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时依性混杂控制方法的应用情况。方法 系统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和Embase,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纳入发表于2020年6月15日以前且涉及具有中介作用的时依性混杂问题的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对其基本特征、药物暴露和结局、时依性混杂及其控制方法等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298篇文献。涉及时依性混杂的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在近年来明显增长,HIV/AIDS研究领域对该问题关注最多,占全部纳入研究的35.6%(106/298),且其中92个研究涉及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最常见的研究结局为死亡,而最常关注的时依性混杂因素为实验室检查指标(179,60.1%)、合并症(136,45.6%)和合并用药(108,36.2%)。边际结构模型(MSM)和逆治疗概率加权(IPTW)是最常用的控制时依性混杂的分析方法(244,81.9%)。与合理控制时依性混杂的分析相比,传统方法调整基线混杂引起偏倚的中位数为18.2%(IQR:7.4%~40.8%)。此外,分别有28.9%和64.8%的研究对因果推断的阳性假设和无未观测混杂假设进行了检验或讨论。结论 目前大多数慢性病药物治疗领域对时依性混杂关注仍然不足。实验室检查、合并症、合并用药等在常规医疗中容易获得的指标是最普遍考虑的时依性混杂。在控制方法上,MSM和IPTW等相对较简单、结果易理解的方法最常用。  相似文献   

2.
在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经常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多次随访,其产生的多个观测值之间相互关联,常导致时依性混杂,这种情况下的数据一般不满足传统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的应用条件。序列条件平均模型(SCMM)是一种可以处理时依性混杂的新方法。本文主要对SCMM的基本原理、步骤及特点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3.
目前,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在控制时依性混杂等方面存在局限,本研究详细介绍了一种可调整时依性混杂的分析方法——parametric g-formula,并举例说明了实施的具体步骤,为研究者处理长期观察性数据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处理时依性混杂的G方法,并对不同G方法进行探讨和比较。 方法  通过4个情境的模拟试验验证不同G方法在不同情境下对时依性混杂的处理效果,并应用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的数据集进行实例分析。 结果  模拟试验和实例分析结果均显示G方法能有效处理时依性混杂。模拟试验显示3种方法效果类似,G-computation易受G-null paradox的影响。随着时依性混杂因素数量增加,相比于G-computation和G-estimation,逆概率加权法(inverse probability of treatment weighting, IPTW)的效果波动较大。 结论  不同G方法都能适当地处理时依性混杂,降低统计分析过程中的偏倚大小。  相似文献   

5.
预测模型中考虑时依性变量可改善模型的总体表现,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界标模型、联合模型等基于传统回归策略在处理时依性变量个数和适用情境等方面存在局限,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算法有望对其灵活处理。本文针对传统模型、机器学习算法,总结各自纳入时依性变量的建模思路,梳理各方法的适用场景,概括现有方法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预测建模处理时依性变量提供方法学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在观察性研究中,暴露或处理因素常常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分析其对结局的效应时,常会受到时依性混杂因素的影响。时依性混杂因素是指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因素:(1)随时间变化;(2)是结局的影响因素;(3)会影响到随后的暴露/处理,同时又会受到前次暴露/处理的影响[1-2]。可见,时依性混杂因素既可以看作暴露/处理与结局的混杂因素,也可以当成暴露/处理与结局之间的一个中间变量。在估计暴  相似文献   

7.
李桂香  王剑英  李桂琴 《职业与健康》2005,21(12):1884-1886
目的 分析心理干预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病人重组干扰素-α 2b(rIFN-α 2b)疗效的影响.方法 CHB病人6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除用rIFN-α 2b治疗外加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单用rIFN-α 2b治疗.rIFN-α 2b治疗前、结束时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进行心理测试,并相互比较.结果 抗病毒前两组病人均存在严重的心身症状,差异无显著性(P>0.05);抗病毒结束时观察组阳性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末观察组完全应答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HB病人抗病毒前心理负担大,存在负性情绪;心理干预能减轻心理负担,且能提高干扰素-α治疗的远期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我国消除乙型肝炎(乙肝)将会承受巨量的公共卫生资源,基于社区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策略的经济学问题凸显,本研究对该策略的成本效果和可支付性做出评价。方法 以WHO有关规划和我国重大传染病社区综合防治方案为策略依据,按照我国CHB防治指南确定抗病毒药物治疗和监测内容,遵循成本效果分析理论和方法构建决策分析马尔科夫模型,参数主要采用全国调查或Meta分析结果,利用TreeAge Pro 2015软件实现模型构建和运行。以我国20~59岁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社会和支付者角度计算成本,效果用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策略间比较采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或成本效果比(CER)。通过敏感性分析明确模型中各参数的不确定性,绘制成本效果可支付曲线评价策略的可支付性。结果 我国20~59岁社区人群CHB抗病毒治疗策略的ICER为37 598.6元/QALYs,低年龄组人群ICER较小,即每多获得一个QALYs需要增加投入但具有成本效果价值,抗病毒治疗应优先在低年龄人群中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ICER为-64 000.0元/QALYs,即该策略每多获得一个QALYs可节省成本,最具成本效果价值。人群CHB抗病毒治疗与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对比,CER变动在731.8元和1 813.3元/QALYs之间,各年龄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的CER均低于抗病毒治疗策略,表明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经济学价值高于抗病毒治疗策略。恩替卡韦成本降低可提高抗病毒治疗策略的成本效果价值,当成本降至一半时,抗病毒治疗成为节省费用的策略。概率敏感性分析表明,抗病毒治疗策略的经济学评价结果可靠,该策略的成本效果价值受公众支付意愿的影响不能忽视。可支付分析发现,按照10万人计算,总预算小于0.3亿元,抗病毒治疗策略无法实现;总预算增加到1.27亿元时,该策略实现的概率为42.6%;只有当总预算达到2.69亿元,该策略才可以完全实现。结论 我国20~59岁社区人群CHB抗病毒治疗策略虽然符合成本效果价值,但作为公共卫生措施将耗资较多。对该人群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再实施CHB抗病毒治疗,成本效果价值更高,印证了消除乙肝目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尚不满意,因此治疗性疫苗的研制为CHB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治疗性疫苗包括蛋白疫苗和DNA疫苗,这两种疫苗能在部分人或实验动物体内激发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从而取得抗病毒效果。本文就CHB治疗性疫苗的应用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尚不满意,因此治疗性疫苗的研制为CHB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治疗性疫苗包括蛋白疫苗和DNA疫苗,这两种疫苗在部分人或实验动物体内激发特异性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从而取得抗病毒效果。本文就CHB治疗性疫苗的应用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临床医学工程》2019,(6):817-818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肝(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CHB合并NAFL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抗病毒治疗及护肝、降转氨酶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NAFLD危险因素的个体化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血压、血脂、肝功能以及肝纤维化,评估病毒学应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糖、血压以及血脂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ATL水平以及Apr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HBV-DNA转阴率为100.00%,对照组的HBV-DNA转阴率96.6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CHB合并NAFLD患者采取抗病毒治疗,同时针对不同个体的实际情况积极干预NAFLD的危险因素,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抗病毒方案调整情况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5年8月接受PEG-IFN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98例,分别依据抗病毒方案调整情况及时间、干扰素治疗时间等进行分组,了解各种治疗方案调整的人数、原因,并比较各组基线情况及累计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98例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使用时间为平均12个月,随访时间为平均24个月,累积HBeAg血清转换率达到51%;在12个月内单用干扰素,改用或者联用NAs的患者分别有56例、15例及27例,其中3例为干扰素副作用而调整,改用和联用核苷(酸)类似物(NAs)的种类多样;无论按照是否改用或联用NAs分组、干扰素使用时间长短分组、更改为NAs时间分组或开始联合治疗时间分组,各种分组的基线指标(ALT、HBeAg和HBV DNA等)均无统计学差异,经生存曲线分析后发现,各种分组患者治疗随访期间累计HBeA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G-IFN治疗HBeAg阳性CHB的各抗病毒调整方案存在且随意性较大,各种调整方案的血清学转换率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3.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的关键,干扰素、拉米夫定是目前国内外公认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但耗费较大,疗程长,耐药变异率高,疗效仍不尽人意,停药后易复发,以及干扰素的毒副作用较大等,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近年来,我们应用博尔泰力治疗CHB 46例,获得了一定疗效。 一、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均系我院1999年6月至2001年10月间的门诊及住院治疗的CHB患者,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修订的诊断标准。博尔泰力组(Marine injection,M组)46例,男34例,女12例,年龄14-58岁,病程平均2.9年,其中CHB轻度9例,中度37例。以α—干扰素(IF-……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2年8月在本院肝病科住院,经治疗病情好转后予以出院,但出院后需进一步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用药宣教,干预组在对照的基础上进行全程、个体化、专业的护理干预,1年后测定两组患者的肝功能、HBV水平,并调查患者对医学常识的掌握水平、抑郁、睡眠、遵医行为、治疗信心等情况。结果抗病毒治疗1年后,护理干预组的医学常识缺失率、抑郁发生率、失眠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均P〈0.05),而遵医行为和治疗信心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均P〈0.05);护理干预组的ALT、AST、HBV-DN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HBsAg、T-biL水平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全程、个体化及专业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CHB患者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由于cccDNA的持续存在, HBV感染难以实现完全治愈。目前抗病毒治疗的理想终点是实现CHB功能性治愈。现有的抗病毒策略包括核苷类似物和聚乙二醇IFN-α在功能性治愈方面的疗效有限。为进一步提高功能性治愈率, 靶向HBV生命周期的新型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和改善宿主免疫应答的免疫调节剂正在开发中。本文总结了CHB现有治疗策略以及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核苷(酸)类似物(NAs)已广泛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而CHB需长期抗病毒治疗,病毒的不完全控制及出现耐药导致肝脏疾病进展和多重耐药越来越受到重视。NAs治疗期间监测耐药发生并根据耐药情况调整抗病毒治疗对CHB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此文从NAs耐药发生机制、相关的耐药突变、降低耐药风险及耐药后的挽救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病例随访研究或队列研究中,当暴露因素和混杂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时,用传统的方法估计暴露组的总的相对危险度是无意义的。由于肿瘤学、放射学等随访资料常服从 Poisson 分布,因而可用 Poisson 回归模型拟合并检验混杂因素与交互作用是否存在。当交互作用不存在时,可通过模型参数估计总的相对危险度。本文通过对肺癌不同病程分期资料和不同的随访时间分层进行Poisson 回归模型拟合,其结果表明这种估计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刘仁志  夏璀  邬艳波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2):1890-1891
目的 HBsAg定量预测法观察拉米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近期疗效。方法根据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将48例CHB患者分为三个治疗组,分别为HBsAg〈100、100~200及〉200ng/L,每组各16例,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照组10例CHB患者给予常规保肝对症治疗,不采取拉米夫定治疗。治疗4周时观察两组的e抗原血清转换率及HBV DNA阴转率。结果三个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A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 HBsAg初始水平及近期疗效是预测e抗原血清转换率的两项较好指标,对于拉米夫定的临床用药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电话随访系统在门诊重症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治疗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119例采用抗病毒治疗的重症慢性丙肝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宣教组(60例)和电话随访组(59例)。在每周固定门诊治疗时间,两组患者均进行较短暂的传染性疾病常规健康宣教;此外,还针对电话随访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系统管理,建立患者电子档案及随访记录库,由门诊护士按该院随访流程和预定的内容进行随访。比较两种护理方法在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的应用效果。结果与常规宣教组相比,电话随访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期间的焦虑恐惧感降低(χ2=25.428,P﹤0.001),对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χ2=34.185,P﹤0.001)和饮食方面注意事项的了解程度(χ2=48.885,P﹤0.001)提高,遵医嘱用药(χ2=39.581,P﹤0.001)均提高。结论电话随访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指导门诊重症慢性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的自我家庭护理,拓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由于肝组织病理检查的有创性,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无创诊断指标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临床医生们希望能通过无创检测指标及其联合能准确推测CHB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用以指导临床的抗病毒治疗.此文主要对CHB患者临床、生化指标、影像学等非创伤性指标及其组合模型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