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原发性肝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消化系恶性肿瘤中居第3位,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原发性肝癌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与肝硬化、乙型和丙型肝炎病  相似文献   

2.
肝癌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感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肝癌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Hp)感染状况,进一步揭示Hp感染与肝癌的关系.方法 收集正常人、慢性肝炎、肝癌患者肝组织各30例,均经病理证实.(1)在微需氧环境37℃下应用哥伦比亚培养基分离培养肝脏组织中Hp.(2)系列生化反应和速尿素酶检测.(3)免疫组化.(4)应用PCR扩增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及序列测定.结果 (1)所有的肝组织培养均未见细菌生长;(2)正常人、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快速尿素酶检测阳性率为0,肝癌为3%;1例肝癌组织硝酸盐试验和过氧化氢酶检测阳性.(3)免疫组化示9例肝癌组织发现Hp,检出率为30.0%.正常肝组织、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未观察到Hp,与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CR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于紫外检测仪下均可见16S rRNA基因阳性扩增带为109 bp;30例原发性肝癌标本中有18例Hp16S rRNA基因,正常人、慢性肝炎组均无检出Hp 16S rRNA基因,与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16S rRNA PCR扩增产物测序对比分析,与Hp 16S rRNA片段的基因有98.8%同源性.结论 肝癌患者肝组织中存在Hp感染,可能与肝细胞癌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GnRH及其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金山  黄高升 《医学争鸣》1998,19(2):235-236
肝癌可能是一种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培养的人肝癌细胞上存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结合位点,GnRH对该细胞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Panti D et al.En-docrinology,1995;136:75];但肝癌组织能否表达GnRH及其受体(GnRH-R),与肝癌细胞分化的关系如何,尚未见文献报道;为此我们观察不同分化级别肝癌组织中GnRH及其受体的定位和分布,以期为研究GnRH调控肝癌细胞增殖的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及其与肺癌的关系。方法:以HP阳性的胃组织为阳性对照,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手术切除石蜡包埋的38例肺癌组织及8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HP进行检测,并采用图像分析法进行形态学定量。结果:肺癌及癌旁组织中HP的感染率分别为89.5%和87.5%,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HP的积分光密度分别为13.07和9.11,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肺癌组织中HP的平均面积高于癌旁组织,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HP感染与患者的性别、癌组织的分化程度、组织类型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癌组织中存在较高的HP感染率,对肺组织细胞的恶性转化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检测点启动DNA损伤修复的主要激酶Chk1蛋白在肝非肿瘤组织和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5例肝非肿瘤组织(其中正常肝组织7例、肝硬化组织8例)和41例原发性肝癌组织Chk1蛋白的表达。结果:Chk1蛋白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73.2%,在肝非肿瘤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k1蛋白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表达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k1在原发性肝癌中高表达可能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苏勤  刘彦仿 《医学争鸣》1995,16(2):85-88
探讨何为肝细胞癌(HCC)的癌前病变以及这种病变的形成和发展。对379便肝标本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c-myc,c-erbB-2,IGFⅡ,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6例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进行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表明,透明细胞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两种类型,其透明胞浆由大量糖原和脂质组成。并经免疫组织化学证实胞浆内也含有其他成分。  相似文献   

8.
9.
①目的探讨癌周肝组织与肝癌组织发生之间的关系。②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0例原发性肝癌及其癌周组织中C-myc基因进行检测。③结果C-myc基因在肝癌和癌周增生结节及癌周肝硬变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8.3%(23/60),40.5%(15/37)和26.7%(8/30)。经统计学处理,肝癌与增生结节、肝硬变组织间差异均无显著性(χ2=0.05,1.21,P均>0.05),增生结节与肝硬变组织间差异亦无显著性(χ2=1.41,P>0.05)。④结论C-myc癌基因过度表达是肝癌癌变过程中的重要因素;C-myc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与癌周增生结节的恶性转化有较密切的关系。癌周增生结节属癌前期病变,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十堰地区原发性肝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 方法 8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和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分别采用螺杆菌培养、PCR扩增细菌16SrDNA通用序列以及幽门螺杆菌特异基因(26 kD基因)和相关功能基因(cagA、vacA、rps4、glmM)、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标本中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 结果 ①未能从组织标本中培养出螺杆菌.②80例癌组织标本中有50例检出16SrDNA基因,阳性率为62.5%;正常肝组织未检出;50例16SrDNA基因阳性标本中有8例cagA基因阳性(16%),37例26 kD基因阳性(74%),9例glmM基因阳性(18%),未能扩增出vacA基因以及rps4基因.③80例肝癌组织标本中26例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32.5%,正常肝组织中未检出. 结论十堰地区原发性肝癌组织内存在幽门螺杆菌基因物质,且感染率较高,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了解肝硬化及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感染情况,探讨其与肝硬化及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关系.方法:应用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DIGFA)检测101例肝硬化、42例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血清中H.pylori抗体(HpIgG),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AFP)定量.结果:HpIgG阳性率,肝硬化患者为42.57%,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为69.05%,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肝硬化未并发肝癌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HpIgG阳性率显著高于无乙肝病毒感染者,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x2=4.164,P=0.041).AFP异常的惠者HpIgG阳性率显著高于AFP正常患者,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x2=4.695,P=0.030).结论:H.pylori可能为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2例已行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查的肝硬化患者Hp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p感染在性别和年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Hp感染率随食管静脉曲张加重、肝功能恶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加重而降低(P<0.05~P<0 .01);Hp感染在消化性溃疡的有无发生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肝硬化患者中,Hp感染与食管静脉曲张、肝功能恶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关.对有Hp感染的肝硬化患者无需行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13.
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球形体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球形体的超微结构特征.方法:通过透射电镜观察Hp球形体感染阳性的4例胃癌、2例食管癌组织中Hp球形体的超微结构.结果:Hp球形体多散在性分布于癌巢、癌间质以及进入癌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胞质.Hp球形体与其他细菌的L型样,形态不规则,呈多形性,且大小不等、胞质电子密度不等、胞壁缺失等.Hp球形体有A、B两种类型,A种体积较小,胞浆致密,细胞膜上带有鞭毛,此种活性较强;B种体积较大,胞浆疏松,细胞膜上不带鞭毛,此种可能已蜕变结论:Hp球形体仍具有活性,在Hp的传播、相关疾病的治疗复发和相关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分子机制非常复杂,可能通过多个途径的调节而发生。动物模型的建立为阐明Hp感染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本文就近年来该领域流行病学、动物模型、分子发病机制等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肝硬化(L C)患者胃粘膜病变中的意义。方法 接受内镜检查的L C患者2 0 4例,非L C患者2 36例。快速尿素酶试验,Warthin- Starry染色诊断Hp感染。结果 L C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肝源性溃疡患者的胃粘膜Hp感染率分别为30 .6 9%和4 2 .4 2 % ,与L C无胃粘膜病变者(36 .14 % )相比无明显差异(P>0 .0 5 ) ;L C患者Hp感染率(34.31% )低于非L C患者(48.31% ,P<0 .0 1)。结论 Hp感染不是肝硬化患者胃粘膜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抑癌基因p27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Hp感染检测术前采用14碳-尿素酶呼吸试验(14C-UBT)法,术后胃癌离体标行Giemsa染色.P27mRNA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P27蛋白的表达使用P27鼠抗人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结果 62例胃癌中,RT-PCR检测41例Hp阳性中仅有10例P27mRNA的表达,阳性率为24.4%;免疫组化染色41例Hp阳性中有11例P27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26.8%.RT-PCR检测21例Hp阴性生中有13例P27mRNA的表达,阳性率为62.0%;免疫组化染色而21例Hp阴性中有12例P27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57.1%.无论P27mRNA或其蛋白的表达与Hp感染呈负相关;且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P<0.05).结论 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抑癌基因p27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Hp感染引起胃黏膜癌变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超声粉碎抗原与霍乱毒素B亚单位组成的口服疫苗预防Hp感染的作用,探讨其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机制。方法:用Hp超声粉碎抗原2mg加CTB 10 μg作为免疫预防组,另设单纯Hp超声粉碎抗原组、单纯CTB组和PBS组为对照组。免疫4w后以活菌攻击,观察各组小鼠的免疫保护率,小鼠胃粘膜分泌性IgA抗体变化情况。结果:(1)免疫预防组小鼠免疫保护率为73.33%和对照组全部感染Hp(P <0 .0 0 1) ;(2 )免疫后4w各组小鼠未见明显的炎症反应;Hp攻击感染后4w免疫预防组小鼠可见明显的炎症反应,而各对照组相对较轻(P <0 .0 1) ;(3)Hp攻击前后免疫预防组小鼠局部胃粘膜IgA抗体显著升高(P <0 .0 1)。结论:Hp超声粉碎抗原加CTB可预防Hp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Hp感染与武威高发区胃癌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致癌机制。 方法 Warthin -Starry银染色法判断所选组织Hp的感染状况 ;免疫组化S -P法检测所选标本胃粘膜中核增殖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癌组Hp感染率为 83 .3 3 %,癌前病变组Hp感染率为 92 .1 1 %,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率为 73 .0 8%,其中癌前病变组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P <0 .0 5 )。Hp阳性组核增殖抗原的表达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 (P <0 .0 5 )。结论 Hp感染和武威地区胃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有关 ;Hp感染可促进胃上皮细胞过度增殖 ,这种过度增殖可能是Hp致胃癌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血清胃泌素的关系。方法:采用RIA方法检测186例门诊行胃镜检查患者血清胃泌素浓度,同时以∧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结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者。结论:幽门螺旋杆菌引起血清胃泌素增高进而造成胃酸分泌增多,可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及血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Hp检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患者848例,其中Hp阳性组746例,Hp阴性组102例,对两组中NAFLD患者占比及其BMI、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UA)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p阳性组NAFLD患者占比为14.2%,高于Hp阴性组6.9%,Hp阳性组患者BMI、血TG和UA均值高于Hp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C、LDL-C、HDL-C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NAFLD之间密切相关,可能与肥胖、血脂及血尿酸异常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