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正自从2006年暴发黄热病疫情以来,西非的黄热病防控取得了重要进展。1.05亿人已接种黄热病疫苗,自2015年以来,西非未报告黄热病疫情。但是,2015年12月安哥拉暴发了大规模的城市型黄热病疫情,引起了在中非和东非大规模接种疫苗的关注。2010年以前,大多数黄热病暴发疫情报告来自西非12个国家(贝宁、布基亚法索、喀麦隆、科特迪瓦、加纳、几内亚、利比里亚、马里、尼日利亚、塞  相似文献   

2.
龚震宇 《疾病监测》2016,31(6):531-532
自从2006年暴发黄热病疫情以来,西非的黄热病防控取得了重要进展.1.05亿人已接种黄热病疫苗,自2015年以来,西非未报告黄热病疫情.但是,2015年12月安哥拉暴发了大规模的城市型黄热病疫情,引起了在中非和东非大规模接种疫苗的关注.2010年以前,大多数黄热病暴发疫情报告来自西非12个国家(贝宁、布基亚法索、喀麦隆、科特迪瓦、加纳、几内亚、利比里亚、马里、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和多哥).疫苗接种战略实施后,开展了大规模预防接种运动和常规免疫接种,该地区的黄热病病例数显著减少了.  相似文献   

3.
龚震宇 《疾病监测》2021,36(4):392-395
正12019年疫情回顾2019年,全球黄热病病毒传播范围扩大,经常在流动性强、黄热病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出现。巴西、尼日利亚和乌干达发生了暴发疫情,非洲(马里)和美洲(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也确诊了更多病例,显示了黄热病通过森林传播和向易感人群蔓延的持续风险。虽然以前报告过传播的地区仍然存在较高风险,但是黄热病病毒传播的动态难以预测。例如,最近巴西南部黄热病传播类似于20世纪40年代的疫情传播模式。同样,黄热病也曾转移传播到尼日利亚北部地区。在病毒呈地方性流行传播的森林环境中,未接种疫苗、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3月17日,在3个西非国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刚刚宣布消灭埃博拉疫情1 d之后,几内亚又发现2例新发病例。在连续出现3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后,几内亚的1名妇女和她5岁的儿子被确诊感染埃博拉病毒。截至3月25日,已发现5例感染病例。虽然几内亚3个月前就已宣布消除埃博拉病毒感染,但这次疫情的再次暴发可能导致更多感染病例的出现。埃  相似文献   

5.
黄热病(yellow fever)是一种人类和灵长目动物的急性病毒性疾病,由伊蚊和其他蚊种传播,并在热带非洲和美洲中南部地区流行.黄热病可通过单剂疫苗接种产生终生保护的免疫性.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黄热病发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本院输入性黄热病流行现状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促使输入性黄热病病人康复,预防病毒扩散与传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输入性黄热病流行现状及采取的护理干预。[结果]病人经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后入住本院,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及耐心细致的病情观察、全面的护理干预,病人均康复出院,未造成病毒扩散与传播。[结论]6例病人均由非洲安哥拉输入,其中5例是福建省福清市江阴镇人,1例是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人。住院期间经过严格虫媒隔离措施、全面健康知识宣教(住院宣教和村镇宣教)、严密病情观察等护理干预措施,病人全部康复出院,未出现黄热病病毒的扩散与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灵敏、特异的套式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快速检测黄热病毒方法。方法 参照黄热病毒标准株D17序列设计套式引物,并检索国际基因序列数据库初步验证其特异性,随后对镁离子、dNTP及引物浓度,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稳定、特异的套式RT-PCR快速检测黄热病毒方法,并以同属于黄病毒科的登革病毒1~4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为对照,验证其特异性。结果 外引物扩增可获得404 bp左右的特异性扩增片断,阴性对照毒株未见设计大小的扩增片断,但可见非特异性片断;内引物扩增可获得349 bp左右片断,阴性对照无扩增条带。结论 套式RT-PCR可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黄热病毒。  相似文献   

8.
李超  杨明  牟笛  随海田  赵坚  孟郁洁  涂文校 《疾病监测》2014,29(11):925-928
目的分析2014年发生在西非地区的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中国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疫情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12月至2014年9月13日几内亚(Guinea)、利比里亚(Liberia)、塞拉利昂(Sierra Leone)、尼日利亚(Nigeria)和塞内加尔(Senegal)5国共报告EVD病例4985例,死亡2461例,病死率为49%。截至目前疫情整体呈现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疫情主要集中在几内亚;第二阶段为2014年5—9月,疫情主要影响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除尼日利亚外,其余4国彼此相邻,大面积陆路接壤。尼日利亚疫情是由1名利比里亚患者输入导致的继发感染,而塞内加尔报告的是1例几内亚病例。截至2014年9月13日,5个国家中医务人员感染人数近300人(约占总病例数的6%),死亡超过140例。基因分析显示,引发此次疫情的病毒是埃博拉病毒中扎伊尔型(Zaire ebolavirus)的一个独立分支。结论 2014年发生在西非地区的EVD暴发疫情是自1976年发现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以来最大的一次暴发,同时也是西非地区首次报告EVD疫情,目前形势分析认为疫情可能仍将持续6~9个月。  相似文献   

9.
<正>据路透社2015年1月30日消息,国际红十字会埃博拉协调与支持组负责人比特·哈尔德(Birte Hald)称,埃博拉病毒正在西非新的地区不断暴发流行。哈尔德称,在塞拉利昂尤其是几内亚,埃博拉病毒以小而新的传播链在新区域不断播散。几内亚的一些社区仍禁止红十字会人员进入。在1月21日前的1周里,几内亚有27个辖区报道至少  相似文献   

10.
龚震宇  吴铟 《疾病监测》2014,29(9):760-760
<正>几内亚:截至2014年5月10日,几内亚卫生部报告了埃博拉出血热临床诊断病例233例,其中死亡157例。5月9日更新疫情报告后,没有发现经过聚合酶链反应(PCR)证实的埃博拉新病例,也无死亡,确诊病例为129例,其中死亡83例。可能病例或死亡病例(病例49例,死亡40例)和疑似病例或死亡病例(病例55例,死亡34例)没有发生变化。自从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暴发以来,临  相似文献   

11.
正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然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可高达50%~90%[1],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本次埃博拉疫情自2013年12月在几内亚爆发,截止2015年1月12号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西  相似文献   

12.
<正>(责任编辑:Donald Kaye)——正如我一再强调,连续42 d未出现新发病例才能宣布埃博拉疫情已经结束。在几内亚和塞拉利昂,新增病例数连续数周下降后又呈增加趋势。2015年5月17日这周结束时,几内亚的埃博拉病例数由1周前的7例增加至27例,塞拉利昂病例数也由1周前的2例增加至8例。呈4倍增长的病例分布在两国多个不  相似文献   

13.
龚震宇 《疾病监测》2022,37(7):983-986
2020年,西非部分地区再次出现黄热病疫情,非洲其他地区和美洲也有广泛传播。 2020年非洲报告发生黄热病暴发疫情的国家数量是2009年以来最多的。 西非和中非另外7个国家报告了黄热病确诊病例。 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美洲在巴西、法属圭亚那和秘鲁的人群免疫水平低的地区确诊了黄热病病例。  相似文献   

14.
《疾病监测》2014,(6):453-453
<正>2014年6月5日,库鲁萨这一新地区报告出现了1例新发病例及1例死亡。这使全国迄今发生的新发病例总数达到7例(4例确诊病例,3例疑似病例),包括在此期间从以下地区报告出现的6例新发病例及6例新发死亡:科纳克里(2例新病例及1例死亡)、盖凯杜古(1例新病例及1例死亡)、马森塔(1例新发病例及1例死亡)及泰利梅莱(2例新病例及2例死亡)。到2014年6月5日时,几内亚由埃博拉病毒病造成的病例和死亡累计总数为351例(210例实验室确  相似文献   

15.
西尼罗病毒(WNV)属黄病毒科黄热病毒属。黄热病毒属的其它成员包括登革热病毒、扁虱热传播性脑炎、黄热病,日本脑炎和圣·路易斯大脑炎病毒。1937年Smithburn及其同事首先从白尼罗河源头乌干达北部的西尼罗河地区一例37岁妇女的血液中分离出WNV,按照当时的情况,新分离的虫媒病毒的命名以获得该病毒的地理名称命名。耶例妇女参与了昏睡病监视项目,并且在抽血的当天有38.1℃的发热,分离出的病毒在恒河猴大脑内和鼻内接种以后导致发热和脑炎(但是当给予静脉注射时只有发烧)以及诱导了免疫。非洲绿猴脑内接种该病毒没有使其患上脑炎,仅有发热,感染该病毒后做鼠生物实验,发现3只恒河猴中有2只血液中含有该病毒达9天。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2):2435-2435
除了乙肝疫苗,目前国家免疫规划应用的疫苗和甲肝减毒活疫苗、风疹减毒活疫苗、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和狂犬病疫苗等,均属于传统疫苗,即采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脱毒、灭活等方法制成。但受制作工艺的限制,其保存、使用和接种副反应等方面都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传统疫苗的种类:(1)减毒活疫苗:包括天花疫苗、狂犬病疫苗、卡介苗、黄热病疫苗、脊灰疫苗、麻风腮疫苗、腺病毒疫苗、伤寒疫苗、水痘疫苗、轮状病毒疫苗;(2)灭活疫苗包括:伤寒疫苗、霍乱疫苗、鼠疫疫苗、百白破疫苗、流感疫苗、立克次氏体疫苗、脊灰疫苗、狂犬病疫苗…  相似文献   

17.
韩辉  伍波  张瑾  吴海磊  贾娇娇 《疾病监测》2021,36(5):400-402
2021年4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6种,涉及225个国家和地区.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225个)、登革热(33个)、麻疹(26个)、脊髓灰质炎(10个)和肺炎球菌病(7个).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埃博拉病毒病(51.4%)、黄热病(33.3%)、...  相似文献   

18.
韩辉  伍波  贾娇娇  宋悦谦 《疾病监测》2022,37(2):148-150
2022年1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8种,涉及228个国家和地区.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228个)、登革热(19个)、霍乱(12个)和钩端螺旋体病(10个).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裂谷热(100.0%)、拉沙热(19.0%)、黄热病(15.5%)...  相似文献   

19.
霍乱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乱是由O1群霍乱弧菌 (分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 )和O1 3 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其典型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和由此引起的体液丢失、脱水、周身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及低钾综合征等。如不及时抢救 ,病死率甚高。由于起病急 ,传播快 ,影响人民生活、生产及旅游、外贸等正常交往 ,因而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规定为必须实施国际卫生检疫的三种传染病之一 (其余二种为鼠疫和黄热病 ) ,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1 病原体O1群霍乱弧菌 (Vibriocholerae)是公认引起霍乱的病原体。不论古典生物型或埃…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文献、媒体等报道的相关资料,对黄热病输入我国的风险和输入后的扩散风险进行定性评估认为,黄热病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存在,但输入风险和输入后在本地传播的风险均较低。 针对持续存在的输入风险和输入后可能的继发传播风险,要进一步加强我国赴“一带一路”疫情国家旅行人员黄热病疫苗接种和防蚊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加强归国人员的卫生检疫和对黄热病等新发传染病的监测力度,持续开展蚊媒监测和控制,防范疫情输入和输入后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