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琦 《陕西中医》2011,32(11):1528-1529
目的:观察针刺足少阳经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偏瘫患者整体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并配以足少阳经分布于小腿及足部的诸穴治疗足内翻。结果:观察组60例中痊愈21例,显效28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17%。结论:针刺"足少阳经"分布于小腿及足部穴位对缓解偏瘫后痉挛性足内翻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患肢胆经穴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以患侧下肢胆经腧穴为主行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后步速、步幅和足内翻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步速、左右步幅差和足内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患肢胆经穴能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降低足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肾与膀胱经穴对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肾与膀胱经穴对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肾与膀胱经穴对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0天,通过中风后足内翻症状积分和Fugl - Meyer下肢功能量表评定,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足内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PNF技术对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5年3月在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治疗的偏瘫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同时取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进行温针灸。其中,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采用PNF技术治疗足内翻。两组每日治疗一次,每周休息一天,共治疗一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下肢FMA评分、CCS量表评分、10m MWS、足内翻角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FMA评分、CCS量表评分、10m MWS、足内翻角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下肢FMA评分、CCS量表评分、10m MWS、足内翻角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PNF技术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足内翻的症状,增强下肢运动能力,提高步行能力及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足内翻102例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足内翻是中风偏瘫患者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笔者近几年用电针治疗中风足内翻 10 2例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 1992~ 1999年我院住院病人 ,男性 5 6例 ,女性 46例 ;年龄最小 2 8岁 ,最大 80岁 ;脑梗塞 71例 ,脑出血 31例 ;右偏瘫 45例 ,左偏瘫 5 7例 ;均存在明显足内翻 ,足内翻出现于中风后 3星期至 3个月不等。治疗方法毫针直刺患足阳陵泉、丰隆两穴 ,进针深度 2 0 mm~ 30mm ,施捻转补法 ,得气后再在两穴的针柄上连接 WQ- 6 F电针仪 ,打开开关后 ,调节电针仪的频率和幅度 ,这时可见到患足随电针仪的脉冲频…  相似文献   

6.
针刺双侧肢体治疗偏瘫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我们临床应用针灸治疗偏瘫发现:针刺单侧肢体(患侧)与针刺双侧肢体疗效有显著差异,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0例,均系本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年龄45~65岁;男39例,女21例;其中脑出血者6例,脑梗塞者54例。针刺双侧肢体为治疗组,针刺单侧(患侧)肢体为对照组。治疗方法:针刺双侧肢体,其中上肢以手三里、合谷为主穴,配以肩髃、曲池、外关、后溪等穴;下肢以足三里、解溪为主穴,配以环跳、风市、丰隆、昆仑、阳陵泉  相似文献   

7.
王馨若  王勇军 《光明中医》2022,(23):4325-4328
目的 探究解溪穴围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天津市北辰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配合解溪穴围刺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步态变化情况、足内翻角度、10 m最大步行速度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等。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经治疗试验组患者步速、患侧步长、步频数较高,足内翻角度较小;治疗后2组患者治疗后10 m最大步行速度提高且试验组经治疗10 m最大步行速度较高;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提高且试验组经治疗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解溪穴围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行走能力,改善足内翻角度,提高下肢运动能力,安全高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寻找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最佳方法。方法:随机将96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分为透穴刺法组(治疗组)50例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46例,分别采用足部穴位透刺和常规下肢穴位针刺,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透穴刺法和常规针刺治疗都能恢复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足部各方向的功能活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意义(P<0.01,P<0.05),且治疗组对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足部各方向功能活动的恢复疗效更为显著(P<0.05)。结论:透穴针刺法对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足部各方向功能活动的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正脑卒中偏瘫患者因为下肢痉挛出现足内翻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国外研究报道卒中后下肢痉挛发病率为17%~43%~([1])。足内翻导致患者在站立、步行过程中产生不平衡感,严重者致使患者无法独立站立,或在行走过程中发生关节及局部软组织损伤,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训练及日常生活。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足内翻一直以来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笔者对38例脑卒中合并足内翻的患者采用滞动针结合电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针刺下肢足三阳经腧穴对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优化针灸治疗方案.方法:选择75例中风偏瘫下肢痉挛病人,随机分为3组:阳明经穴组25例,少阳经穴组25例,太阳经穴组25例.针刺治疗3周,通过临床痉挛指数CSI和Fugl - Meyer评分,观察病人针刺前后的下肢肢体痉挛状态及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3组病人疗前与疗后比较,CSI评分均降低,但阳明经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足太阳经穴组下降的幅度最大,与足少阳经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病人疗后Fugl - Meyer分值均增高,与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增高的幅度由小到大依次为阳明经穴组、少阳经穴组、太阳经穴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中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治疗中,足太阳经穴疗效最好,其次是足少阳经穴,足阳明经穴最差.  相似文献   

11.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选穴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与合理组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近28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文献,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弛缓性偏瘫为主的文献276篇,共使用195个穴位,总频次为2 957次,十四经穴174个,总频次2 849次,占96%;经外奇穴108次,占4%。出现频率占10%以上的经穴29个,阳经穴21个,阴经穴8个。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为主的文献52篇,共使用106穴,总频次为530次,十四经穴97个,总频次511次,占96%;经外奇穴19次,占4%。出现频率占10%以上的经穴31个,阳经穴21个,阴经穴10个。治疗弛缓性偏瘫和痉挛性偏瘫,均以十四经穴为主体,选用阳经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弛缓性瘫选用手足阳明、足少阳经、督脉四条阳经,治疗痉挛性瘫以手足少阳经、手阳明经及足太阳经四条经脉为主,上肢配以心包经,下肢配以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  相似文献   

12.
将64例中风患者分为头皮针治疗64例(治疗组)与体穴治疗64例(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病程10天以内者疗效优于11~30天和31天以上者;年龄在50岁以下者疗效优于51~70岁和71岁以上者;不完全性偏瘫者疗效优于完全性偏瘫者.结论:醒脑开窍针法通过息风泻火、平肝潜阳、醒脑开窍、祛瘀生新作用治疗缺血性中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反之,疗效次之.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本组47例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60岁。多为腰椎间盘突出,主诉为腰及腿痛者40例,45例有诱发因素,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年。2 治疗方法2.1 针刺治疗 取患者俯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取患侧腰椎间盘突出1、2、3、4穴为主穴(笔者临床经验穴,即患椎旁开3寸、1寸、0.5寸,髂后嵴直下2寸),向椎体方向呈45°斜刺或直刺2.5~3寸或向下斜刺2.5~3寸深,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针感沿下肢痛疼的经络似触电样传到趾尖、足背、足底或足根部,留针30分钟(中途行针1次或加电针仪)。以患侧秩边、环跳、殷门、委中、太冲透涌泉穴为辅穴。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足内翻的效果。方法 2015年1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中风偏瘫足内翻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电针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Tinetti步态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以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两组足内翻角度低于治疗前,以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量表评级、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以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患侧足内翻角度,减轻其踝部周围肌肉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灼灸足三里加针刺足底穴对中风病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0例灼灸足三里加针刺足底穴,治疗时配合下肢功能康复;对照组40例单纯运用针刺足底穴加下肢功能康复治疗;10天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以下肢肌力、布朗斯仲(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级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在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布朗斯仲(Brunnstrom)下肢分级及下肢肌力恢复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灼灸足三里针刺足底穴治疗方案对中风病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针刺足三阳经穴联合指压穴位刺激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各30例。对照组针刺足三阳经穴治疗,观察组针刺足三阳经穴联合指压穴位刺激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对比两组痉挛指数(CS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评分,治疗后,观察组改善较优;观察组的上肢功能、手指功能、下肢功能较好,疼痛持续时间短暂;观察组治疗效果较好(P0.05)。结论: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针刺足三阳经穴联合指压穴位刺激治疗,可改善痉挛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加速各功能恢复,缩短疼痛持续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眼针为主治疗中风偏瘫15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在 1992~ 1998年间采用眼针为主治疗中风偏瘫 159例 ,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159例中 ,男 81例 ,女 78例。年龄在35~ 78岁之间 ,平均 57岁。脑血栓形成者 85例 ,脑梗塞者 4 3例 ,脑出血者 31例。病程在 7天~ 2 .5年之间。2 治疗方法  选穴 :主穴双侧上下焦穴 ,配穴取心区、肝区、肾区 ;上肢配合谷、手三里 ;下肢配太冲、阳陵泉、血海等。  操作 :先 0 .5寸 30号毫针在所选眼针穴上迅速刺入 (押手固定眼球 ,按住眼睑 ) ,除轻轻刮动针柄外不再施行其他手法 ,同时嘱患者活动患侧肢体 ,其余配穴按常规补泻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扳正联合支具固定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10月,采用中医手法扳正联合支具固定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30例40足,男17例24足,女13例16足。年龄2~36个月,中位数5个月。单足畸形20例,双足畸形10例;左侧19足,右侧21足;僵硬型8例10足,柔软型22例30足。随访观察踝关节被动跖屈度、跟腱延长长度及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8个月,中位数4个月。治疗后3个月、6个月,踝关节被动跖屈度分别由治疗前70.79°±20.61°升高至82.92°±20.42°、99.33°±12.97°;跟腱延长长度分别由治疗前(2.725±0.468)cm降至(1.972±0.561)cm、(0.780±0.829)cm。按照《足外科》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治疗后3个月,痊愈9足、显效19足、有效4足、无效8足;治疗后6个月,痊愈21足、显效8足、有效5足、无效6足。结论:中医手法扳正联合支具固定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能够增大踝关节背伸度,延长患足跟腱,有利于患足功能的恢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以临床常用的穴位为例,谈谈两种配穴方法的临床应用体会:1 远近配穴法此法是将局部与远部穴位相配的一种取穴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本经的远近配合,二是异经的远近配合。如痉病项强,取足太阳经的天柱穴配束骨穴;肢体拘挛不伸者,取足少阳经的风池穴配悬钟穴(又名绝骨);痞块疝气者,取足厥阴经的期门、大敦穴;耳聋、耳鸣者,取手少阳经的耳门穴配足少阳经地五会;舌下肿痛者,取任脉廉泉穴配手厥阴经的中冲穴。例1:李某,男,63岁,1992年10月3日初诊。咳喘10余年,每逢冬春发病。此次发病已7天,咳喘尤甚,不能平卧。证属肺气受损,母病及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以足临泣为主穴的踝三针治疗轻中度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有效性。方法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踝三针组)和对照组(丘墟透照海组),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评定下肢痉挛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定下肢的运动功能;足内翻角反应足内翻纠正情况。结果各量表评级、评分显示: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踝三针可以有效改善轻中度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