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门医派名医叶天士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经验丰富,见解独特。他从脾胃与肺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从肺论治脾胃病的宣肺、降肺、润肺等治法;同时,又基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和卫气营血之传变规律,注重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治肺以防邪传中焦脾胃。具体用药上常以桔梗、杏仁、枇杷叶、紫菀、瓜蒌等开降肺气之品,以助脾升胃降;又以桑叶、麦冬等清润之品润肺生津,以助脾阴、胃阴充盈。现梳理并总结叶天士现存古籍医案中从肺论治脾胃病的思路和实践经验,以期更好地指导当前脾胃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调肝理脾法属于中医治疗“和法”范畴,主要是协调肝脾功能,包含各种调肝、理脾以及二者的相互配伍应用。张声生教授认为肝脾失调与脾胃病关系密切,临床常常表现为各种肝脾相关证候。张教授针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在运用调肝理脾法治疗脾胃病时,善用对药,用药精简轻灵,屡有卓效。  相似文献   

3.
张庆荣  张莉 《天津中医药》2006,23(5):377-378
根据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结合临床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和效果,在临床治疗上,以益气健脾,和胃降浊为主。1)调治脾胃病,首先重在调气;2)调治脾胃病,宜运补兼施,寒温并调;3)调治脾胃病尚需注意饮食。  相似文献   

4.
王庆国教授数10年来致力于脾胃病的中医临床辨治研究,尤其深谙经方治疗脾胃病之秘法,提出“少阳为表里之枢,脾胃为升降之枢,临床诊疗调枢为要”的临证辨治纲要。临证治疗脾胃病时,重视调少阳枢机重在运转枢机、疏利肝胆,调脾胃枢机重在补泻兼施、寒热同调,同时注重辨病辨证、中西合璧。善用半夏泻心汤、乌梅丸、柴胡桂枝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脾胃病。  相似文献   

5.
按照脾胃与其它脏腑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临床上部分脾胃病,在调治本脏之病无效时,遵从《内经》"病在中,傍取之"的法则,调治与之相邻的脏腑而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脾胃病的治疗方法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霞  徐立然 《中医研究》2010,23(2):53-54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之功能。《景岳全书·脾胃》曰:“胃司收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脾与胃的正常功能活动,体现在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3个方面。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则安。脾胃病的病机就其本脏而言,主要为纳运失调,燥湿不济,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旧’。针对脾胃病的特点,临床治疗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审证求因,通补结合,以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之功能为关键。现将脾胃病治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7.
心神于人,尤为重要,为人生命之主宰,可以影响脾胃气机斡旋、气血生化,导致脾胃病变。文章从心神之与人的重要性、心神与脾胃的相关性、李东垣调心神治疗脾胃病之思想、调心神防治脾胃病的现代医学基础——脑-肠轴及调心神防治脾胃病的思路阐述了脾胃病临证治疗中要重视调养心神,保持平和心态、心情愉悦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提高脾胃病的治疗效果、预防脾胃病复发的目的,为临床脾胃病防治提供较好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治疗脾胃病贵在调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为阴土,其气宜升;胃为阳土,其气宜降。两者对全身气机起着重要调节作用。而临床常见的脾胃病,多是由于脾胃升降出入之气机逆乱而发生。因此,调气在治疗脾胃病中的应用尤为重要。笔者在临证时,注意调节脾胃气机运动这平衡,用降、通、补、升之法,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1 脾胃是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  相似文献   

9.
王进虎 《陕西中医》1994,15(7):309-310
根据李东垣的脾胃学说阐述了肺与脾的生理关系,肺之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在治则上通过调理脾胃往往使肺病得到治愈。提示肺病从脾胃论治是一种求本溯源之法。  相似文献   

10.
林伟兰  黄明愉  潘鹏燕  叶玲 《光明中医》2022,(13):2314-2317
外感咳嗽是小儿常见病,此病虽为肺系疾患,却不仅责之于肺,亦责之于脾,宜从肺脾求治。笔者试从肺脾两脏之联系、小儿特殊生理病理之特点、治痰当肺脾同调此三方面探讨治疗小儿外感咳嗽肺脾同调的机制,并提出具体防治方法:未及脾,顾护脾胃;病及脾,健脾助运;恢复期,肺脾并补;培土生金法需运用到整个病程中。证治探微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