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校成人护理学历教育“专升本”课程设置的评价和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和分析成人护理"专升本"的教学计划设置和内容,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加适合成人护理教育的需求。方法选择我校2005-2009年5届护理专业"专升本"毕业生30名进行访谈,请学生对在学习期间所学课程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并就如何改进教学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结果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总体上满意,有些课程和内容存在着重复问题;有些课程本专科阶段均未学到,如社区护理学;建议将某些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关注较多、争议较大的课程是中医护理学、康复护理学、护理教育、临床营养学。被访者普遍认为,中医护理学的课程内容应该加大中医保健和养生方面的内容;大部分在内外科工作的学生认为康复护理在临床广泛应用,应再增加学时;临床营养学的内容应该注重实用性。访谈中学生对实习地点的灵活安排比较认可,但是对实习内容的安排不太满意。结论成人护理"专升本"阶段的专业培养目标要逐步科学化和规范化;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的需要和护理学发展的需要;教师应针对"专升本"的课程设置特点注意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深度的把握;建议毕业实习的内容应增加毕业论文的书写与指导;"专升本"教育可以尝试性地开设护理专业选修课。  相似文献   

2.
7所护理院校本科课程的设置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国内7所护理院校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探索护理本科课程的改革方案。方法采用横向比较研究法,对国内7所护理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实习大纲、课程设置、课程改革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国内7所护理院校在本科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医学与护理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文课程安排随意性大,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社区护理比重小。结论护理本科课程应加强医学与护理的渗透,注重体现护理内涵,加强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区护理相关课程。  相似文献   

3.
本科护理课程的重要性评价及设置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不同群体对本科护理课程的重要性评价,并与实际设置情况对比.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调查287名临床带教教师、95名护理本科实习生及27名护理院校专职教师,对51门本科护理课程重要性的评价;结合《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分析国内44所护理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结果 调查对象对所有课程的重要性评价均在一般及以上;评价为重要课程的前10位中,护理职业防护和人际沟通课程的开设率低,分别为0及11.6%;重要性评价在后10位的课程中,护理信息学和护理经济学等5门课程开设率为0,而政治类课程开设率为100%.结论 调查对象对本科护理课程重要性评价结果与44所院校本科护理课程的实际设置情况相符合;建议增设护理职业防护、人际沟通等课程,尝试拓展护理信息学、护理经济学等新兴课程.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结合本校院系一体化管理的优势,制订培养护理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和临床实践方案;建立团队制导师和基于临床能力的考评方法;构建了具有专科特色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并顺利完成在校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阶段培养。该培养模式符合我国护理专科化的发展需求及护理学和专业学位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中医院校护理本科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教材建设思路.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14所中医院校本科护理专业的教育规模、专业方向、课程结构体系、使用教材版本等.结果 14所中医院校护理学院(系)本科的办学规模较大,平均全日制在校生1000名左右;有3种不同的专业方向;中医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有较大差异,中医基础与中医护理课程必修的总学时在119~488学时;选用教材较随意.结论 中医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临床工作需要,满足现代护理教育的需要,整合中医基础与中医护理课程.中医护理教材应单独编写.  相似文献   

6.
肾病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目的:探讨有影响力的具备较高护理实践、教育、科研和管理能力的肾病护理专家的培养方法.方法: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国外已有报道以及专家的最后论证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设计.包括理论课程、临床实习、教学实习3部分.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基础核心课程、高级临床护理实践核心课程、专业领域课程3部分;临床实习包括两个阶段;教学实习包括本、专科学生的教育、临床带教和病人的健康教育3部分.按本课程设置对2002年入学的13名肾病护理专家学生实施教学.结果: 13名学生均修满33学分,如期结业.完成肾病专科系统综述、护理计划、健康教育计划、临床带教简案、理论授课教案各1份,达标及格率100%,试讲量化考评结果及格率100%,优秀率38%.结论:本课程设置体系注重学生实践、科研、教育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但目前仍属于探讨和试验期,其内容将在今后的培养工作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护理专业生命周期模式课程设置能否满足临床护理岗位需求,为今后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我校2008~2010届护理专业毕业生,采用自行编写的《课程设置与知识够用度调查问卷》《护理专业人才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进行自评和他评。结果约70%的调研对象认为课程安排合理,与临床护理岗位需求相对接,近50%毕业生3个月能够胜任护理岗位基本工作要求。结论生命周期模式下的毕业生能够符合临床护理岗位需求,但应就护理岗位工作任务进一步细致分析,继续充实优化教学内容,使生命周期模式课程设置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人才需求状况与大专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人才培养规格。方法横断面调查法,使用自行设计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人才需求状况调查问卷对224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质性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进行大专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人才培养规格的访谈。结果78.6%医院设置了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近3年内需求趋势上升,100%医院认为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学生就业有优势;学生应具备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能力有:运用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进行辨证施护、饮食与服药调护、生活起居及康复养生指导的能力;对应的课程有中医护理基本知识与技能等。结论在学校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人才培养符合临床护理工作发展需要,具必要性。护理行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学生的重点能力和课程知识要求明确、具体,能指导中西医结合岗位课程设置与学生岗位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为基础,探讨适宜的课程设置.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对30名专家进行函询.结果 经2轮函询后形成专家一致性意见,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主要有临床护理能力(100%)、护理科研能力(76.7%)、护理管理能力(76.7%)和护理教育能力(73.3%),以此为基础设立英语、医学统计学、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护理科学研究等11门必修课和医事法与问题解析、职业风险防范等8门选修课,同时设有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分管患者整体护理等临床实践内容;86.7%的专家认为,专业学位课程应包含专科护士培训要求的内容.结论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应根据培养能力进行设置,并与专科护士课程相互衔接,临床实践在注重专科技术操作的同时要进行临床医疗实习.  相似文献   

10.
该文对中山大学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进行态势分析,其优势是具有较好的专科护士培养基础、培养方向明确、重视临床实践、体现分类培养、临床实践考评体系规范、注重临床科研思维培养;劣势是部分课程没有满足专业学位培养的需求;机遇是符合临床需求及国家政策导向;威胁是招生要求与招生来源之矛盾。针对劣势,学院进行了公共课程、专科课程及教学安排的改革,以便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为了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康复治疗、口腔保健服务、涉外医疗服务等新兴卫生服务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开展以"平台+岗位方向模块"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推进理论与实践、模拟与真实、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的结合,探索适合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要求的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可能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为促进高等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国19所高等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资料,采用比较研究法获取其特征与不足,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19所高等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所有课程(2815.8±432.9)学时,专业基础课程(787.4±211.8)学时,专业课程(717.0±189.8)学时,人文素养课程(238.7±73.8)学时,中医相关课程(289.9±130.9)学时.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已初步形成体系,但存在着中医护理特色不够突出、人文素养课程比例偏小及课程类型构成欠佳等问题.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市场需求及中医护理学科体系定位等.结论 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护理教育者应认识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构建科学、合理及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及衔接不当的问题,探索适应中高职衔接五年贯通培养模式下的课程结构。方法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对黑龙江省8所中职及高职院校中的30名教师进行3轮专家函询。结果最终确定4大课程群,共42个科目2550学时。文化课课程群9个科目(必修考查课3个、必修考试课5个、选修课1个),共522学时;公共基础课程群5个科目(必修考查课2个、必修考试课2个、选修课1个),共532学时;专业基础课程群9个科目(必修考查课3个、必修考试课6个),共548学时;护理专业课课程群19个科目(必修考查课6个、必修考试课6个、选修课7个),共948学时。结论最终形成的42个科目的教学进度计划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对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五年贯通培养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夏玉香  吕娇云  姜贺 《天津护理》2021,29(3):283-287
目的: 在《护理研究》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评价其教学效果。方法: 以2016级121名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后采用自行编制的“《护理研究》课程思政学习效果问卷”进行评价。结果: 授课效果最佳的3个思政元素是:大学生诚信道德、科研诚信和医学伦理问题;94.3%的学生表示通过学习树立了良好的科研诚信意识,90.9%的学生则认为通过学习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等方面筛选确定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结合案例等多种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结论: 《护理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科研诚信意识、重视医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但需进一步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德能力与意识,并充分考虑课程内容、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优化教学设计,选择恰当的思政元素融入相应的授课章节,并结合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立德树人”恰如其分地浸入专业课教学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护理本科学生通识教育知晓率及其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方法 采用通识教育调查问卷对437名护理学专业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78.5%学生未听说过通识教育,不同年级学生的通识教育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8.1%学生认为开展通识教育是必要或可行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开展通识教育必要性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8.0%学生认为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其综合能力,其中61.7%学生认为通识课程开设应不增加学业负担.在通识教育课程需求方面,49.7%学生关注于人生与价值观主题;47.4%学生希望能进行全程自由选修;58.6%学生倾向于专题系列讲座式的通识教育课程;45.5%学生希望采用递交学习报告形式进行通识教育课程考核,仅5.3%同学选择闭卷考试.结论 学生通识教育知晓率低,且存在通识教育认同和通识教育课程选课意愿之间的矛盾.建议加强通识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在通识教育改革中,要处理好新开通识教育课程与学生学业压力之间的关系;依据学生需求,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理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立德树人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专业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高职《基础药学服务》课程为例,探讨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为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情怀的高素质药学人才进行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从课程简介、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几方面介绍台湾辅英科技大学失智症照护课程概况,并结合大陆地区老年照护教育现状,提出应进一步完善老年照护专业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行多元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老年照护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男护生对中医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看法及教学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方花  方义洁 《护理学报》2007,14(6):40-42
目的 了解中医护理本科男生(男护生)对现行课程体系的看法,为制定符合男护生特点的课程体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某校47名男护生对中医护理本科现行课程设置的看法。结果 男护生对中医护理本科课堂教学项目的满意率为11%-40%,83%的男护生认为目前护理操作含量低,琐碎,不屑学习,分别有51%和77%的男护生认为应加强特色专科课程及人文课程的学习。结论 要适应男护生的特点,全面提升男护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学校应该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加强男护生特色专科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编写适合男护生的教材,拓展男护生知识结构,加强专科护理技术教学,注重基础护理培训,缩减医学基础课,增加实践课、人文课程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适用于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开展全科护士培训的课程设置,为建立全科护士规范化培训模式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编制全科护士培训课程设置内容专家咨询表,对20名省内外三甲医院及教学医院知名专家发放3轮问卷咨询,确定课程内容、学时分布及学分设置.结果:最终确定了人文课程(必修)、专业理论课程(必修)和系统理论课程(选修)三个理论课程群,一个专业操作必修课程并将科室轮转纳入其中,共5大模块,12个培训科目.结论:最终形成的12个培训科目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本研究作为全科护士规范化培训课程设置的初步探索,为全科护士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e clin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to improve student achievement of course competencies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structured learning experiences that are scaffolded to the curriculum and the level of the student; to ease the strain of clinical education on the clinical agencies; and to ease the transition of the student role to that of the professional nurse. As educators, we realize that we can no longer rely on random access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skills. We must structure our clinical education, like we structure our course content, to be appropriate to the learning outcomes and the developmental level of the student. Several of the OCNE learning models are currently being developed and evaluated as OCNE pilot projects. As the curriculum is implemented, OCNE will continue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earning models and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of achievement of the goals of the progr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