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根据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差异,在不同部位选择性预设散光轴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96例112眼,随机分为三组:A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34例39眼;B组11:00位透明角膜切口,26例31眼;C组角膜曲率引导下于角膜屈光力最大轴向上行个体化高选择性透明角膜切口,36例42眼。结果:术前、术后1wk,3组裸眼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mo,C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A,B组(均P<0.05),而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术后1,3mo的角膜散光度显著小于A,B组(P<0.05)。结论:角膜曲率引导下行位于角膜屈光力最大轴方向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影响最小,并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较快恢复,有效控制术后术源性角膜散光,进一步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儿童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前后角膜屈光力分布情况,并分析戴镜后角膜屈光力与眼轴增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视光诊疗中心就诊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验配并完成1年随访的8~14岁儿童20例 (40眼)。使用Medmont测量双眼戴镜前及戴镜30 min后角膜形态,手动收集角膜各位点上的切向屈 光力。收集角膜4个轴方向(鼻侧:N;颞侧:T;上方:S;下方:I)及中央处角膜屈光力。4个方位均为距离角膜顶点1~3.5 mm范围,以0.5 mm为间隔,记录为N/T/S/I(1/1.5/2/2.5/3/3.5);同时收集戴镜后4个方位角膜最大屈光力值及角膜顶点处屈光力,并收集同样位置戴镜前角膜屈光力值,记录为N/T/S/I(max)。将各位点角膜屈光力与角膜顶点屈光力的差值定义为相对周边屈光力,角膜最大屈光力值与角膜顶点屈光力差值定义为相对最大屈光力。使用IOLMaster测量初始及戴镜1年后双眼眼轴长度。使用线性回归分析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值及其改变量与眼轴改变量的相关性。结果: 角膜周边各位点屈光力较中央屈光力弱。戴镜后水平方向上,除了N2.5、N3及N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垂直方向上,除了S3、S3.5及I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1年后,眼轴增长(0.28±0.21)mm。戴镜后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较戴镜前显著增加,其中初始年龄及等效球镜度(OR=0.393,F=3.447,P=0.042)、戴镜前后 Imax改变量(OR=0.157,F=7.057,P=0.011)及戴镜后相对Imax(OR=0.108,F=4.583,P=0.039)对眼轴增长有显著影响。结论: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后,由相对周边正屈光力朝正屈光力改变。除年龄及等效球镜度外,戴镜后下方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及戴镜前后相对最大屈光力改变量对眼轴增长有显著影响,推测与戴镜后显著减少眼球相对周边远视离焦量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传导性角膜成形术治疗中低度远视眼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方法 对43例(67眼)中低度远视眼患者采用传导性角膜成形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远视度数的不同在周边角膜6mm到8mm区域进行8~32点的射频治疗。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的屈光度,远近视力,角膜屈光力,眼内压,角膜内皮计数的变化。结果 术后1年裸眼远视力有42眼(62.7%)≥1.0,54眼(80.6%)≥0.8,63眼(94.1%)≥0.5,裸眼近视力有22眼(32.9%)≥J5,41眼(61.2%)≥J6,64眼(95.5%)≥J7,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无变化。术后1年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70±0.48)D比术前下降68.9%。ORBSCAN-II裂隙光扫描角膜地形图测量测的中央区3.0mm角膜平均屈光力术后1年(45.70±1.13)D,5.0mm角膜平均屈光力术后1年(44.76±1.53)D,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各时间点屈光力均值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异,两两比较经SNK检验6个月和术后1年屈光力无差异,角膜形态于术后6个月已趋于稳定,眼内压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手术前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传导性角膜成形术治疗中低度远视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术后6个月内易发生回退,其手术量表尚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4.
白内障手术后角膜屈光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白内障手术不同切口造成角膜屈光的动态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ECCE)组26例3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组21例27眼,应用ORBSCAN裂隙光扫描角膜层面照相/测厚系统,于术前和术后 3天;1、2周;1、2、3个月对术眼角膜进行检测,比较分析术后角膜屈光的变化情况。结果 ECCE组、Phaco组术后角膜总平均屈光力变化不明显(P>0.05),3天~1周主要受角膜厚度影响(P<0.05);两组术后1个月角膜总合散光分别为3.95D±2.97D和1.89D±0.30D,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角膜散光与手术时间呈二次抛物线回归关系,ECCE组在术后1个月出现散光骤变(P<0.05),但两组角膜散光均于术后3个月趋向稳定(P>0.05)。结论白内障手术后角膜屈光存在动态变化。ORBSCAN通过检测角膜前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比较真实地反映角膜形态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角膜屈光矫正手术后白内障手术的诊疗特点。方法:对2005/2008年间于我院就诊的4例角膜屈光矫正手术后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依据患者提供的角膜屈光手术资料,分别采用临床病史法或角膜后表面曲率法计算矫正角膜曲率及人工晶状体度数。术后随访观察角膜情况、手术并发症、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状态等。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稳定屈光度与手术前预留屈光状态比较误差范围为-1.00~+1.25D。结论:对角膜屈光手术后的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可行的。然而只有了解这类患者病情特点,掌握手术前后诊疗方法,准确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测量误差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Orbscan系统)的测量误差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使用Orbscan系统和A超仪,测量200例(400只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患者和50例(100只眼)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厚度和中央前房深度;分别于PRK和LASIK手术前、后使用Orbscan系统测量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并对测量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Orbscan系统测量的角膜厚度值LASIK和PRK术前低于A超仪的测量值,差值为18.83-24.29μm;LASIK和PRK术后与A超仪测量值的差值为56.32-139.52μm,明显高于术前。LASIK和PRK手术前、后Orbscan系统测量的中央前房深度值与A超仪测量值的差值为0.16-0.25mm,无临床意义。LASIK手术前、后Orbscan系统测量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差值约为-0.60D;PRK手术前、后Orbscan系统测量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差值低度组为-0.51D,中度组为-1.12D。结论:Orbscan系统测量值的精确性尚待进一步提高;LASIK和PRK术后角膜雾状混浊和角膜前表面屈光力的改变是导致Orbscan系统测量误差较大的主要原因;Orbscan系统的测量误差是临床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距角膜缘不同距离切口对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50例(150只眼)白内障患者按切口距角膜缘距离分为A、B和C三组。在角膜上方部位行直线形切口的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平均角膜散光度,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三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平均丢失率。结果 A、B、C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在术后一周时分别是(2.29±0.84)、(1.90±0.77)、(1.79±0.85)D,其中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3),术后1月、术后3月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所处的位置距角膜屈光中心的距离越远,术后早期平均角膜散光度越小。白内障手术切口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直接关系。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最佳切口位置是角膜缘后2.0mm。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Pentacam测量角膜中央3 mm前表面曲率(Ra )、后表面曲率(Rp)及中央角膜厚度(CCT), 根据测量结果,探讨角膜屈光力及角膜屈光指数的计算方法。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2─10月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角膜屈光手术或白内障手术术前检查的患者419例(419眼)。术前采用Pentacam对眼前节进行检查,采集角膜中央3 mm Ra、RP及CCT 的相关数据,计算Ra与Rp比值(AP ratio)、角膜前表面屈光力(Ka )以及后表面屈光力(Kp),按照厚 透镜高斯光学公式计算角膜总屈光力(KGOF)及角膜屈光指数(Ncal)。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种K 值之间的差异。结果:Pentacam测量所得Ra、Rp、Rsimk、CCT、SimK分别为(7.73±0.27)mm、(6.34± 0.24)mm、(7.73±0.27)mm、(537±33)μm、(43.65±1.52)D。AP ratio为1.220±0.026,角膜屈光指数 Ncal为1.328±0.001。结论:利用Pentacam测量角膜参数计算所得角膜屈光指数可以提高角膜总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屈光力预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角膜总屈光力的评估在角膜接触镜的验配和角膜屈光手术的术前评估中至关重要.测算角膜总屈光力的设备多种多样.根据测算原理的不同,角膜总屈光力大致可分为3类:模拟角膜屈光力、基于高斯厚透镜公式的角膜总屈光力和光路追击法获得的角膜总屈光力.角膜屈光术后角膜总屈光力的准确评估在提高预测拟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力的准确性中起关键作用.目前,对于角膜屈光术后角膜总屈光力的评估缺乏统一标准,很多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修正公式.本文着重综述角膜总屈光力尤其是角膜屈光术后眼角膜总屈光力的评估方法及其研究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白内障手术不同时期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变化。方法:选取2019-01/2020-01在我院眼科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6例116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wk,1、3mo进行随访行Pentacam检查,获取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后表面屈光力、总屈光力的平坦子午线屈光力、陡峭子午线屈光力、平均屈光力、角膜前表面散光、后表面散光、总散光等参数值。Spearman秩相关对各眼前节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1wk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平坦值、陡峭值、平均值)均较术前变小,在术后1、3mo逐渐趋于术前水平;术后1wk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总屈光力(平坦值、陡峭值、平均值)较术前增大,均在术后3mo趋于稳定。术后1wk角膜前表面散光、后表面散光、总散光较术前增大,后逐渐降低至术后3mo稳定。角膜前表面屈光力与角膜总屈光力呈显著正相关,角膜后表面屈光力与角膜总屈光力呈显著负相关,与其绝对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角膜总散光术前,术后1wk,3mo与角膜前表面散光相对应时期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角膜后表面散光相关性较小。结论:白内障手术导致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散光变化发生在术后3mo内,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可准确评估术前及术后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及散光的动态变化,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基质内角膜环(ICR) 植入术在动物实验中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30 只新西兰纯种兔60 眼随机植入不同厚度(019 ~041 m m ) 的基质内角膜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 ,1 w k ,1 、3 、6 mo 作裂隙灯检查,术前及术后1 wk ,1 m o 作眼压检查。结果 所有各眼的角膜切口均愈合良好,ICR 在角膜基质中表现出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未见明显的ICR 表面角膜上皮糜烂及ICR 被挤出现象发生。术后所有各眼中央角膜均保持透明。术前、术后眼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周边部的角膜浑浊及切口处的新生血管生长是常见的二个并发症。结论 ICR 植入术是一种简单、安全的角膜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角膜内基质环矫正低度近视的短期疗效。方法 对2001年7月~200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8例(15只眼)低度近视患者,分别在角膜缘植入0.25mm、0.30mm、0.35mm的角膜基质环。手术後行裂隙灯检查角膜,比较手术前後视力、角膜曲率的变化。结果 术中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後随访3~13(平均6.75±6.22)个月、有12只眼术後视力≥0.8(75%)。手术1周後视力和角膜曲率基本稳定。结论 经短期临床观察,ICRs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低度近视。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角膜浅层病变的效果.方法 采用LASEK治疗角膜浅层病变12例13只眼,其中男5例5只眼,女7例8只眼;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3例3 只眼;大泡性角膜病变3例3只眼;复发性翼状胬肉致角膜斑翳2例3只眼;细菌性角膜炎致角膜斑翳1例1只眼;带状角膜变性2例2只眼;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1例1只眼.术后随访观察12个月.结果 术后1、3、6、9、12个月检查:矫正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分别为53.85%(7只眼)、61.54%(8只眼)、69.23%(9只眼)、61.54%(8只眼)、61.54%(8只眼).刺激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出现原病复发及其它并发症.结论 LASEK治疗角膜浅层病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部分患者可避免或推迟角膜移植手术时间.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LASEK) for superfcial comeal diseases. Methods Twelve cases (13 eyes) with superficial comeal diseases were treated with LASEK. Five cases (5 eyes) were male, 7 cases (8 eyes) were female. Recurring comeal epithelium erosion 3 cases (3 eye), comeal endothelium dysfunction 3 cases (3 eyes), comeal macula caused by recurring pterygium in 2 cases (3 eyes) and caused by bacterial keratitis in I case (1 eye);band comeal degeneration 2 cases (2 eyes), granular comeal degeneration l case (1 eye). The period of follow-up was 12 months. Results At 1, 3, 6, 9 and 1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e percentage of eyes with an improvement of 2 lines or more for the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was 53.85% (7 eyes),61.54% (8 eyes), 69.23% (9 eyes), 61.54% (8 eyes), and 61.54% (8 eyes) respectively. The irritating symptoms disappeared or improved. There were no some problems as recurrence of primary diseases and others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s LASEK is a new and safe technique for treating superficial comeal diseases. Some patients can avoid or delay the time of keratoplasty.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3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屈光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确定最佳配镜时间。方法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4例(41只眼)行3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第3个月和第6个月行视力及显然验光检查。记录患者的视力、球镜、柱镜和散光轴,分别对结果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术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第3个月和第6个月的裸眼及矫正视力。球镜、柱镜度数及其散光轴的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3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周屈光状态趋于稳定,即可配镜。  相似文献   

15.
透明角膜3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屈光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3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屈光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确定最佳配镜时间。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8例(79眼)行3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行EAS-1000检查,除外人工晶状体存在偏位情况。然后1,2,3,4wk;3,6mo行视力及显然验光检查,记录患者的视力、球镜、柱镜和散光轴,分别对结果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1,2,3,4wk;3,6mo的裸眼及矫正视力,球镜、柱镜度数及其散光轴的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3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wk屈光状态趋于稳定,即可配镜。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脱离巩膜环扎术后眼球生物测量及屈光状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视网膜脱离巩膜环扎术后眼部屈光状态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用眼科超声仪、角膜曲率仪、验光仪等对巩膜环扎加压眼内嵴高为4~6 D的86例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86只患眼手术前1天及术后第1,4,12周时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眼屈光度、角膜曲率等进行测量并将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前房深度在术后第1,4,12周时较术前显著变浅(P<0.05);眼轴长度无明显变化;晶状体厚度和眼屈光度在术后第1,4周时较术前分别有增厚和向负值偏移(P<0.05),术后第12周时两者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巩膜环扎联合≤1象限加压块组术后第1,4周加压径线的角膜曲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 在较高眼内环扎嵴时,术眼术后早期晶状体增厚和前房变浅是眼屈光度负值增加的主要因素,其原因与术后虹膜晶状体隔移位等有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227-229)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和分析不同手术切口术后角膜散光的情况。方法 93例(112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角膜缘大切口组(切口9~10mm,缝合5~6针)和透明角膜隧道式小切口组(切口3.5mm,不缝合或缝合1针)。术后1、2、4周随访检查角膜屈折力。结果 角膜缘大切口组术后早期平均散光度较高,顺规性散光度较多,且向逆规性散光转化;透明角膜隧道式小切口组与术前对照无明显差异。结论 透明角膜隧道式小切口术后所引起的散光度很低,甚至不产生新的散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LASIK术前近视人群Q值与角膜前表面诸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OrbscanⅡ眼前段分析系统测量300例(600眼)近视者的Q值和角膜曲率、模拟角膜镜读数、3mm和5mm区角膜不规则指数、角膜前表面Diff值等参数。分析Q值与这些参数的相关性。结果600眼的Q值范围为-0.51~+0.37,平均-0.17±0.11;角膜曲率为(43.59±1.54)D;模拟角膜镜读数为(43.89±1.46)D;3mm区不规则指数为(1.32±0.41)D;5mm区不规则指数为(1.72±0.63)D;角膜前表面Diff值为(0.07±0.05)mm。统计学分析显示Q值与其他参数之间均为负相关。结论近视人群Q值与角膜前表面屈光参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动态观察兔眼外伤性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内纤维膜形成的病变特征及规律。方法青紫兰兔18只分为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组及晶体囊外摘除组。术后1、3、7、14天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眼前房水纤维蛋白反应。术后1、7、14天切取每个眼球的虹膜和睫状体,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虹膜和睫状体及人工晶体表面的纤维蛋白反应。结果发现前房纤维蛋白反应在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天最重,至第14天减轻。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术后第1天虹膜和睫状体表面被渗出的纤维蛋白覆盖,术后第7~14天,虹膜前、后表面、睫状体表面和人工晶体表面及瞳孔区均可见连续的纤维膜形成,纤维膜内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及上皮样细胞。结论外伤性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房纤维蛋白反应和术后7天眼内纤维膜形成高于单纯晶体囊外摘除组(P<0.05)。推测眼内纤维膜的形成可能与血-房水屏障破坏和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超声乳化与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散光与视力的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丽萍  杨路 《眼科新进展》1998,18(4):214-215
目的探讨白内障不同手术切口对术后视力和散光的影响。方法对白内障囊外摘出(ECCE)常规角膜缘10mm切口29例35眼和超声乳化(Phaco)反眉弓隧道式6mm切口37例44眼,于术后7d、1mo、3mo3个不同时期观察比较视力和角膜散光。结果Phaco术后角膜散光明显减轻且视力较ECCE明显提高(P<0.05)。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术切口修复,2种术式的差异呈逐渐减小趋势,3mo时二者的视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反眉弓隧道式6mm切口术式能早期有效提高视力及控制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