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2001-2011年间我国中部农村地区医院心肌标志物检测的应用情况,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检测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2006和2011年具有中部农村代表性的AMI患者样本,通过收集相应病历及对协作医院开展问卷调查,分别获取AMI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及医院特征信息,描述各医院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的开展情况,AMI患者中心肌标志物检测率及变化趋势,以及有检测能力的医院中心肌标志物的应用率。结果来自中部农村地区35家医院的1694份AMI病历被纳入研究。2001年、2006年、2011年开展肌钙蛋白或CK-MB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20.0%、72.9%和91.6%(趋势P值0.001),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2.9%、31.5%和67.0%(趋势P值0.001)。十年间AMI患者中肌钙蛋白或CK-MB的检测率明显增长,分别为15.0%、54.9%和89.8%(趋势P值0.001),其中肌钙蛋白的检测率2001年为0.77%,2011年升至39.8%(趋势P值0.001)。在具备肌钙蛋白检测能力的医院中,各医院检测率有明显的差异且十年间无明显变化,2011年仍有40.9%的医院检测率不足50%。结论 2001年至2011的十年间,中部农村地区医院心肌标志物的检测已逐渐普及,但肌钙蛋白检测的开展及应用情况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应提高肌钙蛋白检测能力,着力推广肌钙蛋白检测,提高AMI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2001~2011年间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医院心肌标志物检测变化趋势,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中的检测应用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2006和2011年具有西部农村有代表性的AMI住院患者样本,通过收集住院期间病历资料及对其所在医院进行问卷调查,获取AMI患者住院期间病历资料及医院一些基本特征,描述各医院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丁酶(CK-MB)检测的开展情况,AMI患者中心肌标志物检测率及变化趋势,以及在具有检测能力的医院中,计算心肌标志物检测的使用率。结果共有来自西部农村地区32家医院的1023份AMI住院病历被纳入研究。2001年、2006年、2011年开展心肌标志物检测(肌钙蛋白或CK-MB)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19.05%、62.96%和90.32%(趋势P值0.001),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4.76%、37.04%和67.74%(趋势P值0.001)。十年间AMI住院患者中肌钙蛋白或CK-MB的检测率显著增加,分别为56.5%、74.3%和96.8%(趋势P值0.001),其中肌钙蛋白的检测率2001年为6.34%, 2011年升至75.69%(趋势P值0.001)。在具备肌钙蛋白检测能力的医院中,各医院检测率差异仍然十分明显,2011年仍有21.1%的医院检测率不足50%。结论 2001~2011的十年间,西部农村地区医院心肌标志物的检测应用已经得到广泛推广,但肌钙蛋白检测的开展及应用情况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应提高肌钙蛋白检测能力,加大推广肌钙蛋白检测推广力度,提高AMI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001~2011年间我国东部农村地区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中心肌标志物检测的使用情况,及其十年变化趋势。方法:研究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我国东部13省32家医院的农村地区医院在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因AMI住院的代表性样本,并集中进行病历信息提取,描述医院中具备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能力的比例,以及在AMI患者中的检测率,比较不同年份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将来自东部农村的32家医院共2 853份AMI病历纳入研究,其中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27家。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开展肌钙蛋白或CK-MB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64.0%、97.4%、100%。其中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29.3%、70.5%、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在能够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中,AMI患者的检测率分布差异显著,仅2011年,有四分之一的医院AMI患者检测肌钙蛋白比例超过90%,另外仍有四分之一的医院AMI患者这项检测比例不足50%。结论:2001~2011年的十年间,东部农村地区心肌标志物的检测已逐渐普及,但即使在有检测能力的医院中,尚未广泛应用于AMI的诊断。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方案,特别是提高肌钙蛋白检测的应用率,改善AMI患者识别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01至2011年间中国中西部城市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并探讨其使用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获得中国中西部城市地区AMI患者代表性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2006和2011 3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提取临床信息。对每年度分别进行加权处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他汀使用的因素。 结果 共计31家医院3354份AMI病历纳入研究。2001、2006和2011年,AMI患者院内他汀的使用率随着年份递增而大幅增加,分别为19.7%、79%、91.1%(趋势P值<0.001)。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患者院内接受他汀治疗率均随年份递增显著增加。主要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类型所占比例变化明显,2001年洛伐他汀使用比例最大,2011年阿托伐他汀成为最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多因素模型分析中,吸烟患者较不吸烟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OR 1.6,5%CI 1.07~1.73, P=0.011)。 结论既往10年间,中国中西部城市AMI住院患者的他汀使用情况明显改善,指南对于他汀的推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快速普及,但仍存在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2001~2011年间中国东部城市急性心肌梗死(AMI,包括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他汀药物应用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影响其使用的因素。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抽取东部城市AMI患者代表性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1年3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提取临床信息,计算院内他汀药物使用率。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的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他汀使用的因素。结果:共计32家医院的5 940份AMI病历纳入研究。2001~2011年,AMI患者院内他汀药物的使用率从2001年的46.0%增加到2006年的82.2%和2011年的93.7%(趋势P0.001)。多因素模型分析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3.37 mmol/L的患者比LDL-C1.81 mmol/L的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治疗[比值比(OR)=1.59;95%可信区间(CI):1.10~2.30,P=0.013],入院有胸痛(OR=1.82;95%CI:1.14~2.91,P=0.012)、合并高血压(OR=1.44;95%CI:1.02~2.03,P=0.038)、院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OR=2.99;95%CI:1.71~5.23,P0.001)的患者也更容易接受他汀药物治疗。他汀药物使用率随LDL-C水平的降低而降低,21.3%的患者住院期间未测量血脂水平,未测量LDL-C的患者院内接受他汀药物治疗的比例最低。结论:过去的十年间,我国东部城市AMI住院患者的他汀药物使用率大幅增长,指南对于他汀药物的推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快速普及。但是,他汀药物应用仍然存在改善空间,尤其是在院内未测量LDL-C和LDL-C水平较低的患者中,仍需强调所有AMI患者,无论LDL-C如何均应采用他汀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2001~2016年南阳市中心医院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4个年份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住院病历,提取临床信息,分析STEMI的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结果本研究共抽取AMI病历758例;其中STEMI 558例,2001~2016年间,心血管危险因素中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的比例上升(P0.05),发病到入院的中位时间由24 h缩短至12 h(P0.0001)。未行再灌注治疗率无明显差别,2001年38.9%,2006年16.7%,2011年35.7%,2016年38.4%(P=0.34),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比例由0增至39.4%(P0.002)。24 h内阿司匹林使用率由79.2%增至96.9%(P0.0001),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使用率由0增至96.9%(P0.001),他汀类使用率由0增至96.6%(P0.001),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由52.1%增至72.4%(P0.001),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的使用率由54.9%降至43.3%(P0.002)。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死亡率分别为8%、10.2%、9.2%、7.1%(P=0.76),放弃治疗率2%、6.1%、7.3%、8.1%(P=0.53),死亡与放弃治疗率10%,16.3%,16.5%,15.2%(P=0.76)。结论 2001~2016年,该院STEMI患者医疗质量有改善,但与指南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患者结局并未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2001—2011年中国东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入院24 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情况。方法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选2001、2006和2011三个特定年份,抽取AMI病历,进行中心性病历信息提取。评价东部农村AMI患者β受体阻滞剂在入院24 h内的使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抽样获取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AMI病历1227份,其中584例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存在高休克风险,其余643例绝对适宜。2001、2006和2011年β受体阻滞剂早期使用绝对适宜人群的使用率分别为43.5%、62.3%和57.6%(趋势P=0.0944),而高休克风险的人群所占比例为35.3%、50.2%和51.9%(趋势P=0.0206)。年龄偏高、有慢性肺病史的患者较少接受早期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反之,就诊于教学医院的患者更易接受此治疗。结论 2001年至2011年我国东部农村地区AMI患者,适宜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理想人群中,使用率明显不足,而具有高休克风险的患者仍在普遍使用。提示可作为AMI诊疗质量改善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2001—2011年中国中西部城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2006和2011年有代表性的中西部城市STEMI住院患者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协作医院3个特定年份的研究病历,以提取临床信息。对每年度分别进行加权处理。结果共计31家协作医院的3 073例STEMI病例纳入研究。2001—2011年,STEMI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2011年中位年龄63岁,女性比例24.7%。有2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比例从2001年的36.2%升至2011年的40.3%(趋势P值=0.031),有3个及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比例从11.4%升至19.1%(趋势P值=0.001 5)。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比例由2001年的0.7%增至2011年的28.2%(趋势P值<0.001);溶栓治疗比例则由63.1%降至22.8%(趋势P值<0.001)。氯吡格雷使用率由2001年的1.4%升至2011年的91.4%(趋势P值<0.001);他汀类药物由22.5%升至96.6%(趋势P值<0.001);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2011年为56.9%,与2001年相比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使用率从2001年的72.5%降至2011年的68.5%(趋势P值=0.022);硫酸镁的使用率从26.7%降至20.4%(趋势P值=0.17)。肌钙蛋白检测率从2001年的12.6%增至2011年的58.2%(趋势P值<0.001)。7 d病死率2001、2006和2011年分别为8.3%、7.9%和5.4%,死亡加放弃治疗率分别为8.3%、10.3%和8.3%。经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患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后,7 d病死率并无下降趋势。结论 2001—2011年,中西部城市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快速发展,新药使用大幅增长,但价格便宜、疗效明确的老药使用不足,且患者结局也并未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2001~2011年辽宁省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他汀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辽宁省7家协作医院2001、2006和2011 3个特定年份研究病历,以提取临床信息。结果 7家医院共计1 284例适宜他汀治疗的AMI患者病历纳入研究。AMI患者院内他汀的使用率从2001年的43.18%增加到2006年的93.44%和2011年的96.22%(P<0.000 1)。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患者他汀使用率均逐年增加(均P<0.05)。未检测LDL-C患者他汀使用率显著低于LDL-C检测的患者(P<0.000 1)。院内强化他汀的使用率由2001年的1.75%增加到2006年的25.96%和2011年的57.99%(P<0.000 1)。多因素模型中,高脂血症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治疗(OR=1.53,95%CI 1.09~2.13,P=0.013)。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较非PCI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治疗(OR=2.70,95%CI 1.99~3.66,P<0.001)。心源性休克患者他汀治疗率明显降低(OR=0.43,95%CI 0.20~0.93,P=0.033)。结论 2001~2011年辽宁省AMI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率明显增加,但2011年仍然有超过40%患者未接受强化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2001年~2011年间中国西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第一阶段,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西部农村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进行中心性病历信息提取。比较西部农村AMI患者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变化趋势,采用多因素模型分析其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抽取35家医院(其中32家最终参加),从抽样获取的AMI病历中排除不适宜评价β受体阻滞剂使用的人群,最终获得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AMI病历486例,其中247例适宜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239例存在高休克风险。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于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在适宜人群中分别为19.06%、54.30%和56.20%(趋势P=0.0020),在休克高风险人群中分别为31.53%、59.49%和69.62%(趋势P=0.0001)。适宜人群中,高血压病史[比值比(OR)=1.87,95%可信区间(CI):1.06~3.29],吸烟(OR=1.97,95%CI:1.11~3.48),或在2006年(OR=2.93,95%CI:1.22~7.03)、2011年(OR=4.67,95%CI:2.06~10.59)入院与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高相关。结论:我国西部农村地区AMI患者中,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自2001年至2011年呈上升趋势,但仍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异,提高其使用规范性有助于改善AMI诊疗质量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2001-2011年我国中西部城市地区医院心肌标志物检测的普及情况,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其10年来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我国中西部18省的城市地区医院在2001、2006、2011年因AMI住院患者的代表性样本,并对病历资料进行集中式信息提取,描述医院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的开展情况,及其在AMI患者中的检测率,并比较不同年份间的变化趋势。结果:来自中西部城市地区31家医院共计5 667份AMI病历纳入研究,其中三级医院28家,二级医院3家。2001年、2006年、2011年开展肌钙蛋白或CK-MB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88.7%、97.6%、100%,其中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39.6%、86.2%、97.9%,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能够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中,AMI患者肌钙蛋白的检测率分布差异显著,2011年,有1/4的医院AMI患者肌钙蛋白检测率超过95%,而另外仍有1/4的医院不足50%。结论:2001-2011的10年间,中西部城市地区心肌标志物的检测已逐渐普及,但在有检测能力的医院尚未广泛应用于AMI的诊断。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方案,特别是提高肌钙蛋白检测的应用率,改善AMI患者识别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2001年~2011年间中国东部农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患者在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全国代表性的STEMI患者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协作医院三个特定年份的研究病历,以提取临床信息。对每年度的数据分别进行加权处理。结果:共计32家协作医院的2 820份STEMI病历纳入研究。2001年~2011年,STEMI住院患者中位年龄由66岁升至68岁(P0.01),女性患者比例由31.4%升至35.8%(P0.05)。心血管危险因素比例逐渐上升。在无相应禁忌证的患者中,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比例由0%增至27.5%(P0.01),再灌注治疗率由49.7%升至58.8%(P0.01)。阿司匹林使用率由80%升至87.8%,氯吡格雷使用率由0%升至72.6%,他汀类药物使用率由16.7%升至89.6%,入院24 h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由41.5%升至55.5%(P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使用率由58.3%升至69%(P0.01)。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住院7天内病死率分别为6.8%、8.3%和5.7%,死亡+放弃治疗率分别为10.2%、12.4%和9.5%。调整后,2001年~2011年的7天病死率、死亡+放弃治疗率均无下降趋势。结论:既往十年间,我国东部农村STEMI住院患者的介入治疗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有效药物使用严重不足的局面得到改善,但整体诊疗情况与指南推荐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患者结局并未改善。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因发病率高,预后差,严重威胁我国民众健康。2001~2011十年间,中国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患者人数翻了两番,从3.50/10万人增长到15.40/10万人[1]。且AMI死亡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2002~2015年,农村地区AMI死亡率从12.00/10万人升至70.09/10万人,城市地区从16.46/10万人升至56.38/10万人[2]。目前有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AMI诊疗指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3],总体把握指南实施现状对医疗质量的提升十分必要。本文以中国AMI相关指南为依据,对指南ⅠA类(最高等级)推荐治疗在国内的实施情况进行综述(表1)。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2006、2011年中国西部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的应用变化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抽取西部农村AMI患者代表性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6和2011年两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提取临床信息,评估住院早期(入院24 h内)氯吡格雷的应用情况。分别对每年度的研究数据进行加权计算,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的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的因素。结果共计32家医院的874份AMI病历纳入研究。中位年龄为65岁,女性患者占27.5%。2006—2011年,AMI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率从1.49%增加到62.87%(P<0.001)。多因素模型分析中,吸烟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率高于非吸烟患者(OR:2.10;95%CI:1.10~3.99,P=0.024);相对入院时未合并胸痛患者,入院时有胸痛患者更易接受氯吡格雷早期治疗(OR:3.24;95%CI:1.78~5.90,P<0.00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率高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OR:1.87;95%CI:1.05~3.32,P=0.034)。结论 2006—2011年,我国西部农村AMI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严重匮乏的局面得到改善,但其应用率与指南推荐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因此,亟待全面提高早期氯吡格雷应用,进一步改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01年~2011年间中国中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的使用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回顾性急性心肌梗死研究"(以下简称China PEACE回顾性AMI研究)的数据,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有代表性的中部农村AMI患者的临床信息。为评估ACEI/ARB使用情况,按照中国指南将患者分为指南Ⅰ类推荐组[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合并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40%、高血压或糖尿病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指南Ⅱa类推荐组(无Ⅰ类推荐指征的NSTEMI)。为估算出三个研究年份ACEI/ARB的使用率和变化趋势,对每年度的数据分别进行加权计算,以代表中部农村整体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35家中部农村医院参加研究,入选1 657份AMI病例,其中中国指南Ⅰ类推荐组1 580例,指南Ⅱa类推荐组77例。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指南Ⅰ类推荐组患者ACEI/ARB加权使用率分别为61.0%、65.5%和66.5%(趋势P值=0.15);指南Ⅱa类推荐组患者为57.2%、55.6%和58.4%(趋势P值=0.89)。两组人群随时间变化ACEI/ARB使用率均无明显改变。在三个研究年份中,ACEI使用率均显著高于ARB。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比值比(OR)=1.73,95%可信区间(CI):1.28~2.35]、心力衰竭(OR=1.92,95%CI:1.40~2.62)的患者更倾向于使用ACEI/ARB;与入院时收缩压90~139 mm Hg(1 mm Hg=0.133 k Pa)相比,收缩压≥140 mm Hg(OR=1.90,95%CI:1.40~2.62)的患者更容易接受ACEI/ARB,相反,收缩压90 mm Hg(OR=0.42,95%CI:0.22~0.80)的患者较少使用ACEI/ARB。结论:2001年~2011年间,我国中部农村地区的AMI患者中ACEI/ARB使用存在明显不足,且随时间推进无明显改善。ACEI/ARB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亟待改善,以缩小临床实践与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推荐之间的差距,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2001至2011年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早期阿司匹林的使用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获取2001、2006、2011年西部农村地区医院AMI患者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分析3个研究年份患者水平住院早期阿司匹林加权使用率及变化趋势,以代表西部农村地区医院AMI住院患者的整体情况。分析医院水平阿司匹林使用率时排除入选人数<5的医院,以期反应医院的整体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阿司匹林使用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32家西部农村地区医院的1006例AMI患者纳入研究,患者中位年龄为66岁,女性占26.9%。2001至2011年,阿司匹林早期加权使用率有明显改善(2001年69.9%、2006年84.9%和2011年88.8%,趋势P值<0.0001),而且从医院水平看,早期阿司匹林服药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即使在2011年,仍有2家医院(约占10%)早期阿司匹林使用率低于80%(分别为55.6%和69.2%)。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入院时合并胸部不适(OR 4.6,95%CI 2.7~7.8)和有PCI能力医院(OR 3.2,95%CI 1.5~6.7)的患者更倾向于使用阿司匹林,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较少使用阿司匹林(OR 0.5,95%CI 0.3~0.8)。 结论 从2001年至2011年,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医院AMI住院患者中早期阿司匹林使用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一些医院和某些特征人群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2001年~2011年中国西部农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患者在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方式。第一阶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确定西部农村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研究病历样本,以5年为间隔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时间点作为研究年份,抽取三个年份的住院病历,提取临床诊疗信息。分别对每年度的研究数据进行加权计算,以调整不同抽样概率的影响。所有结果均为加权结果,反映西部农村的整体情况。结果:抽取确定35家西部农村医院中的32家,入选1 028份STEMI病历。2001年~2011年,STEMI住院患者的中位年龄由64(54~70)岁升至67(56~75)岁(趋势P值0.05),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吸烟在STEMI患者中的比例明显上升。在无相应禁忌证的患者中,入院24 h内阿司匹林使用率由2001年73.6%升至2011年89.9%,氯吡格雷使用率由0%升至66.5%,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由25.4%升至64.3%,他汀类药物使用率由7.5%升至89.8%(趋势P值均0.01)。10年间基本无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从2001年0%至2011年0.3%(趋势P值=0.51);溶栓治疗比例由33.4%升至55.4%(趋势P值0.01),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再灌注治疗率分别是33.4%、50.7%和55.7%(趋势P值0.01)。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住院7 d内病死率分别为3.0%、10.1%和6.7%,死亡加放弃治疗率分别为5.3%、12.3%和10.9%,调整后住院7 d内病死率和死亡加放弃治疗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001年~2011年,我国西部农村的STEMI患者医疗质量取得了大幅改善,使其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差距显著缩小,但仍然存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2001~(-2)011年中国西部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CEI/ARB)的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hina PEACE回顾性AMI研究的数据,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2006和2011年有代表性的西部农村AMI患者的临床信息。为估算出3个研究年份ACEI/ARB的使用率和变化趋势,对每年度的数据分别进行加权计算,以代表西部农村整体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32家西部农村医院参加研究,入选999份AMI病例,其中中国指南Ⅰ类推荐组967例,Ⅱa类推荐组32例。2001、2006和2011年,指南Ⅰ类推荐患者ACEI/ARB加权使用率分别为56.1%、62.5%和67.6%,有明显改善(趋势P值=0.01);指南Ⅱa类推荐患者为41.1%、28.9%和49.3%,无明显改善(趋势P值=0.59)。在3个研究年份中,ACEIs使用率均显著高于ARBs。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OR:1.43,95%CI:1.09~1.88)、合并高血压(OR:2.84,95%CI:2.08~3.89)和心力衰竭(OR:1.91,95%CI:1.25~2.94)的患者更倾向于使用ACEI/ARB。相反,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OR:0.45,95%CI:0.29~0.70)、估计肾小球滤过滤(eGFR)60ml·min~(-1)·1.73m~(-2)(OR:0.52,95%CI:0.29~0.94)和eGFR 60~89ml·min~(-1)·1.73m~(-2)(OR:0.59,95%CI:0.41~0.86)的患者较少使用ACEI/ARB。结论:2001~(-2)011年,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指南Ⅰ类推荐的AMI患者中ACEI/ARB整体使用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亟待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改善措施将循证医学证据及时准确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25岁以上人群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病死率及其分布特征。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的北京市出院病人信息系统。AMI住院病死率指住院期间因AMI死亡的患者占所有AMI住院患者的比例。结果: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25岁以上人群因AMI住院者共35 335例,其中男性占68.2%。3年中AMI患者平均住院病死率为10.0%,女性为14.3%,高于男性的7.9%(P<0.001)。在二级医院住院的A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高于三级医院者(11.4%比9.0%,P<0.001),中医医院高于西医医院者(17.5%比9.5%,P<0.001)。ST段抬高AMI患者住院病死率高于非ST段抬高患者(9.4%比8.4%,P<0.001)。住院期间未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的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接受该治疗者(14.4%比1.9%,P<0.001)。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北京市AMI年龄标化住院病死率分别为10.7%、9.8%和9.4%,3年间下降了12.1%,男女两性分别下降了11.1%和10.7%。结论:目前北京市AMI住院病死率仍然较高,但近3年来逐年下降,提示北京市AMI住院期间救治水平总体提高。不同特征A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AMI的住院治疗水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评价2001~2011年台州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特征、诊疗模式和院内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是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为AMI回顾性研究,台州医院为162家协作医院之一。本研究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数据设计。选取台州医院有效合格AMI患者197例,其中2001年25例、2006年59例、2011年113例,对3个特定年份患者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比较。结果 AMI患者以老年、男性(69.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89.3%)为特点。直接PCI从2001年的0上升到2011年的50.4%(P<0.05)。入院24h内应用阿司匹林2001年96.0%,2006年96.6%,2011年97.3%,入院24h内应用氯吡格雷2001年4.0%,2006年96.6%,2011年97.3%、他汀类药物2001年60.0%,2006年96.6%,2011年97.3%(P<0.05,P<0.01)。2006年与201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50.8%vs31.1%,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0.036,P<0.05)、Killip分级(OR=2.682,P<0.05)和院内死亡(OR=177.970,P<0.05)是AMI患者院内心源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台州地区AMI的发展趋势为,尽管某些治疗措施在过去的10年改善明显,仍需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AM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