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采用蓝芩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该院2014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分组方式为随机分组,每组各39例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和蓝芩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平均退热时间和皮疹消退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4.87%和76.9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2.25±0.71)d和(5.06±1.21)d,观察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的皮疹消退时间分别为(3.06±0.77)d和(5.16±1.68)d,观察组患儿的皮疹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采用蓝芩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4):182-185
目的:探讨喜炎平联合热毒宁注射液对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免疫修复作用。方法:收集临床确证的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72例,随即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观察组除了常规的退烧,补液及补充维生素C之外给予热毒宁注射液(0.6~0.8ml/kg/d)和喜炎平(0.2~0.4ml/kg)静脉滴注,对照组仅给予热毒宁注射液0.6~0.8ml/kg/d静脉滴注,7日一疗程,1次/日,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疗效,并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外周血T细胞淋巴亚群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率(97.22%)和痊愈率(75.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86.11%和55.56%),副作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及补体C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治疗后CD3+T%、CD4~+T%、CD8~+T%及CD4~+/CD8值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升高;观察组治疗后IL-6,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结论:喜炎平对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免疫损伤具有修复作用,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对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50例。对照组应用病毒唑治疗,治疗组应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儿7 d疗程内的临床疗效,体温恢复以及皮疹消退的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及皮疹消退的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对手足口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对普通型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4月—2015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61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临床观察对象,261例患儿被随机分为喜炎平治疗组和利巴韦林对照组,治疗组136例给予静滴喜炎平注射液,对照组125例给予静滴利巴韦林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5 d,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发热持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总体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发热持续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对于治疗普适型手足口病可有效缓解症状,缩短病程,疗效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陕西中医》2017,(10):1354-1355
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病毒性肺炎患儿12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2例,对照组61例。观察组患儿给予喜炎平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退热时间(2.03±0.21)d、咳嗽、咳痰消失时间(4.58±0.42)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退热时间(2.49±0.32)d、咳嗽、咳痰消失时间(5.82±0.39)d,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80.3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用于治疗病毒性肺炎患儿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见,可作为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有效措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喜炎平联合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东莞市桥头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所收治的66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应用喜炎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干扰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平均退热天数与皮疹消退天数,并观察两组患者的口腔疱疹消失时间、疼痛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94%)显著高于对照组(72.73%),观察组平均退热天数(1.87±1.35)d与皮疹消退天数(3.61±1.56)d明显少于对照组(3.21±1.67)d、(5.99±2.41)d,观察组口腔疱疹消失时间(2.87±0.6)d、(2.87±0.59)d与疼痛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3.98±0.64)d、(4.87±0.72)d,两组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联合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缩短退热天数和皮疹消退天数。  相似文献   

7.
斯琴 《双足与保健》2017,(9):111-111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和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普通型儿童手足口病的成本与疗效,为临床选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该院2014年4月—2017年2月间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3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5例,给予试验组患儿联用喜炎平注射液和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给予对照组患儿单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统计,试验组患儿以治疗总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患儿体热消退时间、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试验组患儿总成本(2.89±0.91)万元明显低于治疗对照组患儿成本(3.17±0.41)万元。结论对普通型儿童手足口病选取喜炎平注射液和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疗效,可明显缩短患儿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更高,同时有效减少临床治疗患儿成本,可于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36例手足口病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64例,治疗组应用干扰素a-1b 0.5-1ug/(kg·d)肌肉注射联合喜炎平5-10mg/kg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单独采用喜炎平5-10mg/kg静脉滴注,1次/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28%,对照组有效率78.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退热时间治疗组(3.8±2.2)d,对照组(4.3±2.7)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皮疹消退时间治疗组(2.4±1.2)d,对照组(4.6±1.4)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注射液联合喜炎平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陈松 《亚太传统医药》2014,(16):118-119
目的:观察百蕊颗粒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患儿口服百蕊颗粒结合肌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儿仅肌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合并感染者给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皮疹消退时间、退热、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皮疹消退时间、退热、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百蕊颗粒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具有明显的镇咳、退热和促进皮疹消退作用,且未见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孔庆仙 《光明中医》2013,28(1):90-91
目的观察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喜炎平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6.67%。治疗组比对照组的病程短,治愈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痛苦,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平衡针结合传统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运用平衡针结合传统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方法。结果:治疗组在临床治愈率、愈显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SF-MPQ疼痛评分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平衡针结合传统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2003年2月~2006年4月,笔者采用腹膜透析配合中药治疗肾功能不全伴大量腹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组原因不明的严重耳鸣患者59例,分为中西组32例和对组照27例。中西组除给常规西药外,尚配用中药组成的耳鸣煎剂内服;对照组仅用西药控制。结果:中西组耳鸣消失者儿例(34.4%),好转者16例(50.0%),无效者5例(15.6%)。总有效率84.4%;对照组耳鸣消失者5例(18.6%),好转者10例(37.0%),无效者12例(44.4%),总有效率55.6%。中西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3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用胸腺肽、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健脾清化方观察两组在保肝、抗病毒及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在HCV-RNA阴转率及病毒载量下降率、肝功能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可明显提高CD4 水平,降低CD8 水平,改善整体免疫状态.结论:胸腺肽、干扰素、利巴韦林配合健脾清化方方案抗病毒疗效确切,可改善免疫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艾灸翳风穴合电针、激光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1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行艾灸翳风穴、电针、半导体激光治疗,对照组行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28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0%、85.7%,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艾灸翳风穴合电针、激光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电针疗法。  相似文献   

16.
笔者自 1 998年以来采用西瓜霜喷剂治疗褥疮( ~ 期 ) 32例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32例中男性 1 9例 ,女性 1 3例 ;年龄 38~ 81岁 ,平均 5 6.9岁 ;原发病为脑血管病者 2 1例 ,脊髓损伤致截瘫者 6例 ,中毒性脑病后遗症者 3例 ,晚期癌症者 2例。32例患者有褥疮 60处 ( 6例有 3处 ,1 5例有2处 ,1 2例 1处 ) ,其中属 期者 45处 , 期者 1 5处 ;发于骶尾部者 32处 ,肩胛部者 7处 ,足跟部者9处 ,髂骨突部者 1 2例 ;面积 1 .7cm× 9.6cm~ 9.5 cm× 9.6cm,平均 5 .7× 5 .8cm。治疗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清除创面坏死组织 ,使创面显…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针灸为主、内服汤药为辅治疗腰椎病引起的坐骨神经痛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1 治疗方法1 .1 针灸 处方 :肾俞、气海俞、秩边、环跳、风市、委中、飞扬、承山、昆仑。方意 :本病是腰椎病变 ,腰椎属督脉循行之处 ,故临床表现督脉病候 ,如腰脊强直疼痛、俯仰转动受限、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中医理论为依据,阐述了传染性产妇产后抑郁症的主要病机为肝气郁结,气机阻滞,心脾两虚,并以归脾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结合心理干预法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生产的传染性产妇87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4例采用归脾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结合心理干预治疗法。对照组43例采用单纯心理干预法,于产后4周、产后6周采用爱登堡产后抑郁量表评估。结果产后4周实验组有效率为41%,对照组有效率为14%;产后6周实验组有效率为77.3%,对照组为44.2%。结论临床观察的结果表明归脾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结合心理干预治疗传染性产妇产后抑郁较单纯心理干预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60例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饮食干预联合瑞舒伐他汀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以隔姜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肥胖指标,脂质指标,血清脂肪因子及中医证候,并计算两组的有效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减肥总有效率为86.7%,降脂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患者的减肥总有效率为100%,降脂总有效率为96.7%,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肥胖指标,脂质指标,脂肪因子及中医证候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血脂症具有很好的疗效,在改善患者肥胖程度和血脂异常的同时,也会改善患者体内的免疫状态及糖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20.
抗甲方加减合西药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抗甲方合西药丙基硫氧嘧啶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对甲亢的治疗作用及治疗优势。方法选取符合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的甲亢患者90例,治疗组60例采用自拟抗甲方加减合西药丙基硫氧嘧啶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西药丙基硫氧嘧啶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甲状腺激素、中医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甲状腺激素、中医证候及体征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8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改善甲亢心悸、心烦、恶热、多汗、失眠症状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抗甲方治疗甲亢疗效满意,中西药联合治疗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