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乳腺肿块是乳腺疾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乳腺的非肿瘤性疾病、乳腺良性肿瘤、乳腺恶性肿瘤,表现为乳腺肿块,其早期的临床表现也很相似,容易混淆。因此,乳腺肿块对乳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尤为重要。本文对2 1 67例的乳腺肿块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1 临床资料资料来自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为1 986年1月~2 0 0 3年5月的2 1 67例病例,均经过病理检查确诊。其中,女性2 1 0 8例,占97.2 8% ;男性5 9例,占2 .71 %。所有病例均为临床发现乳腺肿块患者,进行手术切除,同时做病理检查或冰冻切片检查。其组织学分类根据WHO分类标准确定。如…  相似文献   

2.
3.
4.
曾秋林  李爱云 《现代保健》2009,(34):185-186
软骨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国内报道较少,观将笔者所在医院建院50年来18例软骨母细胞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几种少见的乳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病理科诊断的乳腺乳头状癌患者10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10例均为中老年女性,年龄49~67岁,平均年龄为(61±5.8)岁,均以发现乳腺肿块就诊,2例伴乳头溢液。组织学检查1例为实性乳头状癌;7例为包裹性乳头状癌;2例为浸润性乳头状癌。免疫组化10例中7例ER、PR阳性,HER2阴性,Ki-67低表达。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例行乳腺单切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淋巴结均无转移。结论乳腺乳头状癌分类复杂,应通过组织学特点以及免疫组化进行鉴别诊断。其中实性乳头状癌,包裹性乳头状癌,浸润性乳头状癌均好发于老年女性,临床表现相似,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颗粒细胞瘤(GC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本院2016年收治的1例乳腺颗粒细胞瘤进行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由实性巢团或条索状排列的圆形或多角形细胞组成,胞浆丰富、嗜酸性。免疫组化:S-100和CD68(+),CK、ER、PR(-),Ki-67(1%+)。结论乳腺颗粒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需与乳腺大汗腺癌、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浸润性脂质分泌性癌等恶性肿瘤进行鉴别。临床、细胞学及冰冻快速病理检查均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应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7.
观察女性乳腺小管癌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并探讨其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通过对5例乳腺小管癌进行常规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乳腺小管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肿瘤由分化好的小腺体或小管组成,上皮细胞分化较好,轻度异型性,核分裂少见;小管结构缺乏肌上皮细胞,部分小管呈锐角状;小管之间为富于细胞的纤维性间质。病理诊断时应与硬化性腺病、微腺管腺病、分化好的浸润性导管癌、放射状瘢痕等鉴别。结论乳腺小管癌是一种预后极好、由高分化小管结构所组成的特殊类型乳腺癌。  相似文献   

8.
谈笑 《中国医师杂志》2003,5(3):376-377
皮肤转移性癌临床少见 ,部分患者皮肤转移灶是作为首发的临床症状出现 ,了解并认识其临床病理特征 ,对于了解肿瘤的进展并以此为线索发现原发病灶 ,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具有重要意义。我科近 15年共发现 18例 ,现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987年 1月~ 2 0 0 2年 1月我院诊断皮肤转移性肿瘤共 18例 (原发癌不明和间叶来源的肿瘤不包括在内 )。其中男性 10例 ,女性 8例 ,年龄 16~ 79岁 ,平均6 1岁 ,随访 10例 ,时间 2周~ 8年。所有活检标本经4 %福尔马林液固定 ,常规脱水 ,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镜检 ,部分行免疫组化检查。2 结果原发癌…  相似文献   

9.
尤元波 《工企医刊》2004,17(1):25-25
为了总结乳腺肿瘤病变的发病规律,我们回顾分析1994年~2002年在我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乳腺肿瘤病变714例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乳腺部位发生结节性筋膜炎罕见,乳腺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点与乳腺其他原发性梭形细胞肉瘤不同,本文对1例育龄期女性发生在乳腺的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1.
女性乳腺肿块1228例术后病理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肿块是女性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1〕,其病变性质的诊断,特别是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作者对我科1990~2004年1 228例女性乳腺肿块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复诊,并对54例疑难标本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查,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 228例女性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分析29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病人的临床病理。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我就诊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病人29例。对病人的切片进行检测,其中包括组织病理检测,免疫组化检测。对病人的病理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研究,并分析病理所具有的病理特征。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29例病人经组织病理检测,一律均具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特点。并且体内的肿瘤细胞所具有的癌团是微乳头状以及小腺样,大小分布不均匀。29例病人中,有6例病人只患有单纯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而23例病人患有的病症伴有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内癌;并且有22例病人的淋巴结具有局部转移,而转移率则为76.3%。29例病人经过免疫组化检测的结果中,18例病人具有ER阳性特征,占62.07%;15例病人具有PR阳性特征,占51.72%;17例病人具有Her-2阳性特征,占58.62%;17例病人具有CD31阳性特征,占58.62%;27例病人具有CK7阳性特征,占100%;27例病人具有EMA阳性特征,占100%。而所有病人患有的PCNA的阳性率则为95.2%,病人所患有的PCNA阳性率最小值为11.2%,最大值91.6%;患有的P53的阳性率则为39.4%,病人所患有的PCNA阳性率最小值为11.5%,最大值96.7%。结论患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病人可以通过其本身具有的病理特点在临床中进行临床诊断,明确病人患病的具体情况,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外Paget病(extramammarypaget’Sdisease,EMPD)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病理确诊为乳腺外Paget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结果乳腺外Paget病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好发于外阴、肛周及腋窝。主要症状常为瘙痒伴疼痛,皮损表现为红色斑片、糜烂或湿疹样。组织病理:表皮各层可见散在胞体较大、胞质丰富、淡染或嗜酸性、胞核大呈泡状的Paget细胞,单个或簇状分布,偶见腺样分化。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30例患者中19例随访5—53个月。19例患者中,6例复发,其中1例伴直肠癌术后15个月死亡,其余患者均健在。结论乳腺外Paget病是一种少见的皮肤低度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易复发,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2003年WHO乳腺肿瘤新分类在乳腺上皮性肿瘤项下增加了一种新的类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IMPC是乳腺癌的一种少见类型,占乳腺癌的3%~6%.由于IMPC与乳腺癌的其他类型相比,除了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外,该肿瘤有高度的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等预后不良的生物学行为,在IMPC早期可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和血管侵犯,因而近年来引起国内外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75~1985年共收治乳腺巨大纤维腺癌10例,与同时期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纤维腺瘤683例相比,其所占纤维腺瘤的比率为1.61%。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10例均为女性,最小年龄11岁,最大67岁,最大直径10cm,最小直径7cm,肿块占据全乳房者2例,1/2者4例,3/4者4例。临床特点:一、本组所有病例为无痛性肿块,乳房皮肤有明显静脉怒张4例,与皮肤粘连2例,其中1例乳头内陷,临床拟诊乳癌II期,经病理诊为巨纤维腺瘤。本组中无皮肤溃烂,与胸大肌无粘连。二、肿块发生伴青春型乳房迅速增大6例,其中1例11岁女孩,开始发现左乳房肿块直径约2cm,一个半月后肿块迅速增大至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病理切片的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乳腺分泌型癌患者26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观察分泌型乳腺癌的病理特征(肿瘤直径、生长方式、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患者中有16例位于外上象限,5例位于内下象限,5例位于乳晕区。乳腺肿块直径介于1.2~3.5cm,平均(2.34±0.53)cm,肿瘤边界清楚,质硬;免疫组化分析发现,CEA(+)、S-100(+)、CK(+)、ER(-)、PR(+)、P53(+/-)、cyclin D1(+);P53(+)有4例患者出现,4例标本存在5%~10%的阳性细胞;特殊染色分析发现,淀粉酶消化后PAS染色可见,标本细胞内外分泌物呈现强(+);其病理特点呈现出质硬、推挤性生长,存在管状、巢状、微囊性的特点,在实体巢状中可见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腺样及囊泡状结构。管腔形状无规则相互交通,内部可见红染均质的类甲状腺胶质样的分泌物和吸收空泡。本实验的标本瘤细胞基本一致,细胞核呈卵圆形,位于中央或基底部;核仁较小,未见核分裂现象;结论:乳腺分泌型癌作为临床罕见的预后较好的癌症之一,通过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可以与印戒细胞瘤相鉴别,差异明显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对27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针吸细胞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乳腺叶状肿瘤大小1.1cm× 1.5 cm× 2.2 cm ~ 6.8 cm× 8.3 cm× 12.4 cm,大体上均为界限清楚的叶状乳头状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常可见脱落的微小乳头状组织块,有时伴核异型及核分裂象;其中良性22例,交界性2例,恶性3例。免疫组织化学示间质细胞Vim均阳性,CD34阳性3例,CD117阳性4例,SMA阳性5例,S-100阳性4例,p53阳性3例,CD99阳性7例,Ki67阳性5例。结论乳腺叶状肿瘤有着独特的组织细胞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有助于术前、术中明确诊断,从而有效减少不当治疗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镜辅助下切除乳腺纤维腺瘤的可行性和总结手术经验。方法经高频彩超诊断乳腺纤维腺瘤18例共20个病灶,直径〉2.0cm。采用腋窝切口,用牵拉法建立皮下隧道,腔镜辅助下切除乳腺纤维腺瘤。结果20个纤维腺瘤被完整切除,手术时间(42.3±12.5)min。术后病理均为乳腺纤维腺瘤。未出现明显并发症。随访3个月,乳房皮肤无瘢痕,外形良好,患者感觉满意。结论腔镜辅助下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既可以完成肿物切除这一传统手术所能达到的目的,同时也可完整地保留乳房原有形态,有较好的美容效果,可以在有美容要求的部分女性选择性地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G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对1例乳腺GS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探讨。结果乳腺GS以乳腺肿块为首要表现,形态学上肿瘤浸润性生长,弥漫分布,细胞小,胞质少,核圆形、椭圆形、染色质细腻、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MPO、CD15、CD43和溶菌酶(+)。结论乳腺GS常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同时或在其后发生;罕见的情况下,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开始出现之前形成。仅凭形态学易误诊为淋巴瘤等。免疫组化MPO、溶菌酶、CD15、CD43和CD99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知网、万方等学术网站收集2000年1月-2017年6月间的,乳腺液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收集6例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治疗方法、治疗结果等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检查结果,肿瘤大小范围:3.0cm×2.8cm×2.5cm~13.5cm×8.5cm×6.7cm,所有肿瘤界限均清晰可见,部分肿瘤为包膜较薄。较大的肿瘤切面均为囊实体,存在裂缝或者叶状乳头向肿瘤腔内形成突起,肿瘤颜色为淡红色或灰白色,富有韧性且质地柔软,部门肿瘤伴有坏死或出血情况。较小的肿瘤为实性,切面呈现灰白色,且质地非常均匀。(2)镜检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了光境检查,导管存在裂隙,且上部的皮基底膜十分完整清晰可见,上皮细胞分化的情况十分良好,间质细胞则发生了明显的增生,排序呈紧密状态,存在核分裂情况。结论:乳腺液状肿瘤具有实体肿瘤,基本呈灰白色,也有淡红色,肿瘤状态紧密等病理特征,准确认识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和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