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利用核磁共振测量正常人的颈椎管容积及脊髓的体积,并探讨其动态变化趋势.方法 选取正常人20名,排除退变、畸形和对扫描发生恐惧者4名,利用MRI无间隔梯度扰像回波序列方式分别扫描并测量过屈、中立、过伸位下各颈椎椎管容积和脊髓的体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过屈、中立、过伸三种体位下正常人的颈椎管容积改变趋势为V过屈V中立V过伸,且三个体位下的容积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三种体位下的枕骨大孔下缘至颈:椎体下缘节段的椎管容积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屈、中立和过伸位下脊髓的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段脊髓的体积约10.69±0.56cm3.结论 颈椎由过屈向过伸动态变化过程中,颈椎管的容积是逐渐减小的,且颈椎管容积的改变主要发生在颈3~颈7节段;但颈段脊髓的体积是固定不变的,脊髓的形态和在椎管内的位置是变化的.  相似文献   

2.
颈椎曲度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玉婷  王翔  詹红生 《中国骨伤》2014,27(12):1062-1064
颈椎曲度的测量是临床上评价颈椎功能的基本方法和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然而针对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以及各测量方法间的相关性研究尚不充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可直接影响颈椎异常曲度的判断.因此,通过颈椎曲度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对不同颈椎曲度条件下颈椎病变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不稳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9例寰枢关节不稳患者和96例健康患者的正侧位、开口位和侧屈开口位X线片,采用Borden 氏法测量患者X线片的颈椎生理曲度,分析对比两组寰枢关节不稳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相关性。结果经过统计学比较两组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寰枢关节不稳患者中不同年龄段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发生率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30~49岁发生率最高,与其它年龄段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结论寰枢关节不稳与颈椎生理变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颈椎钩突的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颈椎钩突的形态,探讨钩突切除术的应用解剖学。方法:17例颈椎干骨标本,对C3-C7钩突的形态进行解剖学测量,包括高度、宽度、角度及钩突与横突孔间距等。结果:C3-C7颈椎突从外侧转为后外侧,钩突角度及宽度逐渐增大。但在C5,钩突与横孔内侧的距离较其它椎体小,而钩突高度反而明显。结论:C5钩突的形态学特点可能是其易退变的原因。钩突切除时,应注意了解其解剖学特点。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告22例颈椎管狭窄症,根据狭窄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分别选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半椎板切除术及前路部分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均获得满意疗效,无1例术后恶化。本文就手术进路及方法的选择作了讨论,对单开门手术作了进一步改进,强调弹性绞链及支撑植骨在开门术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同种异体颈椎椎间盘移植(cervical disc allografting,CDA)后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探讨颈椎曲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并分析2000年2月~2010年9月行CDA治疗的13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平均随访6.1年).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及影像学变化,分析两者间相关性.结果 ①...  相似文献   

7.
颈后伸时椎管内结构及容积变化的解剖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三种体位下的动态CT测量,观察正常人和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颈椎椎管占位率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正常人和20例CSM患者分别行中立位、过屈位和过伸位螺旋CT扫描(C4-6),将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后处理成像,测量每一截面骨性椎管和纤维性椎管的面积及椎管椎体的矢状径线,利用MATLAB求出三种体位下颈椎的椎管占位率,经统计学处理后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在中立位下,正常人和CSM患者的颈椎椎管占位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SM〉正常人。对于CSM患者,其中立位下颈椎管率与JOA评分不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183(P〉0.05);继发性椎管矢状径、有效椎管率和椎管占位率与JOA评分密切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45(P〈0.05),0.496(P〈0.05),-0.611(P〈0.01)。在不同体位下,正常人和CSM患者的颈椎椎管占位率的动态变化相一致,均为:过伸位〉中立位〉过屈位,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1)颈椎管占位率可以客观反映颈椎屈伸运动中颈脊髓受压程度的动态变化,对预测CSM的发病、判断脊髓的受压程度、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均具有重要意义。(2)过伸位时椎管占位率增大,是过伸性颈椎损伤发生的机制所在;过屈位时颈椎管占位率减小,可能是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曲的机体代偿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的必要性及优点进行评价。方法对14例颈椎管狭窄同时合并颈椎损伤的患者,先俯卧位行后路椎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或内固定术,再仰卧位行颈椎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术。结果14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损伤节段骨性融合,稳定性好,内植物无松动、脱落或断裂。结论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损伤同时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可同时对颈脊髓前后方进行充分减压,对不稳定的颈椎节段行前方或后方的稳定手术,避免分次手术,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0.
改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改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性颈椎病合并颈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采用改良颈椎管成形术(即门轴侧不植骨,术后颈围固定时间缩短为4~6周)治疗6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其中38例资料完整者根据术前、术后随访的X线平片,计算机辅助下测量颈椎的活动度与稳定性。结果38例获得随访,时间6~51(26.8±3.0)个月。按JOA评分:术后改善率为54.6%,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下降;术前平均颈椎活动度为(37.1±10.6)°,术后颈椎活动度较术前活动度平均减少(27±5)%,稳定性良好。结论改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性颈椎病合并颈椎管狭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脊髓型颈椎病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38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00例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经复查原始X线颈椎侧位片,并按照颈椎管矢状中径与颈椎体矢状中径比值法进行重新测量。其中手术患者24例,前路手术8例,后路手术16例。结果 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有3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前路手术随访3例中,有2例加重,再行后路手术后明显改善,后路手术随访6例中,有4例完全恢复,1例因前方巨大间盘突出并骨化,再行前路手术后明显改善。另1例术后部分改善。结论 颈椎管发育性狭窄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正确认识可以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can...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1990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手术治疗81例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髓外硬脊膜下及硬膜外肿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73例,脊膜瘤3例全切除;室管膜瘤3例全切除,星形细胞瘤2例行大部分切除。结果 按George等的评估方法:术后恢复良好75例,症状改善4例,2例无明显改善,无死亡。52例随访3个月~3年,(8.5±1.5)月。15例术后3个月MR检查未见肿瘤残存或复发;32例术后6个月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片检查未见脊柱骨性结构变形,脊柱稳定性好。髓内肿瘤复发3例。结论 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显微手术。应用显微操作,重视微创原则,保护重要组织,维持或重建脊柱稳定,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手术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60岁。于2004年10月31日因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4个月入院。2004年6月,患者劳累时邮现双下肢无力,以右侧为重,伴麻木,酸胀及僵硬不适,未行诊治。此后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2个月后双下肢运动丧失,便秘,小便稍困难。体检:T36.4℃,P96次,R21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的颈髓损伤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5-2010-05收治的96例合并颈椎管狭窄的颈髓损伤病例,均早期行Ⅰ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采用JOA评分进行术前和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疗效评定,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2周3、12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31.75±11.26)%、(60.67±14.20)%和(68.47±16.35)%,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后12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Ⅰ期后前路联合早期手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的颈髓损伤,能及时彻底的解除脊髓压迫,恢复颈椎稳定性,为脊髓功能的恢复提供有效保证,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 (CSCS) and incidence of traumatic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CSCI) without major fracture or dislocation, and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traumatic CSCI.

Methods

Forty-seve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CSCI without major fracture or dislocation (30 out of 47 subjects; 63.83 %, had an injury at the C3–4 segment) and 607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measured the sagittal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column diameter at five pedicle and five intervertebral disc levels using T2-weighted midsagitt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e defined the sagittal CSF column diameter of less than 8 mm as CSCS based on the previous paper. We evaluated the relative and absolute risks for the incidence of traumatic CSCI related with CSCS.

Results

Using data from the Spinal Injury Network of Fukuoka, Japan, the relative risk for the incidence of traumatic CSCI at the C3–4 segment with CSCS was calculated as 124.5:1. Moreover, the absolute risk for the incidence of traumatic CSCI at the C3–4 segment with CSCS was calculated as 0.00017.

Conclusions

In our results, the relative risk for the incidence of traumatic CSCI with CSCS was 124.5 times higher than that for the incidence without CSCS. However, only 0.017 % of subjects with CSCS may be able to avoid developing traumatic CSCI if they undergo decompression surgery before trauma.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rophylactic surgical management for CSCS might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incidence of traumatic CSCI.  相似文献   

17.
颈椎脊髓脑脊液柱椎管面积的MRI测量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颈椎脊髓、脑脊液柱、椎管MR I横断面面积的相互比值与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关系。方法于颈椎MR I T2轴位像测量70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及80例正常成人的脊髓横断面、脑脊液柱、椎管面积,每例共测量C4、C5、C6、C74个节段。每节段于椎体后高中点处、与脊髓纵轴垂直、终板平行作扫描,分别计算各节段脊髓/脑脊液柱、脊髓/椎管、脑脊液柱/椎管面积的比值。结果脊髓/椎管面积比值,CSM组4个节段均明显高于正常成人组;脊髓/脑脊液柱面积比值,CSM组C4、C5节段明显高于正常成人组;脑脊液柱/椎管面积比值于两组中无显著差异。结论椎体后高中点水平脊髓横断面面积与相应水平椎管横断面面积比值的增高是脊髓型颈椎病的发育性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3例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治疗的结果。结果 椎管内肿瘤早期表现不典型 ,腰穿脑脊液动力学检查及生化分析、椎管造影和MRI对诊断有价值。 2 3例术后随访 3个月~ 3年 ,优良率 86 96 %。结论 椎管内肿瘤根据临床表现、腰穿脑脊液动力学检查及生化分析、影像特征结合病理检查能确诊 ,手术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颈椎急性自发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椎急性自发性硬膜外血肿(ACSSE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例ACSSEH患者行MRI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进行诊断和治疗。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压迫症状,确诊后行椎管减压血肿清除术。结果1例死亡;4例获得8个月~3年随访。神经功能:2例恢复至FrankelE级,2例与出院时比较无明显改善。结论项颈部疼痛是ACESSH早期症状,MRI可早期确诊。早期手术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