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6 毫秒
1.
文章通过概述我国慢病管理工作现状,分析社区护士在慢病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探讨护士在慢病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及挑战,为护士更好的参与社区慢病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加重,并且在老年人生活过程中慢病已经成为制约其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因此对老年人慢病采取健康管理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概述了老年慢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及老年慢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老年慢病健康管理方式,以期从根本上降低老年人的慢病发生几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区域慢病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存在不同医疗机构间个人健康数据不能整合、信息共享程度低,不能很好地支撑慢病管理等问题。区域慢病管理信息平台的设计思路是充分利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以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为基础,利用技术手段汇集不同机构的慢病数据,形成区域内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慢病健康档案大数据。为各级各类用户提供基于大数据的个案管理、高危筛查、风险评估、精准健康管理、预后跟踪、效果评价、慢病监测分析以及公众服务等一整套慢病业务管理与服务,进一步提升慢病管理的服务效能,为促进慢病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是我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六大功能之一。随着我国人群疾病谱的改变,慢病低龄化的出现,愈显得慢病管理工作的重要。本中心结合多年慢病管理的经验,提出应用“曲线图”(属普通线图,本中心为了形象易记,命名为“曲线图”)作为慢病管理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 多重慢病成为慢性疾病病程发展中的一大特征,为我国公共卫生发展带来挑战。我国多重慢病研究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文献数量较少,且缺乏系统、全面的文献分析。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多重慢病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进行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与发展方向,从而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中国知网作为中文数据来源,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作为外文数据来源,检索2002—2022年由我国研究者发表的多重慢病领域的研究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2002—2022年国内和国外期刊中由我国研究者发表的多重慢病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分析我国多重慢病研究的时空分布情况,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结果 2002—2022年,我国多重慢病研究发文数量呈整体递增趋势。中文文献出现频次排名前5位的关键词依次是“共病,342次”“老年人,161次”“抑郁症,155次”“慢性病,106次”“糖尿病,94次”;英文文献排名前5位的关键词依次是“prevalence,126次”“older adults,92次”“multimorbidity,91次”...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带来的威胁日渐严重, 慢病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慢病现状进行分析, 针对慢病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着重讨论了中医药在慢病防治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提出中医学倡导的整体平衡协调的健康观有助于完善适合新的医学模式下的慢病防治管理理念, 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维护模式有助于充分发挥慢病患者的自我主观能动性, 丰富且有效的干预技术为慢病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手段。提出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自身特点和优势, 自觉将中医药融入到慢病的健康管理和防治工作中去, 采取更加积极和科学的疗效评价方法来确认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优势环节, 更加科学合理应用中医药, 走出一条中西医共同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慢病防治管理道路, 满足我国慢病防治和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刘玉荣  黄华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0):1168-1168,1203
目前,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定期对慢病的动态分布进行分析,有助于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其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当前社区慢病现状,并探讨慢病管理措施.方法 就我社区慢病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慢病发病特点.结果 社区慢病患病率高,知晓率低,控制率低,通过改变社区慢病管理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结论 对慢病采取规范化管理能有效的改善慢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当前社区慢病现状,并探讨慢病管理措施。方法:太原市小店区营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该社区慢病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社区慢病患病率高,知晓率低,控制率低,通过改变社区慢病管理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结论:对慢病采取规范化管理能有效改善慢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1〕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发病急剧上升,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本文就当前我国慢病防治问题作初步探讨。1国内慢病流行现状及其危害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糖尿病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陈述我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严峻形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慢性病发生因素的复杂关系,提出必须以健康生态学的社会系统论思维模式,把资源和精力重点放在干预慢性病发生的上游因素上,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的责任,建立有效的多部门合作机制,改革当前卫生系统只是适合诊断和治疗急性病的不合理因素。提出只有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各负其责,才可有效应对慢性病 “井喷”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替代治疗方式选择的伦理,使肾科医生在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选择治疗方式上提供符合现代医学伦理的模式。方法: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讨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替代治疗方式选择的医学理论及相关伦理。结论:国家应当针对肾替代治疗制定更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和操作法规,医生应当根据医学理论,结合患者条件,坚持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帮助患者选择肾替代治疗方案,使患者得到最佳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把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养老服务实践中,为探索一条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新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小组,利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平台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对比慢性病健康管理实施前、后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服务情况,以及慢性病健康管理实施后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服务上的差异。结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前、后比较,服务内容实施得到明显提高(P<0.01),慢性病管理的满意度增加39.66%;在慢性病管理率和控制率上均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P<0.01)。结论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应用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平台上,可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具体、高效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探索出一条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管理应用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王沛  刘军军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5):3154-3159
背景 近年来,多重慢病现象严重。探究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引导多重慢病患者有序就医,进而推动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和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目的 了解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为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8-11月,基于安德森健康行为模型,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数据,根据研究需要筛选出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成人样本(n=666),通过前倾因素(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使能因素(户口性质、家庭成员数、年收入、医疗保险、照护人员、看病点满意度、看病点水平),需求因素(健康状况、健康变化情况、因病住院、两周不适)建立影响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被调查的666例多重慢病患者中,83例(12.5%)以诊所为一般就医机构,71例(10.7%)以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为一般就医机构,104例(15.6%)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为一般就医机构,58例(8.7%)以专科医院为一般就医机构,350例(52.6%)以综合医院为一般就医机构。不同年龄、户口性质、家庭成员数、年收入、医疗保险、看病点水平、因病住院情况的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前倾因素中的年龄变量,使能因素中的户口性质变量、家庭成员数变量、年收入变量、医疗保险变量、看病点水平变量,需求因素中的因病住院变量是影响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的因素(P<0.05)。结论 应完善区域卫生规划,通过网格化划分服务范围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满足多重慢病患者就诊需求;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积极转变卫生服务提供模式,为多重慢病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吸引多重慢病患者基层首诊;提高多重慢病患者的医疗保障力度,为低收入患者和重点人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加大宣传教育,使多重慢病患者树立科学就医观念以改变传统就医模式,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国慢性病患病率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分布规律。方法:以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与讨论。结果:慢性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城市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农村,慢性病患者中老年人口居多。结论:医疗保险机构应对慢性病患者给予一定的门诊报销或补偿,政府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以期进一步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如何在社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展开更精准有效的管理关乎我国人口健康和社会发展。本研究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的背景与发展,系统阐述其内涵、原则及方法,总结国内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并分析我国存在的不足和相关改进措施,探究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主要模式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模式与医养结合模式。相比之下,国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理念起步更早,创立了诸如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慢性病预防管理模式、创新型慢性病照护框架等一系列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上述管理模式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包括:系统高效地整合资源;根据社区人群的特点制定慢性病管理计划;注重居民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体系已取得明显进步,但依然存在着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和低效率、分级诊疗制度尚未完善、人群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欠缺等问题。未来仍需深入开展针对性的慢性病健康教育,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沟通机制,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分级诊疗制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现状。方法 于2015年12月—2016年1月,在山东省潍坊市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4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413家。由纳入机构的负责人填写网络问卷,内容包括该机构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本研究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A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糖尿病、高血压的筛查、健康档案建立(建档)、随访、健康教育、医务人员管理培训情况。计算不同类型慢性病在各管理环节中的开展机构比例,并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管理情况与糖尿病、高血压进行比较。结果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开展COPD筛查的机构比例为27.1%(13/48),开展COPD、AS建档的机构比例分别为2.1%(1/48)、4.2%(2/48),开展COPD、AS随访的机构比例分别为12.5%(6/48)、14.6%(7/48),开展COPD、AS、OSAHS健康教育的机构比例分别为14.6%(7/48)、16.7%(8/48)、0,开展COPD、AS、OSAHS医务人员管理培训的机构比例分别为12.5%(6/48)、12.5%(6/48)、4.2%(2/48),均低于开展糖尿病、高血压相应管理环节的机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开展COPD筛查的机构比例为11.4%(47/413),开展COPD、AS建档的机构比例分别为3.9%(16/413)、3.6%(15/413),开展COPD、AS随访的机构比例分别为6.8%(28/413)、4.1%(17/413),开展COPD、AS、OSAHS健康教育的机构比例分别为11.4%(47/413)、10.9%(45/413)、5.8%(24/413),开展COPD、AS、OSAHS医务人员管理培训的机构比例分别为15.3%(63/413)、10.9%(45/413)、3.1%(13/413),亦均低于开展糖尿病、高血压相应管理环节的机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与糖尿病和高血压相比,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规范化管理开展范围较小。建议全面开展基层医生专业教育培训,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普及肺功能检查,广泛开展居民健康教育,继续加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政策支持,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灰色模型GM(1,1)对全国慢性宫颈炎在妇科疾病中的年发病率进行预测。方法采用1999年至2009年慢性宫颈炎发病率数据建立GM(1,1)模型,并用平均相对误差、后验差比值(c值)和小误差概率(P值)来检验灰色数列模型的可靠性,预测2010年至2013年的发病率。结果通过以上数据得出GM(1,1)模型:Y(t)=903.56。0.0122(t-1)-893.22。经拟合检验,模型拟合精度好(C=0.41,P=0.90)。利用本模型对2010年至2013年全国慢性宫颈炎的发病率进行外推,估计2010年至2013年全国慢性宫颈炎的发病率分别为12.53%、12.68%、12.84%、13.00%。结论通过灰色模型预测慢性宫颈炎的发病率有缓慢增高的趋势,提示卫生管理部门应加强慢性宫颈炎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重庆市九龙坡区城乡慢性病患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促进慢性病患者有效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政策建议。方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慢性病患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并利用SPSS12.0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九龙坡区慢性病患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效果有待增强;城区被调查慢性病患者平均患病年限、平均血压/血糖值均高于农村;虽然城市被调查慢性病患者在接受随访频度、随访服务内容完整程度、满意度和依从性方面均优于农村,但也存在诸多不足。结论:为促进慢性病患者有效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严格执行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随访积极性;加大居民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力度,增强居民医疗卫生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20.
和平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社区诊断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找出和平里社区公共卫生问题的影响因素,确定目标干预人群,为慢性病防治效果评价提供基线数据。方法采用社会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现有的文字资料和居民行为危险因素、人文环境及卫生服务政策等进行分析。结果心血管疾病、肿瘤、脑血管疾病是社区死因资料前3位疾病;社区行为危险因素顺位依次为饮酒、不运动、高脂、吸烟、高盐以及超重;和平里社区制定并实施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公共场所控烟政策、体育锻炼政策等。结论社区形成了健康促进的支持环境,工作模式和工作网络,慢性病防治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今后需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及居民健康教育的普及及信息化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