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刘琼 《中国当代医药》2013,(16):101-102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于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传染科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4例的临床资料。将采用替比夫定治疗的52例患者作为替比夫定组,将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的52例患者作为拉米夫定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12、24、52周ALT复常、HBV DNA转阴、HBeAg血清学转换情况。结果治疗12周,两组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时,替比夫定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13.5%)高于拉米夫定组(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2周时,替比夫定组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抗感染药学》2017,(7):1369-1371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 0年1月—2016年12月间诊治的HBe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66例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每组33例;替比夫定组患者给予替比夫定治疗,拉米夫定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24周和第48周时的HBV-DNA水平和HBeAg的血清学转换率的差异,以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8周、12周后的HBV-DNA水平,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和48周后,替比夫定组患者HBV-DNA水平低于拉米夫定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4周、8周和12周后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和48周后替比夫定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结论:采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疗效优于拉米夫定,有效改善了各时间点HBV-DNA水平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1:1随机、对照设计。共纳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其中HBeAg阳性和阴性各60例,各组分为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各30例。分别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拉米夫定100mg,1次/d,共52周。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动态监测患者血清HBsAg、HBeAg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52周时,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中,替比夫定组血清HBVDNA自基线下降水平、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病毒反跳率和耐药率,均优于拉米夫定组(均P〈0.05)。HBeAg阳性患者中替比夫定组HBeAg阴转率和治疗应答反应率高于拉米夫定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拉米夫定,患者对替比夫定的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替比夫定治疗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研究时间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86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常规组(n=43)拉米夫定治疗,研究组(n=43)替比夫定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1年的跟踪随访,研究结果以不同时间段(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治疗1年)HBV DNA转阴率、HBeAg阴转率,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治疗1年研究组(n=43)HBVDNA转阴率,HBeAg阴转率均高于常规组(n=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n=43)应用替比夫定治疗有效率(95.35%),与常规组(n=43)应用拉米夫定治疗(77.46%)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替比夫定治疗临床效果优于拉米夫定治疗,其影响因素为长期药物使用的耐药性影响,替比夫定长期治疗效果更优,临床应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5.
朱春杨 《海峡药学》2013,(6):169-170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长期疗效。方法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采用替比夫定1日600mg和拉米夫定1日100mg治疗,分别在第3、6、12、18、24个月及以后每6个月检测1次乙肝病毒标志物HBV-DNA和ALT,动态观察HBeAg阴转、HBeAg血清转换、HBV-DNA阴转和ALT复查情况,以及出现耐药(HBV-DNA复阳≥1.0×103copies.mL-1)、ALT反弹(≥1uLN)的情况。结果经过3年的治疗后,治疗组HBeAg阴转、HBeAg血清转换、ALT复常效果较好,安全性好,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采用替比夫定是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的慢乙肝患者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替比夫定治疗34例HBeAg阳性的慢乙肝的临床资料.结果 2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治疗52周时拉米夫定组为5.5%(2/36),替比夫定组为11.7% (4/34).治疗104周时拉米夫定组为38.9%(14/36),替比夫定组为61.7%(21/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比夫定治疗24周预测2年疗效:替比夫定治疗24周81% HBV DNA检测不到率79.4%(27/34),PCR检测不到率(104周)9,1.2% (31/34),HBeAg血清转换(104周)52.9%(18/34),耐药率(104周)2.94%(1/34).结论 替比夫定能同时提供强病毒抑制与高HBeAg血清转换.  相似文献   

7.
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嘉恩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193-1194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按治疗药物不同分为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各50例。观察两组HBV-DNA基线下降值、HBV-DNA低于检测下限、治疗应答、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病毒学应答率、原发治疗失败率等。结果治疗52周替比夫定组的疗效:HBV-DNA基线下降值(6.21og10)、HBV-DNA低于检测下限(69.6%)、治疗应答(64.2%)、HBeAg转阴率(30.5%)、ALT复常率(88.9%)、病毒学应答率(30.5%)、原发治疗失败率(3.6%)高于拉米夫定组(5.41og10、43.4%、86.8%、20.3%、75.1%、18.1%、16.0%)(t=3.65,t=6.55,t=3.95,t=3.85,t=8.65,t=6.06,t=15.02,P〈0.05~0.01)。结论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治疗52周时可达到较佳疗效;替比夫定疗效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8.
我国约有1.2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约3000万,每年有相当部分患者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抗病毒治疗可控制CHB发作,自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来,出现对拉米夫定耐药的病例逐渐增多,而替比夫定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其用药的安全性和耐药性较拉米夫定好。为此,我院于2006年10月开始应用替比夫定联合用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90例,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平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65-167
目的观察比较替比夫定与拉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94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就诊顺序分别纳入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每天口服替比夫定600mg,对照组每天口服拉米夫定100mg,疗程均为48周。治疗前和治疗后4、12、24、48周分别检测血清HBVDNA、血清HBV标志物及ALT水平。比较两组48周时HBVDNA水平、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结果两组HBVDNA水平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均有所下降,治疗4周时下降最明显。治疗48周时,治疗组HBVDNA阴转率(72.3%)高于对照组(42.6%)(Χ^2=8.530,P〈0.05);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替比夫定可有效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对血清指标的改善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0.
HBeAg阴性慢性乙肝初治抗病毒策略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翔  胡佳 《医药导报》2010,29(11):1456-1458
目的对比5种抗病毒药物初治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疗效,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肝初治抗病毒策略。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150例,随机分为5组各30例,分别给予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治疗,比较各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乙肝病毒DNA(HBV DNA)阴转率、HBsAg转阴例数及耐药例数。结果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sAg转阴数及耐药数方面,5组效果各有特点。结论对于初治HBeAg阴性慢性乙肝,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疗效均较好,均可作为临床一线选择。对于HBV DNA载量较低的患者,则可首选阿德福韦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使用替比夫定与阿德福韦酯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68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每组34例。A组患者给予替比夫定治疗,B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治疗48周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A组治疗后HBV-DNA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HBV-DNA转阴率高、HBeAg转阴率高,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替比夫定治疗效果更好,患者HBeAg转阴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 HBV-DNA、HBeAg 及 ALT 影响。方法选择诊治的 HBeAg 阳性慢乙肝患者195例,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阿德福韦酯组、联合组,每组65例。疗程均为52周。观察3组治疗12、24、48、52周时 HBV-DNA 转阴率、HBeAg 转阴率、ALT 复常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12、24、48、52周时,联合组 HBV-DNA 转阴率及 HBeAg 转阴率均显著高于替比夫定组和阿德福韦酯组( P <0.05);但替比夫定组与联合组间 ALT 复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2组均明显高于阿德福韦酯组( P <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2%,显著高于替比夫定组和阿德福韦酯组的67.69%和58.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与单独应用替比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比较,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改善 HBV-DNA 转阴率、HBeAg 转阴率和 ALT 复常率中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胸腺五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替比夫定联合胸腺五肽治疗,80例单服替比夫定,疗程结束随访6个月,观察HBeAg和ALT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组治疗结束时转阴例数及构成比为24例(33%),对照组治疗结束时转阴例数及构成比为8例(10%);两组治疗方法对ALT影响治疗组恢复正常例数及构成比为66例(91.67%),对照组恢复正常例数及构成比为72例(90%)。结论替比夫定联合胸腺五肽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能提高HBeAg阴转和ALT恢复。  相似文献   

14.
丁宁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0):182-183
目的评估替比夫定联合胸腺肽a1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安全性、疗效性及协同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我院5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替比夫定联合胸腺肽组和单用替比夫定组,比较两组24周及48周肝功能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4、48周,两组肝功能复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4周时,两组HBVDNA阴转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48周时,单药组HBVDNA阴转率为64,联合组为8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HBeAg阴转率,单药组和联合组在24周(16vs40)时,48周(24vs52)时,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替比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替比夫定,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安全而有较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符合入选3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替比夫定组25例,拉米夫定组25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替比夫定组完全应答率明显比拉米夫定组更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组肌酸激酶升高发生率24%,拉米夫定组肌酸激酶升高发生率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替比夫定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临床药物,可用于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91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替比夫定治疗组患者46例,恩替卡韦治疗组患者45例,疗程均为60周.分别观察两种药物在治疗24、36、48和60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含量和HBV血清标志物表达情况.结果 两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含量在治疗12、24、36、48和60周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BeAg血清学转换率在治疗12、24、36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48周和60周时替比夫定治疗组要明显优于恩替卡韦治疗组(Х^2=4.589、3.959,均P <0.05).结论 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均具有一定疗效;在治疗48和60周时,替比夫定治疗HBeAg血清学转换率要优于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3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研究。3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入双盲治疗:替比夫定组(22例),男18例,女4例,平均年龄(30.9±7.8)岁,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治疗104周;拉米夫定组(17例),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30.4±8.5)岁,口服拉米夫定100mg,1次/d,治疗104周。104周后2组患者均进入替比夫定开放治疗,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继续治疗104周。每8周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完全应答率和ALT水平,观察2组患者治疗104周后HBeAg血清转换情况、治疗期间病毒学反弹率及替比夫定的不良反应。结果:双盲治疗阶段,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患者治疗52周和104周时HBV DNA的完全应答率分别为72.2%(16/22)、77.3%(17/22)和47.1%(8/17)、47.1%(8/17);ALT的复常率分别为100%(22/22)、86.4%(19/22)和82.3%(14/17)、76.5%(13/17)。替比夫定组治疗60周、104周和第3年HBV DNA反弹率分别为4.5%(1/22)、18.2%(4/22)和28.6%(6/21),第4年未增加反弹的病例;拉米夫定组治疗52周、104周HBV DNA的反弹率分别为23.5%(4/17)和41.2%(7/17)。2组共有4例耐药者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8~24周后HBV DNA下降至可检测值下限。双盲治疗阶段替比夫定组有5例患者发生9例次肌酸激酶(CK)升高(1065~4915U/L),但无肌肉症状;开放治疗阶段有6例患者发生9例次CK升高(1036~45984U/L),均出现肌肉症状。结论: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优于拉米夫定;患者对替比夫定的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王豫 《医药论坛杂志》2011,(20):116-117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3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替比夫定组22例,拉米夫定组17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替比夫定组完全应答率明显优于拉米夫定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组肌酸激酶升高发生率22.72%,拉米夫定组肌酸激酶升高发生率5.88%。结论替比夫定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抗乙肝病毒口服药物,可用于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19.
宋玲英  叶晓光 《今日药学》2012,22(5):260-263
目的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4种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年作成本-效果分析,找出适合临床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本科门诊诊治的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2年诊疗经过和疗效进行统计,包括肝功能指标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及其血清学转换率和耐药率。计算药物单价、疗程费用、药物成本-效果及敏感度分析。结果这4种药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均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效,疗效分别为7.8%,3.2%,35.8%和86%。成本-效果比值分别为1379.99元、4 129.12元、460.55元和308.73元。以恩替卡韦为基准,每增加一个效果单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分别需要增加201.88元,161.08元,200.47元。结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年以恩替卡韦有效率最高,成本-效果值最低,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干扰素组和替比夫定组,干扰素组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组给予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观察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和正常化率及血清HBsAg、HBeAg和乙肝病毒(HBV) DNA的含量及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及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值率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24周和48周ALT和AST的含量及血清HBsAg、 HBeAg和HBV DNA的含量均明显降低( P <0.01),而替比夫定组治疗后降低量更显著;ALT和AST正常化率,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及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值率显著增加( P <0.01),而替比夫定组治疗后的增加量更显著。结论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的治疗效果比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的治疗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