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肝脏 B超形态学改变、周围血细胞计数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 2 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行 B超引导下肝活检及肝组织学纤维化分期 ;B超检查测定门静脉主干 ( MPV)、脾静脉 ( SPV)宽度及脾脏厚度 ;同时检测周围血细胞计数。比较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1 2 0例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结果为 :S0 期 1 5例 ,S1期 40例 ,S2 期 2 5例 ,S3期 2 4例 ,S4 期 1 6例。从 S1~ S4 期 ,MPV、SPV增宽及脾脏增厚的比率逐渐上升 ,但 MPV、SPV增宽的比率在各期差别不大。脾脏增厚的发生率各期差别较大。从 S1~ S4 期 ,周围血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 ,尤以 PLT下降最明显 ,S3、S4 期显著低于 S1、S2 期 ,其中 S4 期已在正常下限以下。RBC、WBC在 S1、S2 、S3期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 ,S4 期则较前面各期显著下降。结论 :肝脏 B超形态学改变、周围血细胞计数对慢性肝炎患者较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是有限的。脾脏肿大、SPV增宽、PLT计数下降可能对较严重的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慢性肝炎病人门静脉主干 (MPV)、脾静脉 (SPV)直径、脾脏大小以及周围血细胞计数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 13 2例慢性肝炎病人做肝组织病理检查 ,按肝纤维化分级分为S1~S4组 ,B超测量MPV与SPV直径 ,以脾指数 (SPI)表示脾脏大小 ,常规方法测量外周血的白细胞数 (WBC)、红细胞数 (RBC)和血小板计数 (PLT) ,比较上述各组病人几种指标的差异。结果 S3组与S4组病人MPV与SPV直径大于S1组 ,S1组MPV和SPV直径分别为 ( 11.86± 1.3 6)mm和 ( 5 .76± 1.3 1)mm ,S4组为 ( 13 .0 6± 1.2 4)mm和 ( 8.0± 1.8)mm ,SPI从S1组 ( 17.5 7± 6.2 3 )cm2 升高到S4组的 ( 2 8.96± 11.62 )cm2 。从S1组到S4组 ,RBC、WBC和PLT逐渐减低 ,S1组分别为 ( 4.64± 0 .63 )× 10 12 /L ,( 4.1± 1.1)×10 9/L和 ( 89.2 3± 3 5 .71)× 10 9/L。其中 ,S3与S4组三项指标都显著低于S1组。结论 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 ,慢性肝炎病人门静脉主干、脾静脉直径逐渐扩张 ,脾脏逐渐增大 ,外周血WBC、RBC与PLT数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3.
用B超测S0~S4组的门静脉 (MPV)、脾静脉 (SPV)内径及脾脏厚度 ,常规方法检测同期外周血WBC、Hb、血小板 (PLT)及血清白蛋白 (ALB)、γ 球蛋白 (γ G)、凝血酶原活性 (PTA) ,以观察上述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从S0~S4组 ,MPV、SPV及脾增厚的比率逐级上升 ,但各组MPV、SPV增宽比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脾厚发生较早 ,S1组脾脏增厚的已达 2 8.8% ,与S0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而MPV增宽的仅为 6.2 % ;至S4组 ,脾脏增厚及SPV、MPV增宽比率分别达到 4 3.3%、36.7%、1 6.7%。从S0~S4组 ,WBC、Hb、PLT、ALB、PTA逐级下降 ,γ G逐级上升 ,至S4组 ,WBC、Hb、PLT仍未降至异常值范围 ,而ALB〔( 33.8± 4 .9) g/L〕、PTA〔( 70 .5± 2 1 .6) %〕、γ G〔( 2 3.9± 7.2 ) %〕已经异常。提示脾脏增厚出现较早 ,是反映早期肝纤维化的较好指标 ,其次为SPV增宽 ,MPV增宽出现较晚 ;另外 ,临床上若能排除肝细胞炎症活动的影响 ,当ALB <33.8g/L、PTA <70 .5%、γ G >2 3.9%时 ,应考虑有早期肝硬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与周围血细胞计数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根成  王玉忠 《中原医刊》2005,32(11):18-19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与周围血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对479例经病理确诊的慢性肝炎患者及112例临床诊断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周围血细胞计数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慢性肝炎纤维化程度分期(S0、S1、S2、S3、S4)及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周围血细胞计数,观察其与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结果随纤维化程度的加重,周围血WBC、RBC、Hb及PLT计数逐渐降低,S1、S2组与S0组比较,P>0.05;S3、S4组与S1、S2组比较,P<0.001及P<0.05,肝硬化组与S3、S4组比较,P<0.001。轻度纤维化(S1、S2)时,周围血细胞计数无明显降低,显著纤维组织增生(S3、S4)及早期肝硬化时,周围血细胞计数可明显降低,特别是失代偿性肝硬化,周围血细胞计数降低更明显。结论脾功能亢进致周围血细胞计数减少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徐乐天  梁琨 《医学争鸣》2008,29(10):906-908
目的: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B超形态学改变、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水平与其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B超引导下肝活检及肝组织纤维化分期;B超检查测定门静脉主干(MPV)、脾静脉(SPV)宽度及脾脏厚度;用ELISA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MMP-2和TIMP-2的含量,并与18例健康人员作对比,分析二者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脾脏厚度、门静脉主干及脾静脉宽度随患者肝纤维化分级的增加而增大(P<0.05);血清MMP-2,TIMP-2水平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r分别为0.806,0.712,P均<0.01.结论:肝脏B超形态学改变及血清MMP-2,TIMP-2水平的变化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慢性乙肝肝硬化 B超分级与肝功指标:胆汁酸 (TBA)、前白蛋白 (PAB)、胆碱酯酶 (CHE)判断肝纤维化分期的价值.方法检测 78例经肝活检证实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声像图改变与 TBA、 PAB及 CHE水平,并与肝活检组织纤维化分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肝脏病理组织纤维化分为 S1- S4期 78例.中代偿期 (S1- S2)38例,失代偿期 (S3- S4)40例. B超诊断符合率,代偿期 90.6%,失代偿期为 97.3%.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加重, PAB、 CHE逐渐下降, TBA逐渐升高. TBA、 CHE与纤维化分期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P<0.01), PAB与纤维化分期存在较弱的相关性 (P<0.05).结论肝脏 B超的声像图改变与 TBA、 PAB、 CHE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早期肝硬化.  相似文献   

7.
穆晓洁  孟繁坤  郑颖  丁蕾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0):1234-1234,1272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理分期与脾脏大小及脾静脉指标的关系。方法 234例慢肝患者根据肝穿结果肝纤维化程度分为S0~S4五期,按炎症分为G1~G4四期。比较慢肝不同病理分期之间脾脏指标的差异。结果 S分期之间脾脏大小及脾静脉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S分期增高而增大。G4与其它各分期之间脾脏大小、脾静脉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高于其它各组。结论慢肝患者脾脏增大,脾静脉内径增宽随肝脏病理纤维化及炎症分期的增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与脾静脉直径(SPV)、脾脏厚度(SPT)和脾脏长径(SPL)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55例已行肝组织病理检查并按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分为S1~S4期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对其B超测量的脾厚、脾长径、脾静脉直径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各组患者上述几种指标的差异,同时将肝纤维化程度分别与脾厚、脾长径、脾静脉直径之间进行相关关系分析。结果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深,脾脏的厚度、脾长径、脾静脉直径逐渐增大;各纤维化分期的脾厚、脾长径、脾静脉直径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经相关关系分析,这三方面的变化分别与肝纤维化分期具有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随着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脾静脉直径逐渐扩张,脾脏逐渐增大。脾脏大小、脾静脉直径与肝纤维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HBsAg阳性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及其他参数与肝组织纤维增生的关系。方法分别选择乙肝组58例,、肝硬化组109例,以及对照组60例。采用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Sysmex XE-2100检测血小板计数(PLT)以及其他参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肝硬化组PLT数([89.9±43.5)×109/L]明显低于乙肝组([115±59)×109/L]和健康对照组([176±55)×109/L(]P0.01)。在肝硬化组内,PLT数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增加呈明显下降,S1-S4期分别为:(166.2±31.9)×109/L,(147.4±34.0)×109/L,(113.8±30.4)×109/L,(89.9±19.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V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增加呈明显增大,S1-S4期分别为(9.1±1.3),(9.4±0.8),(9.8±0.9),(10.1±0.8)(,P0.05),PDW只有S4与S3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T计数及其参数MPV、PDW值对评估HBsAg阳性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可为乙肝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的临床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肝炎肝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频谱改变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慢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肝纤维化分期,分为50例S0~1期组、50例S2~3期组、50例S4期组;对照组为同期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共计30例.对比(1)S0~1期组、S2~3期组、S4期组和对照组门静脉内径,门静脉峰值流速,门静脉血流量.(2)S0~1期组、S2~3期组、S4期组和对照组肝静脉频谱.结果 (1)S0~1期组、S2~3期组、S4期组和对照组门静脉内径、峰值流速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0~1期组、S2~3期组、S4期组和对照组.(2)S0~1期组、S2~3期组、S4期组和对照组肝静脉频谱(正常型、衰减型及平坦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次研究认为慢性肝炎肝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频谱改变与肝纤维化分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慢性肝炎纤维化程度的判断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患者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与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0例经临床、实验室、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肝纤维化患者进行检查,测量肝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检测ET-1和NO浓度,分析血管活性物质与肝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间的关系。结果:肝纤维化初期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在S3、S4期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内径增宽,血流速度下降,血流量增加,尤其以脾静脉血流量增加显著,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血清NO、ET-1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以ET-1/NO比值增加更为明显。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无创检测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清NO、ET-1含量与肝纤维化的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超与体层摄影(CT)评估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肝穿刺活检结果将其分中重度组(METAVIR F3+F4期,n=31)、轻度组(METAVIR F1+F2期,n=38)、对照组(METAVIR F0期,n=37),比较三组患者彩超、CT下相关参数水平差异。结果中重度组彩超下脾长径、脾厚度、胆囊壁厚度及CT下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均明显大于轻度组与对照组,肝尾叶体积则明显小于轻度组与对照组(P<0.05);彩超下血小板计数(PLT)/脾长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及CT下肝右叶体积、门静脉灌注量、肝血容量显示,中重度组<轻度组<对照组(P<0.05);彩超下门静脉、脾静脉主干内径及CT下肝脏灌注指数比较显示,中重度组>轻度组>对照组(P<0.05);中重度组与轻度组CT下肝动脉灌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彩超和CT可通过测量慢性肝病患者脏器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血流灌注相关参数,对其肝纤维化情况进行快速无创性量化评估,有利于改善其诊疗体验。  相似文献   

13.
汤红  唐德萍 《安徽医学》2010,31(2):124-12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诊断及程度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81例不同程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60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门静脉内径(Dpv)、肝静脉内径(Dhv)、脾静脉内径(D sv)、门静脉血流速度(Vpv)及肝静脉频谱变化等,并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Dpv、D sv、Dhv、Vpv及肝静脉频谱变化与肝纤维化发展的阶段性一致,尤其是在慢性乙型肝炎的中、重度阶段及肝硬化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作为判定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慢性乙肝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测定1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内径、门静脉主干血流速度、门静脉血流量,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门静脉血流速度与肝纤维化分期关系密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发展而降低,肝纤维化程度严重者,门静脉血流速度明显低于肝纤维化程度轻者。在肝纤维化分期为S4时较S1时减慢了28.4%,(P〈0.01)。门静脉血流速度与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CIV)相关。门静脉血流量与肝纤维化分期无关。结论 门静脉血流速度与肝纤维化分期关系密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发展而降低;而门静脉血流量与肝纤维化分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4月期间贵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肝纤维化病理诊断结果分为S0期(48例)、S1期(52例)、S2期(50例)、S3期(64例)、S4期(42例),同时选取46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各组检查结果.结果 门静脉内径(Dpv)及肝固有动脉峰值血流速度(HAVmax)随肝脏纤维化的加重而明显增高(P<0.05),门静脉峰值血流速度(PVVmax)随肝脏纤维化的加重而明显降低(P<0.05);不同肝脏纤维化分期之间脾动脉搏动指数(SP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固有动脉血流峰值与门静脉血流峰值比(A/P)随肝脏纤维化的加重而明显增高(P<0.05),肝循环指数(HCI)随肝脏纤维化的加重而明显降低(P<0.05);S3、S4期肝静脉频谱异常率与对照组、S0、S1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纤维化的诊断及分期将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脾动脉栓塞术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增毅  关素安  刘记存 《当代医学》2009,15(17):335-336
目的评价脾动脉栓塞术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性的将导管插入脾动脉,造影并分析脾动脉分枝及胰腺、胃分枝情况。然后应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脾动脉栓塞术。结果脾动脉插管成功率100%。23例患者共进行28例次栓塞,一次栓塞18例,二次栓塞5例。所有病人术后1个月内外周血细胞计数升至正常。所有病人术后脾静脉和门静脉宽度均有不同程度减小。绝大多数患者出现栓塞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左上腹部疼痛,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对于治疗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显像仪测定147例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流速、脾静脉血流流速,并检测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粘蛋白、Ⅳ型胶原等相关指标.结果:不同证型(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血瘀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内径无显著性差异;患者门静脉流速、流量,血瘀证与湿热内蕴证比较P<0.05;脾静脉内径,湿热内蕴证与肝肾阴虚证、血瘀证比较P<0.05,与脾肾阳虚证比较P<0.01;脾静脉流速,血瘀证、脾肾阳虚证与湿热内蕴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脾静脉流量湿热内蕴证与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比较P<0.01;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与Ⅲ型前胶原,肝肾阴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比较P<0.05.在Child-Pugh分级中,C级脾肾阳虚证发生率最高,A级肝气郁结证发生率最高.结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证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湿热内蕴证和肝气郁结证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B超形态学改变、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水平(TIMP-2)与其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B超引导下肝活检及肝组织纤维化分期,B超检查测定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宽度及脾脏厚度;使用ELISA检测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MMP-2和TIMP-2含量,另外选取15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分析MMP-2、TIMP-2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脾脏厚度、门静脉主干及脾静脉宽度随患者肝纤维化分级的增加而增大:血清MMP-2、TIMP-2水平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升高,r值分别为0.805、0.771,P〈0.05。结论肝脏B超形态学改变及血清MMP-2、TIMP-2水平变化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介入微创方法获取晚期胰腺癌患者门静脉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从2016年2月—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收治的晚期胰腺癌患者中纳入29例。所有患者接受动脉化疗灌注或动脉化疗栓塞术前,于超声导引下用21G穿刺针穿刺肝内门静脉,抽取门静脉血15 mL,部分患者同时抽取外周静脉血7.5 mL。ClearCell系统富集CTCs后,EpCAM/CK19/DAPI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并计数。比较单位门静脉血样和外周静脉的CTCs计数,分析门静脉CTCs计数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观察门静脉和外周静脉CTCs的干细胞表征。结果  29例晚期胰腺癌Z患者均成功获取门静脉血,未出现并发症。29例患者的门静脉CTCs平均计数为(282±50)/7.5 mL。14例同时采集门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的患者平均门静脉CTCs计数明显高于外周静脉[(237±78) /7.5 mL vs.(21±7)/7.5 mL,P=0.010 2]。伴肝转移患者门静脉CTCs平均计数明显高于无肝转移患者[(449±81)/7.5 mL vs.(126±18)/7.5 mL,P=0.000 4]。门静脉CTCs中CD133+细胞比例为5.9%,外周静脉CTCs中未检测到CD133+细胞。结论  超声导引下21G穿刺针穿刺肝内门静脉,是安全可行的获取晚期胰腺癌患者门静脉血的方法。晚期胰腺癌患者的单位门静脉血CTCs计数明显高于外周静脉,门静脉CTCs计数与是否伴有肝转移相关。晚期胰腺癌患者门静脉CTCs中部分具有干细胞表征。  相似文献   

20.
赵开飞  利峰  石荣书 《黑龙江医学》2014,38(10):1126-1128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部分性脾脏栓塞术(PSE)在术前、术后肝动脉、脾动脉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PSE对门静脉高压治疗的效果。方法 4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亢患者接受PSE治疗,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于PSE术前及术后检测肝动脉、脾动脉、脾静脉及门静脉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和动脉血管阻力。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术前、术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 PSE术后肝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较术前增加,脾动脉、脾静脉及门静脉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较术前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SE术后肝动脉血流量增加,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量减少,可缓解脾循环高动力状态,间接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