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上腹部手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静脉镇痛(PCM)与硬膜外镇痛(PCEA),用于上腹部手术后患者的镇痛效应及安全性。方法 200例上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J组和Y组,接受PCA治疗,J组使用静脉镇痛泵,Y组使用硬膜外镇痛泵。J组镇痛液为氯诺昔康40mg 吗啡8mg 氟哌利多5mg 生理盐水至100ml;Y组镇痛凌为0.75%布比卡因20ml 吗啡6mg 氟哌利多5mg 生理盐水至100ml。结果 J组与Y组术后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上腹部手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安全有效,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2.
研究气管内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上腹部手术中,硬膜外用药的时间不同、全麻诱导及维持的药物不同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A组:术前经T8-9硬膜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和0.25%丁卡因混合液8ml,再经硬膜外腔注入曲马多1mg/kg,全麻诱导药物为芬太尼4μg/kg,丙泊酚1—2mg/kg,咪唑安定0.02—0.04mg/kg,维库溴胺0.1mg/kg。B组:全麻诱导及维持药物中均不使用芬太尼,用利多卡因1mg/kg代替,其余同A组。C组:在T8-9间硬膜外穿刺成功后行全身麻醉,诱导及维持药物同A组,切皮后90min,经硬膜外注入2%利多卡因和0.25%丁卡因混合液8ml,再经硬膜外腔注入曲马多1mg/kg。分别观察各组切皮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于术毕4、8、24、48h观察VAS评分、镇痛药的用量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瘙痒等指标。结果A组术后镇痛药用量最少,镇痛效果最好;B组和C组在VAS评分、镇痛药的用量及毒副作用方面无明显区别。结论气管内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时,硬膜外麻醉与芬太尼同时使用术后镇痛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硬膜外氯胺酮超前镇痛对术后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切皮前应用氯胺酮在硬膜外腔中的超前镇痛作用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产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氯胺酮组在手术开始前于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30mg,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两组均行PCEA吗啡镇痛。记录疼痛出现时间,术后4、8、12、16、24小时VAS评分,24小时镇痛药液消耗量及不良反应。结果氯胺酮组术后疼痛出现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16小时及24小时两组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小时内吗啡消耗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切皮前硬膜外腔应用氯胺酮具有超前镇痛作用,可加强吗啡术后镇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氯胺酮、吗啡超前镇痛对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45例硬膜外麻醉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C、K、M组硬膜外腔分别注入2%利多卡因5mL、2%利多卡因5mL+氯胺酮30mg、2%利多卡因5mL+吗啡1mg。术毕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药物为0.2%罗哌卡因5mL/h。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2天晨抽取静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首次按压止痛泵的时间、按压次数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K、M两组PCEA泵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按压次数、止痛剂总消耗量明显减少;M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C、K组。三组患者的NE、E、在术毕第1天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第1、2天时K、M组NE、E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K、M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氯胺酮、吗啡硬膜外腔超前镇痛能提高患者自控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比较氯胺酮、吗啡超前镇痛对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硬膜外麻醉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C、K、M组硬膜外腔分别注入2%利多卡因5ml、2%利多卡因5ml+氯胺酮30mg、2%利多卡因5ml+吗啡1mg。术毕自控硬腺外镇痛(PCEA),药物为0.2%罗哌卡因5ml/h。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2天晨抽取静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首次按压止泵的时间、按压次数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结果 K、M两组PCEA泵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按压次数、止痛剂总消耗量明显减少;M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C、K组。三组患者的NE、E、在术毕第1天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第1、2天时K、M组NE、E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K、M两组间无差异。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吗啡硬膜外腔超前镇痛能减轻全子宫切除手术后儿茶酚胺的增高反应,提高患者自控镇痛效果,氯胺酮没有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用于超前镇痛优于吗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硬膜外超前镇痛在胃癌患者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2年7月进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未采用硬膜外超前镇痛,观察组50例采用静脉小剂量氯胺酮复合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6,12,24,48h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12,24,48h的VAS评分分别为(5.4±1.5)分,(4.6±1.3)分,(3.4±1.0)分,(2.3±0.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9±1.7)分,(6.0±1.4)分,(5.1±1.2)分,(3.8±1.1)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2.0%,对照组为11.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超前镇痛在胃癌患者手术中应用的镇痛效果满意,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胃癌根治术中静脉小剂量氯胺酮复合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与对照组术后镇痛效果及吗啡用量。方法 选择胃癌择期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三组均采用硬膜外复合全麻。A组(试验组)静脉小剂量氯胺酮复合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B组仅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C组(对照组)未用超前镇痛。三组术后均采用术后镇痛。分别记录术后6、12、24、48小时的BP、RR、HR、SPO2、VAS(疼痛评分)、吗啡用量。结果 A组在4个时间点VAS均为最低,与B组、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6h、12hB组与C组VA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4h、48h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PCEA(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吗啡累积消耗量在4个时间点均为最低,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与C组的吗啡累积消耗量在4个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为胃癌根治术患者达到满意的超前镇痛,并且尽量减少术后吗啡及其它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可使用静脉小剂量氯胺酮复合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同时发挥外周及中枢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8.
40例妇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Ⅰ组20例,术前经硬膜外注入2mg吗啡+0.75%布比卡因4ml;Ⅱ组20例,术后经膜外注入2mg+0.75%布比卡因4ml+生理直然释成10ml。观察两组术中局麻药用量,镇痛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结果表明术前组局麻药用量明显低于术后组。术前组:术后完全无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为0-1)12例,占60%;术后组;术后完全无痛(VAS为0-1)8例,占40%;两组  相似文献   

9.
对4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四组进行超前镇痛效果观察。结果在手术时间、首次麻醉用药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予以吗啡超前镇痛的3个组第1次间隔麻醉用药时间最短组为73.04±675min,第2次最短组为64.29±6.57min,显著长于未用吗啡组的52.50±8.58min和48.26±7.68min(P<0.01);术后镇痛时间最短组为5.50±1.49h,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65±1.56h(P<0.01);药量最多组为31.0±2.1ml,少于对照组的39.5±6.4ml;术后度冷丁用量最多组为40.2±21.2mg,显著少于对照组55.0±36.9mg(P<0.01);术后VAS法评分最高组24h为3.00±1.15、48h为0.90±0.88、72h为0,均低于对照组的6.40±1.78、3.30±1.70和0.50±0.32。结果提示,硬膜外麻醉的手术病人予以吗啡超前镇痛可以延长麻醉维持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减少术中麻醉用药量及术后镇痛用药量,有利于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超前镇痛对小儿骨科全麻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于我院行 骨科手术的患儿60 例,以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芬太尼超前镇痛,研究组则给予 艾司氯胺酮超前镇痛。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指标、清醒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术后儿童镇静(CHW)评分、术后疼痛评分,并记录 两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清醒时间及复苏室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术后15 min、术后 30 min 的CHW 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术后30 min、术后60 min 及术后120 min 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此外研究组不良 反应总发生率为10. 00%,低于对照组的33. 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艾司氯胺酮超前镇痛应用于小儿骨科 全麻手术,能够有效缩短患儿苏醒时间,优化术后早期镇静及镇痛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马浩南  王庚寅 《河北医药》2005,27(8):579-580
目的评估硬膜外腔注入氟胺酮进行超前镇痛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方法30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Ⅰ组15例,氯胺酮0.5mg/kg+生理盐水稀释成6ml麻醉前硬膜外腔注入;Ⅱ组(对照组)15例,麻醉前硬膜外腔生理盐水6ml注入。观察两组病人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结果Ⅰ组12例术后无痛(VAS0~1分)占80.0%,Ⅱ组5例占33.3%,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术后VAS评分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1)。呼吸抑制、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幻觉等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进行超前镇痛可降低创伤导致的疼痛致敏作用,镇痛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布匹卡因,更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用于上腹部手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本院择期行腹腔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的剂量均为0.02 mg.kg-1,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2组患者术后行自控镇痛,镇痛泵负荷剂量2.5 mL,背景剂量为2 mL持续灌注,自控剂量1.0 mL,锁定时间20min。手术结束时、术后12 h和24 h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记录术后8,12,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术后镇痛期间患者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手术结束、术后12,24,48 h时的SBP、DBP和HR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术后24 h和48 h时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瑞芬太尼组患者术后8,12,24,48 h时VAS分别为1.7±0.9、1.5±1.0、1.2±0.8和1.0±0.5,与芬太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瑞芬太尼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与芬太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瑞芬太尼用于上腹部手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3.
王芳  谭红  李树人 《中国新药杂志》2003,12(10):860-864
目的:评价非甾体抗炎药氯诺昔康用于妇科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全身麻醉下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出现中度以上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氯诺昔康组和吗啡组。患者根据需要启动PCA泵(氯诺昔康0.8mg/次,吗啡1mg/次,锁定时间5min)。由疼痛缓解程度(PAR)、疼痛缓解总和(TOT-PAR)和患者24h镇痛总体效果来评价镇痛效果,同时监测血小板聚集率、肝、肾功能,并观察胃肠道反应等。结果:氯诺昔康组和吗啡组的TOTPAR和镇痛总体印象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吗啡组起效早于氯诺昔康 组。氯诺昔康组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吗啡组。2组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诺昔康用于妇科全子宫切除术后PCA镇痛,其镇痛效应与吗啡相近,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吗啡与不同镇痛药物联合应用于腹式子宫切除术后镇痛效果影响。方法择期ASAⅠ~Ⅱ级行腹式子宫切除术的患者60例,分为A、B、C3组(n=20):均在L2-3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手术,A组于接受单次硬膜外注射吗啡0.5mg(4ml)单次硬膜外术后镇痛;B组接受单次硬膜外注射吗啡0.5mg(4ml)与鼻喷剂布托啡诺(1mg/0.1ml,q4h)联合镇痛;C组接受硬膜外术后吗啡(30mg·mL-1)-左旋布比卡因(1.125g.L-1)持续输注镇痛(2ml.h-1);记录VAS评分和医疗费用,观察血压、脉搏、呼吸、SPO2和有无延迟性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结果 VAS评分比较,3组患者镇痛效果均达临床术后镇痛质控要求(各组36h内VAS评分均<4分),B组与C组的镇痛效果优于A组(P<0.05),但是B组与C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术后镇痛医疗费用比较,C组>B组>A组。结论单次硬膜外注射吗啡0.5mg联合布托啡诺鼻喷剂(1mg,q4h)用于腹式子宫切除术后镇痛,其副作用少、镇痛效果确切、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在腹式子宫切除术后镇痛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复合芬太尼静脉输注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择期老年手术患者40例,ASAⅡ~Ⅲ级。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66~79岁,食道癌和肺切除1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12例,乳腺癌根治4例,前列腺切除11例,肾切除3例。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术后镇痛均使用一次性恒速输注泵(速度4mL/h,容量200mL)。A组镇痛泵的配方为利多卡因50mg/kg+芬太尼10μg/kg+昂丹司琼0.2mg/kg+生理盐水共200mL;B组镇痛泵的配方的为芬太尼20μg/kg+昂丹司琼0.2mg/kg+生理盐水共200mL。A、B两组患者分别在手术结束前10min给予利多卡因1mg/kg和芬太尼1μg/kg并随后接镇痛泵。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和维持均相同。记录术后2、4、8、12、2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镇静评分、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均较满意,各时间点VAS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组的恶心、呕吐、过度镇静、呼吸抑制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多于A组(P〈0.05或P〈0.01)。结论: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静脉持续输注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上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行上腹部手术、临床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镇痛组(Ⅰ组)和静脉镇痛组(Ⅱ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内全麻,Ⅰ组术后应用硬膜外镇痛,Ⅱ组术后应用静脉镇痛,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及术后4h、12h、24h、48h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cTn—Ⅰ),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镇痛效果。结果与麻醉前比较,Ⅰ组术后的MAP、HR、SpO,、cTn—I未见明显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Ⅱ组术后的MAP、HR、cTn—I显著升高(P〈0.05),SpO2显著降低(P〈0.05)。与Ⅱ组比较,Ⅰ组术后的MAP、HR、cTn—I、VAS评分均较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SpO2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行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患者,术后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能较好地消除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及血清cTn—I稳定,对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术前静脉注射地佐辛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后舒芬太尼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80例全身麻醉下行妇科下腹部手术患者,年龄28~68岁,身高147~175 cm,体重40~76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 = 40):舒芬太尼组(S组)切皮前3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组(DS组)切皮前3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生理盐水稀释至2 ml).均采用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行PCIA.PCIA配方是:舒芬太尼2.5 μg/kg+盐酸昂丹司琼0.2 mg/k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维持VAS评分≤3分.于术后4、12、24、48 h观察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程度评分(Ramesy)、48 h内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按压次数、患者总体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两组配方均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患者总的PCA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S组患者的VAS评分、Ramesy镇静评分及患者术后的总体满意度显著优于S组(P<0.05),且不良反应更少.结论 术前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自控镇痛用于妇科手术,镇痛效果确切可靠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吕斌  黄和平  李家宽 《安徽医药》2008,12(5):440-441
目的探讨在老年肺癌手术治疗中应用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优越性。方法对40例老年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20例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术后硬膜外镇痛,B组20例采用单纯静吸复合全麻、术后传统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反应情况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切除,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亡率2.5%。两组病例共发生术后并发症16例,并发症发生率40.0%。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患者,镇痛效果确切,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明显低于采用单纯静吸复合全麻、术后传统镇痛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肺癌手术治疗中,术后硬膜外镇痛可以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老年病人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老年胸部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1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胸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患者出现疼痛时采用哌替啶单次肌内注射,观察组患者在患者清醒后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6、10及14h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老年胸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曲马多硬膜外术后镇痛对胃肠功能及血清胃动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曲马多连续硬膜外镇痛对胆囊切除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血清胃动素 (MOT)水平的影响。方法 :择期胆囊切除术病人 2 8例 ,麻醉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3药联用组 ,使用曲马多 80 0mg +布吡卡因 15 0mg +氟哌利多 5mg ,总量 10 0ml,泵速 2ml·h-1;2药联用组 ,配方中不含曲马多 ,余同 3药联用组。观察镇痛期不同时点的VAS值、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放免测定相应时点的MOT水平。结果 :3药联用组VAS均值为 (1.16± 1.15 ) ,2药联用组为 (3.32± 1.2 6)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首次排气、排便时间 3药联用组分别为 (5 6.8± 16.6)h和 (96.5± 19.7)h ,2药联用组则分别为 (38.8± 14.7)h和(75 .6± 18.3)h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3药联用组MOT水平从镇痛前的 (135 .6±2 2 .8)pmol·L-1降至 (78.3± 18.8)pmol·L-1(P <0 .0 5 ) ,而 2药联用组镇痛前后变化不明显 ;镇痛后两组间MOT比较 ,P <0 .0 5。排气、排便时间与MOT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 (r =- 0 .4 7,P <0 .0 5 )。此外 ,3药联用组恶心、呕吐和嗜睡的发生率亦高于2药联用组 (P <0 .0 5 )。结论 :曲马多连续硬膜外术后镇痛效果确切 ,但使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延迟 ,并使血清MOT水平降低 ,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