8%、8·2%和748·6)。结论TsL1-ES中46-58KD抗原组分可产生明显的保护性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9.
猪带绦虫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引起猪带绦虫病.幼虫(囊尾蚴)寄生在人的皮下、肌肉、脑、眼等组织中,引起囊虫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标准化活体旋毛虫种保存技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方法将感染40d旋毛虫的大白鼠取躯体肌肉用捣碎机将肌肉绞碎,按要求比例加入消化液,于39C温箱中消化16~18h。然后将消化液反复洗涤沉淀,收集旋毛虫肌幼虫。结果在解剖镜下观察旋毛虫幼虫虫体卷曲的白环形态。结论用消化法进行的旋毛虫活体保种效果好,可永久传存下去。  相似文献   

11.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23岁。因颈前包块9个月.23岁,因颈前包块9个月,腹胀、厌食10天于1995-11-05入院。  相似文献   

12.
旋毛虫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幼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肌肉内。本虫所致的旋毛虫病对人体危害很大,严重感染能致人死亡。1 形态1.1 成虫:虫体细小线状,前端较后端细,咽管结构特殊,长度约占虫体1/3,后段咽管的背侧面为单层的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在颈部囊性包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3年10月至2009年12月共1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诊断符合率92.3%.囊性判断错误主要是将囊肿内浓稠液体误为实性包块。结论超声诊断颈部囊性包块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绦虫病     
绦虫病指绦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疾病。寄生于人体的绦虫有好几种,其中如牛肉绦虫(肥胖绦虫)、猪肉绦虫(链状绦虫)多以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但猪肉绦虫也可以幼虫形式寄生于人体脑、肌肉、皮下等处(称为囊虫病),棘球绦虫(狗绦虫)则只以幼虫形式寄生于人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介入治疗女性盆腔囊性包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52例适合的盆腔囊性包块患者,包括卵巢单纯性囊肿、卵巢巧克力囊肿、盆腔炎性包裹性积液以及输卵管积水等,在超声引导下经腹壁穿刺盆腔囊肿,抽出囊液后注入硬化剂无水乙醇.并随访1~24个月.结果 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超声介入治疗,其中46例盆腔囊性包块完全消失,6例复发.结论 超声介入治疗盆腔囊性包块,方法简单,疗效可靠,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蝇蛆(蝇之幼虫)寄生于宿主而致的疾病称蝇蛆病。其宿主的范围为:人、家禽及野兽。蝇的幼虫或成虫的身如钻入人体的皮肤,即可发生皮肤的蝇蛆病。我国西北、内蒙、东北和华北地区都曾有本病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盆腔囊性包块应用超声检查方便、快捷、准确,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我们检查发现的120例各类盆腔囊性肿物的超声诊断,做如下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8.
杜岩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8):2886-2886
棘球虫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人体所致。我:省属该病的高发区,本病是人畜共患疾病。不仅危害家畜,且对人体健康损害也很严重。寄生于人体的有细粒棘球绦虫之幼虫和泡状棘绦虫幼虫两种,引起细粒棘球虫蚴病和泡状棘球虫蚴病,我国多见前者。在传播途径中,人和其他动物如牛、羊、狐等为中间宿主,除因吞食被虫卵污染食物而感染外.主要是与病狗密切接触,狗皮毛中附有虫卵通过污染手指把虫卵带入口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在胎儿盆腔囊性包块中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超声诊断为胎儿盆腔病理性囊性包块图像进行动态观察,并与产后检查或引产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结果 31例包块中有巨大膀胱10例,卵巢囊肿6例,肛门闭锁3例,肠管扩张5例,肠系膜囊肿2例。后尿道瓣膜1例,脐尿管囊肿1例,膀胱憩室1例,一腔肛1例,肠重复畸形1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0.6%(25/31)。结论超声检查对胎儿盆腔囊性包块具有明显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胎儿腹盆腔囊性包块的超声诊断思路.方法 分析99例胎儿腹盆腔囊性包块的产前超声表现,并与尸检结果、超声复查结果或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99例胎儿腹盆腔囊性包块中,十二指肠梗阻、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泌尿系统畸形、胎粪性腹膜炎及卵巢囊肿较常见且超声诊断准确率较高,而超声判断下消化道梗阻水平的准确率有待提高.结论 超声诊断胎儿腹盆腔囊性包块时,需结合包块的大小、形态、位置、囊壁及囊内回声、血流情况以及胎儿性别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