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并发A型夹层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自2013年11月至2018年3月,南京鼓楼医院外科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并发的A型夹层患者14例,其中男13例、女1例,年龄24~66(52±3)岁,合并高血压13例,糖尿病2例,马方综合征1例。所有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施行手术,近心端13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1例行Bentall术。共实施全弓置换加象鼻手术13例,弓部开窗支架植入术1例。结果全组无死亡,1例术后右上肢单瘫,1例术后血行感染,1例出现右侧偏瘫及肾功能不全行肾脏替代治疗。随访6~45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1个月因原介入支架远端胸降主动脉发生新的夹层再次行TEVAR,其余患者CT血管造影检查未见吻合口造影剂渗漏及人工血管扭曲。结论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并发A型夹层及时给予外科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下肢切开减压和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效果。方法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9例。本组患者主动脉手术后明确诊断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即行下肢皮肤切开减压,对切开的创面进行封闭式负压引流,并辅以药物或肾替代治疗。结果死亡2例,病死率22.2%,存活的7例病人中,5例患者待肌肉肿胀消退后缝合切口,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下肢皮肤切开减压并使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6年12月,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22例,均完成了杂交手术。术后即刻行升主动脉造影,术后1个月个随访CT资料,观察支架和人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所有病人均成功完成杂交手术,并植入覆膜支架。术中血管造影证实支架植入定位准确,无明显内漏和移位。主动脉夹层真腔血流恢复正常,围手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2例,随访时间3个月,所有病人均生存,并恢复正常生活。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主动脉增强CT显示,支架无移位和内漏,支架内及人工血管旁路血流通畅。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采用杂交手术,安全、有效,能明显减轻病人的创伤和痛苦,该方法扩大了介入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适应证,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和未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两组病人的预后,分析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的高危因素。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5月Stanford A型夹层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75例为病例组,按照年龄和体重1:1匹配75例肾功能正常病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的高危因素,比较两组预后。结果急性肾功能损伤组较未发生组早期并发症率增加1.9倍,肺部感染率增加1.7倍。随访3年,随访率97.0%,平均随访28个月。急性肾功能损伤组病人术后1个月、12个月、24个月及36个月免于远期并发症生存率明显低于未发生组(94.2%、91.2%、80.5%和26.4%比100%、98.6%、91.5%和77.8%,Log-rank P0.01)。围术期大剂量血管活性药(OR=3.455,95%CI:1.163~10.265)和静力型肾血管受损(OR=8.726,95%CI:2.149~35.426)是导致Stanford A型夹层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的高危因素。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风险大,围术期大剂量血管活性药和静力型肾血管受损是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损伤的独立高危因素,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病人预后相对较差,积极预防胜过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分段释放技术联合"潜望镜"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远端破口处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2020年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胸主动脉远端假腔扩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主动脉CTA影像资料显示内脏区主动脉存在夹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04例,男88例,女16例,年龄≥18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两组:感染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自制"血管分流栓"在杂交手术治疗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和方法。方法对40例急性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采用杂交手术,采用自制"血管分流栓"保持颈动脉血流重建颈部血管。结果均手术成功,术后无脑部急性缺血及左上肢缺血症状;破口封闭良好,无内漏,旁路血管通畅;2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3 d发生A型夹层;一过性精神症状6例;左侧血胸1例;随访38例,失访2例,1例于出院后1周死亡。术后1个月、1年复查,无脑缺血及左上肢缺血症状;主动脉CTA均示支架无移位和内漏,移植的人工血管通畅。结论杂交手术治疗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自制"血管分流栓"能保持颈动脉血流通畅,有效减少脑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联合体内激光原位开窗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柳州市工人医院血管外科对7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应用体内激光原位开窗技术进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术中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窗4例,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开窗2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窗1例。急性期手术5例,慢性期手术2例。结果 7例病人植入锥形大动脉支架13枚、Fluency plus直管型覆膜支架18枚。术中因升主动脉破裂死亡1例(14.3%),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所有病人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结果均显示夹层破口隔绝良好,无内漏,开窗血管通畅。结论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联合体内激光原位开窗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且创伤小、恢复快、术中成功率高、内漏发生率低,近期效果良好,中、远期疗效尚需随访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总结腔内隔绝术治疗少见大动脉疾病的疗效。8例少见大动脉疾病,均采用腔内隔绝术进行治疗,报告其术前,手术及术后的情况。8例大动脉疾病患者(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转流后), 主动脉弓部真性动脉瘤3例,肾水平腹主动脉瘤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2例术后因并发症死亡,余患者全部存活,随访生活质量良好。腔内隔绝术治疗大动脉疾病具有创伤小,疗效可靠的优点,其远期效果尚有待近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供深低温停循环下升主动脉全弓置换联合降主动脉远端支架"象鼻"植术的护理配合程序和护理经验。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8例,均成功实施深低温停循环下升主动脉全弓置换联合降主动脉远端支架象鼻手术,对其手术的护理配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组3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出院后随访2~27个月,患者生存良好。结论加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配合有利于减少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1.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远期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远期并发症,评价这一疗法的远期效果并对腔内移植物的设计提出改进意见。方法:对一组146例Stanford B型夹层行腔内隔绝术后,经随访3至8年,统计其术后24个月以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该组远期并发症包括支架型移植物远端处夹层隔膜破裂5例;肾下腹主动脉段假腔增大2例;再发Stanford A型夹层3例;移植物破损2例。结论:虽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远期效果总体比较满意.但腔内移植物的设计仍有改进的必要,特别是针对移植物远端隔膜破裂和远期移植物破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运用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于2016年12月收治的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患者在全麻下行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治疗后夹层破口完全消失。手术历时约30 min,出血约5 mL,无夹层逆撕、内漏等并发症发生,且无脑梗塞、心肌梗塞、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特殊不适,于术后3 d顺利出院。术后2年随访见患者假腔血肿完全吸收,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通过术前精准评估,对血管条件良好及破口位置适当的升主动脉夹层可行覆膜支架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腔内方法治疗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升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或联合弓部分支重建术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全部成功施行手术,4例行升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2例先行颈-颈动脉人工血管转流后再行升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术后并发急性脑梗塞1例,急性心功能衰竭1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1例因夹层破裂出血术后1 d死亡,其余患者均安全出院。随访时间3~48个月,随访期间2例出现I型内漏,均未再接受手术继续随访。结论:对于一些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高危患者,腔内治疗A型夹层以其微创的优势,可作为传统手术的替代方法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后病人发生急性呼吸功能不全(ARD)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2月至2010年10月在深低温(鼻温降至18℃)停循环下行主动脉替换术的A型主动脉夹层病例252例,其中男193例,女59例;平均年龄(47±11)岁.术前诊断急性A型夹层1...  相似文献   

15.
1例合并便血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CTA发现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接受了1 min停循环的孙氏手术,术后管理困难,最终治愈出院,随访2年,复查满意。合并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情进展迅速,条件允许时,尽快开始手术,术中可以采用1 min停循环技术,术后管理难度极大,需要...  相似文献   

16.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治疗:附15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6年问收治的158例急、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资料.急诊手术19例,限期手术139例.术后定期复诊,动态观察主动脉的变化.结果 支架释放后即刻造影显示第一破口封堵率为92.4%.22例并发胸腔积血的患者,9例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3例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5例并发下肢动脉缺血患者,3例慢性夹层动脉瘤瘤腔巨大患者均于术后达到临床治愈标准.19例非左侧椎动脉优势患者术中直接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后均未出现窃血综合征.住院期间无死亡.141例获得3~48个月的随访,2例存在持续内漏,1例因支架移位再次手术并获得成功,1例并发脑梗死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进行血管腔内治疗后近期、中期内观察疗效确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腔内修复术治疗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通过股动脉入路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21例内膜撕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和近端降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进行血管腔内治疗,根据椎动脉造影确定是否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结果全组21例中,急性夹层13例,慢性夹层8例,均接受了血管腔内带膜支架修复术,手术成功率100%。17例同时封闭了左锁骨下动脉,其中4例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4例发生内漏,1例术后发生脑梗死。平均随访22.3个月(6~65个月),所有病例均存活。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12例,部分血栓形成9例。结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内膜撕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和近端降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有效和安全的,具有微创、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2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技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7年2月完成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21例,其中男86例,女37例;年龄29~72岁,平均(53.7±13,8)岁。Stanford B型114例、Stanford A型4例,外伤致胸降主动脉破裂3例。4例因主动脉破裂行急诊手术。结果 全组无死亡。未出现脊髓损伤、支架移位、锁骨下动脉窃血等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包括中度以上发热35例,Ⅳ型内漏11例,Ⅰ型内漏1例,肾功能衰竭1例,均经治缓解。术后平均住院(4.0±1.3)d。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一种治疗Stanford B型和部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基层医院救治策略及围术期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遂宁市中心医院2010年2月至2013年9月16例采用三分支主动脉支撑型覆膜支架重建弓部手术治疗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例,马凡综合征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15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 16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本组体外循环时间(202.2±50.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4.6±16.9)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11.5±7.4)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40.6±6.8)min,术后胸腔及心包积液引流量(700.6±368.6)ml,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3~26 d。住院期间死亡1例,于术后28 d突发远端夹层破裂死亡。术后发生慢性心脏压塞导致胸骨哆开1例,10例出现一过性精神障碍,5例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4例出现急性呼吸功能不全,3例出现急性肝功能不全。术后随访15例,门诊及电话随访6~49个月;2例于术后1年随访中因其他慢性疾病死亡;其余13例均存活。结论基层医院采用三分支主动脉支撑型覆膜支架重建弓部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简化了手术方式,针对围术期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后转为Stanford A型的原因、处理和预防。方法:2000年8月至2006年10月完成4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其中10例术后转变为Stanford A型,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43±11)岁;合并高血压者7例,另3例为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回顾分析发生的原因、治疗经过和结果。结果:支架型人工血管(简称支架)近端均锚定于主动脉弓部。A型夹层发生时间为:术中支架释放后2例,术后2 h 1例,1周2例,1个月3例,6个月1例,29个月1例。新发破口位置:7例位于支架近端的主动脉弓部,1例在支架近端裸支架头端与无名动脉开口接触部位,1例位于裸支架覆盖区域内,1例猝死未能行影像学检查。保守治疗3例,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7例。死亡3例,另7例随访3~42个月,CT血管造影显示胸腔段假腔完全血栓形成。结论:动脉壁薄弱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后转为Stanford A型的重要因素和基础,支架和腔内操作是致损伤的潜在因素。中转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是有效处理方法。注重病例选择和规范腔内操作有助于降低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