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发生的危险因素,为研究CHD的病因及其科学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对CHD组和对照组儿童的父母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对所有研究因素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CHD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分析了260对CHD患儿和对照的资料,按α=0.05水准,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研究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21个可疑危险因素,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最终筛选出与CHD发生相关的5个因素,包括3个危险因素:母亲年龄(>35岁:OR=3.075,P=0.010;<20岁:OR=5.084,P=0.012)、被动吸烟(少量:OR=1.728,P=0.040;经常:OR=3.903,P=0.000)、孕早期感冒(OR=1.787,P=0.023),2个保护因素:规律服用叶酸(OR=0.447,P=0.004)、食用肉类(≥4次/周:OR=0.293,P=0.001;1~3次/周:OR=0.372,P=0.008)。结论:孕早期是胎儿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母亲高龄或低龄、接触烟草、孕早期感冒会增加胎儿发生CHD的风险,而规律服用叶酸、多食用肉类则对胎儿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与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按比例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蚌埠市16 698名0~5岁儿童中筛查出86例CHD患儿.采用1: 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照者为同性别、出生时间相差不超过1个月的健康儿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CHD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最终筛选出与CHD发生相关的4个危险因素,分别为母亲孕早期接触有毒化学物、孕早期呼吸道感染、有不良生育史、居住地附近有河流,其OR值分别为1.745、1.747、1.644和1.487.结论 母亲孕早期接触有毒化学物或发生呼吸道感染、有不良生育史、居住地附近有河流是新生儿CHD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与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按比例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蚌埠市16 698名0~5岁儿童中筛查出86例CHD患儿.采用1: 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照者为同性别、出生时间相差不超过1个月的健康儿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CHD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最终筛选出与CHD发生相关的4个危险因素,分别为母亲孕早期接触有毒化学物、孕早期呼吸道感染、有不良生育史、居住地附近有河流,其OR值分别为1.745、1.747、1.644和1.487.结论 母亲孕早期接触有毒化学物或发生呼吸道感染、有不良生育史、居住地附近有河流是新生儿CHD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心脏病环境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目前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相关的环境危险因素,为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及其病因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对先心病组和对照组儿童的亲生父母亲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对所有研究因素经单因素分析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先心病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分析了207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414名对照的资料,按α=0.05水准,用X^2检验对42个研究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14个可疑危险因素,再经二项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筛选出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相关的7个危险因素,分别是母亲孕早期有不良精神因素(OR=5.767)、胎儿心律失常(OR=5.047)、孕早期饮酒(OR=4.869)、孕早期患呼吸道感染(OR:4.666)、孕早期接触有害物质(OR=3.731)、孕早期有噪音环境(OR:2.960)、母亲有不良生育史(OR=2.231)。结论怀孕早期是胎儿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母亲在孕早期有不良精神因素、饮酒、患呼吸道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生活在噪音环境会增加胎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母亲既往有不良生育史及胎儿期发生心律失常,亦为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认识这些危险因素,加强孕早期保健防护、重视孕期产前检查对预防先天性心脏病发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伊犁州0~14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分布情况,揭示与CHD发生有关的环境和遗传危险因素,为CHD的预防提供相关指导。方法:根据现有442例CHD患儿,并从伊犁州8县1市随机抽取884例儿童,采用2∶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CHD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8个与CHD发生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怀孕早期是胎儿心脏发育的关键阶段,环境和遗传因素在CHD的发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CHD的病因学研究对减少CHD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避免有害环境因素的接触和加强孕期保健有益于减少C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1995年5月我们对南通市城南小学868名学龄儿童进行了高血压病调查,查出血压偏高儿童27例,患病率3.14%。随即应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对血压偏高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提示:儿童血压偏高与儿童体重超重,肥胖显著相关;食盐过量、高血压家族史均是引起儿童血压偏高的危险因素。因此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儿童期血压偏高,是防止成人高血压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 ,评估各危险因素在先天性心脏病发生中的相对重要性 ,为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 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 ,对病例和对照的亲生父亲和 (或 )母亲 ,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现场询问。对所有研究因素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筛选 ,引入交互作用项 ,建立并评价最优回归模型。结果 研究共调查了 72名病例和 14 4名对照 ,进入分析的资料共 66组。按α =0 10水准 ,用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 5 1个研究因素进行初筛后确定 16个可疑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最终筛选出本次研究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 7个 ,各变量间不存在交互作用。这些因素按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生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 :孕生活事件精神刺激 (Z =3 2 0 ,P =0 0 0 14 )、本胎孕前妊娠次数 (Z =2 62 ,P =0 0 0 87)、孕早期感染史 (Z =2 60 ,P =0 0 0 94)、母亲最高学历 (Z =-2 5 3 ,P=0 0 114 )、孕 12周内感冒 (Z =2 40 ,P =0 0 163 )、孕 3个月内B超检查 (Z =2 2 9,P =0 0 2 2 3 )和出生时是否缺氧或窒息 (Z =1 98,P =0 0 477)。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按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作  相似文献   

8.
吴心音  张琰  黄民主  陈伟 《广东医学》2008,29(8):1300-1302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1例0~6岁腹股沟疝患儿和201例0~6岁对照儿童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用χ2检验和条件Logistic回归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计算OR值(比值比)及OR值的95%CI(可信区间)。结果 儿童腹股沟疝家族史(OR=12.178,95%CI:5.495~26.990)、母亲孕前1月和孕期头3个月贫血史(OR=5.143,95%CI:2.021~13.088)、母亲孕前1月和孕期头3个月饮茶习惯(OR=1.800,95%CI:1.039~3.119)、母亲孕前1月和孕期头3个月腌制品摄入(OR=2.339,95%CI:1.298~4.217)、母亲孕前1月和孕期头3个月被动吸烟史(OR=1.851,95%CI:1.064~3.222)与儿童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结论 儿童腹股沟疝家族史、母亲孕前1月和孕期头3个月贫血、被动吸烟、饮茶习惯和腌制品摄入是儿童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危险因素。 [关键词]腹股沟疝 儿童 先天性,危险因素 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9.
1995年5我们对南通市城南小学868名学龄儿童进行了高血压病调查,查出血压偏高儿童27例,患病率3.14%,随即应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对血压偏高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康强  惠辉  邝世晏  郭亚鹏 《中外医疗》2012,31(17):113-114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环境影响因素的病例相关对照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CHD患儿80例.与其非CH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可能导致CHD发生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与CHD有关联的因素按选入标准a=0.1进行确定,将a=0.15因素剔除,具体单因素包括妊高征,感冒发烧,感冒,孕早期接触农药,孕早期服用解热镇痛药,孕早期使用抗生素,服用保胎药,先兆流产,复性生活,强烈刺激,蔬菜摄人,早、中晚膳食质量,饮食,抽烟。逐步行条件Logistic分归分析,得到饮食,吸因,蔬菜,农药,感冒等5个危险因素。结论引起CHD的危险因素包括抽烟、饮酒、蔬菜摄入是否充分、有无农药接触史、感冒,避免以上因素的接触,可降低CHD患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庆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阴性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性行为特征及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2018年6月1日—2019年6月1日重庆市HIV阴性MSM的人口学及性行为特征相关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SM人群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282例HIV阴性MSM,其中66.7%(188/282)年龄≤28岁,90.8%(256/282)学历为大专及以上,81.2%(229/282)性伴人数>1人,40.1%(113/282)近6个月同性肛交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172例完成了所有问卷内容的MSM中,62.8%(108/172)情感状况为单身,72.1%(124/172)每月都有性行为,79.7%(137/172)为同性恋,76.7%(132/172)已对外公开性取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伴数量、性行为频率、滥用药物及既往HIV暴露后预防史是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伴数量>1人、每月都有性行为是MSM坚持使用安全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重庆市HIV阴性MSM人群高危性行为较为普遍,但安全套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应针对其性行为特征进行艾滋病防控知识宣教,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安全套使用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上海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亚硝酸盐吸入剂(rush popper)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和实施MSM相关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9—2020年实施横断面调查,对招募的MSM进行面对面的无记名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曲靖市MSM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0~2013年,采用滚雪球的抽样方法对招募的MSM开展行为学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400人,最近6个月MSM同性肛交、同性商业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100%、5.0%~0、23.0%~13.0%;相应的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分别为33.0%~83.0%、20.0%~50.0%、9.5%~69.0%;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样本来源于网络招募(OR=23.228,95%CI:5.279~102.208)、接受干预服务(OR=13.255,95%CI:2.958~59.394)这2个因素是MSM安全套使用的促进因素;而本地居住1年或以上(OR=0.200,95%CI:0.037~0.172)是MSM不使用安全套的危险因素。结论 MSM高危性行为比较普遍,但安全套使用率低,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尤其是加强在本地居住1年及以上的MSM的干预,提高安全套使用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中国西部地区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率较高,对该地区MSM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相关知识及行为进行调查,为制定该人群艾滋病防治策略及行为干预措施提供较为切实的依据和参考.方法:研究设计为横断面调查,于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对我国西部的重庆、四川、广西三省市1407名MSM进行问卷调查.结果:MSM的年龄中位数是26岁,同性恋者占69.26%,双性恋者占21.40%.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8.37%.最近6个月,61.22%的MSM有2个及以上同性性伴,7.42%的有同性商业性行为,12.48%的有异性性行为.近6个月内男男肛交性行为时每次都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占46.40%.最近6个月与不同对象发生性行为时的安全套使用有差别(P<0.05).不同地区、是否多性伴和是否有同性商业行为与安全套的使用有关联.结论:中国西部地区MSM人群中普遍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且与其较高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分离现象严重,这对该人群的行为干预提出了挑战,因此,探索控制MSM人群艾滋病传播的新干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侯海燕  范炜  燕清丽 《海南医学》2016,(9):1518-1520
目的 分析淮安市男男性行为者安全套使用情况及艾滋病和梅毒检测阳性情况,为制订防治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滚雪球"、网络招募等方法招募对象,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员对其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并采血样进行艾滋病病毒(HIV)、梅毒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CV)抗体检测.结果 2010-2014年共监测男男性行为者1752人,HIV和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24%和6.51%,各年份间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梅毒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近一次同性肛交及同性商业性性行为安全套平均使用率分别为66.11%和70.59%;最近一次异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34.91%,不同年份间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最近一次同性肛交人群中是否使用安全套对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性行为特征人群不同安全套使用间梅毒及HIV抗体检测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男性行为者接受安全套宣传及艾滋病咨询检测和同伴教育分别占74.54%和60.39%,各年份间两种干预措施接受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淮安市男男性行为人群安全套使用率较低,HIV和梅毒阳性率较高,应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上海市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阳性的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对招募到的HIV阳性的MSM进行问卷调查,抑郁症状评估运用12个条目的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得分≥9分则认为有抑郁症状。结果  共调查505名HIV阳性的MSM,中位年龄30岁,21~44岁年龄段为主(77.2%),非本市户籍占64.6%,73.1%未婚,大学及以上学历占62.1%。235人有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本市户籍较本市户籍人群(OR=1.66,95% CI:1.01~2.49)、过去一年性伴数>1个较性伴数≤1个的调查对象(OR=2.21,95% CI:1.43~3.41)更易出现抑郁症状;而高中或中专学历较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OR=0.39,95% CI:0.21~0.74)、曾和主要性伴发生过不使用安全套性行为较没有主要性伴(OR=0.38,95% CI:0.17~0.85)的调查对象抑郁的风险降低。结论  HIV阳性的MSM人群抑郁症状检出率高,户籍、学历、是否曾和主要男性伴侣发生过性行为以及过去一年男性性伴数与抑郁的发生有关联,提示需进一步探讨针对该人群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深圳市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双性性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2011年深圳市MSM人群监测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2 943例接受自愿咨询检测,HIV感染率为7.88%,梅毒感染率为20.76%,HIV合并梅毒感染率4.38%。最近6个月内,809例(27.49%)发生了双性性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MSM人群发生双性性行为与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月收入、做过MB、性取向及性角色有关。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为MSM人群发生双性性行为的阻碍因素,已婚、月收入3千元、5千元和≥1万元、曾经或现在仍做MB、性取向为双性恋和异性恋者、性角色以主动为主者、主动被动两者兼有者和极少肛交或多口交为MSM人群发生双性性行为的促进因素。结论应在MSM人群中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阻断HIV由MSM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本地居住时间现状,分析不同本地居住时间者的社会行为特征。方法 2018年2—10月采用滚雪球抽样,对四川省绵阳市MSM进行本地居住时间、社会行为等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运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不同本地居住时间其社会行为特征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回收合格问卷1 132份,本地居住时间≤6个月占4.7%,>6个月占95.3%。在本地居住时间≤6个月者HIV阳性率为9.4%、>6个月为3.4%(P=0.059)。多因素分析,相对于本地居住时间≤6个月,本地居住时间>6个月的社区朋友≥5人(aOR=2.089)、参加社区活动(aOR=2.232)、中/高安全感(aOR=3.447)、互联网及其他方式寻找性伴(aOR=3.014)、近6个月肛交有保护(aOR=2.915)的可能大,近6个月有商业性行为(aOR=0.206)、肛交数≥2人(aOR=0.428)可能小。结论 当地MSM以本地长期居住者为主,不同本地居住时间其社会行为存在差异,居住时间短的HIV感染风险大,应针对性加强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我国西部地区男男性接触者(MSM)最近1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比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重庆及四川地区部分城市采用来自多个地区和途径的方便抽样,共招募1 245例MSM.调查对象通过匿名的自填式问卷完成调查并同时接受现场HIV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该地区MSM近1年HIV检测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完成问卷1 245份,有效问卷1 199份(96.31%).调查中最近1年HIV检测比例为43.45%(521/1 199);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21.35%(256/1 199),其中近1年没有做过HIV检测者中HIV抗体阳性检出率(24.93%)高于检测者(16.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11.876 3,P=0.000 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10分(OR=1.593,95%CI:1.164~2.180)是MSM近1年参与HIV检测的促进因素,而既往未做过艾滋病主动咨询(OR=0.284,95%CI:0.218~0.371)、自认为所生活的市/区/县的“同志”人群感染艾滋病的比率低(OR=0.570,95%CI:0.386~0.841)、最近6个月与男性肛交时偶尔使用或从不使用安全套(OR=0.688,95%CI:0.514~0.919;OR=0.645,95%CI:o.421~0.987)是阻碍因素.结论 西部地区MSM人群近1年HIV检测比例较低,而整体HIV感染率较高,且近1年未接受HIV检测的MSM具有更高的HIV感染风险.应继续深入加强以“同志”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感染风险教育,进一步提高艾滋病高流行地区MSM人群定期主动HIV检测的比例,有效控制艾滋病流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中HIV感染者的高危行为特征,为开展MSM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建议。方法利用2006~2007年重庆市开展MSM人群调查的资料,比较MSM人群中HIV感染者与非HIV感染者的高危行为特征。结果MSM人群中的HIV感染者较非感染者艾滋病防治知识认知水平较低(85.5%vs 90.3%),HIV感染者发生首次性行为的性伴女性所占比例高于非HIV感染者(53.4%vs 41.5%)、最近6个月发生插入性性行为的男性性伴数多于非HIV感染者(79.0%vs 65.1%),最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无保护性性行为的比例高于非感染者(73.4%vs 64.9%),最近6个月与女性发生性行为的比例高于非感染者(36.8%vs 23.1%),最近1次与女性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更低(18.4%vs 35.6%)、自报性病感染史高于非感染者(21.1%vs 15.4%)、梅毒感染率HIV感染者高于非感染者(19.2%vs 7.6%)。结论MSM人群中HIV感染者多性伴、高无保护性性行为比例、防治知识缺乏、高性病感染等高危因素使他们成为了HIV感染者,同时,HIV感染者与女性发生性行为的比例较高,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