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一直以来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急性冠脉缺血是ACS发生的根本原因。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能提供冠脉影像、显示冠脉斑块的组织学特征,有助于优化支架置入。本文就OCT在ACS诊治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4):360-364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对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和部分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变斑块进行检测从而制定不同治疗策略,分析探讨OCT在指导冠心病无支架植入策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行急诊或择期冠脉造影及OCT检查的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OCT检查结果及不同治疗策略,分为支架植入组和无支架植入组,从而探讨OCT在冠心病无支架植入策略中的运用价值。结果:无支架植入组的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百分比、纤维帽斑块厚度(FCT)、脂质斑块弧度分别为(2.24±1.36) mm~2、(62.21±15.87)%、(90.00±40.75) mm、(146.40±111.40)°,支架植入组为(1.38±0.91) mm~2、(71.71±10.81)%、(60.97±34.01) mm、(186.40±2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能精确评估斑块性质并指导治疗,对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有重要意义,可避免不必要的支架植入。而OCT测量的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百分比、脂质斑块弧度等参数可为临床决策是否支架植入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的应用可以提供精确的斑块形态学特征,识别易损病变,优化支架植入并指导血运重建策略。其对于易损斑块的识别为个性化风险的评估铺平道路,并为改善临床预后提供可能。本文就OCT对冠脉斑块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联合冠脉造影指导下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和2019年1月至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的急性STEMI患者。OCT组选择接受急诊PCI并行OCT检查的STEMI患者100例,应用OCT检查明确心肌梗死(心梗)病因,决定介入方案,在OCT指导下行介入治疗;冠脉造影组患者选择在同期内未行OCT的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按照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冠脉)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相差±5岁的条件,两组按照1:1进行匹配。主要观察终点是术后3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次要观察终点包括支架和球囊选择是否存在差异及术后冠脉TIMI分级、心功能和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OCT发现STEMI患者斑块破裂、斑块侵蚀、钙化结节发生率分别为54%、22%、2%、2%。OCT组共用球囊184个,植入药物洗脱支架113枚,冠脉造影组共用球囊186个,共置入支架122枚,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TIMI血流、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左室射血分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30 d MACE事件发生率两组无差异(P0.05)。OCT发现支架术后即刻支架贴壁不良率、支架边缘夹层、组织脱垂、支架膨胀不全发生率分别为23%、16%、18%、1%。结论斑块破裂是STEMI的主要发病原因,其次是斑块侵蚀,OCT指导的介入治疗可以明确STEMI的发病机制及时发现介入并发症,指导临床处理,未增加MACE事件。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仅能提供血管腔的影像,不能反应血管壁和粥样硬化斑块本身的信息,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则可补充之,获得连续血管横断面图像,对斑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识别易损斑块,判断临界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冠脉介入治疗(PCI),并观察支架扩张、贴壁和内膜修复及增生情况,发现晚期支架贴壁不良和断裂等.应用IVUS和OCT指导PCI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分辨率相差10倍,IVUS成像较模糊,而OCT更清晰,两者合一、互相补充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老年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和OCT检查,比较二者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情况:包括病变结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等,根据造影及OCT结果参照病人临床表现对于狭窄较重(造影直径狭窄率〉70%),或造影中等程度狭窄(直径狭窄率介于50%~70%),但OCT狭窄相对较重(OCT管腔面积狭窄率〉60%)并伴有不稳定斑块的病变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并用OCT评价支架植入后的即时效果。结果与冠脉造影相比,血管内OCT能直观、清晰、实时地显示病变冠脉的管腔狭窄程度、微观组织结构、斑块组成性质及支架植入后靶病变血管及支架的形态特征。结论OCT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操作安全易行,能够精确测量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清晰观测管腔微观结构特征,明确斑块特征,指导支架植入及观测支架植入后的即刻效果,对老年冠心病人介入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第2代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FD-OCT)技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诊断及治疗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入选ACS患者23例,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后进行FD-OCT成像,评价冠脉血管的病变情况,指导冠脉介入治疗(PCI),并在患者支架植入后即刻,用OCT成像系统评价支架释放的情况。结果:23例ACS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5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2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6例;其中5例单纯冠脉造影,1例冠脉内球囊扩张(PTCA),17例行支架植入术;共植入支架28枚,2例为再次支架植入;2例为左主干病变,3例为分叉病变;23例患者30支血管行FD-OCT成像,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现斑块破裂16处,纤维斑块10处,脂质斑块16处,易损斑块13处,支架5枚贴壁不良,冠脉内血栓6例,支架内再狭窄2例,支架扩张不全3例,内膜过度增生1例,支架边缘撕裂夹层1处。结论:FD-OCT在ACS患者中应用有良好的操作性及安全性。FD-OCT可清晰显示各种冠脉病变的情况,特别是易损斑块、血栓及支架贴壁情况,可用于指导及评价PCI,弥补冠脉造影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冠脉)分层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冠脉造影(CAG)和造影后即刻对罪犯血管行OCT检查并确诊为ACS的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OCT图像结果,将患者分为分层斑块组66例和非分层斑块组74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实验室数据以及OCT图像。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RDW水平与斑块破裂、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CFA)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分层斑块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RDW对冠脉分层斑块的诊断效能。结果:与非分层斑块组比较,分层斑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降低[(1.01±0.21) mmol/L vs (0.89±0.25) mmol/L,P=0.006],RDW水平显著升高[(12.52±0.55)%vs (13.30±1.04),P<0.001]。OCT检查结果显示,分层斑块组巨噬细胞分级、钙化小结检出率(13.6%vs 4.1...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价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靶病变部位再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药物涂层支架(DES)植入,冠脉造影(CAG)证实靶病变部位再发STEMI的15例患者。应用OCT评价罪犯血管靶病变部位影像特点。结果 15例DES术后再发STEMI患者中,罪犯血管前降支(LAD)9例,右冠脉(RCA)4例,回旋支(LCX)2例。靶病变部位影像特征:CAG均表现为支架内血栓形成,4例急性血栓形成,3例亚急性血栓形成,5例晚期血栓形成,3例极晚期血栓形成。OCT表现为3例支架边缘夹层;5例支架贴壁不良(其中2例正性血管重构继发获得性贴壁不良);2例病变覆盖不全;2例支架内新生粥样硬化斑块(NAP)形成伴破裂;2例支架内皮化不全;1例表现仅为血栓形成。结论支架边缘夹层、贴壁不良、覆盖不全以及支架内NAP破裂均可导致支架术后靶病变部位再发STEMI,OCT对该类患者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指导支架置入,检测血管对置入支架后即刻和中远期的反应.方法 选择2008年2-7月间的2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OCT及IVUS检查,共检查了30支血管,其中8处为药物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并对19处病变进行了支架置入.结果 除外支架置入的8例(置入6个月~4年)外,其余22例病变行OCT及IVUS检查,发现稳定性斑块5例,不稳定斑块17例,其中OCT检出内膜小撕裂4例(IVUS未检出,P>0.05),冠状动脉撕裂伴夹层病变5例(IVUS检出1例,P>0.05),血栓形成5例(IVUS检出1例,P>0.05),偏心斑块伴薄纤维帽12例(IVUS检出2例,P<0.01).8例曾经进行支架治疗的患者,造影、OCT和IVUS发现2例再狭窄;OCT显示支架内膜覆盖良好,IVUS小能精确看到内膜;OCT检测出1例患者有支架后瘤样扩张.对17例不稳定性斑块及2例支架再狭窄病例行支架置入术,术后支架膨胀不良发生率26.0%,OCT及IVUS检出率相同;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63.2%,IVUS榆出率低于OCT(10.5%比63.2%,P<0.01);支架近远端撕裂10.5%,IVUS均不能检出;内膜脱垂发生率52.6%,IVUS检出率低于OCT(10.5%比52.6%,P<0.05).结论 OCT与IVUS相比,在不稳定性斑块检测准确度方面明显优于IVUS,更能精确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人.IVUS在操作简便性及反映斑块负荷方面要优于OC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应用的指导作用。方法:入选40例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罪犯血管狭窄程度分为两组:A组(狭窄程度≤75%,n=20)冠状动脉造影后行OCT检查,观察有无富含脂质斑块、薄帽纤维粥样斑块、斑块破裂、血栓,并测定病变狭窄程度;如需置入支架,则在术后即刻复查OCT,观察有无支架杆贴壁不良、血管夹层、组织脱垂等。B组(狭窄程度75%,n=20)仅在支架置入术后即刻行OCT检查。结果:A组20例患者的20支罪犯血管中,15支(75%)病变狭窄程度70%,其中3支为支架内再狭窄,6支血管发现斑块破裂,3支血管发现血栓形成,共发现富含脂质斑块22处、薄帽纤维粥样斑块9处(平均纤维帽厚度0.06 mm);共置入支架19枚,术后即刻行OCT检查,13枚支架(68.4%)可见不同程度的组织脱垂,平均最大组织脱垂面积为0.16±0.05(0.09~0.21)mm2,4枚支架(21.1%)中8个支架杆贴壁不良。B组20例患者的20支罪犯血管共置入34枚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即刻行OCT检查,有28枚支架(82.4%)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脱垂,平均最大组织脱垂面积为0.40±0.31(0.06~1.02)mm2。有9枚支架(26.5%)共20个支架杆贴壁不良。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未发生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结论:OCT技术在支架术前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结构、辨别不同斑块、斑块破裂及血栓,精确测量管腔狭窄程度。在支架术后可清晰显示血管夹层,组织脱垂及支架杆贴壁情况,可以指导及评价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研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斑块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住院且行冠脉造影及OCT检查的10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由两名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对OCT图像进行细致分析,判读斑块性质。结果两位医师的图像分析结果一致性高。经过统计学分析,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血管斑块中钙化斑块及脂质斑块糖尿病患者检出率更高(P<0.05),且糖尿病组血管脂质斑块纤维帽更薄[(110±60)μm vs.(160±130)μm,P=0.002]。结论糖尿病较非糖尿病患者的冠脉血管更容易形成钙化及脂质斑块,提示动脉硬化病变进展较快,而且脂壁相对较薄,在炎症因子等危险因素的作用下,更易进展为易损斑块,进而诱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发现的冠状动脉(冠脉)斑块破裂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6年6月—2021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并应用OCT进行冠脉病变评估的207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OCT结果将所有受试者分为斑块破裂组(41例)和非斑块破裂组(166例),分析和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家族史、血常规、血脂等指标,及其与OCT诊断的冠脉斑块破裂的关系。结果:斑块破裂组年龄>65岁、性别为男性、有吸烟史人群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破裂组。斑块破裂组患者的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肌钙蛋白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均明显高于非斑块破裂组。其中,斑块破裂组的NLR水平显著高于非斑块破裂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3(1.94,6.34) vs 2.26(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光学相关断层成像(OCT)分析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入选2011-01-2017-12经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明确诊断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8例。8例患者在PCI术中均行OCT检查。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PCI过程及OCT图像特征。结果:7例伴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2例合并轻度左心功能不全。首次支架置入至发生支架血栓的平均时间(818±651) d;双联抗血小板服用平均时间(312.8±76.3) d;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平均水平为(3.44±1.35) mmol/L,均未达到目标值;1例在术后停用双联抗血小板3个月、2例在服用双联抗血小板期间、5例在单用阿司匹林期间发生支架内血栓;6例置入依维莫司药物支架,1例行支架内非顺应性高压球囊扩张,1例行紫杉醇药物球囊治疗。OCT图像特征:7例患者支架内异质性新生内膜形成,5例为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破裂,2例为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侵蚀;1例出现严重支架贴壁不良,贴壁不良比例达66.2%;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支架小梁无内膜覆盖,平均为(10.4±6.2)%;5例支架内见红血栓,3例支架内见白血栓。结论: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患者首次及再次住院多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与高LDL-C水平。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支架贴壁不良是导致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OCT的应用有助于明确晚期和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对置入支架后即刻和中远期的反应。方法20例冠心病患者,有22支血管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后进行OCT成像。同时获取23个支架OCT成像,在23个支架中有15个为支架术后4~35个月随访,其中7个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8个为金属裸支架,另外8个为支架置放后即刻成像。结果入选的2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OCT检查,并获取22支血管和23个支架满意的图像。通过OCT成像清晰地显示8处纤维斑块、3处钙化斑块、9处富含脂质斑块、2处血栓形成、斑块破裂3处及血管壁上夹层、粥样硬化斑块微小裂口和夹层等。7个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后OCT随访,均未发现有明显再狭窄,支架表面有少量内膜覆盖,部分支架表面没有内膜覆盖,其中1个支架血管出现瘤样扩张、支架与血管壁分离、支架表面没有内膜覆盖,有1个支架没有充分扩张。8个金属裸支架后用OCT随访发现,所有置入金属裸支架后支架表面内膜增殖明显,其中有3个支架因为内膜过度增殖而出现再狭窄,并再次接受介入治疗。8个支架术后即刻OCT检查显示,与血管贴壁均良好、支架扩张充分有3个支架,4个支架充分扩张,但可见到斑块裂片通过支架网眼突入管腔,1个支架支撑杆分布不均,可见支架与血管壁分离,在8个支架中有2个为支架内套叠支架。结论OCT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各种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并可用于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指导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策略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接受急诊PCI并行OCT检查的STEMI患者100例,利用OCT检查明确STEMI发病机制,评价PCI即刻效果,随访12个月观察预后。结果 17例(17.0%)患者因OCT图像欠清晰未能明确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其中15例置入支架;其余83例患者中斑块破裂54例(65.1%,54/83)、斑块侵蚀22例(26.5%,22/83)、钙化结节2例(2.4%,2/83)、支架贴壁不良致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2.4%,2/83)、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1.2%,1/83)、冠状动脉痉挛2例(2.4%,2/83),其中68例置入支架。83例置入支架、造影成功的患者中,OCT发现支架术后造影不易识别的支架贴壁不良、组织脱垂、支架膨胀不全患者18例(21.7%,18/83);支架边缘夹层16例(19.3%,16/83),其中血流受限需要干预的支架近端夹层2例(2.4%,2/83)。17例未置入支架患者中冠状动脉痉挛2例、血栓负荷重1例,其余14例(斑块破裂7例、斑块侵蚀4例、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及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因OCT检查残余狭窄70%、TIMI血流Ⅲ级未置入支架。随访(11.0±4.0)个月,除1例院内死于心源性休克和1例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外,所有出院患者均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 OCT可以检测出约1/4 STEMI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多种不良特征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多数发生在冠状动脉(冠脉)血管狭窄<50%的患者,其中70%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引起,与伴有<100μm的薄纤维帽的易损斑块有关,如何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自2001年美国率先将光学干涉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应用于临床[1],到目前为止,美国、日本、德国、荷兰、中国等国家已经开展了此项技术。OCT是目前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生物医学光学影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速动态成像,比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能更精确测量冠脉内膜和纤维帽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诊断与治疗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对来自15例患者的共16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狭窄程度(最小管腔直径/参照管腔直径)介于40%和70%之间的病变(即临界病变)行冠状动脉内OCT检查,评价病变狭窄程度、脂质核心大小、纤维帽的厚度、是否存在斑块破裂、是否伴有血栓形成以及斑块钙化程度。根据检查结果对伴随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的易损斑块进行介入治疗。支架置入术后重复OCT检查,判断支架是否充分覆盖病变、与血管壁贴合情况,是否有斑块组织通过支架网眼突入管腔,以及局部是否存在微小夹层。结果入选的16处病变中的14处成功行OCT检查并获取满意图像。检查结果显示14处病变中有10处病变狭窄程度超过50%,并且脂质核心较大、纤维帽厚度小于65μm,判定以上10处病变为易损斑块,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其中2处伴有斑块破裂、局部形成夹层的病变行球囊预扩张后也行OCT检查,可见明显内膜撕裂、夹层形成。10处病变支架置入术后复查OCT显示支架均充分覆盖病变,其中2处支架与血管壁贴合不良,3处发生斑块组织明显突入管腔,有2处支架部分节段释放不充分。其余4处病变脂质核心较小,纤维帽厚度大于65μm,无斑块破裂表现,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论冠状动脉内OCT是一种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的有效手段,对诊断易损斑块、制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以及评价支架置入术后即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清睾酮水平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冠脉斑块特征、支架置入情况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 选择经冠脉造影(CAG)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并准备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科住院的老年男性患者63例, 其中低睾酮组30例, 对照组33例, 两组患者均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 明确冠脉病变特点, 并指导支架置入。同时分析血清睾酮水平与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冠脉病变程度、斑块特点、支架置入情况及MACE的相关性。对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 明确患者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率及支架最小管腔直径变化。结果低睾酮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 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升高(t=7.808、-5.871、6.611, 均P<0.05)。以睾酮为自变量, 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TC、LDL-C、HbA1c与睾酮呈负相关(β=-0.733、-0.716、-0.581, 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 低睾酮组患者血管2支以上病变多见(χ2=8.66, P<0...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研究2型糖尿病对冠心病冠脉病变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根据是否伴发糖尿病分为:正常血糖组(98例)和伴发2型糖尿病组(T2DM组,102例)。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及OCT,评价冠脉病变的程度,斑块的性质及测量斑块纤维帽的厚度以明确斑块的稳定性。结果:与正常血糖组比较,T2DM组多支病变(48.98%比78.43%)、重度狭窄病变(20.57%比40.21%)、脂质斑块(25.00%比39.84%)及纤维帽厚度<65μm(25.93%比45.24%)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多(P<0.05或<0.01)。结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伴发2型糖尿病时其病变冠脉更严重,多支病变和不稳定斑块的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