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个体化透析液钠离子浓度进行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临床指标和透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先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治疗8周,透析液钠离子浓度均设为140mml/L;再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个体化的透析液钠离子浓度治疗8周.比较2个阶段治疗结束后患者血压、体质量、血清尿素氮、肌酐、红细胞压积、Kt/V值等指标的变化和透析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经2个阶段治疗后,各l临床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个体化透析治疗期间患者在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和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而透析过程中低血糖、肌肉抽搐、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透析失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个体化透析液钠离子浓度可有效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不良反应,特别对透析过程中患者的血压具有良好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含糖透析液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含糖透析液是否可以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方法选取长期透析伴低血压患者25例。前4周采用常规无糖透析液透析,后4周采用含糖透析液[含糖桶装无菌透析液(5.5 mmol/L)]。检测使用含糖透析液前后血压,血糖,干体重,食欲等变化,低血压发生次数。结果使用含糖透析液治疗1个月后低血压的发生率从117次降低至77次。每例患者平均发生低血压次数明显减少(P<0.01)。使用无糖透析液,透析后有6例患者发生低血糖;而使用含糖透析液后无低血糖发生。结论含糖透析液能够减少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对于透析中血压波动大的患者使用含糖透析液可以稳定血压,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钙离子浓度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及钙平衡的影响,为透析患者选择个体化的钙浓度提供依据。方法17例血钙正常的稳定的MHD患者分别使用钙离子浓度1.25mmol/L(DCa1.25)、1.50mmol/L(DCa1.5)和1.75mmol/L(DCa1.75)的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透析液其他成分不变),每次透析4h。监测透析前后血压,检测透析前后血清总钙(tCa)、离子钙iCa)。结果使用DCa1.25时,透析后血压及tCa、iCa均较透析前明显降低(P<0.05)。使用DCa1.50时,透析前后血压及tCa、iCa均无明显变化(P>0.05)。使用DCa1.75时,透析后血压及tCa、iCa均较透析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对于血压正常、透前血钙正常或轻度低血钙者,DCa1.50的透析液是适用的;对于MHD中出现明显高血压、高钙血症患者,应当短期使用DCa1.25的透析液;对于MHD中出现明显低血压、低钙血症患者,短期使用DCa1.75的透析液是恰当的。总之,透析液钙浓度不能对所有患者都标准化,应该注重个体化的钙浓度。  相似文献   

4.
米多君预防反复发生的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米多君预防反复发生的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IDH)的效果。方法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反复发生IDH的血液透析患者27例,口服米多君2.5~5.0mg/次,每天3次,血液透析前或既往IDH出现前30min再服米多君5mg,透析处方不变,观察透析中血压变化和IDH发生情况。结果27例血液透析患者米多君治疗前后血液透析中脱水速度、透析液钠浓度和温度、透析前血压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米多君治疗后总脱水量、Kt/V、透析结束血压均高于治疗前(P<0.05),透析过程最低血压与透析前血压的差值低于治疗前(P<0.01),IDH发生例次、症状性IDH发生例次均低于治疗前(P<0.01),其中显效11例(40.73%),有效9例(33.3%),无效7例(占26.0%)。结论米多君可有效预防IDH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中不同时段进食对患者血压影响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过程中不同时段进食对血压的影响。方法经常发生透析中低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2例,作自身对照,分别进行透析过程中禁食、透析开始1~2h进食、透析开始3h后进食,在透析过程中监测血容量,每种方法观察2周,记录每次进食前和进食10min后的血压、相对血容量的变化、是否发生症状性低血压及护理干预。结果进食组尤其是透析3h后进食组的血压、相对血容量变化、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及护理干预次数均高于禁食组,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对于有低血压倾向的患者避免在透析中尤其是透析3h后进食,防止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米多君防治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口服α1受体激动剂米多君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防治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反复发生透析中低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变化和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服用米多君后患者透析中、透析后的血压、低血压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患者的自我感觉明显好转,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结论口服米多君可显著提高有低血压事件的患者对血液透析的耐受性,有效维持患者透析时、透析后的血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高血压病人应用4种不同温度的透析液透析对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将病人透析前测得的体温设定为T,透析液温度分别设定为:37℃,T+0.5,T,T-0.5,连续监测应用4种温度的透析液透析时每小时血压、心率、平均动脉压及透析不良反应等变化。[结果]应用37℃与T+0.5温度的透析液透析时病人存在血压不稳定,不良反应出现频次较高;应用T与T-0.5透析液透析时血压、心率、平均动脉压相对稳定,其中T-0.5最平稳,不良反应少,并且病人舒适度评分最低(P0.01)。[结论]血液透析中高血压病人透析液温度根据透析前实测体温设定或在实测体温的基础上调低0.5℃,有利于透析中血压、心率的稳定,减少透析中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透析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机血容量监测(BVM)对评价透析患者干体重和防治透析患者低血压的作用。方法选择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过1次或1次以上低血压的维持性透析患者30例,分为3组,分别采用恒定超滤、阶梯式超滤和血容量监测(BVM)控制超滤三种超滤模式进行血液透析,观察并记录患者超滤量、血压的动态变化及出汗、肌肉痉挛、头疼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次数,记录护理干预次数,比较三种超滤模式透析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与恒定超滤组、阶梯式超滤组相比,BVM控制超滤组低血压发生率、护理干预次数、血液透析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少(P(0.05),透析后血压显著降低(P(0.05);恒定超滤组低血压发生率、护理干预次数、血液透析中出汗、肌肉痉挛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阶梯式超滤组(P0.05)。结论 BVM控制的超滤模式有助于减少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并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干体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温透析和低温高钠透析对血压的影响,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特别是有低血压倾向的透析患者提供更适合的透析方式。方法30例有低血压倾向的透析患者在透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机、交叉进行低温透析:透析液温度35.5℃,恒定钠浓度140 mmol/L,10例次/例,共300例次;进行低温高钠透析:透析液温度35.5℃,恒定钠浓度145 mmol/L,10例次/例,共300例次。观察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超滤量、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低温高钠透析组透析后的收缩压、舒张压都明显升高(P<0.01或P<0.005);低温透析组透析后的收缩压明显降低(P<0.005),透析后的舒张压略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超滤量及不良反应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高钠透析比低温透析更适合有低血压倾向的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10.
刘薇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8):714-715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方法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方法32例血液透析中常发生低血压的患者采用4种不同的透析方法:①高钠透析:透析治疗最初4h内用高钠透析液(透析液钠浓度150mmol/L),结束前0.5h钠浓度调至135mmol/L。②单纯超滤+血液透析:透析最初30min单纯超滤,以后4h透析。③低温透析:整个透析过程中透析液温度调至34.5—35.5℃。④低温透析+高钠透析。结果4种透析方式的透析效果并无差异,高钠透析、低温透析、低温+高钠透析对于稳定血压明显优于标准透析(透析液钠浓度140mmol/L,温度37℃)组。单纯超滤+血液透析并不能减少低血压发生率。结论本研究提示对于反复发生低血压的透析患者临床首选高钠透析、低温透析以及低温+高钠透析。透析间期体重增加〉2.8kg的透析患者单纯超滤+血液透析并不能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温透析在儿童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急慢性透析患儿,分别进行常温透析(37℃)和低温透析(35℃),共95人次。比较透析中血压、心率及低血压发生率的变化。结果在透析第3h低温透析组舒张压水平明显高于常温透析组(P=0.023);与透析前基础血压相比,常温组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下降程度较低温组更显著,透析进行到第3h两组间均具有显著差异(分别为P=0.004和P=0.014)。在透析结束时,低温组具有稳定心率的优势,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32)。在低血压发生率和透析效率方面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温透析在儿童中同样适用,可以有效维持透析中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过程中不同进食时间对患者血糖及血压的影响。方法2018年6月—2019年10月,采用自身随机交叉对照设计,将40例非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配至2组。第1组前6次于血液透析1.5 h时进食,后6次于血液透析2.5 h时进食;第2组前6次于血液透析2.5 h时进食,后6次于血液透析1.5 h时进食。比较1.5 h进食组和2.5 h进食组血液透析前及血液透析1 h、2 h、3 h、4 h时的血糖和血压。结果最终纳入39例患者。在血液透析前及血液透析1 h、2 h、3 h、4 h每个时间点测量血糖和血压各234例次。1.5 h进食组血液透析2 h时低血糖发生率低于2.5 h进食组(χ2=17.641,P<0.001)。两组在各时间点血糖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5.32,F时间=28.65,F交互=19.62,均P<0.05),两组在各时间点低血压的发生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 h进食组血糖值在血液透析2 h、3 h时,显著高于2.5 h进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温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血液透析(HD)中心透析中经常出现低血压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分别接受3种不同的透析温度(37?C、35.5?C、35?C)各2个月,同时每月进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量表评估。并观察其透析过程低血压发生的频率,以及治疗前后血压、血清白蛋白和透析充分性的变化。结果 患者给予低温透析后,SF-36量表评分明显增加,包括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低血压发生率减低(P<0.01),血红蛋白水平升高(P<0.01)。结论 低温透析有利于预防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查阅病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49例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原因。结果49例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分别为:脱水量大(超过5%干体重)或脱水速度过快,营养不良或低蛋白血症,严重贫血,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钠浓度低或透析液温度高,透析前透析中用药或透析中进食过饱。结论有效控制患者的每日体重增长,正确评估干体重,做好低温度透析与曲线钠浓度透析,对预防维挣l生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龚蓉  张玲  文崇林  陈颖  曹泽蓉 《华西医学》2003,18(4):508-509
目的 :观察可调钠血液透析在透析低血压的作用。方法 :14例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观察。7例患者先进行标准钠透析 (透析液浓度 14 0mmol/L) 2周 ,然后进行可调钠透析 (钠浓度由 14 8mmol/L呈阶梯下降至 138mmol/L) 2周 ,7例先行可调钠透析 2周 ,标准钠透析 2周 ,观察透析前后血钠浓度和血容量变化 ,透析中心率和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结果 :可调钠透析能够明显减少透析低血压及相关症状的发生 (P <0 0 5 ) ,可调钠组血容量改变较标准钠明显减少 (P <0 0 5 ) ,且透前透后血钠浓度无明显改变 (P >0 0 5 )。结论 :可调钠透析能有效减少透析低血压的发生 ,且不造成透析间期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16.
在线血容量监测在血液透析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在线血容量(Bloodvolume,BV)监测血液透析过程中相对血容量(Relativebloodvolume,RBV)变化,探讨其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相关低血压及高血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肾内科47例维持性HD患者,根据其血压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血压(Normal blood pressure,NBP)组14例、症状性低血压(Dialysis-Symptomatic hypotension,SH)组18例,难治性高血压(Dialysis-refractory hypertension,RH)组15例,应用在线BV监测观察HD中RBV、血压、超滤量(Ultrafiltration volume,UV)、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 pressure,MAP)的变化。实验分三阶段进行,第一、二阶段为上述指标观察期,第三阶段为干预调整期。进而比较分析各阶段、各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NBP、SH、RH各组的RBV变化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根据SH组不同的RBV变化,分别进行上调干体重或改变超滤方式,SH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对RH组患者加强超滤,其MAP较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不同血压表现的HD患者RBV的变化差异存在显著性,监测HD中RBV变化可以对合理设定HD患者的干体重、减少SH发生、控制RH,提高透析安全性,进而制定个体化透析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常规、低温及低温可调钠三种透析模式在血液透析高危患者中对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20例,均为高龄、糖尿病肾病及心功能不全伴有终末期肾病患者,随机分别采用常温常规透析、低温常规透析、低温加可调钠透析三种透析模式,每例患者每种模式观察10次,比较透析时出现低血压及低血压症状出现的例次数。结果常温常规组(A组),低温常规组(B组)和低温可调钠组(C组)出现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20.5%,15.5%及7%,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低温可调钠透析可有效地降低血液透析高危患者透析中出现低血压的发生率,提高血液透析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超滤治疗过程中引发的有效血容量不足临床症状,对症状形成时的血压变化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2月在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肾内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46例,共进行39658例次血液透析。发生可确定的血容量不足出现的临床症状病例3527例次。分析透析早期(>0~≤60 min)、中期(>60~≤180 min)、后期(>180~≤240 min)各时间段发生血容量不足时的临床症状特点。对透析中的低血压、高血压、维持血压进行定义,统计临床症状出现时各种血压发生率。将临床症状出现时测得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与其透析开始时的MAP进行比较,对MAP的演变过程进行分类。对透析间期干体质量增加量即≥5%或<5%在透析超滤中引发临床症状的发病情况给予统计。分析透析中超滤过速、过量外的其他导致血容量不足临床症状的因素。结果血容量不足出现的临床症状发生率为8.9%(3527/39658)。有效血容量不足引发的临床症状在透析的各时间段均有表现,有其发病特点。血压指标不能准确反映临床症状发生必有的相关联性。透析>0~≤60 min发生的有效血容量不足多与超滤量过多、过快有关,共发病493例次,其中低血压341例次,占69.1%(341/493);高血压79例次,占16.1%(79/493);维持血压73例次,占14.8%(73/493)。透析>60~≤180 min,临床症状发生率增加,与持续或过量超滤有关,共发病1306例次,其中低血压1003例次,占76.8%(1003/1306);高血压179例次,占13.7%(179/1306);维持血压124次,占9.5%(124/1306)。透析>180~≤240 min是临床症状的高发时间段,与持续的超滤并超出干体质量设置有关,共发病1728例次,其中低血压1408例次,占81.5%(1408/1728);高血压发生减少,但仍有顽固性高血压病例。血容量不足临床症状出现时,1989例次表现为渐降型低血压,容易引起临床关注;763例次表现为骤降型低血压,临床症状出现前血压较稳定,出现时血压骤然下降;446例次临床症状出现时较透析前有明显升高,给临床症状的判断带来困难;329例次维持了透析前的血压。过度水潴留在全程透析临床症状均有发作,总次数显著增多。一般水潴留发生次数少,多发生于透析>180~≤240 min。血浆胶体和晶体渗透压影响血浆再充盈,透析超滤方式的改变以及透析温度对血压和血容量变化有影响。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因其发病特点和治疗的特殊性,透析超滤过程易发生有效血容量不足引起的相关临床症状。而临床症状的出现并不与血压变化同步,提高对血容量不足临床症状认识,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有利于后续血液透析的安全治疗,较好的完成超滤目标值。  相似文献   

19.
Interleukin-1 (IL-1) is a polypeptide cytokine predominantly produced by monocytes in response to injury or infection. Effects of IL-1 such as fever, acute phase protein synthesis, hypotension, and loss of body mass are complications of hemodialysis. Endotoxin-contaminated dialysate fluid, sodium acetate as a dialysate buffer, and activated complement can induce IL-1 during hemodialysi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intrinsic property of hemodialysis membranes to stimulate human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MNC) to produce IL-1. Incubation of MNC on sheets of two commonly used hemodialysis membranes, regenerated cellulose (RC) and polyacrylonitrile (PAN)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nduction of IL-1 in the absence of endotoxin or complement. Production of intracellular and extracellular IL-1 was greater in MNC exposed to PAN compared with RC (p less than 0.01). 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when MNC were exposed to strips of hemodialysis membranes in rotating tubes. However, compared with RC, PAN binds significant amounts of human IL-1. In a model of in vitro hemodialysis, radiolabeled recombinant human IL-1 was added to the blood compartment of a PAN and a RC dialyzer. Forty percent of radiolabeled IL-1 bound to the PAN dialyzer membrane compared with 10% to the membrane of a RC dialyzer. In addition, 22% of radiolabeled IL-1 was found in the dialysate compartment of a PAN dialyzer after 1 hour whereas 1% was found in the dialysate side of a RC dialyzer; these results were confirmed by measuring bioactivity of IL-1. These studies demonstrate the intrinsic property of hemodialysis membranes to stimulate human IL-1 production; in addition they establish that dialysis membranes differ in their ability to bind and clear I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