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学生爱情观、功能失调性态度与爱情质量及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法,选取北京市某高校大一、大二的学生552名,采用爱情关系量表(RAS)、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爱情观量表(LAS)、生活满意度指数(LSIA)进行测查.结果 (1)激情型爱情观大学生的爱情质量最高,游戏型爱情观大学生的爱情质量最低[分别为(27.85±4.624)分,(23.89 ±4.0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相关分析表明,激情型、朋友型、奉献型、理智型爱情观和生活满意度与爱情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游戏型爱情观和功能失调性态度总分与爱情质量呈显著负相关.(3)回归分析表明,较高水平的激情型、理智型、朋友型爱情观与较低水平的游戏型爱情观和功能失调性态度能显著提高爱情质量.结论 爱情观、功能失调性态度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的爱情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爱情态度量表(Love Attitude Scale,LAS)台译中文版在内地大学生样本中的适用性。方法选取1009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42个项目的爱情态度量表测验,并对其恋爱经历进行调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6个分量表共22个项目,各分量表的信度介于0.706~0.818之间。由浪漫、游戏、同伴、现实、占有和奉献6种爱情风格构成的爱情观同样存在于中国内地大学生中。结论爱情观是一种多维度的心理价值观念,初步形成的爱情态度量表可以作为评价大学生爱情观倾向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情绪障碍儿童的依恋特征,为情绪障碍儿童的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依恋问卷、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对70例情绪障碍患儿及其父母与140例正常儿童及其父母施测。结果(1)病例组儿童家庭亲和性、朋友亲和性因子分[分别为(12.76±3.69)分、(14.23±3.84)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47±3.05)分、(15.82±3.06)分],而家庭消极性因子分[(12.84±3.42)分]高于对照组[(10.46±2.94)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病例组母亲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维度评分[(3.60±0.70)分、(2.96±0.77)分]低于对照组[(3.84±0.63)分、(3.37±0.79)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情绪障碍儿童朋友依赖性因子与父亲依恋焦虑维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情绪障碍儿童的家庭依恋特征为低亲和性、高消极性,朋友依恋特征为低亲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学生早期创伤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及亲子依恋和心理弹性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武汉市3所大学某一学院的1~4年级在校大学生共计1137名。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父母依恋量表(IPPA)、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进行线上问卷调查。结果 本调查中大学生抑郁症状(CES-D≥20分认为有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1.0%(231/1099)。CES-D总分与CTQ总分、亲子疏远维度得分呈正相关,与亲子信任和沟通维度得分以及CD-RISC总分呈负相关(均P<0.05)。亲子依恋和心理弹性在早期创伤和抑郁症状间起完全链式中介作用,其中母子依恋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β=0.10,95%CI:0.052~0.140,P<0.01,占总效应比27.4%)大于父子依恋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β=0.05,95%CI:0.016~0.088,P=0.005,占总效应比13.7%)。结论 早期创伤与大学生抑郁症状呈正相关,亲子依恋(尤其母子依恋)和心理弹性可能在两者间存在完全链式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和自信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大学生自信量表对124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并做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完美主义、成就动机和自信及其各自的维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或负相关。结论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和"条理性"可加强个体对成功的追求并增强个体自信水平,"担心错误"、"行动疑虑"及"父母期望"则会强化个体害怕失败的动机,降低自信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对1 245名大学生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学生在不同背景下完美主义心理的差别。方法用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Chinese 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CFMPS)对124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CFMPS的得分在是否独生子女(P=0.009)、成绩等级(P=0.008)和母亲文化程度(P=0.001)上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在性别、年级、生源、家庭经济情况、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几个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完美主义既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也因个体背景不同(如是否独生子女、成绩等级、母亲文化程度)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7.
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它是一种激情,特异的依恋和忠贞与奉献。而专一、忠贞也是维系爱情的必要条件。但婚姻和成熟的两性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除了本能而美好的激情之外,它要遵循社会规则去运行,这就需要经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传染病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及应对策略。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南京农业大学472名在校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国版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及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结果:南京农业大学在校本科生CD-RISC量表总分为(93.89±15.24)分,其中坚韧维度(48.83±6.21)分,自强/力量维度(29.95±4.27)分,乐观维度(13.87±2.30)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大学生的CD-RISC量表得分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16、16.673、18.403、10.210;F=41.862、77.176、256.469、15.156,P<0.05);不同专业大学生CD-RISC量表3个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南京农业大学的在校本科生SCSQ量表中积极应对维度(1.93±0.47)分,消极应对维度(1.07±0.28)分;不同年级大学生的SCSQ量表得分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209、20.448,P<0.05);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大学生的SCSQ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某高校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关系,为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825名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心理复原力、自我怜悯、宽恕等方面调查,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4.36%(366/825),焦虑症状检出率为39.88%(329/825)。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自评家庭经济状况、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和P < 0.05);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均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P < 0.01和P < 0.05)。有无抑郁、焦虑症状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自我怜悯量表、宽恕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心理复原力量表的力量性维度、自我怜悯量表的自我友善和正念维度、宽恕量表的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维度均为大学生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P < 0.05~P < 0.01),而心理复原力量表的坚韧性维度是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P < 0.05);心理复原力量表的力量性维度、自悯量表的自我友善、宽恕量表的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维度得分均为大学生焦虑症状的保护因素(P < 0.05~P < 0.01)。结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心理调适能力与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在中国大陆的背景下,高中生六种爱情观与人格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对人格的预测作用的中介作用探讨.方法 用爱情观量表、中学生应对问卷、大五人格量表简版对785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倾向于热情型[(2.9±0.9)分],占有型[(2.8±0.9)分]和奉献型[(3.3±1.0)分].年龄和开放性能正向显著预测所有爱情观维度(B=0.18~0.24,P<0.01;B=0.13~0.18,P<0.01);除开放性外,人格的预测作用受到应对方式的调节(B从0.10~0.21降到0.02~0.12).结论 文化和应对方式这两个因素都影响着爱情观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对爱情观与人格的关系需要在更大的背景下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学生生殖健康与预防艾滋病相关知、信、行水平及教育和服务需求情况。方法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自编KAP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某大学学生和部分教职管理人员。结果定量调查显示:学生具有一定的性生理知识,联合国艾滋病高级会议(UNGASS)指标5个题目的正答率在37.4%~81.8%之间;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恋爱持开放宽容的态度;22.6%的人表示有过性行为;29.8%的学生认为最需要得到的帮助是学习生殖健康和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定性调查所获信息与定量调查结果相似。结论在大学开展生殖健康与预防AIDS健康教育既紧迫又有有利的基础,对大学生的生殖健康与预防AIDS教育应成为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探讨主观幸福感在自杀态度形成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的方法,对5所高校的1 1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感的调查,分别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生命意义感问卷(MLQ)、生活目的量表(PIL)和幸福感指数量表(IWB)为检测工具,分析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其相关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主观幸福感在生命意义感对自杀态度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038份,有效率94.4%;其中贫困生316名,非贫困生722名。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自杀者的态度和生活感受得分均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P<0.05)。贫困大学生中,女生对自杀者家属态度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但男生寻求意义感、生活目标和自主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P<0.05,P<0.01)。主观幸福感在生命意义感对自杀态度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 结论 生命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是影响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的重要因素,高校应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赣南地区大学生性态度、性行为及性健康教育现状,为开展相应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919名赣南地区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同学对婚前性行为持中立的态度,半数的调查对象有恋爱经历,12.9%的调查对象曾有过性行为,47.2%的调查对象不了解避孕工具的使用,性健康知识获取方式主要为网络、色情影视作品等非正规途径,多数调查对象未曾接受来自学校的性健康知识教育,少数同学对同性恋、手淫等存在误解。结论高校应根据现阶段大学生性态度、性行为及性健康教育现状的特点,加强和重视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性健康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消极完美主义在大学生考研焦虑与学业成败归因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择500名考研大学生为被试对象,采用考研焦虑问卷、学业成败归因问卷及消极完美主义问卷进行测试。结果考研焦虑、学业成败归因与消极完美主义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1=0.464,P<0.01;r2=0.519,P<0.01);消极完美主义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着学业成败归因与考研焦虑之间的关系,中介效应量为0.138。结论考研焦虑受消极完美主义与学业成败归因的影响,而学业成败归因可能是更本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而失恋是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许多大学生在失恋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心理反映。因此,必须针对这些失恋大学生的消极心态,构建一套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16.
妙玉以靠前的排序进入“金陵十二钗”,证明她与宝玉有特殊的情缘纠葛。小说既以妙玉隐微而主动的姿态介入宝玉的情恋世界,亦以宝玉特殊而积极的态度回应妙玉的感情波澜,从而渲染了这一本属无奈亦且注定无果的情恋悲剧。小说塑造了诗化的又迥异于宝钗黛玉湘云的女尼形象;而注定于她的悲剧结局让读者看到了撕毁了的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编制适用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诊断量表.方法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据,进行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初始问卷的编制,经调查、分析后得到正式问卷,并对"长三角地区"部分高校11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对量表进行了信、效度检验.结果 得到了由行为意向、主观标准、认知行为控制以及综合态度四个成分组成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量表.量表的重测信度0.920,各因素重测相关系数在0.732~0.854之间,总量表的Cronbach α为0.931,各因素之间的系数在0.697~0.835之间.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455~0.785之间,各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431~0.586之间.模型4个维度的IFI、CFI、NFI拟合指数均在0.9以上、RMSEA值为0.042.结论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量表的信、效度较好,可以作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诊断评定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了解医学生的恋爱现状及恋爱观,为大学生情感教育及心理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医科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对某医学院校405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37.31%的大学生正在谈恋爱或曾经有过恋爱经历,在恋爱动机方面有45.69%的大学生是为了弥补内心空虚,50.00%的大学生认为恋爱程度可以达到接吻,在择偶标准方面49.24%的医学生选择人品与能力。结论:大学生恋爱行为普遍,但存在不同的恋爱动机和择偶标准,大多数同学的恋爱观是正确的,但仍应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在完美主义和抑郁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中文修订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Beck抑郁问卷对454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并使用SPSS12.0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Lisre18.7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 领悟社会支持在差异和抑郁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模型M1的拟合指数为)(χ2/df=2.15,RMSEA=0.049,SRMR=0.068,NNFI=0.97.CFI=0.98,IFI=0.98,PNFI=0.74,ECVI=0.35,模型拟合良好;高标准、差异、领悟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的整合模型M3的拟合指数为χ2/df=1.77,RMSEA=0.040,SRMR=0.059,NNFI=0.98,CFI=0.98,IFI=0.98,PNFI=0.76,ECVI=0.48,模型拟合良好.结论 领悟社会支持部分中介了完美主义消极成分对抑郁的影响;完美主义积极成分调节了消极成分和抑郁间的关系;考虑到完美主义积极成分的影响后,领悟社会支持依然部分中介了完美主义消极成分和抑郁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改变或影响领悟社会支持的水平和性质,降低具有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个体的抑郁水平.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ectionism and depression. Methods 454 college students completed Almost Perfectionism Scale Revised Chinese Revise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SPSS 12.0 was used for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Lisrel 8. 70 was used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alysis. Results The model(M1) fit indexe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s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repancy and depression were χ2/df = 2.15, RMSEA = 0.049, SRMR = 0.068, NNFI = 0.97, CFI = 0.98, IFI = 0.98, PNF1 =0.74, ECVI =0. 35. The model( M3) fit indexe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igh standard, discrepancy,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were χ2/df = 1.77, RMSEA = 0.040, SRMR = 0.059, NNFI = 0.98, CFI = 0.98, IFI = 0.98, PNFI = 0.76, ECVI = 0.48. The two models were proved well. Conclusion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partiall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gative component of perfectionism and depression; The positive component of perfectionism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gative component of perfectionism and depression;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he positive component of perfectionism,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till partiall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gative component of perfectionism and depression; To change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of level may help perfectionistic individuals to decrease their depressive level.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进食障碍症状的发生与身体意象、完美主义和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进食障碍问卷(EDI)、多向度自我身体关系问卷(MBSRQ)、中文版佛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FMPS)以及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SPAS)对400例大学本科生进行评定。结果①体重正常的进食障碍症状组对身体满意度要低于其他3组,而其在完美主义量表的得分上却高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身体的满意度、过重担忧、外表关注度等是进食障碍症状总分的独立预测变量。③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对外表的强烈不满及病态地追求完美是进食障碍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大学生歪曲的身体意象、过度的完美主义倾向是进食障碍症状发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