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3年来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特点和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北京宣武医院1993—2005年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按照不同年龄、不同时期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1)中青年组和老年组不同危险因素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青年组吸烟、高甘油三酯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P〈0.001)。老年组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01和P〈0.05)。(2)2000—2005年与1993—1999年比较,中青年心肌梗死患者中,糖尿病所占比例分别为15.6%和7.9%,明显升高(P〈0.05)。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中,高血压的比例分别为56.3%和44.2%,糖尿病分别为24.1%和10.5%,均明显升高(P〈0.01和P〈0.001);吸烟分别为42.8%和35.4%,有所下降(P〈O.05)。(3)中青年组中多重危险因素患者所占比例较老年组明显为高(P〈0.01)。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必须加强对血压、血糖的监测和控制,中青年心肌梗死患者更应该强调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正该文描述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中国AMI注册登记(Chin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CAMI)研究的数据,选取从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107家医院连续入选的AMI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选患者从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降低其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防控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循环内科收治的2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发生医院感染46例,51例次,感染发生率15.92%,例次感染率17.6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2.94%,其他依次为泌尿道(17.65%)、胃肠道(13.73%)等;检出的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占51.43%,G+球菌占34.29%,真菌占11.43%;高龄、心功能不全(Ⅲ~Ⅳ级)、住院时间长、合并其他疾病、侵人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多壁心肌梗死等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危险因素多。加强基础疾病治疗、纠正心力衰竭、对高龄患者密切监测、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等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描述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中国AMI注册登记(CAMI)研究的数据,选取从2013-01-01至2014-03-31期间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107家医院连续入选的AMI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选患者从发病至医院就诊的时间在7天之内。危险因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可纠正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包括缺乏运动、喜食肥腻食物;不可纠正危险因素包括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结果:该研究共收集17 773例AMI患者,在数据资料填写完整并纳入分析的15 998例(90%)患者中,71.1%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4.0%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1.8±15.0)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4.6±12.2)kg/m2。在可纠正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吸烟(54.4%)、超重/肥胖(53.9%)和高血压(51.2%)位居前三,其次为糖尿病(19.5%)和血脂代谢异常(7.7%)。26.6%的AMI患者有≥3个可纠正的危险因素,而8.7%的AMI患者没有任何可纠正的危险因素。3.6%的患者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76.2%的患者经常进食肥腻饮食,79.6%的患者缺乏运动。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年龄较高[(67.4±14.4)岁vs(59.8±14.8)岁],合并高血压(61.8%vs 47.5%)和糖尿病(25.5%vs 17.4%)的患者更多;而男性患者中正在吸烟/有吸烟史(69.2%vs 12.1%)和有血脂代谢异常病史的患者(8.1%vs 6.7%)显著多于女性(P均<0.05)。≤55岁的患者占27.9%,其中男性(88.9%vs 68.2%)、体重指数[(25.2±8.4)kg/m2 vs(24.4±13.3)kg/m2]、血脂代谢异常(10.0%vs 6.8%)、吸烟(70.1%vs 48.3%)、有早发心血管家族史(6.6%vs 2.4%)和肥腻饮食(83.4%vs 73.4%)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年龄>55岁的患者(P均<0.05);而>55岁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55.3%vs 40.7%)和糖尿病(21.1%vs 15.2%)的患者比例高于≤55岁患者(P均<0.05)。结论:超过1/4的中国AMI患者有≥3个可纠正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半数以上AMI患者有吸烟史、超重/肥胖和高血压;近80%的AMI患者有肥腻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关因素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回顾分析我科10年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相关资料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和促发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结合新近发现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总结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早发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青年组(≤40岁)和非青年组(≥50岁)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促发因素的分布及聚集状况,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2组患者危险因素分布存在差异,青年组吸烟及家族史阳性率明显高于非青年组,新的危险因素中,青年组同型半胱氨酸(HCY)明显低于非青年组(P<0.05);青年组危险因素聚集率并不比非青年组高,但其发生AMI前多有明确的促发因素,且促发因素有聚集倾向。结论:青年人早发AMI可能与促发因素聚集有关,多种促发因素同时存在通过心肌缺血叠加效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和非AS患者发生AMI。  相似文献   

7.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病理特征,心电图特征性改变以ST段抬高为主。老年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本研究拟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旨在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脏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心肌梗死导致心源性死亡的常见原因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机械并发症,然而不同阶段的死因构成比不同,且临床诊断和尸检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影响AM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也存在争议,如果能明确影响AM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对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改善AMI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就上述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年龄≤3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年龄≤35岁96例(A组)和200例年龄35岁AMI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其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结果:与年龄35岁AMI患者相比,≤35岁患者在男性、超质量、肥胖、吸烟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较高(96.5%vs.70.0%;75%vs.45.5%;35.4%vs.17.5%;72.9%vs.49.0%;93.8%vs.79.5%,P0.05),而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较低(P0.05)。≤35岁患者中,12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单支病变发生率高;而年龄35岁AMI患者以3支血管病变为主。结论:≤35岁AMI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和肥胖,大部分为ST段抬高型AMI,病变以单支冠状动脉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常见疾病之一 ,不但造成患者的躯体不适甚至死亡 ,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精神刺激。青年和老年AMI患者有不同特点 ,为了探讨 40岁以下的青年人与 6 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AMI时的异同 ,我们对两组人群的危险因素和心理状态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进行适当干预。1 资料与方法1999年 1月~ 2 0 0 2年 5月住院的AMI患者中 ,选择 39例年龄 30~ 40 (34 .9± 4.5 )岁为青年组 ,均为男性 ;随机选择42例同期住院的AMI患者年龄 6 0~ 78(6 9.7± 7.5 )岁为老年组 ,男 2 3例 ,女 19例。两组均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与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 分析1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生活方式因素等以及入院后血糖、血脂、尿酸、纤维蛋白原等生化资料.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压病发病率、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脑梗死患者(P<0.01或P<0.05).结论 高血压与TC、LDL-C水平作为发病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密切程度高于心肌梗死;纤维蛋白原和尿酸异常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中可能有更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1999年2月以来,我院共收治脑梗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院内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诊治的AMI患者,根据是否院内出现消化道出血分为院内消化道出血组和未消化道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化验检查结果,寻找可能影响院内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3 207例,204例(6.4%)AMI患者住院期间消化道出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BMI低、肌酐升高,HGB降低,既往存在消化道溃疡史、消化道出血史及心肺复苏术后史,抗血小板+抗凝+院外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抗凝+我院溶栓治疗、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 aortic ballon pump,IABP)及临时起搏器与院内消化道出血有关,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抗血小板+抗凝+外院溶栓治疗、IABP、消化道出血史及肌酐升高是AMI患者院内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抗血小板+抗凝+外院溶栓治疗、IABP、消化道出血史及肌酐升高是AMI患者院内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危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需要机械通气和/或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治疗的危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收治的需要机械通气和/或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治疗的危重心肌梗死患者115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危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15例患者中,康复出院42例,院内死亡73例,病死率63.48%.多因素分析表明前壁心肌梗死、左室射血分数严重减低(LVEF<35%)、血肌酐升高(Cr>133 μmol/L)、血红蛋白降低(男性<120 g/L,女性<110 g/L)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需要机械通气和/或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治疗的危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高,前壁心梗、泵衰竭、肾功能不全、贫血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行急诊冠脉介入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发生院内感染52例,未感染49例。检查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部位及感染病原菌种类;收集患者的年龄、基础性疾病、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分析其与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性;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PCT,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采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BNP,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2例发生院内感染患者中,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共例37,占71.15%;分离出病原菌19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2株(77.55%),革兰阳性菌44株(22.45%)。单因素分析显示,院内感染的发生与患者住院时间≥15d,心功能等级≥Ⅲ,患有基础疾病、接受侵入操作及血清白蛋白30g/L等有关(P0.05)。检测hs-CRP、PCT、BNP水平,感染组分别为(35.74±6.30)mg/L、(3.69±0.20)μg/L和(127.62±15.07)ng/L,对照组分别为(5.59±0.93)mg/L、(1.82±0.37)μg/L和(71.50±8.2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92,31.84和22.991,均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多见。院内感染的发生与高龄、住院时间长、心功能等级高、有基础疾病、侵入操作及营养不良密切相关,同时患者炎症因子及BNP水平升高,可为该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初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2004-2005年北京及沈阳城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初步估计和分析各危险因素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P)和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方法 采用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连续纳入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共426例,以性别和年龄为匹配因素,为每位患者匹配健康对照1例.结果 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纳入了8个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大量吸烟、糖尿病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豆类摄人较少、心理压力较大、海鱼摄入较少、文化程度较低及6个月内曾经历过负性生活事件.其OR值依次为3.170、2.835、2.243、2.243、2.138、1.740、1.572和1.515;ARP值依次为71.53%、58.33%、54.05%、40.81%、56.85%、41.53%、48.62%和54.00%;PARP值依次为38.79%、10.40%、4.69%、33.72%、36.03%、24.96%、29.56%,14.83%.结论 2004-2005年,对我国北京和沈阳城市居民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危害最大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大量吸烟、心理压力较大、豆类摄入较少、文化程度较低、海鱼摄入较少、6个月内曾经历过负性生活事件、糖尿病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3年在我院住院期间,确诊为AMI的患者61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AMI患者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分为死亡组(62例)和存活组(552例),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患者的基线特征因素和治疗方法与院内死亡的关系。结果:62例死亡患者平均年龄(66.58±12.87)岁,男性39例(62.9%),院内死亡率为10.10%(62/61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AMI院内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OR=3.065,95%CI:1.188~7.915)、女性(OR=2.775,95%CI:1.200~6.419)、心率(OR=2.836,95%CI:1.405~5.722)、血糖(OR=1.943,95%CI:1.186~3.184)、Killip IV级(OR=1.744,95%CI:1.211~2.513)、3支或左主干病变(OR=3.157,95%CI:1.244~8.014),P<0.05~<0.01。结论:高龄、女性、心率增快、入院血糖水平高、KillipIV级、3支或左主干病变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脏破裂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并探讨临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AMI患者1561例,其中发生心脏破裂患者21例为心脏破裂组,随机选取未发生心脏破裂的AMI患者105例为对照组,采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分析AMI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脏破裂组年龄、入院心率、女性、肌钙蛋白、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尿素明显升高(P<0.05,P<0.01),急诊PCI、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86%vs 72.38%,P=0.011;(119.33±19.37)g/L vs (139.29±17.65)g/L,P=0.001;(4.13±0.62)×10^12/L vs (4.60±0.69)×10^12/L,P=0.010;47.62%vs 73.33%,P=0.020;23.81%vs 52.38%,P=0.017]。结论女性、高龄、再灌注时间延迟、入院心率快、高NT-ProBNP、高肌钙蛋白、低血红蛋白、低红细胞计数是AMI患者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早期的再灌注治疗、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是预防AMI后发生心脏破裂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发病特点,以提高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08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45岁以下女性AMI患者29例和45岁以上女性AMI患者189例,并对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病死率和冠状动脉造影情况进行比较。结果45岁以下女性AMI组高胆固醇血症5例(17.2%),其总胆固醇[(5.11±0.15)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4±0.59)mmol/L]水平均明显低于45岁以上女性AMI组。与45岁以上女性AMI组相比,45岁以下女性AMI组有典型胸痛者多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45岁以下女性AMI组非阻塞性病变多见,三支病变少见;27.6%的梗死相关血管表现为正常。结论45岁以下与45岁以上女性AMI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应注意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