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茂松 《山西中医》2001,17(5):60-61
李东垣乃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 ,他提出“脾胃内伤 ,百病由生”的论点 ,着重阐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意义 ,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后人称之为“补土派”。李东垣创“升发阳气 ,培补脾胃”的治疗大法 ,为后世研究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现就“升清阳 ,散阴火”治法的创立、临床应用、机理三方面 ,作一肤浅的探讨 ,以就正于同道。1 脾胃内伤与“升清阳 ,散阴火”治法的创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人体清阳之气是上升的 ,以供于清窍 ;浊阴之气是下降的 ,从下…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气虚发热”的定义,结合古代文献阐述了张炳厚老师对“气虚发热”病因病机的认识和选方用药的经验,确立了《脾胃论》“清暑益气汤”为治疗“气虚发热”的恰切良方。该方补中益气,升提下陷之清阳,疏解上升之阴火,与东垣所谓“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的“气虚发热”的病因病机,颇相吻合,较之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以及补中益气汤等传统用方,尤恰病情。  相似文献   

3.
赵军  师建平  段迎喜 《河南中医》2020,40(3):344-347
脾胃之气的充足和清气的正常升发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决定意义,饮食、劳倦、情志、外感对脾胃的损伤往往影响中焦脾胃清阳的生成及升发,脾胃病以本虚为主,多由虚致实,虚实兼有,病机关键为升降失常,脾气不升。肝对人体气机具有升宣调畅作用,脾气的升清有赖于肝气升发促进。在补中益气的同时,要补肝益气。同时,肾精气充盈,元气方能充沛,肾阳又主气化,肾精不封、肾气不固者必致肾气下陷。治疗须温肾壮阳、升阳举陷。脾胃中气不足,气机郁滞而化火,并脾之清气下流而生泄泻,相火乘其土位更加耗伤中焦清阳之气。段老师特别注重脾气生长、升发,只有清阳升发,脾气上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会收敛潜藏。治疗时运用辛甘之药以补益中气,借升阳风药以助肝胆之用,补其中而升其阳,升浮变通,使生长之气健旺。段老师善于运用甘温之品,温补中气,升发清阳。  相似文献   

4.
甘温除热的临床运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李秀珍范东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波金元名医李东垣本着:“元气不足,心火独盛……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的发热机理,在《内经》“虚者补之,劳者温之,陷者升之”的理论指导下,提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气虚发热"的定义,结合古代文献阐述了张炳厚老师对"气虚发热"病因病机的认识和选方用药的经验,确立了<脾胃论>"清暑益气汤"为治疗"气虚发热"的恰切良方.该方补中益气,升提下陷之清阳,疏解上升之阴火,与东垣所谓"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的"气虚发热"的病因病机,颇相吻合,较之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以及补中益气汤等传统用方,尤恰病情.  相似文献   

6.
后世对东垣内伤热中证即气虚发热证之发病机理及证候归结众说纷法,笔者认为,其气虚是本,发热是标,其证候归结是气虚兼热毒证。试述如下。观东垣之内伤热中证,乃为饮食、劳逸、六惜损伤脾胃之气后所产生的内伤发热证,即气虚发热证。然气虚何能发热?气者,阳也,阳虚则寒;脾胃者,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气皆由此而生。今脾胃之气既虚.则诸脏阳气亦随之而虚。东垣日:“此阳气下陷阴中,‘阴火’上越所得。”然此阴火又为何物?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脾胃之气既虚,则枢机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郁滞,久则发热。此东坦“阴火”…  相似文献   

7.
气虚致病,在临床上可分为上气不足、中气不足和下气不足三种证候。对上气不足证的认识,李东垣的论述具有代表性,他说:“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在总结《内经》有关上气不足的论述后他又指出:“皆由脾胃先虚,而气不上行  相似文献   

8.
李艳玲 《陕西中医》2010,31(9):1236-1237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而设,主治脾胃气虚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李东垣脾胃学说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临床上无论内外妇儿科疾病总以脾胃健运为要,  相似文献   

9.
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是李东垣益气升阳理论的代表方,均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然各方运用症状轻重、证机、治法却略有不同。文章总结认为:补中益气汤,气虚程度较重,证属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热不显,治疗重在补中升阳;升阳益胃汤,气虚程度较前轻,证属脾胃气虚,湿热中阻,湿热兼见,治疗偏于祛湿清热;升阳散火汤,气虚程度最轻,证属脾胃气弱,气郁化火,内热明显,治疗偏于升散郁火。  相似文献   

10.
介绍黄政德教授治疗四肢烦热的临床经验。黄教授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脾胃气虚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谷气下流郁遏于下焦,郁而生热上冲,伏于四肢肌肉脾土之中而蒸蒸化热,从而出现四肢烦热之症状。运用李东垣"阴火"理论,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审证求因,采用甘温除热的方法,补其脾胃、升其清阳、复其元气、泻其阴火,以补中益气汤化裁进行辨证施治,取得显著效果。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举隅湖南怀化地区第一人民医院(418000)金卫平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创立“甘温除热”的理论。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清阳不举诸证。其方补中有升举之功,益气不忘培血之源,调脾胃以固...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运用升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新中 《国医论坛》1993,8(1):20-21
李东垣论治脾胃,尤注重升降,治疗上对脾胃升阳药物的运用独具匠心。《脾胃论》中东垣制方63首,以升阳药配伍者28首,其所用升阳药虽多种多样,然升麻占24首之多。《兰室秘藏》载方280首,用升麻137首,占全部方剂的48.9%。因此探讨其遣方用药特点,以资今日临床取法借鉴,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草汇言》“升麻散表升阳之剂也。”升麻甘辛微寒,轻浮上行,既升散又清泄。能升散解表而治阳明头痛及肌表风邪,更长于升举清阳之气。李东垣广泛应用本药于治疗脾胃  相似文献   

13.
自李东垣发中气下陷 ,补中益气汤证以来 ,炙升麻、蜜柴胡升举清阳之气已广为应用。其实 ,当脾胃气虚 ,升降失司 ,痰湿中阻 ,证见纳谷运化失常 ,欲食不香 ,脘腹痞胀 ,大便不爽 ,舌苔薄腻等 ,也可以用柴胡、升麻、羌活、独活、防风等散风药 ,升清阳而鼓舞胃气上行。又有“风能胜湿”,脾虚而少运化 ,湿浊而生 ,散湿以振奋中焦阳气 ,使阳升阴降是很有道理的。如脾虚湿盛的泄泻证、脱肛证、水肿证等。观李东垣创升阳益胃汤 ,主治脾胃虚弱 ,怠惰嗜卧 ,时值秋燥令行 ,湿热方退 ,体重节痛 ,口苦舌干 ,纳不思食 ,食不知味 ,大便不调 ,小便频数 ,兼见…  相似文献   

14.
<正>"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之《脾胃论》,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补中益气黄芪主,人参甘草白术辅,升柴陈皮当归身,益气升阳脾胃补。"全方使脾胃升降有序,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为李东垣创制的著名方剂,临床涉及病种甚多,主要有两大作用: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痊愈;二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专门治疗"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的脾胃之气不足诸证。方法通过失音案、经行眩晕、漏证、低烧等病例验证该方的临床应用范围。结果 4个临床验案均有效,取得满意效果。结论补中益气汤在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只要病机相关,辨证准确,灵活运用该方可以治疗多种病证。  相似文献   

16.
益气升阳法是李东垣在《黄帝内经》关于脾胃相关论述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形成的独特治法,其运用首见于《脾胃论》中卷,主要针对脾胃气虚、阳气不升诸证而设,代表方有补中益气汤等。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虚者居多,其虚多由气血亏虚、清阳不升、肝肾不足、髓海空虚所导致。病位在头窍,其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依赖机体清阳之气、精华之血濡养,而脾胃与清阳之气、精华之血的产生及运行关系密切。文中运用李东垣《脾胃论》所立益气升阳法为主,兼用祛湿化痰、活血祛瘀等治法,辨证治疗证属脾胃气虚、阳气不升之眩晕经验。  相似文献   

17.
阴火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金代名家李东垣所创,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指导着临床诊疗。阴火的产生乃因内伤导致脾胃之气不足,中轴失转,气机升降不利,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清气不得升举,荣气趋下而挤占相火之位,相火便亢旺而炎上;心阴受相火煎熬,且肺胃不降,心火不得衰于下,而致心火独亢。癌性发热病机有虚实两端,若患者兼有脾胃气虚、阴火上冲诸证,即应四诊合参,详细辨证,适时运用甘温益气合升散疏泄或苦寒坚阴泻火之品,以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拓展癌性发热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医话二则     
一、气滞由气虚者宜补“凡常人之于气滞者,惟知破之散之,而云补以行气,必不然也。不知实则气滞,虚则力不足运动其气,亦觉气滞,再用消散,重虚其虚矣。如心脾气虚而滞,宜五味异功散,如脾胃气虚而滞,宜六君子汤,归脾汤,……以上皆补以行气之法。”(《罗氏会约医镜》)此论点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很有意义。笔者曾治一妇女胸闷纳呆,夜寐欠安,四肢倦怠,心情易郁,便溏肤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曾服舒肝理气药月余,胸闷气短加重。参其脉证,乃为脾胃气虚,脾气虚则运化精微失司,故便溏倦怠,四肢乏力,因气虚而气滞,故见胸闷。经曰:“胃不和,卧不安。”脾胃失和,夜寐欠安。脉细,苔薄白,质淡红,亦为气虚之象。思其病乃犯重虚其虚之误,故余拟香砂六君子汤以益气健脾和  相似文献   

19.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河北真定(今河北保定)人,是金元名医张元素的高足,对中医脾胃学说很有贡献,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后世称其为补土派的创始人,系金元四大家之一。其辨证治疗,多从脾胃入手,善用益气升阻泻火之法,创立甘温除热之法,对明清医家  相似文献   

20.
自金元时期补土派医家李东垣首次提出“气虚发热”这一概念以来.后世对其病机的理解,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脾胃气虚,心火内炽说;2)气虚卫外不固,外感邪气说;3)气损及阴,阴虚发热说;4)脾虚失运,血虚发热说;5)中气下陷,虚阳外越说;6)脾胃中虚,清气下流,湿郁化热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