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DD)与纤维蛋白原(FS)的含量在冠心病及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病变患者中的差异。方法 将入选的1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94例与正常对照组36例,其中冠心病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3例。再将冠心病组按CAG结果分为轻度病变组24例,中度病变组27例,重度病变组43例。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DD,FS含量。结果 AMI、UAP两组DD、FS含量及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P〈0.05),AMI组的DD、FS含量明显高于UAP组(P〈0.05),重度病变组DD,FS含量高于轻、中度病变组(P〈0.05)。结论 联合检测DD与Fg在冠心病及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冠心病症状严重程度关系.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15例、心绞痛35例和30例健康人D-二聚体含量对比. 结果冠心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AMI组增高更显著. 结论高水平D-二聚体是冠心病发病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并与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方法:用ELISA对60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5天以及40例非手术对照组上述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并进行门诊随访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术前tP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D-D、FD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即刻tPA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5天回升至术前水平,但仍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D-D、FDP含量术后即刻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5天下降至与术前无明显差异,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门诊随访31例PCI术后疗效稳定患者tPA、D-D、FDP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I可能造成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膜损伤而导致机体纤溶功能短期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指标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84例(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90例作为对照组,均给予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观察组NN间期的标准差(SDNN)、RR间期的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心搏数所占百分比(PMN50)和高频功率(HF)分别为(95.54±20.12) ms、(94.48±21.15) ms、(29.84±10.06) ms、(7.46±2.31)%和(0.85±0.20) Hz,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低频功率(LF)为(137.74±21.16) Hz,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病变≥3支患者SDNN、SDANN、RMSSD、PMN50和HF分别为(84.31±19.64) ms、(89.42±18.82) ms、(23.38±7.15) ms、(5.40±1.90)%和(0.70±0.21) Hz,明显低于冠状动脉病变数为1支和2支患者(P<0.05),而LF为(150.54±21.15) Hz,明显高于冠状动脉病变数为1支和2支患者(P<0.05);观察组男女患者SDNN、SDANN、RMSSD、PMN50、HF和L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nsini评分与SDNN、SDANN、RMSSD、PMN50、HF呈负相关(r=-0.511、-0.487、-0.543、-0.512和-0.507, P<0.05),与LF呈正相关(r=0.577, 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评价中有一定应用价值,其心率变异性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血尿酸、D-二聚体与不同类型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试验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进行研究.按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冠心病(CH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比值(D/F)变化及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方法:177例CHD患者(CHD组),依据Gensini评分分为轻度组(Gensini评分<20分,n=93)和重度组(Gensini评分≥20分,n=84)。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n=130)。检测所有对象血浆D-D和FIB水平,并计算D/F。分析CHD患者血浆D-D、FIB和D/F水平变化及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结果:CHD组患者血浆D-D和FIB水平以及D/F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重度组CHD患者D-D和FIB水平及D/F比值均高于轻度组(P<0.05或0.01)。结论:血浆D-D、FIB和D/F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及疾病严重程度均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液中白细胞计数(WBC)联合D-二聚体(D-D)的检测与冠心病患者急性期死亡预测的意义。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03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性48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59.06岁。将其设为冠心病组,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死亡组25例。健康体检人群45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8.38岁。测定各组WBC及D-D含量,并运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各组检测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果 WBC水平及D-D含量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冠心病各组中进行比较,死亡组WBC及D-D含量增高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的冠心病组死亡率明显高于WBC<10×109/L的冠心病组;同样,D-D≥0.5μg/m L的冠心病组死亡率也明显超过D-D<0.5μg/m L的冠心病组。WBC与D-D含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0.454,P<0.05)。结论联合检测冠心病急性期患者的WBC及D-D水平,可能对判断冠心病的病情尤其是急性期危险性及预后的评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50例为实验组,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AMI组及对照组的D-二聚体基础水平;AMI组根据是否进行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及非溶栓组,根据ST段是否抬高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组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组,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h、12h、24h的D-二聚体水平,对各组数据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础状态AMI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治疗后6h、12h、24h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TEMI组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NSTEM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与NSTEMI组治疗后6h、12h、24h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能显示AMI溶栓治疗的动态变化,对AMI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董莉  王悦喜 《微循环学杂志》2011,21(4):46-48,8,12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2008年10月~2009年10月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例32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CHD组,284例)和非冠心病组(非CHD组,41例)。比较两组Hcy、叶酸(FA)、维生素B12(VB12)及血脂水平的差异,并分析CHD组中不同程度冠脉病变(单支、双支、多支病变)患者Hcy水平变化,以及CHD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CHD组患者Hcy水平(24.36±6.62μmol/L)明显高于非CHD组(12.26±4.10μmol/L),且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成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DL)、FA、VB12成负相关。(2)单支、双支、多支冠脉病变CHD患者的Hcy水平随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且高于非CHD组。(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Hcy、TC、TG,低FA、HDL、VB12为CHD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Hcy水平是反映CHD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临床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病程长、难治愈等特点。临床可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和隐匿性冠心病。  相似文献   

13.
脂蛋白(α)[Lp(α)]在CHD发病机制中有一定的作用;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降解的终未产物,可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及纤溶功能,其在冠心病(CHD)中的作用已引起高度关注。本文检测CHD患者的DD、Lp(α)及甘油三酯(TG)水平变化,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脑外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浓度,揭示其对脑外伤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重型脑外伤患者86例和同期健康体检正常人50例。脑外伤患者静脉血在入院时获得。正常人静脉血体检时获得。ELISA检测血浆D-D浓度。统计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脑外伤患者血浆D-D浓度(1.72±0.50)mg/L,显著高于正常人组(0.11±0.04)mg/L(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D-D浓度是脑外伤6个月死亡(OR=1.358,95%CI=1.118~1.807,P〈0.05)和神经功能预后不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1-3分)(OR=1.364,95%CI=1.123~1.882,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D-D浓度可显著预测脑外伤6个月死亡(曲线下面积=0.879,95%CI=0.829~0.936,P〈0.01)和神经功能预后不良(曲线下面积=0.890,95%CI=0.835~0.945,P〈0.01)。结论:脑外伤后血浆D-D浓度显著升高,临床检测这个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脑外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RDW和DD在SLE病情活动中的监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确诊SLE患者123例,根据SLEDAI-2000评分规则对患者疾病活动程度进行评分,将SLEDAI评分<10分计为病情稳定,将SLEDAI评分≥10计为病情活动.收集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10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RDW与DD水平,探讨RDW和DD在SLE病情活动程度上的评估价值.结果 SLE患者RDW与DD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病情活动组SLE患者的RDW与DD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当取RDW≥14.65%,DD≥1.66μg/mL为阳性标准,并且采用RDW和DD并联方式作为诊断标准时可以在评估SLE活动程度上获得最好的评估效能.结论 采用RDW、DD并联的标准在监测SLE患者的病情发展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3例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组),应用颗粒增强型免疫浊度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10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比较。通过绘制ROC曲线确定D-二聚体最佳临界值,并计算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卒中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1.97±0.13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34±0.0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佳临界值为1.53mg/L,此时的敏感度为83.26%,特异度为66.32%。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高危妊娠孕产妇D-二聚体、孕酮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高危妊娠孕产妇64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孕妇6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D-二聚体阳性率和低孕酮率的差异、分析D-二聚体及孕酮水平与高危妊娠孕妇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进行对照研究,同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测定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n=97)血浆D-D水平,与年龄、性别匹配的非分裂症老年人(对照组,n=97)进行对照研究,对年龄、治疗药物等与血浆D-D水平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①研究组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0,P=0.000),协方差分析调整年龄、BMI影响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F=6.425,P=0.016);②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患者(t=2.981,P=0.004);③研究组D-D异常增高(1000 mg/L)的发生率为19.6%(19/97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8/9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6,P=0.023);④D-D与年龄、BMI正相关(分别r=0.364,0.304;P=0.009、0.037)。结论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是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提示其存在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D-二聚体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衡水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肾脏生物学标志物如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及D-二聚体水平,根据ACR数值将研究对象分为单纯糖尿病组53例(ACR<3.4mg/mmol)和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组47例(ACR≥3.4mg/mmol),另选5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这3组D-二聚体水平并且分析ACR与D-二聚体的关系。结果 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组的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D-二聚体与ACR呈显著正相关(r=0.794,P<0.001)。结论 D-二聚体与早期肾损伤标志物ACR具有显著相关性。D-二聚体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治疗中的D-二聚体动态监测,探讨手术前后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前及术后1、3、5、7日的空腹静脉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其检测,并对检测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消化系统组、呼吸系统组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生殖系统组(P<0.01),消化系统组与呼吸系统组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7);男性组与女性组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75).推测D-二.聚体在手术后变化趋势为术后1日有明显升高,3日出现小幅度回落,5日再次升高,7日达到高峰.结论 监测D二聚体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血栓类并发症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