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马万千主任医师认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主要与情志失遂,肝失疏泄,气滞化热犯胃,胃气上逆,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浊邪内生,浊邪随气逆上泛;认为本病病位在食管,与肝、胆、脾、胃等脏腑有关。胃气上逆,浊邪上泛是病机关键。马万千主任医师根据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内镜下无食管黏膜损害的病理特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以"降逆"为切入点,治以"降逆疏肝、清热化浊"大法,强调"肝脾同调,脾胃同治",多采用降逆疏肝,肝脾同调、清热化浊,脾胃同治、寒热并用,升降同调等治法,自拟降逆清热化浊方多有效验。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寒热错杂,正虚邪实,其病机与厥阴病阴阳寒热虚实错杂、主血主风的病机特点相应,提出从六经之厥阴辨治慢性肾衰竭,临证辨治时注重分析血分证和风证的特点,采用"和血法"、"和风法"之和厥阴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为慢性肾衰竭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洪流 《中医杂志》2002,43(3):176
反流性食管炎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系指由于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中医学认为,本病由气、郁、寒、热、痰、食、瘀、虚等致中焦失衡以致升降失常或寒热不适或虚实错杂所致。临床中笔者常宗《温病条辨》“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旨用平衡中焦法辨治而疗效显著,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反激逆从法以其寒热并用、敛散并施、升降相因、补泻兼施、动静结合、清透并行、润燥互济等相反相逆配伍,在病机属阴阳交错、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肿瘤病中应用恰为适宜。该文对反激逆从法的概念、肿瘤病的病因病机及反激逆从法在肿瘤病辨治中的应用做了详细阐述,并据肿瘤病机中痰饮与血瘀的偏重及疾病进展的快慢不同提出阴瘤、阳瘤与阴阳瘤的概念。从温补肾气、通调脾胃,补泻兼施、寒热并用等思路进行辨治,并附医案一则,冀为反激逆从法指导肿瘤病的临证辨治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指导反激逆从法在肿瘤病中的应用,丰富肿瘤病临证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属于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的证治,临床上应用范围日趋广泛,反流性食管炎凡属于以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的证治皆可使用,以和中降逆消痞是其辨证治疗的核心。文章以临床病案诊治经验为依据,在临证中,谨守其病机,以和中降逆消痞为基础佐以理气,降气之药,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介绍唐旭东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认为本病病机关键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治以通降,临床常分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气滞证治疗.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失和、素体禀赋虚弱等原因,导致脾胃受损,土壅木郁,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反酸、烧心、嗳气、胃胀等症状。其发生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气机逆乱,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机。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易成为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而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指因疾病反复发作所导致的脾胃虚弱,标实是指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土壅木郁、气机不畅所导致的痰湿、气滞、热郁、血瘀等实邪。最后结局是痰气郁(瘀)交阻,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从而引起反酸烧心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纵观核心病机,乃"气郁"、"痰阻"导致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时宜"从气而治""从痰而治"。  相似文献   

8.
姜程帆  彭君伟  陈江 《河南中医》2020,40(8):1159-1162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胆)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郁日久,化火生热,胃热上泛食管,发展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治当平肝扶胃,采用抑木扶土法,以"苦辛泄降,少佐酸味"为遣药原则,采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化裁治疗。脾不升清,胃(浊)气挟热上逆,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调和阴阳,祛其寒热偏盛,使脾升胃降,气机调畅,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之一。吴门医家对脾胃升降失常的治疗各具特色,薛己治脾,以升为主,遵循李东垣"大升阳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之虚,升下陷之清阳;叶天士调胃,以降为先,遵循张仲景"急下存阴"法,创立"胃阴学说"。胃食管反流病与肺脏有一定关联,肺主肃降,助胃使浊阴下降,肺胃不和,胃气上逆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之一。当降肺降胃,用药以"轻剂清降,以及苦辛寒开肺"为原则。吴门医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论证了脾升胃降和肝升肺降对维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升降治法中既疏肝肃肺,又善补胃阴,调和脾阳胃阴。  相似文献   

9.
傅妤  廖华君  朱章志  王应旻  陈浪 《新中医》2022,54(2):195-198
从《医理真传》中风火相煽的角度辨治消渴病,重点在于厥阴肝木.木郁生风,胆火反逆,风助火势,扰乱下焦相火及中土运化,终成上热下寒、虚实错杂之病机,治疗上采用厥阴主方乌梅丸加减.  相似文献   

10.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功,主蛔厥,又主久利。清代以来诸多医家对此异议,认为其既为厥阴病主方,亦可用于疑难杂症。作为理肝重剂可泄木安土,用于肝脾、肝胃不和之诸证;同时亦将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等集于一身,广泛应用于内科杂病;寒热错杂之虚证肢厥,则可救逆迴厥,临证还须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确无误。临床应用当以气升降失和为依据,病机特点必以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为见证。  相似文献   

11.
温病学说与新生传染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病学说是明清时代形成的研究外感热病的理论,可运用于现代医学的多种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中。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医学和卫生学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有的甚至已绝迹,但近20a来,传染病有不断新生趋势,经确认的新生传染病已达29种。面对众多新生传染病,运用温病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理论优势体现在:温病病名与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对应;渐病学说对传染病病因治疗的优势;温病学说对传染病的辨证优势;温病学说对传染病治疗的优势。故运用温病理论将为新生传染病提供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胆固醇类结石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石病(G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呈全球性、多发性的特点.西方国家成人发病率为15%~20%[1-2],在我国为7%~10%,部分发达地区已达到世界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衰(ESRD)的主要原因。目前现代医学缺乏专门针对DKD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DKD有其独特优势。本文以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为指导,从发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变化规律、双重诊断方法、病证结合干预方案及疗效评价等多个方面对DKD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期形成更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方法,弥补现阶段中西医在诊疗方面的不足,并推动病证结合诊疗的不断完善。在病证结合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将成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的重要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14.
胡萝卜素血症一般认为无须特殊治疗,亦未见有反复发作及导致黄汗病的报道。本组9例患者,反复发作,且伴有汗液发黄等临床症状,经中医四诊辨证为黄汗病,证属表虚湿郁,营卫失调,投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之桂枝加黄芪汤加减治疗而愈,随访3年未发。因其仅汗黄身黄,而目不黄,因此,不同于黄疸;且《金匮要略》中黄汗与黄疸分篇而论,病名、主证、因机、立法、用方迥然不同,因此,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5.
暑温是感受暑热邪气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脉洪等气分热盛证候,病程中易伤津耗气,并以动风、闭窍、生痰之变为临床特点.其发生于夏暑当令之时,有明显的季节性.由于暑邪有夹湿与不夹湿之别,故又将其中夹湿者称为暑湿.……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9岁,于2010年11月1日就诊.主诉:肢体不自主舞蹈样动作7年余,加重半年.现病史: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肢体扭动,遂就诊于天津总医院,诊断为Huntington舞蹈病.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各类文献中中风病病名的提出、内涵与外延的演变,揭示古人对中风病的认识从浅入深、去伪存真、从词义多歧到统一不断成熟的过程,结合现代医学对中风病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当前中风病诊断的局限性与对策.突出中风病辨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初探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针灸病谱循证等级划分。[方法]以CBM、CNKI、VIP、WF等数据库为检索源,全面收集针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的文献,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现代针灸适宜病症临床研究文献数据库(Access)进行整理。[结果]共获得针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临床研究报道文献2 209篇,在此基础上筛选随机对照试验(RCT/CCT)共641篇,初步获得泌尿生殖系统针灸病谱51种。[结论]按照循证医学文献证据五级分类法及等级推荐的原则,结合文献质量情况,获得Ⅰ级病谱推荐5种,Ⅱ级病谱推荐17种,Ⅲ级病谱推荐16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