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食管静脉曲张套扎硬化术治疗前后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PT)与营养摄入的关系。方法选择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的患者31例,观察术前、术后7d、1个月及2个月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体重变化情况。结果术前、术后7d白蛋白(A)及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时间(PT)及体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前、术后1个月相比,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术后2个月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重视加强肝硬变食管静脉曲张套扎硬化术后患者的营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乏特壶腹周围癌围手术期处理与术后并发症关系。方法对1989-01~2001-07共67例壶腹周围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①并发症的发生与梗阻性黄疸患者的高胆红素血症、内毒素血症及肝功能受损有密切关系;②术前减黄手术与并发症发生率无关(P>0.05);③外引流术作为姑息手术并不理想,内引流术才是减黄的理想方法。结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壶腹周围癌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史艳敏  王淼  曲红岩  朱雪娟  井永敏 《河北医药》2013,35(10):1467-1468
目的讨论实施肠内营养(EN)及全肠外营养(TPN)两种不同的营养方式对肝移植术后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对术后各器官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8例接受肝移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n=42例)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n=56例),EN组及TPN组分别检测3组患者术前1d、术后第5天和第10天时的营养状况及肝功能的变化,观察不同营养方式对患者术后各器官恢复的影响。结果 EN组和TPN组患者术后都无明显肝功能损害加重;EN组患者术后较早达到正氮平衡,体重减轻较少,感染率较低与TP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移植术后应用EN进行营养治疗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临床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提高胰头及壶腹周围癌的疗效 ,总结了我院 2 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D)治疗胰头及壶腹周围癌的诊治经验。方法 :通过胆红素测定 (>或 <342 μmol/L) ,梗阻性黄疸时间 (>或 <4周 ) ,手术时间 (>或 <6h) ,术中出血 (>或 <10 0 0ml) ,以及有无应激性溃疡为指标。结果 :分析本组胰瘘的发生率为 11.1% (3/2 7)及处理办法。结论 :认为术者的操作程度、术式、及术后充分引流、营养支持治疗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肠癌根治术中经空肠置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30例和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30例,并观察临床反应、肝肾功能及营养指标.结果 ①肠功能恢复时间EN组短于TPN组(P<0.01).②肝肾功能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EN组手术前后转铁蛋白(TF)变化无差异(P<0.05),而TPN组术后明显低于手术前(P<0.01).EN组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也比TPN的明显上升;C反应蛋白(CRP)显著低于TPN组(P<0.01).前白蛋白(PAB)、白蛋白(ALB)、总蛋白(TP)、总淋巴细胞计数(LYM)等指标在两组术前、术后组间比较,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大肠癌根治术经空肠置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肠内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减轻黄疸对壶腹部癌患者行Whipple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7月45例在Whipple手术术前行减轻黄疸治疗的壶腹部癌患者(减轻黄疸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期34例行Whipple手术术前未行减轻黄疸治疗的壶腹部癌患者(未减轻黄疸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减轻黄疸组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 0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轻黄疸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优于未减轻黄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轻黄疸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胰漏发生率和胆漏发生率少于未减轻黄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壶腹部癌患者行Whipple手术术前彻底减轻黄疸,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胆肠、胃肠吻合姑息性旁路手术用于老年壶腹周围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212例老年壶腹周围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6例.观察组采用姑息性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生化指标(胆红素、白蛋白、血红蛋白、碱性磷酸酶),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白蛋白、血红蛋白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总住院天数显著少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34.9%、2.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4.2%、9.4%(P<0.05).结论 胆肠、胃肠吻合姑息性旁路手术可以有效治疗老年壶腹周围癌,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延长患者的生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后,术前及术后肝功能变化。方法 6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均采用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引流(PTCD)术,分析对比术前及术后2周的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所有的6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均进行PTCD术,术后2周后,经检测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PTCD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减少肝损害的姑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并研究胰头和壶腹周围癌患者共计60例进行临床治疗的疗效.方法 胰头癌38例和壶腹部周围癌22例,通过手术治疗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研究两种患者的愈后.结果 60例患者中,以胆总管下端癌与手术后愈后关系死亡率较高,为100%.壶腹周围癌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胰头和壶腹周围癌的类型与手术后愈后之间的死亡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7,P<0.05).四种癌症的死亡率比较显示:胆总管下端癌>十二指肠癌>胰头癌>壶腹部癌.结论壶腹周围癌恶性程度相对低,术后存活率高;胆总管下端癌与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后机体免疫及肝功能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4年10月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定义为腹腔镜组,60例接受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定义为开腹组。对比两组术前1 d、手术后1 d及3 d的免疫指标及肝功能。结果两组术前1 d的IgA、IgG、IgM及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1 d及3 d的IgA、IgG、IgM及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患者的免疫功能与肝功能均有轻微影响,但腹腔镜对机体不良刺激更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奥曲肽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POPF)的预防作用和对胃排空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分为奥曲肽组(n:35)和对照组(,l=32)。奥曲肽组给予术后当日皮下注射奥曲肽1 mL(100μg),q8h,共7 d;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相同体积的氯化钠注射液。研究终点为患者出现胃排空延迟或者出现POPF等并发症。进行胃闪烁显像和氢呼气试验(HBT),并对其他影响胃排空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组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d,奥曲肽组中胃闪烁显像的半衰期为(76.3±15.2)min,对照组为(86.7±18.0)min;奥曲肽组HBT(65.0±6.5)min后达到最大,对照组(67.0±5.7)min后达到最大。两组胰瘘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腹腔感染(OR=0.206,95%CI:0.0510.836,P=0.027)和出血(OR=1.341,95%CI:1.0490.836,P=0.027)和出血(OR=1.341,95%CI:1.0491.715,P=0.019)是术后胃排空延迟危险因素,术前胆道引流为保护因素(OR=3.828,95%CI:0.9791.715,P=0.019)是术后胃排空延迟危险因素,术前胆道引流为保护因素(OR=3.828,95%CI:0.97914.967,P=0.054),而与应用奥曲肽无相关性(OR=1.047,95%CI:0.32514.967,P=0.054),而与应用奥曲肽无相关性(OR=1.047,95%CI:0.32510.591,P=0.154)。结论预防性使用奥曲肽并不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胃排空。也不会降低POPF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围术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45例,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浆BNP水平。45例患者分为术前心功能Ⅰ级+Ⅱ级11例(A组)、Ⅲ级20例(B组)、Ⅳ级14例(C组);术后出现并发症9例(D组),无并发症36例(E组)。20例健康体检者为F组。结果 45例患者术后第1天BNP开始升高,第3天达峰并开始下降,第7天仍高于术前(P<0.05);A、B、C三组BNP呈上升趋势,且显著高于F组(P<0.05);D组BNP明显高于E组(P<0.05)。结论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血浆BNP水平可反映术者心脏功能,对术前评估、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庆芬  吴雅青  冯艺 《天津医药》2020,48(12):1205-1210
目的 调查骶骨肿瘤切除术围术期疼痛现状和镇痛策略,探索围术期镇痛管理中可改进的方面。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行骶骨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疼痛程度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次要指标包括术前疼痛及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术中及术后镇痛方案、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等。结果 共纳入215例骶骨肿瘤手术患者,其中术前存在慢性疼痛者126例(58.6%),术前使用阿片类药物者49例(22.8%)。术中及术后镇痛以单一阿片类药物镇痛模式为主。术后第1天中、重度疼痛者112例(53.3%),疼痛程度与患者术前疼痛情况及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肿瘤位置、肿瘤切除方式等均无相关性(P>0.05)。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与疼痛程度正相关(P<0.05)。术后7 d仍需服用阿片类药物者占42.3%,出院时降至26.0%。术后住院时间与术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术前未使用阿片类药物者相比,术前使用阿片类药物者术后7 d累积阿片类用量、术后7 d及出院时仍需服用阿片类药物者比例显著增高(P<0.05)。结论 骶骨肿瘤患者术前疼痛发生率高,术后疼痛剧烈,阿片类药物需求量大,需要进一步优化镇痛模式,改进术后镇痛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术前硬膜外隙预注小剂量吗啡超前镇痛对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且麻醉效果确切的的高龄患者84例,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在麻醉平面出现后,0.75%布比卡因5~10mL注入硬膜外隙前,吗啡1.5mg注入硬膜外隙。B组在术毕将吗啡1.5mg注入硬膜外隙。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术后镇痛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分别于术后4、8、12、20、24、30、36和48h进行镇痛及舒适度评分。并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术后3d和术后7d由本院同一心理医师采用神经心理学测试技术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结果 A组综合镇痛质量明显优于B组,镇痛时间长于B组(P<0.05);与术前1d比较,B组于术后1d及术后3d时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于术后1d及3d时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5),A、B两组POCD的发生率分别为6.1%和14.2%,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硬膜外隙预注小剂量吗啡超前镇痛可降低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静脉麻醉对结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某院收治的需行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62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开腹结肠癌根治术与静脉麻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记录胃肠动力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实验组的肛门排气以及下床活动时间等都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肠梗阻、腹胀、腹痛等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2%和13.3%,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的血清胃泌素含量都比术后1 d要高,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的CD4+值比术后1 d要高,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时间点不同的CD8+值之间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辅助静脉麻醉能加快结肠癌患者在术后的胃肠动力恢复,在分泌胃泌素时起到促进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进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Fontan手术围术期抗肝素血小板因子4(PF4)抗体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Fontan手术患儿98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Ⅱ~Ⅲ级.所有患儿于开胸手术前、术后第5、l0天分别采集股静脉血lml,应用双抗原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血小板第4因子IgG抗体水平.分别在术前和术后第1、3、5、7、10天检测患儿血小板计数.结果 术后第5天Fontan手术患儿存活93例,抗肝素PF4抗体lgG阳性率为33.3%(31例);术后第10天Fontan手术患儿存活91例,抗体IgG阳性率为41.8%(38例).98例先心病患儿中有4例(4.1%)发生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其中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伴血栓形成3例.结论 先心病Fontan手术患儿因手术次数和术前心导管检查等因素增加与肝素接触的机会,会影响术后抗肝素PF4抗体IgG血清转化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并探讨生长激素与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免疫与营养的影响。方法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64例按照入院时间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其中治疗组32例患者服用肠内营养瑞素7d,并给予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7d;对照组32例患者服用相同热量及氮量的肠外营养7d,观察各个营养指标以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手术前1日,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三个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转铁蛋白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均>0.05),不具统计学意义;在手术后第1日两组间的三个营养学指标均出现下降(P均>0.05),但不具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日两组间的三种指标均出现回升,差异显著(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三种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日两组免疫球蛋白水平均出现降低趋势,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第7日免疫球蛋白水平均出现回升,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生长激素与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7日在免疫与营养方面的作用明显优于中心静脉营养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奥曲肽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中的预防性作用。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收集从建库至2019年1月10日间公开发表的使用奥曲肽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项临床RCT,共包括1 283例患者,奥曲肽组658例,对照组625例。结果表明,预防性使用奥曲肽不能显著降低术后胰瘘、生化漏、临床胰瘘和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OR=0.86,95%CI:0.64~1.16,P=0.33;OR=0.94,95%CI:0.59~1.50,P=0.79;OR=1.04,95%CI:0.61~1.76,P=0.89;OR=0.84,95%CI:0.52~1.34,P=0.46),而且在围术期死亡、术后腹腔脓肿、术后出血、再手术、术后胰腺炎等方面奥曲肽组与对照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预防性给予奥曲肽治疗不能显著降低术后胰瘘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唐建枢  管方华  刘志勇 《江苏医药》2012,38(12):1430-1432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83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40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43例)。两组均于术后第1天开始营养支持。于术前、术后第3、7天取外周血检测白蛋白、前白蛋白、免疫球蛋白浓度(IgA、IgG、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超敏C反应蛋白(CRP)和前列腺素E2(PGE2)。记录术后并发症和住院天数。结果 EN组术后胃液引流量较PN组少[(750.56±73.62)ml vs.(1250.85±103.77)ml](P<0.05),首次排气时间较PN组早[(53.21±5.24)h vs.(69.12±8.68)h](P<0.05),住院时间较PN组缩短[(12.4±1.6)d vs.(16.7±2.3)d](P<0.05)。EN组营养状况改善优于PN组;两组术后免疫功能均有抑制,但EN组患者在术后第3、7天免疫功能指标较PN组高(P<0.05)。两组的炎性指标在术后第3天增高,EN组术后第7天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采用EN营养支持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促进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对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16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艾司氯胺酮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80例。E组在手术切皮前5 min给予单剂量艾司氯胺酮0.4 mg·kg-1(生理盐水稀释10 mg·mL-1),C组在同样的时间输注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量表(MADRS)、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患者术前1天、术后第1天和第7天情绪进行评价。记录入室后5 min、插管即刻、切皮和拔管时的血压、心率,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毕即刻、术后2 h和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评分(BCS)及术后不良反应和住院时间。结果:和C组相比,E组术后24 h MARDS评分明显降低(P <0.05)。E组术后24 h MARDS评分> 11的人数显著少于C组(P <0.05)。两组术后24 h和7 d的GAD-7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 h的VAS评分E组低于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