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讨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护理.方法 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 病人每日应劳逸结合,适当活动,避免疲劳,设专人陪护.  相似文献   

3.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m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内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而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病因迄今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原癌基因表达异常及心肌细胞负荷过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讨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护理.方法 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 心肌病病人由于反复发作心衰,长期用药,药物疗效受到影响,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由于使用的药物品种较多,个体差异较大,应注意药物副作用及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在应用利尿剂时发生水电解质紊乱的几率更高,应注意观察尿量、饮食、电解质等情况.  相似文献   

5.
心肌病亦称原发性心肌病或特发性心肌病,是指伴有心肌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根据1995年WHO/ISFC工作组的报告,心肌病分类包括4个类型: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常见,其次是肥厚型心肌病.近年心肌病有增加的趋势,据统计,在住院患者中,心肌病可占心血管病的0.6%~4.3%.青年男性发病率高.本节重点阐述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6.
7.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家族性心脏异常的特发性心肌病,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左心室充盈受阻,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疾病。好发于中青年,老年人并不多见,由于肥厚型心肌病多种多样的临床特点,临床护理需个体化。在2004年5月-2007年5月收治的30例老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经积极的治疗护理,不仅能延缓疾病的进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余华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9):978-980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出现晕厥、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症状的高危因素。方法将95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按照有无晕厥的临床症状分成2组,对临床特征、心电变化和超声心动图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非晕厥组相比,晕厥组Q-Tc间期延长([447.58±25.48)ms(428.64±20.22)ms,〈0.05];T波峰-末间期心率校正值(Tp-ec)间期延长([118.43±17.65)ms(98.41±14.98)ms,〈0.01];左室流出道梗阻多(45.0%17.3%,〈0.01),有家族史者多(40.0%10.7%,〈0.01),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75.0%22.7%,〈0.01)。晕厥组室间隔的厚度明显高于无晕厥组([2.18±0.24)ms(1.91±0.20)cm,〈0.01]。结论 Tp-ec间期延长、左室流出道梗阻、Q-Tc间期延长及严重心律失常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晕厥等严重症状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肥厚型心肌病(HCM)的重要特征是心肌肥厚,心室腔正常或变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限,舒张期顺应性下降.HCM伴有显著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且引起左室流出道明显压力阶差或梗阻者,称之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猝死是其主要危险,一般成人10年存活率为80%,小儿为50%,在高危病人中年病死率为4%~6%.成人死亡多为猝死;小儿则多死于心力衰竭,其次为猝死.  相似文献   

10.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典型者左心室肥厚,以室间隔为甚,偶尔可呈同心性肥厚.左心室腔容积正常或减小.偶尔病变发生于右心室.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家族性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发生心律失常及早年猝死肥厚型心肌病,一个家族中可有多人发病.  相似文献   

11.
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经皮导管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已成为临床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一项重要选择.它是将无水酒精注入前降支的分支(间隔支),使间隔支发生坏死变薄,解除流出道梗阻以达到治疗目的.我科自2008年以来对5例HOCM患者施行了PTSMA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特征的心肌病.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又可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梗阻性病例主动脉瓣下部室间隔肥厚明显,过去称为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本病常为青年猝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特点是左室壁及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引起左室流出道狭窄、梗阻.心肌顺应性降低而产生一系列循环症状及体征。我院1990~1998年共收治20例该型病人,本全部病例采用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治疗,除2例因心力衰竭死亡.其余取得满意效果一现将临床观察、护理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预后不良和致残率高的严重精神疾病,至今国内外无有效的预防对策[1]。该病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外,是人体生理、心理与环境体系中有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肥厚型心肌病是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选取临床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肥厚型心肌病2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状态尚可或良好,病情稳定。结论:缓解心室收缩压力,减轻血液流出道梗阻。出现心房颤动时需要马上给予复律。缓解症状和预防猝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和典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90例典型肥厚型心肌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为三组进行对比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患者25例。然后再根据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是否存在流出道梗阻将剩下的患者分成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25例)以及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40例)两组,对比分析三组患者心脏超声以及临床特点。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患者的家族成员没有发现猝死史,有5例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存在有家族成员猝死史;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患者的左室心尖部厚度为(20.1±4.0)mm,没有患者出现梗阻现象,室壁运动出现异常。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和典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为阳性以及心图联导上典型的深尖倒置可以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确诊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thy,HCM)是一种具有家族性心脏异常的特发性心肌病,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左心室充盈受阻、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疾病,由于肥厚型心肌病多种多样的临床特点,临床护理需个体化[1]。在2000年5月~2004年5月期间收治的4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2008年7月~2010年7月收治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8例,对其心电图改变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已确诊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大多数临床都有心、脑缺血表现;ST段改变者35例(92.11%),冠状T波改变者22例(57.89%),异常Q波11例(28.95%),室性早搏9例(23.68%).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结合临床、心电图结果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32例心超已确诊的HCM患者,按肥厚部位分为室间隔肥厚21例,游离壁肥厚3例,心尖部肥厚2例,全心弥漫性肥厚6例,并对各型HCM的心电图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T-T改变最为多见,占93.7%,ST段下移的程度在4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T波倒置多出现于V3~V6导联,且心尖肥厚型明显多于室间隔肥厚型(<0.05)。左心室高电压(RV5>2.5mV或RV5 SV1>3.5mV)10例,占31.2%,心电图改变与左室肥厚相关性差。异常Q波11例,占34.3%,病理性Q波多出现在室间隔肥厚型患者中。心律失常17例,占53.1%,其中室性心律失常5例,占29.4%。QTc在室间隔肥厚型流出道梗阻亚组中较非梗阻亚组延长更为明显,两者有统计学差异(<0.05)。结论HCM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呈多样性,特异性不高,但敏感性较高,其中ST-T非特异性改变最多见。临床上应提高对HCM患者心电图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分两种类型:①以室间隔肥厚为主,造成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称肥厚梗阻型心肌病;②心肌肥厚而无流出道梗阻,称非梗阻型心肌病.其肥厚部位亦可为室间隔中部、左心室游离壁、右心室.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有家族史者占50%,男女比例为2:1,发病以青壮年多见.本病常为青年人猝死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