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探讨左心房内径、LVEF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未合并心房颤动(AF)或心房扑动(AFL)的老年CHF患者149例,依据有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62例和对照组87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CH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组尿酸、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室间隔厚度明显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校正相关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房内径是无AF/AFL的老年CH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24,95%CI:1.120~1.338,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左心房内径预测无AF/AFL的老年CH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为0.772(95%CI:0.697~0.848,P=0.000);约登指数发现,左心房内径预测无AF/AFL的老年CH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佳临界值为35.5 mm,敏感性为0.823,特异性为0.621。结论左心房内径增大是未合并AF/AFL的老年CH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423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高血压病合并AF(n=233),不合并AF(n=190)两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发生AF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单变量分析显示,与非AF组相比,AF组的年龄较大(P<0.001)、体重指数偏高(P=0.019),心脏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偏大(P<0.001),左室射血分数(P=0.005)较低。肌酐(P<0.001)和尿酸水平(P=0.013)偏高,但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01)较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08,95%CI:1.04~1.13,)、左心房内径(OR=1.51,95%CI:1.38~1.6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OR=0.52,95%CI:0.36~0.78)与高血压病患者发生AF存在显著的关联关系。结论:年龄及左心房内径越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低的高血压病患者发生AF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1年内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出现新发心房颤动(房颤)与保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对比情况.方法 接受CRT治疗CHF患者5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房颤病史,于术前和术后6、12个月进行程控随访及临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1年随访结束时,54例患者中有12例(22.2%)出现新发房颤,其余42例保持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组术后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新发房颤组术后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也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左心房内径及二尖瓣反流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左心房内径在窦性心律组较新发房颤组有明显缩小的趋势(P=0.057).亚组分析,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心功能、LVEF较术前改善(P<0.05),而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各指标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CRT术后新发房颤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显示为术前二尖瓣反流程度(P=0.046,OR=3.729)和新发房颤发生前的心房起搏比例(P=0.010,OR=1.050).结论 CRT术后新发房颤与二尖瓣反流程度加重和心房起搏比例增高明显相关.新发阵发性房颤一般不影响CRT疗效,新发持续性房颤CRT术后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新发心房颤动(AF)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CABG治疗且伴有OSAHS患者90例(观察组),同时采用1:3配对选取行CABG不伴有OSAHS患者27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新发AF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新发AF比例为38.89%,明显升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生化指标及心脏超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和血浆粘度分别为(110.54±21.40)U/L、(12.41±4.50)U/L、(10.82±1.63)m Pa·s、(18.91±3.06)m Pa·s和(2.41±0.32)m Pa·s,均较高(P均0.05)。重度OSAHS患者术后新发AF的比例为76.19%,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OSAHS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SAHS是CABG术后新发AF的危险因素(OR=1.085和3.071,P均0.05)。结论 OSAHS是CABG术后新发AF的危险因素;且OSAHS严重程度越高,其发生AF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二维超声心动图估测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与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北京同仁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入院实施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106例进行前瞻性分析。将患者分为术后心房颤动组和术后未发生心房颤动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术前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估测的LAVI值与术后心心房颤动动发生的相关性。结果:CABG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患者19例,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7.9%。术后心房颤动组的LAVI值显著高于术后未发生心房颤动组[(22.1±4.1)vs.(18.1±5.1)m L/m2,P=0.01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15,95%CI:1.017~1.0323,P=0.026)、高血压病史(OR=1.053,95%CI:1.019~1.087,P=0.009)、既往心房颤动病史(OR=2.273,95%CI:1.207~3.340,P=0.010)、LAV值(OR=1.784,95%CI:1.181~2.487,P=0.003)是CABG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BG术前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估测的LAVI值是冠心病患者CABG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预测CABG术后心房颤动发生并进行危险分层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行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心房颤动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射频消融术后随访18个月,154例患者中共有63例患者出现复发。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指数、左心房内径、持续性心房颤动、术中电复律和单次心房颤动发作最长时间复发组明显多于未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房内径、单次最长持续时间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1.97、2.80,P0.05)。结论左心房内径和单次心房颤动发作最长时间是心房颤动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CAB)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为ONCAB术后新发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院心脏外科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间357例单纯ONCA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新发房颤而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对两组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参数进行统计分析,从而筛选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ONCAB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为23.8%(8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P=0.0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P=0.03)及术前左心房内径≥38 mm(P<0.001)与ONCAB术后新发房颤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720, P=0.03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OR=11.924, P=0.032)及左心房内径≥38 mm(OR=2.735, P<0.001)是ONCAB术后患者发生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65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及左心房内径增大(≥38 mm)与ONCAB术后新发房颤相关,是潜在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LA)或左心耳(LAA)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非瓣膜性房颤左心房或左心耳附壁血栓形成61例为血栓组(其中男性35例,女性26例)和无附壁血栓形成278例为非血栓组(其中男性189例,女性89例),对两组的既往史、烟酒史、临床生化指标和超声心动图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左心房内径[(47.0±6.8)mm比(39.1±6.7)mm,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53.8±14.8)%比(60.6±9.9)%,P=0.001];服用阿司匹林[23.0%比48.9%,P=0.000],非阵发性房颤[41.0%比22.7%,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OR=1.191,95%CI 1.126~1.261),左心室射血分数(OR=0.969,95%CI 0.941~0.997),服用阿司匹林(OR=0.308,95%CI 0.141~0.674),非阵发性房颤(OR=2.412,95%CI 1.097~5.304)是左心房和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左心房直径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是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服用阿司匹林对预防房颤血栓形成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清CD40配体(CD40L)水平与孤立性心房颤动(AF)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2015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微创外科收治的孤立性AF患者3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孤立性AF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D40L水平与孤立性AF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左心房内径(LAD)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史、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舒张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舒张末厚度(LVPW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空腹血糖及血清肌酐、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尿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LAD大于对照组,血清CD40L和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LVEDD[OR=1.654,95%CI(1.252,2.184)]、血清CD40L水平[OR=1.392,95%CI(1.094,1.772)]、血清hs-CRP水平[OR=1.334,95%CI(1.028,1.731)]是孤立性AF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DD[OR=1.677,95%CI(1.245,2.259)]、血清CD40L水平[OR=5.165,95%CI(2.215,12.046)]、血清hs-CRP水平[OR=1.473,95%CI(1.148,1.889)]是孤立性AF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D40L水平与孤立性AF患者血清hs-CRP水平、LA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0.85,P0.05)。结论血清CD40L水平与孤立性AF独立相关,且其水平变化与血清hs-CRP水平、LAD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院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患者,对其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张压≥90 mm Hg定义为高血压患者,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 399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符合标准入选,其中137例并发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发生率为3.4%。动脉粥样硬化并发心房颤动组较单纯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更大(P0.01)、心率更快(P0.01)、吸烟者更少(P=0.021)、饮酒者更少(P=0.035);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左心室收缩末容量更大(P0.01),左心室舒张末容量更大(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更大(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更大(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更小(P0.01),左心房前后径更大(P0.01),缩短分数更小(P0.01);生化检测血钾浓度更高(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发现年龄(OR=1.033,P=0.001)、左心房前后径(OR=1.183,P=0.000)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左心房前后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D)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6年6月于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CABG的SCAD患者268例,根据是否发生AF分为A组(并发AF,n=53)与B组(未并发AF,n=215)。比较两组临床资料,CABG后AF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体质指数、心肌梗死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率、外周动脉疾病发生率、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使用率、他汀类药物使用率、左心室射血分数、远端吻合口数、术后第1天引流量、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Euro Score评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ICU入住时间、再手术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63,95%CI(1.45,2.91)]、Euro Score评分[OR=1.79,95%CI(1.32,2.17)]、再手术[OR=1.80,95%CI(1.06,3.21)]、IABP[OR=2.21,95%CI(1.20,3.31)]是SCAD患者CABG后AF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Euro Score评分、再手术、IABP是SCAD患者CABG后发生AF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常规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围术期停用他汀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影响。方法 207例CABG前已在服用他汀至少1个月的患者,按围术期是否停用他汀,随机分为他汀组(n=103)与停用他汀组(n=104)。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AF发生情况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在临床资料、围术期参数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停用他汀组AF发生率显著高于他汀组(30.8%vs13.6%),症状性AF发生率、AF持续时间、最快心室率亦均显著高于他汀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停用他汀是CABG后发生AF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95%CI:1.3~6.3,P=0.007)。hs-CRP水平在两组变化趋势相似,停用他汀组术后不同时间hs-CRP均显著高于他汀组(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CABG围术期停用他汀可增加术后AF发生率,这可能与炎症反应反弹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CABG)术后早期心房颤动 (AF)的易患危险因素 ,回顾分析 81例单纯CABG病人的年龄、合并症、左房和左室大小、术前心功能、手术方式、血管桥数目及术后并发症等因素与术后AF发生的关系 ,并总结药物及电复律转复AF的效果。结果 :术后早期AF发生率为 2 3.5 % ,AF病人术后ICU监护时间延长 ;单因素分析表明高龄 (≥ 6 5岁 )、移植血管桥数目及术后并发症与AF发生密切相关 (P =0 .0 1,0 .0 0 2 ,0 .0 0 1)。Logistic回归表明术后并发症是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 .0 0 9,B =1.73,OR值为 5 .6 5 )AF总转复率为 81.3% ,电转复 2例 ,药物转复 11例 (78.6 % )。结论 :增龄、移植血管桥数目增多及出现术后并发症是CABG术后早期AF的易患危险因素 ,药物及电复律能有效转复术后AF。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影响老年缺血性心肌病(ICM)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83例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随访患者出院后1年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事件组97例和非事件组186例,回顾性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事件组年龄、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高于非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事件组白蛋白、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低于非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是影响老年ICM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56,95%CI:1.089~1.228,P=0.000;OR=1.121,95%CI:1.045~1.240,P=0.002;OR=1.342,95%CI:1.204~1.496,P=0.000)。左心房内径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9(95%CI:0.673~0.780,P=0.000)、0.758(95%CI:0.704~0.807,P=0.000)。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选取左心房内径界点,所有患者分为左心房内径>40 mm组和左心房内径≤40 mm两组,采用Kaplan-Meier统计学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左房内径>40 mm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左房内径≤40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88,P=0.000)。结论年龄、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径是影响老年ICM患者1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心房内径>40 mm能较好地预测老年ICM患者1年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行CABG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住院期间(1~3周内)有无AF发生将其分为AF组与非AF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CABG术后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03例于CABG术后发生AF,其发生率为33.01%。单因素分析显示AF组高龄(≥70岁)、术后早期停用β受体阻滞剂、高血压、左房内径增大(≥40mm)、AF病史、术前P波时限≥120ms以及血管桥数目≥3支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AF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70岁)、术后早期停用β受体阻滞剂、高血压、左房内径增大(≥40mm)以及AF病史与CABG术后AF有高度相关性。结论CABG术后AF的发生率为33.01%。高龄、术后早期停用β受体阻滞剂、高血压、左房内径增大和AF病史是CABG术后A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前情况对换瓣术后发生慢性心功能不全的预测因子。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8年1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并接受瓣膜置换术的3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后6个月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将诊断为慢性心功能不全的41例患者纳入心力衰竭组,而其他302例无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特征比较,病程、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胸比、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房血栓、肺动脉高压和左心房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10年、并发冠心病、LVEF≤50%、NYHA心功能Ⅲ~Ⅳ级、肺动脉高压和左心房内径≥60 mm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换瓣术后发生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换瓣术后发生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较多,术前的预测因素包括病程、并发冠心病、LVEF、NYHA心功能分级、肺动脉高压和左心房内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血清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2(soluble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 2,sST2)、爱帕琳肽(apelin)、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左心房内径及炎症因子间的关系。方法 2015年2月到2018年2月,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门诊、住院患者70例[AF组40例、器质性心脏病非AF组(NAF组)30例]及健康查体者30名(健康对照组)。检测3组血清sST-2、apelin、NT-proBN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浓度,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房内径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F组、NAF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4.22±2.09)mm、(37.59±3.19)mm和(34.59±1.48)mm,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组血清sST-2、NT-proBNP、CRP浓度高于NAF组与健康对照组,apelin低于NAF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组上述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F组中,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左心房内径与血清s ST-2、NT-ProBNP、CRP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血清apelin浓度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AF左心房内径有关的因素有sST-2、NT-proBNP、CRP、apelin、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酸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ST-2(OR=3.770)、NT-ProBNP(OR=3.624)、CRP(OR=1.879)、apelin(OR=2.034)为影响AF左心房内径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AF患者伴随有左心房内径的扩大与血清sST-2、apelin、NT-proBNP、CRP的分泌异常,上述指标存在相关性。sST-2、apelin、NT-ProBNP、CRP为影响AF患者左心房内径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停跳冠状动脉移植术(OPCABG)后,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术后发生的心房颤动(AF)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大兴区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128例OPCABG患者,观察围术期的相关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发生AF,分为AF组42例和非AF组8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动脉氧分压、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70%)等因素与OPCABG术后AF发生的相关性。结果:OPCABG术后AF发生率为32.8%,多发生于术后1~3d。两组间比较显示:AF组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内径、动脉氧分压、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70%)与非A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左心房内径、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70%)是OPCABG术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结论:OPCABG术后AF的发生与年龄、左心房内径、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70%)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 414例择期行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胸片检查以及呼吸道分泌物培养阳性结果,确诊术后肺部细菌性感染。对患者肺部感染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2例(2.97%)患者确诊为术后肺部感染。相较于无肺部感染组,肺部感染患者年龄较大,吸烟、心脑血管病史比例高,左心室舒张末直径较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比例高,术中应用体外循环比例高,悬浮红细胞输注量较大,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二次气管插管、二次开胸探查的比例高,且呼吸机应用时间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长(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KI(OR=16.239,95%CI:7.551~34.924)、呼吸机应用时间48 h(OR=7.457,95%CI:3.44~16.161)、术前长期吸烟(OR=2.20,95%CI:1.018~4.825)、LVEF40%(OR=3.524,95%CI:1.203~10.325)为CABG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BG后肺部感染与围手术期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术后AKI发生、呼吸机应用时间48 h、术前长期吸烟及LVEF低下是CABG后肺部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积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预防,以期进一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延长机械通气(PMV)时间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近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行单纯CABG术的4022例患者,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PMV时间的术前、术中、术后的危险因素及PMV与住院期间并发症及其他事件的关系。结果患者术后平均辅助通气(MV)时间19.12 h,中位数为13 h。年龄(OR=1.04,P<0.001)、BMI(OR=0.96,P<0.001)、高血压(OR=1.30,P<0.001)、心绞痛(OR=1.18,P=0.01)、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OR=1.20,P=0.002)、病变冠状动脉数量(OR=1.19,P=0.03)、血制品使用(OR=1.97,P<0.001)、术后多巴胺和(或)多巴酚丁胺(OR=1.31,P<0.001)、术后肾上腺素(OR=2.06,P<0.001)、术后去甲肾上腺素(OR=1.67,P<0.001)的使用为CABG术后PMV的独立危险因素。PMV与患者院内并发症(OR=2.10,95%CI:1.75~2.51)、术后主要事件(OR=6.70,95%CI:3.80~11.80)及次要事件(OR=1.28,95%CI:1.02~1.61)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高龄、低BMI、高血压、心绞痛发作、心功能低下、病变冠状动脉数量多、血制品及血管活性药物大量使用是CABG术后PMV危险因素。掌握其危险因素,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