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锦蓉  王学信 《陕西中医》1998,19(3):131-131
采用水针疗法(取肩关节周围阿是穴),以维生素B_(12)、B_1,川芎嗪等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168例,痊愈率40.47%,总有效率100%。提示本法对本病有消除或控制症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维丁胶性钙、维生素B12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疗效。[方法]对3例患者行针灸治疗,取双下肢局部穴位为主,每次从下列四组对穴中选取两组:即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悬钟、三阴交;昆仑、太溪。另选取足三里、外关、委中、承山、丰隆、阿是穴等,交替选穴,每侧肢体每次取8~10个穴位。得气后,选取两组对穴及足三里、承山、丰隆、阿是穴等接电针仪,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min,隔日治疗1次。第1次另加穴位注射治疗,在足三里、丰隆穴各局部注射维丁胶性钙注射液2ml+维生素B12注射液1mg混合液1.5mL。观测临床症状。随访观测疗效。[结果]2例治疗5次,1例治疗6次,均临床痊愈,随访5~10个月,均未复发。[结论]针刺、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维丁胶性钙、维生素B12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对97例门诊患者用穴位注射配合手法治疗,穴位注射疗法:取阿是穴、环跳、承扶、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注射维生素B12、当归注射液,找到针感后适量注入药液约1~2mL,休息10min后行手法治疗,手法包括滚法、按法、拿法等,取命门、肾俞、腰阳关,用肘压环跳、承扶、委中等穴,1次/d。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4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愈67例,显效3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88%。[结论]穴位注射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间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对神经性呕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神经性呕吐患者100例,随机分为5组(主穴组、主穴+配穴组,主穴组+穴位注射维生素B12组,主穴+配穴+穴位注射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分别观察各组的治愈和复发情况。结果:在神经性呕吐治愈方面,与对照组,主穴组,主穴+配穴组,主穴组+穴位注射,主穴+配穴+穴位注射组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与主穴组相比,主穴+配穴组,主穴+配穴+穴位注射组治愈率明显高于主穴组相比,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主穴+配穴组,主穴组+穴位注射,主穴+配穴+穴位注射组相互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神经性呕吐复发方面,与对照组相比,主穴+穴位注射组以及主穴+配穴+穴位注射组复发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主穴组相比,主穴+穴位注射组以及主穴+配穴+穴位注射组复发率要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主穴+配穴组相比,主穴+穴位注射组以及主穴+配穴+穴位注射组复发率要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主穴+穴位注射组以及主穴+配穴+穴位注射组相比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灸治疗方法以及穴位配合治疗在神经性呕吐方面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给神经性呕吐方面的治疗提供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康法(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临床60例偏瘫肩痛患者分为针康组和康复组,通过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肩关节运动功能、疼痛评定、肩关节活动度的观察,对针康法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做出客观的评价。结果:研究表明,针康组及康复组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均能有效。但针康组的治愈率显著优于康复组(P0.01),且症状减轻所需时间亦明显较康复组短。同时,在缓解肩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的运动功能以及活动度方面,针康组也明显优于康复组(P0.01)。结论:针康法能有效的缓解肩部疼痛,改善偏瘫肩痛患者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84-2587
目的:旨在对比两种不同药液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招募的7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纳入试验组(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组)和对照组(维生素B_(12)注射液穴位注射组)各35例。试验组穴位注射液体选择丹参注射液,对照组选择维生素B_(12)注射液。每周行3次治疗,1周为1个疗程,一共4个疗程。分别在4个不同的观察时点,采用相关评分表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不同观察时点对比,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均有疗效,两组疗效相仿;根据不同观察时点对比,说明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效果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正>用头针穴位注射维生素B_1加维生素B_(12),治疗运动性失语(中医之中风不语)2例,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其方法是:用5ml注射针头,吸取维生素B_1100mg,维生素B_(12)500μg,混匀。按头皮针穴位定位法取语言1,2,3区;常规消毒。每次每穴位注入药液1ml于头皮下。每日1次。左、右两侧穴位交替轮用。10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一般进行2—3个疗程。治疗1例脑血栓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1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推拿和牵引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取穴风池、百会以及颈部病变相应部位对应的夹脊穴为主穴,下肢取太冲、三阴交、足三里、伏兔、髀关,上肢取肩髃、臂臑、手三里、曲池、外关为配穴,每10 min用平补平泻法行针1次,留针30 min。主穴与配穴各取1对,每穴注射疏血通注射液2 m L和腺苷钴胺1 mg,1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 d,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工作、社会能力积分,临床症状积分以及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及麻木积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后复发率高于观察组(P均<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针灸、推拿以及牵引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有效,且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一些病程较长,疼痛绵延较顽固的慢性疾病在临床颇为多见。笔者以穴位注射为主配合电针、红外线治疗,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阿是穴,若压痛点较多,应选取最明显压痛点。用5ml 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维生素 B_1100mg,维生素 B_(12)250μg,胎盘组织液2ml,上述药物混合,用0.75%碘酊消毒注射皮肤处,将注射针头刺入肌肉后,提插得气,回抽针栓无回血方可推药,每穴2~3ml,每次1~2穴,随后将红外线灯直接照射注射  相似文献   

10.
一、操作方法: 1.取穴:①循经取穴;②阿是穴(即疼痛最剧烈之点)。2.体位:一般取卧位,必要时可取坐位。3.药物:常用者有注射用水、生理盐水、阿托品、维生素B_1、维生素B_(12)等。4.药量:0.1~0.2毫升/注射点。5.注射方法:①局部常规消毒后,拉紧皮肤使针头与皮面几乎平行的方向刺入皮内,然后将药物徐徐注入呈皮丘状。拔针后无需按压。阿是穴需在穴位周围注射2~4个皮丘,其他各穴位均只需作一皮丘,有两同名穴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