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中风病在血脉,损及脑髓神机的病机理论,探讨心主血脉失常与中风发病的内在联系。在心脑一脉相承,共主神明的认识基础上,分析中风发病机制,结合当代研究进展,阐述心主血脉与中风病机的相关性。认为心主血脉失常是中风发病的基础病理损害,主要涉及心脏病变,心率、心律、心脏瓣膜病变及其形态学改变、血压、血流动力学、血液、血脂、血管特别是动脉病变。凡此均责心主血脉失常,终致血脉损伤,血行不利,痰浊瘀血阻滞,脑脉闭塞或血溢脉外,发生中风。心脑一脉相通,心主血脉失常是中风最常见的病机,维护心、血、脉结构与功能的正常状态是预防中风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2.
章薇 《中医药学刊》2004,22(2):253-254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所谓“主”,具有主宰、主持、调控之意。血,指血液,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脉,即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现代研究证明,心脏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结合中西医理论探讨了“心主血脉”的合理内核,心脏不仅是泵血器官,也是调节生命代谢的内分泌器官,它以心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单位作为信息交换、能量互动及功能活动场所,即通过“心系”的主泵、载体和本体作用,发挥血液及生命活性物质的生理效应,提出“脉为心体,血为心用”的观点,心脉、心血互为体用,二者是“心主血脉”行使正常功能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系“藏象”学说心脏主要生理功能,涵盖脏腑、经络、五行、气血、阴阳等中医理论,包括主血和主脉,心、血、脉密切相联,共同组成循环系统,体现心、脑血管循环系统三大要素之间相互关系;脉为心之体,血为心之用,心在整个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心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心主血脉”是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益气活血类中药可提高心肌收缩力、保护缺血心肌损伤,抑制血小板活化、调节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从而调整血液循环状态,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尚有报道称“心主血脉”理论对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在临床中诊治起到一定作用。“心”并非完全指解剖之“心”,“血”也并非完全指“血液”,脉也并非完全指“血管”。不可将“心主血脉”理论等同于现代医学的血液循环(心脏、血液和血管组成),此乃游移于解剖与非解剖属性之间,疑似偷换概念。  相似文献   

4.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淑全 《新中医》2007,39(7):89-90
心脏受损治以“调其营卫”,如《难经·第十四难》云:“治损之法奈何?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心主血脉,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皆与心主血脉有关,故调其营卫可使受损心脏得以恢复。但经文中有脉可辨却无症以验,有法可依却无方药可寻,笔者临证凡见心脏功能虚损病证,均以桂枝汤为主方调和营卫,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5.
一、理论探讨祖国医学以“心藏神”和“心主血脉”作为心的基本生理功能活动。如《内经》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充在血脉”,“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营卫已通,神气舍心……乃成为人。”这两节经文指出了“心神”与“心血”的密切关系,而其含义则认为“心主血脉”的功能活动,是以“心藏神”为前提的。《内经》又说:“经脉  相似文献   

6.
张恒 《中医药研究》2009,(2):212-213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主血”;《素问·痞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这是中医“藏象”学说中对心脏的生理功能的言简意赅的描述。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重视整体观念,主张从整体出发探讨心脏之功能及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7.
心气虚证的心功能表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医心脏理论形成,是渐进发展的过程。李述宗将此概述为3个阶段:《内经》上的心,主血脉而又藏神;李梴的心有二,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王清任的心只有一,主血脉而不藏神。基于心脏理论认识深化,心气虚证概念而演变。《灵枢·本神篇》说:“心气虚则悲”。姜春华认为此实代表神经衰弱。史载祥认为内经及后世论及心气虚,从心主血脉、心藏神兼论引出,心气虚主要从心主血脉表达,并与神志、梦境变化的心气虚明确区分,近代才公认。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对心律紊乱的认识及证治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方面的任何一项异常,属祖国医学惊悸、怔忡、胸痹、眩晕范畴。现将近10年来以中医为主治疗本病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目前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病部位在心脏,主要病机是心血不足、心阴亏损、心阳不足,兼有痰饮、淤血等②③。心主血脉,心血不足,不能养  相似文献   

9.
刘宏飞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0):745-746
"心主血脉"是中医学对人体循环系统生理最早的最简单明了的认识概括,指导了几千年来中医学的临床实践.笔者试结合现代医学对循环系统的解剖认识,进一步发掘中医学"心主血脉"理论内涵,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现代意义的心主血脉理论的来源。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进行多方考证及深入剖析。结果:心主血脉理论是在古代解剖学的基础之上,借助于五行推演而建立起来的,并积极借鉴、吸收西医学的优秀成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进而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心主血脉理论。结论:现代意义的心主血脉理论来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奠基于古代解剖学,二是建立于五行学说,三是吸收、借鉴现代医学的优秀成果而得到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心作为五臧之一,心主血脉为之体,为阴;心主神明为之用,为阳,因此双心理论体现的是心脏的一体两面。双心理论是指“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并包括二者之间的生理相依,病理互损。赵海滨教授提出心肌梗死后抑郁焦虑的中医核心病机特点为“瘀热虚滞”,临床上针对“瘀热虚滞”,提出“活血清心”以清“瘀”“热”,治血脉不畅;“养血调神”以调“虚”“滞”,治神明异常,从而达到“形神合一”,双心同治。  相似文献   

12.
牛兴旺 《陕西中医》2004,25(11):1017-1017
由周萍主编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98年版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关天心主血脉的功能曰“心主血脉生理作用有二 ,一是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 ,使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 ,肌肉发毛获得充分营养。二是生血 ,使血得到不断补充。脾主运化 ,升清散精于心肺 ,在肺部吐故纳新后 ,贯注心脉 ,变化而赤成为血液”。笔者认为 :心主血脉指心脏主管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 ,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输送到全身 ,发挥其濡养作用 ,而并非心有生血作用。血之生成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营气和津液都来自摄入…  相似文献   

13.
自公元前五世纪形成的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问世以来,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五脏之主。概括其功能有二、一是“心主神明”,二是“心主血脉”。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探讨大丰县中医院(224100)朱淑美,张永丰病毒性心肌炎从祖国医学的理论观点来探求,叶天土在《外感热病篇》中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这说明温毒可以侵犯心包,损害心肌,并伤津耗气,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因心主血脉,当温...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医学睡眠理论,笔者经过总结,将《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归纳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纲纪,营卫二气的运行出入为枢机,阴阳跷脉的气血流注为动力,五脏生理功能(藏精化气)为根柢的重要生命活动。其中“心藏神”功能以“心主血脉”为物质基础,贯穿于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睡眠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心主血脉的内涵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所谓"主",具有主宰、主持、调控之意.血,指血液,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脉,即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现代研究证明,心脏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结合中西医理论探讨了"心主血脉"的合理内核,心脏不仅是泵血器官,也是调节生命代谢的内分泌器官,它以心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单位作为信息交换、能量互动及功能活动场所,即通过"心系"的主泵、载体和本体作用,发挥血液及生命活性物质的生理效应,提出"脉为心体,血为心用"的观点,心脉、心血互为体用,二者是"心主血脉"行使正常功能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内经》"心主血脉"学术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求《内经》本义,从“心”概念的形成入手,对心主血脉的内涵进行解读,认为:心为君主,主神明赅意志并主血脉,主导血脉的生化,宗气对血脉的运行为主要动力,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之间形神合一,结合临床,心主血脉理论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冠心病的本虚标实与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心悸”、“怔忡”等证范畴,是中年以后的常见病。近数年来,在冠心病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病机是本虚标实。本文根据“心主血脉”、“肾主纳  相似文献   

19.
脓毒症是常见的高病死率危重症,多脏器功能不全是其病程发展中的重要特征,而心脏是主要受累器官之一。这种由感染引发的心肌损伤被称为脓毒症心肌病,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内皮功能紊乱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由脓毒症所引发的炎症因子风暴诱导内皮细胞异常活化,促使过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心肌而发生损伤。中医藏象学说所提出的“心主血脉”理论恰与之契合,心司血脉却也依赖血脉的滋养,若血脉受损则心气亦虚,或是从中医角度对此病机的解释,故需养血以养脉,养脉以养心,并且在温病环境下,大多因热邪煎熬而阴津亏损,为“滋阴养血法”治疗脓毒症心肌病奠定了中医理论依据。文章将综述内皮功能紊乱在脓毒症心肌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基于中医“心主血脉”理论为指导的“滋阴养血法”或可成为其中医治则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20.
结、代、促、迟脉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古代文献《周礼》已有“参(切)之以九脏之动”的记载。《素问·脉要精微论》也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古今医统》更明确指出:“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医唯明脉,则诚良医。”祖国医学认为“心主血脉”,脉搏是心气与心阳的温运、以及经脉壅遏营气而产生的节律性搏动,所谓“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阳中之阴,本平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谊,气如橐(竹龠),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