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住院的一个重要原因,属于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通常被认为是哮喘的第一次发作,与哮喘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其主要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转变为哮喘的机制有较大进展,主要集中在免疫学领域。本文就近年免疫学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婴幼儿期干预治疗对衣原体感染性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相关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CPIgM、IgG测定,将IgM阳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治疗组,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规范治疗;IgM阴性、IgG阳性既往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对照组,未曾用过大环内酯类药物规范治疗,二组病例均行为期3~5年的随访,比较二者哮喘的发病情况. 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哮喘发病率低、治愈率高,治疗组及对照组其哮喘发病率分别为15.56%、36.84%;治愈率分别为73.33%、44.74%(P<0.05). 结论对婴幼儿期衣原体感染性毛细支气管炎采用大环内酯类药规范治疗可降低其日后哮喘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辅舒酮预防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的100例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在住院治疗期间均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混悬液,观察组出院后采用辅舒酮吸入3个月,比较出院后2年内喘息的患病率及喘息持续时间。结果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观察组发生喘息3例(6.00%),对照组发生喘息13例(26.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哮喘的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雾化吸入辅舒酮是有效防治婴儿哮喘的一种早期干预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哮喘预测指数(API)与婴幼儿首次毛细支气管炎及以后反复喘息的相关性。方法 将住院或儿科门诊首次发病的14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为API阳性组64例及API阴性组82例,比较API阳性、API阴性组婴幼儿首次喘息症状严重程度;将两组患儿随访1年后比较喘息发生率;1年后将所有婴幼儿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喘息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API阳性组首次喘息发作时症状严重程度较API阴性组高(P<0.05);1年后API阳性组较API阴性组喘息次数增多(P<0.05);单因素分析婴幼儿反复喘息与吸入过敏原、父母哮喘史、变应性皮炎(湿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食入过敏原、过敏家族史、RSV感染、经常哭闹、被动吸烟、母乳喂养等因素有关(P均<0.05),而与剖宫产、饲养宠物无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I阳性、过敏家族史、RSV感染、被动吸烟、经常哭闹为喘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母乳喂养为喘息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婴幼儿首次毛细支气管炎及以后反复喘息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与API的相关性最明显。  相似文献   

5.
张怡  陈培 《现代保健》2014,(31):50-53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可能发展为哮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访3年。对患儿性别、出生时母亲年龄、父亲吸烟、出生体重、发病时情况、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家族史、免疫球蛋白、喂养方式、吸入激素、过敏体质、被动吸烟、免疫球蛋白、血常规、微量元素等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居住地、父亲吸烟与否、患儿出生时母亲年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家庭装修与否、发病季节、毛细支气管炎期间住院天数、RSV感染、药物食物过敏史、被动吸娴、哮喘及过敏性鼻炎家族史、特应性体质、反复呼吸道感染、血IgE、血铅、血锌、血清铁、嗜酸细胞计数与毛细支气管炎后转化为哮喘有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孩)、患儿出生时母亲年龄、被动吸烟、春季发病、RSV感染阳性、出生体重异常、药物或食物过敏史、哮喘家族史、血IgE升高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转化为儿童哮喘的危险性高。结论:对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展为哮喘的危险因素,应及早积极干预,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徐晓红  石永生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0):2865-2867
目的:观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激素吸入治疗预防婴幼儿哮喘的疗效。方法:将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以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急性期每日2次,每次1揿(125μg),出院后每日早晨1次,每次1揿(125μg),连续半年;对照组(50例)未作激素吸入治疗,两组患儿出院后随访8~15个月。结果:观察组喘息发作14例(14/52),占26.92%,对照组22例(22/47),占46.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转为婴儿哮喘7例(7/52),占13.46%,对照组15例(15/47),占31.9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给予激素吸入治疗,可显著减少喘息发作和降低婴幼儿哮喘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leptin,LEP)水平与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Th1/Th2细胞平衡及预后的关系.[方法]47例初次喘息发作并确诊为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分别于入院后24 h内、治疗结束及出院后12周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LEP水平,并随访1年,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患儿喘息发作的情况,分为婴儿哮喘组和非哮喘组;另选10例健康儿童血清标本作对照.[结果]共有19例患者出院后再次喘息发作并诊断为婴幼儿哮喘,占40.4%.与正常儿童比较,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FN-γ水平降低、IL-4及LEP水平升高(P<0.05);出院时及出院12周后复查,哮喘组血清LEP水平高于非哮喘组和对照组(P<0.05),而非哮喘组血清LEP水平逐渐下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发生哮喘者血清LEP水平较健康同龄儿童及非哮喘儿童明显升高,持续高LEP水平可能是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发生婴儿哮喘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李志华 《现代保健》2013,(23):147-148
目的:分析和探究毛细支气管炎后发生支气管哮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就诊的8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病原学及过敏原检测等),患儿出院后对患儿的呼吸道感染以及气管哮喘的发作情况进行随访、诊断,根据患儿是否发生支气管哮喘,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可能引起支气管哮喘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程度。结果:8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出院后5年内,有32例发生了支气管哮喘。发病(支气管哮喘)组与非发病组进行多因素比较,患儿的哮喘家族史,反复的下呼吸道感染,患毛细支气管炎时患儿的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说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支气管哮喘的发生。而患儿的性别、居住环境等因素均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患者毛细支气管炎的病情程度严重、伴有哮喘家族史、患有湿疹和其他的下呼吸道感染等是毛细支气管炎后发生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以及效果的观察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的6月收治的64例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对症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婴幼儿支气管哮喘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八医院200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发作支气管哮喘的婴幼儿36例,将其临床资料作为病例组(A组);同时将来体检的健康婴幼儿36例作为对照组(B组).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对A、B两组婴幼儿血清白介素-2、-3、-4、-5、干扰素-γ水平进行测定;同时检测两组婴幼儿T辅助细胞(Th)1和Th2、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外周血中的百分数,并计算出Th1/Th2的比值.结果 A组婴幼儿的Th1/Th2比值为3.01±2.35,B组婴幼儿的Th1/Th2比值为6.53±3.42,A组婴幼儿的Th1/Th2比值低于B组(t=5.0897,P<0.05).A组外周血B细胞百分数为14.23±4.45,B组外周血B细胞百分数为10.45±3.23,A组婴幼儿外周血B细胞百分数高于B组(t=4.1246,P<0.05).结论 婴幼儿患有支气管哮喘时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的现象较明显;同时,伴有血清中白介素-3、-4、-5水平升高以及外周血B细胞的升高.  相似文献   

11.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和婴儿哮喘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毛细支气管炎和婴儿哮喘均为婴儿期的常见多发病,临床治疗方面以往一直围绕着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的应用存在分岐和争论,近10年来国外由于采用了比较灵敏的临床记分随机抽样对比的研究方法,加之新药的出现,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渐趋一致,现将近年文献报道综述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郑莉 《中国卫生产业》2012,9(1):111-111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吸入糖皮质激素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2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随即分为治疗组(130例)和对照组(130例),临床治愈后均给予吸入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治疗,对照组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组连续治疗6个月,随访1年,比较2组患儿哮喘的发生率以及肺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哮喘发生率低、肺功能好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吸入糖皮质激素能明显降低毛细支气管患儿哮喘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肺功能,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博利康尼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喘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科从 1999年 7月~ 2 0 0 0年 3月用口服博利康尼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患儿 6 8例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 6 8例均为我科住院毛细支气管炎患儿 ,其中男 42例、女 2 6例 ,年龄 2~ 12月。诊断符合毛细支气管诊断及分型标准。普通型 18例 ,重症型 45例 ,极重型 5型。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炎、抗病毒及常规平喘治疗。观察组 38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博利康尼 0 .1mg/kg .次 ,8小时 1次 ,观察记录患儿喘息消失及缓解情况。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 ,服药后 2天喘憋明显减轻或消失 ;有效 ,治疗 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复习108例患儿诊疗过程。结果 108例患儿均治愈(治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7~10d。结论小儿支气管炎以综合治疗为主,强调局部雾化吸入的作用,及时控制重症患者的喘憋症状。  相似文献   

15.
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相关关系.方法 对269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患病情况、个人史、既往史、家族史、生活环境及毛细支气管炎后的治疗等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哮喘的发生率,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发生率为57.60%.父母亲哮喘史、湿疹、过敏性鼻炎等是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高危因素;母乳喂养>4个月、喘息缓解期吸入激素是保护因素.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危险因素易发展为哮喘,尽量控制和预防危险因素并早期防治可能是减少哮喘发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婴幼儿哮喘及支气管哮喘的遗传方式, 观察两者的遗传相关性, 为哮喘的三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Falconer回归法估计婴幼儿哮喘与支气管哮喘的遗传度, 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两者的主要危险因素, S-N-K法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婴幼儿哮喘的遗传度为(80.53±7.85)%, 支气管哮喘的遗传度为(78.87±6.99)%, 两者危险因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遗传因素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其他危险因素起协同作用, 两者具有密切相关性。因此预防婴幼儿哮喘, 可以有效的减少和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雾霾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并发哮喘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10月重度雾霾地区已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的9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患儿。对两组患儿实施常规毛细支气管炎治疗方案,同时研究组患儿给予超声雾化处理方案并日常佩带口罩,对照组患儿仅进行病房常规清洁消毒。比较两组患儿并发哮喘的情况。结果研究组哮喘发生率为6.12%(3例),显著低于对照组(34.69%,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例毛细支气管炎并发哮喘患儿哮喘发作平均时间为(15.23±6.24)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83±10.74)d(P0.05)。结论雾霾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并发哮喘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预防哮喘。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支气管哮喘误诊误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63例婴幼儿哮喘病例,在病初均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现对63例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顺尔宁(孟鲁司特)佐治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2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以内急性发病,突然发作性喘憋、气促、两肺听诊有广泛哮鸣音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抗感染、解痉、止咳、雾化吸入、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博利康尼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顺尔宁口服。【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减轻时间、住院时间及复发率降低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顺尔宁对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有一定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400mg·㎏-1·d-1静脉滴注,1次/天,连用3天.分别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的天数以及平均住院日.结果 两组患儿的咳嗽、喘憋及肺部罗音消失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996、8.211、47.632,均P<0.05),治疗组患儿平均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t=24.190, P<0.05).结论 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能可显著减轻患儿症状,缩短病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