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降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老年人冠心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3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70~82岁老年冠心病患者在胸腔镜下游离乳内动脉,左侧小切口开胸,非体外循环下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联合应用降主动脉“Y”形血管桥吻合、小切口、胸腔镜辅助等微创技术。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机械辅助呼吸平均(6.9±0.9)h。ICU 滞留时间平均(2.5±0.5)d。全组均未输血。术后随访3~14个月,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活动量增加。结论联合应用降主动脉“Y”形血管桥吻合、小切口、胸腔镜辅助等多种微创技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对于多支病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周伟  陆军  辛军  杜巍  黄虔  熊斌  周建平 《心脏杂志》2010,22(6):953-955
<正>杂交(hybrid)技术是结合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MIDCAB)、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方法来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方式,其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对于病变复杂,单纯介入或单纯外科手术风险均较大,效果不理想的患者是一种良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2-03至2015-03期间在本中心行分站式杂交手术的前降支病变及其他非前降支主要血管管径狭窄超过70%的多支病变的91例患者为试验组。同时期由同一术者完成的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9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7.9±4.8)h vs(21.6±35.9)h]以及监护室时间[(29.6±20.8)h vs(47.5±38.3)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试验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红细胞使用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0.59±1.48)U vs(2.82±3.81)U,P0.01]。试验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以及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前降支病变的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分站式杂交手术是一项创伤小、安全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期非体外循环微创冠状动脉搭桥(MIDCAB)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杂交技术治疗老年多支复杂冠心病患者的早期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31例年龄60~83岁多支复杂冠心病患者,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流储备分数(FFR)对病变进行评估,采取分期非体外循环对前降支(LAD)和左内乳动脉(LIMA)行微创冠状动脉搭桥(MIDCAB),对非LAD血管右冠状动脉(RCA)和回旋支(LCX)植入支架。观察早期院内指标及随访1~3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结果复杂病变(B2+C型)占83.2%,人均植入支架1.6个,人均再血管化2.6支,合理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胸腔引流量(312±195)ml,输血占29%,术后脱机时间(8.0±3.2)h,ICU时间(24±8)h,无PCI及MIDCAB死亡病例,无二次开胸及脑卒中。随访1~3年再血管化PCI 2例,均非LAD病变,再发心绞痛4例,无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及急性心衰病例。结论合理选择病例,科学评估病变,分期杂交技术可用于多支复杂病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早期及预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6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PTCA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PTCA治疗结果和预后情况.方法5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男35例,女18例,33例为急性Q波心肌梗死,2例为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14例为不稳定心绞痛,4例为冠心病合并严重心力衰竭.采用传统的PTCA方法,必要时插入预防性临时起搏器.如涉及小血管病变、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或一次行2支血管PTCA,术后使用肝素治疗.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多存在多支、弥漫性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复杂,手术难度大,手术成功率为98%,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1%.30例病人接受了(8.7±5.4)个月的临床随访,11例(36%)病人有心绞痛复发,1例病人(3.5%)发生心肌梗死,1例(3.5%)病人在术后2个月发生脑梗死死亡,其余17例(57%)无症状.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是可行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病变复杂,手术难度大,住院期间死亡率和后期的症状复发率都较高.但是只要对病情估计充分、操作得当,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仍是优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双侧乳内动脉(BITA)经左前外侧小切口实施"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05至2017-05期间在我院应用BITA经左前外侧小切口实施"分站式"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65例患者,为BITA-HCR组;选取同一术者同期应用单侧乳内动脉(SITA)经左前外侧小切口实施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96例患者,作为SITA-HCR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ITA-HCR组和SITA-HCR组的冠状动脉搭桥数[(2.2±0.5)支vs(1.0±0.0)支,P0.0001]、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手术时间[(204.6±28.7)min vs(147.9±31.6)min,P=0.004]、置入支架数[(1.90±0.67)枚vs(2.40±0.49)枚,P=0.047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外科手术后总引流量[(520.1±120.3)ml vs(532.2±350.3)ml,P=0.703]、输注红细胞例数[5(7.7%) vs 8(8.3%),P=0.484]、机械通气时间[(7.7±3.2)h vs(6.9±2.3)h,P=0.1373]、总住院时间[(12.7±3.2)d vs(13.7±3.6)d,P=0.5976]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冠状动脉造影证明,两组均未见桥血管吻合口狭窄、闭塞情况。术后平均随访1个月,两组患者无死亡、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发生。结论:BITA用于经左前外侧小切口实施"分站式"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即可对左冠状动脉系统再血管化中实现全动脉化,也相应减少支架的应用,避免了大隐静脉桥的使用,其早期的临床结果显示安全性和可行性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冠脉)腔内介入治疗术(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43例≥80岁的冠心病患者的48支相关血管进行PCI45次,其中右主干11支,左前降支25支,回旋支11支,左冠状动脉1支。与237例<80岁行PCI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比较。结果37例患者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86.1%,再通42支病变血管(87.5%),置入冠脉内支架16枚,成功率100.0%。6支血管再通失败,其中5支左前降支(LAD),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均为LAD近端闭塞扩张后再闭塞或引起左主干(LM)夹层,其中1例术后1周死于室性心动过速。随访37例,平均随访时间(18.0±8.8)个月。手术后6~12个月行冠脉造影随访25例,再狭窄率36.0%。结论对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及评估左前外侧小切口直视下应用双侧乳内动脉行多支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早期经验及临床价值。方法:2015-05至2017-01连续入选在我院接受经左前外侧小切口获取双侧乳内动脉行多支CABG的患者38例(小切口组)。同一时期由同一术者完成的常规正中切口择期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共236例患者作为正中切口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小切口组经左前外侧小切口直视下获取双侧乳内动脉成功率94.7%(36/38),获取右乳内动脉平均时间(42.3±10.5)min,获取左乳内动脉平均时间为(35.2±8.3)min,38例患者移植冠脉血管共78支,平均(2.05±0.31)支/例,无中转常规胸部正中切口CABG;与正中切口组比较,小切口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8.9±3.8)h vs(23.6±15.9)h]、术后监护病房住院时间[(29.3±20.8)h vs(56.5±38.3)h]和住院时间[(11.3±3.2)d vs(15.7±4.2)d]均较短(P0.05);围手术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脑血管意外)发生率(0%vs1.69%)、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0%vs 0.84%)虽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冠脉造影复查,两组均未见吻合口闭塞情况。平均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均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死亡的发生。结论:经左前外侧小切口直视下可以成功获取双侧乳内动脉完成心脏不停跳多支CABG,近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多支病变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狭窄后,剩余非IRA严重狭窄再次PCI或药物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2-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及普陀区中心医院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多支病变患者190例,一组(129例)仅对罪犯血管实行了再血管化;另一组(61例)实行分期介入手术达到完全再血管化,随访2组患者预后.结果 仅处理罪犯血管组平均年龄高(P<0.05).随访期间死亡事件发生率高(P<0.05).在高危患者亚组,完全再血管化组预后好.在低危亚组,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多支病变高危患者,应尽可能对大于70%的狭窄实行完全再血管化.对于非高危且不伴有明显缺血症状的患者对其非IRA病变采用保守治疗可达到与完全再血管化治疗类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双乳内动脉(BITA)经左前外侧小切口实施"分站式"冠状动脉(冠脉)血运杂交重建术(HCR)治疗冠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5-2017-05我院应用BITA经左前外侧小切口实施HCR治疗的65例冠脉多支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手术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65例患者均顺利应用BITA经左前外侧小切口实施"分站式"HCR,全组无手术死亡。小切口冠脉旁路移植术(MIDCAB)的外科手术时间为(204.6±28.7)min,冠脉搭桥数(2.6±0.5)支,术后总引流量(520.1±120.3)ml,输红细胞5例(7.7%),机械通气时间(10.5±5.0)h,MIDCAB与PCI间隔时间(6.0±1.37)d。PCI前复查冠脉造影未见桥血管吻合口狭窄、闭塞情况,PCI植入支架(1.90±0.67)枚。术后平均随访1个月,65例患者无死亡、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生。结论:应用BITA经左前外侧小切口实施"分站式"HCR技术治疗多支冠脉病变早期临床结果显示可行性和安全性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经左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相结合的分站式杂交手术(Hybrid)治疗复杂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共26例包括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在内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接受分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54.3±8.5)岁。研究终点为无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生存率。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实施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全部行左侧内乳动脉至前降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置入药物洗脱支架42枚,无院内及手术相关死亡。所有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8.0±9.2)个月,1例患者因钝缘支狭窄、1例患者因右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再次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全组无心肌梗死及死亡。结论分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张业强  陈娟  高小见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1):2080-2081
目的探讨改良腋下小切口深筋膜浅层入路在连枷胸内固定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我院传统手术治疗组(25例)及改良手术内固定组(26例)治疗连枷胸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治愈,改良手术组术中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疼痛指数、切口感染率、肺炎发生率等指标与传统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改良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腋下小切口深筋膜浅层入路在连枷胸内固定手术中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对神经、血管、肌肉损伤小,对患者肺功能影响较小,手术患者创伤小,切口美观,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优点,是一种连枷胸内固定手术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技术是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新式方法,总结分析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技术治疗多支冠脉病变的临床效果以及移植血管通畅率。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12例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于我科接受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与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微创冠状动脉搭桥的治疗效果。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接受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治疗,术中共完成远端吻合口26个。术中经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在直视下获取左侧乳内动脉与前降支搭桥,内窥镜获取下肢大隐静脉连接于升主动脉后与其他冠状动脉搭桥。无患者手术中转为开胸手术,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7.6±4.2)h,监护室停留时间(22.4±8.2)h。10例患者未输血,占83.3%(10/12)。造影提示25/26 (96.2%) 个桥吻合口通畅。住院期间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情况发生。结论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技术治疗多支冠脉病变安全有效,术后早期造影显示桥血管通畅率满意。  相似文献   

14.
《肝脏》2016,(5)
目的对比观察腹腔镜下小切口术与传统开腹术治疗肝囊肿的方法及临床效果,分析优劣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单纯性肝囊肿手术治疗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腹腔镜下小切口术治疗)63例和对照组(传统开腹术治疗)54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方法、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半年的复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半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小切口治疗肝囊肿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术中创伤较小,术后恢复速度较快,术后并发症较少,复发率低,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是针对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的手术方法。由于CE的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早期未受到重视。近年来,由于外科再血管化患者多数为SYNTAX评分中的中高危患者,CE再次受到关注,并成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重要辅助技术。该文介绍了CE的发展历史和手术指征,比较了不同部位CE、常规与开放式CE、非体外循环下与体外循环下CE、多支与单支CE及CE后使用不同桥血管的疗效差异,探讨了CE围术期的抗栓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05例非体外循环下(off—pump)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方法:105例患者中男87例,女18例。年龄48~74(平均59.l±9.06)岁。手术在全麻常温下进行,正中切口。单支病变18例,双支病变20例,三支病变62例,左主干病变15例;急性心梗1例,陈旧性心梗3例。搭1支桥8例,搭2支桥26例,搭3支桥43例,搭4支桥22例,搭5支桥6例,内膜剥脱1例。平均每例搭桥2.9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带气管插管时间10.9±10.78小时,平均在ICU45.9小时。术后平均胸腔引流量394 ml,术后1例1年内经冠脉造影提示血管桥堵塞。结论: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可行的;适用于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及心梗患者;可以做到完全再血管化,对于冠心病患者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17.
胸骨下段正中较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并探讨经胸骨下段正中较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外科技术和临床经验.方法经胸骨下段正中较小切口游离左侧乳内动脉,用于冠状动脉前降支旁路移植术.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同时游离大隐静脉,用于冠状动脉其它分支旁路移植术.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单支或多支病变血管的旁路移植术.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全组22例患者采用该手术方法,其中5例为前降支单支病变,17例为多支病变.22例患者前降支旁路移植术均采用左乳内动脉.平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支数2.40±1.04(1~4)支/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靶血管包括前降支、对角支、右冠状动脉或后降支和高位边缘支.全组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和死亡.患者术后平均8.1±1.6天痊愈出院.结论该手术方法创伤较小,安全易行,对有手术适应证的多支病变患者是一种较好的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由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冠脉)多为多支、复杂病变,心肌顺应性差,且常并发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特点,尽早进行血管重建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比分析 49例老年 (86支血管 )和 6 1例老年前期 (98支血管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结果。结果 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复杂病变较多 ,在复杂病变内置入支架比率高于老年前期组 ;手术即刻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均为 98.0 % ;术前病变平均狭窄率为 (94.5± 5 .6 ) % ,术后残余狭窄率为 (7.4± 8.2 ) % ;因球囊扩张不理想置入支架的为 45 .0 % ,因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并发夹层或濒临闭塞而置入支架的比率高于老年前期组。出现严重并发症 1例(2 .0 % )。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 ,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33例肺癌合并重度冠心病患者同期实施肺癌根治联合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相关治疗经验。方法:2003年1月至2014年7月共完成同期手术33例,男性31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5.9±6.6)岁。术前临床肿瘤TNM分期大部位于Ⅰ,Ⅱ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2支或3支血管狭窄为主。本组病例平均移植血管(2.4±0.8)根,15例患者使用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18例患者经正中切口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肺癌根治,12例经后外侧切口完成肺癌手术,3例经后外侧切口完成单只乳内动脉至左前降支CABG及肺癌根治手术。所有患者随访自术后2个月~5年,中位随访期24(10.5,52.0)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同期肺癌根治及CABG术,围手术期无死亡及新发心肌梗死病例。平均住院天数为(17.4±6.8)天,平均手术时间为(294.8±64.3)分钟。33例非小细胞肺癌鳞癌16例,腺癌17例。术后病理TNM分期ⅠA期5例,ⅠB期10例,ⅡA期13例,ⅡB期3例及IIIA期2例。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心律失常5例、肺不张4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随访5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死亡。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0.78±0.03)和(0.72±0.01)。结论:肺癌根治联合OPCABG术同期手术治疗肺部肿瘤合并重度冠心病的患者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