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活性维生素D3对高糖环境下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溶酶体通路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将人近端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Con)组、甘露醇组(Man)、高糖组(HG)、高糖+活性维生素D3组(HG+VD)。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小体(LC3II)、自噬底物(P62)、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AMP1)和组织蛋白酶B(CTSB)、维生素D受体(VDR)及转录因子EB(TFEB)蛋白表达。结果与Con组比较,HG组LC3II、LAMP1、CTSB、VDR、TFEB蛋白表达降低,P62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HG组比较,HG+VD组LC3II、LAMP1、CTSB、VDR、TFEB蛋白表达升高,P62表达降低(P0.05)。结论活性维生素D3可改善高糖环境下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溶酶体通路,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FEB相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皮肤、消化道、关节、甲状腺、胰腺、肝脏和肾脏等处的实质细胞与免疫细胞发生相互作用以启动或调控局部的免疫反应。在肾脏疾病中,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其抗原呈递功能参与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具备免疫细胞的潜质,在某些肾脏病理情况下表现出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主动参与小管间质局部的免疫反应、炎症以及间质纤维化过程。本文将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免疫活性的激活、机制和结局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肾损伤分子1(KIM-1)与高糖环境下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自噬的关系,探讨KIM-1参与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K-2分五组:(1)对照组(D-葡萄糖5.6 mmol/L);(2)高渗组(D-葡萄糖5.6 mmol/L+D-甘露醇24.4 mmol/L);(3)高糖组(D-葡萄糖30 mmol/L);(4)高糖+KIM-1siRNA组;(5)高糖+siRNA对照组。分别于培养8h、16h、24h进行测定。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KIM-1、自噬标志蛋白微管相关蛋白l轻链3Ⅱ型(LC3Ⅱ)蛋白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法(real-time PCR)法检测细胞KIM-1、LC3ⅡmRNA的表达。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内自噬体的形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细胞KIM-1、LC3Ⅱ蛋白及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增加(P0.05),细胞内自噬体形成数量呈时间依赖性增多(P0.05)。与高糖组相比,KIM-1 siRNA转染组细胞KIM-1、LC3Ⅱ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5),自噬体形成数量减少(P0.05)。结论:下调KIM-1的表达能显著抑制高糖条件下肾小管上皮细胞LC3Ⅱ的表达和自噬体的形成,提示KIM-1可能通过调控高糖环境下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参与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构建HK2-GFP-LC3稳定细胞系,研究20℃深低温暴露诱导的自噬体数量特征,为明确自噬低温暴露响应和自噬相关药物高通量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构建稳定表达GFP-LC3融合蛋白的HK2-GFP-LC3细胞系,建立HK2-GFP-LC3细胞体外20℃低温暴露自噬分析模型,用荧光显微镜进行自噬体计数,进行低温暴露...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肾小管自噬体数量、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的表达,了解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是否参与了IMN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IMN患者30例,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IMN患者肾组织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体的数量,免疫组化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的表达,分析其与24 h尿蛋白定量、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及肾功能等临床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肾组织相比,IMN组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体数量、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表达显著增加(t=-13.266,P0.001;t=-5.261,P0.001;t=-2.394,P=0.026);在IMN组中,与无纤维化组相比,有纤维化组自噬小体数量、Beclin1和LC3表达均显著增加(t=-6.04,P0.001;t=-2.795,P=0.014;t=-2.761,P=0.004);在IMN患者中,自噬小体数量、Beclin1和LC3均与患者肾间质纤维化累及面积成正相关(r分别为0.757、0.658和0.638,均P0.001);LC3与24 h尿蛋白定量成负相关(r=-0.463,P=0.01),Beclin1与血清尿素氮(BUN)成正相关(r=0.433,P=0.017),自噬小体数量与患者性别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472,P=0.008)。结论在IMN患者中,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参与了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与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小管病变及肾间质纤维化在糖尿病肾病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其中 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即小管上皮 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 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相平行。这个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发生发展机制涉及许 多方面。  相似文献   

7.
四跨膜蛋白超家族(TM4SF)广泛表达于多种组织、细胞,至少包括哺乳动物28的不同的家族成员、果蝇的37个家族成员^[1]。尽管与其他的细胞膜分子,如整合素等相比,其结构、功能的研究仍很不充分,但随着近年来各种新的核酸、蛋白和细胞等的研究方法相继开展以来,对TM4SF的认识有了以一定的发展。TM4SF成员在结构上具有特殊的四次跨越细胞膜结构,在细胞膜外形成大小两个环状结构,能与人白细胞抗原(HLA)以及整合素相连,从而能促细胞生长、转导信息,并可能与病毒的粘附与进入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抗霉素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铁死亡(ferroptosis)的现象,初步探讨铁死亡参与急性肾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以1、2. 5、5、10μmol/L抗霉素A(antimycin A)干预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 2、4、8、16、24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检测细胞活性,透射电镜检测细胞线粒体形态,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关键蛋白(caspase3)活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结果:HK-2细胞存活率随着抗霉素作用剂量和时间的增加而下降(P 0. 01)。2. 5μmol/L抗霉素A干预HK-2细胞2h后,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明显增加(P 0. 01),电镜观察发现铁死亡特征性改变,细胞线粒体膜密度增加,线粒体嵴减少,细胞内ROS含量明显增加(P 0. 05)。与抗霉素模型组相比,铁螯合剂去铁胺(deferoxamine)、铁死亡特异性拮抗剂Ferrostatin-1预处理HK-2细胞能明显减少抗霉素A损伤后LDH的释放、线粒体损伤及ROS的产生(P 0. 05),且该过程不伴有caspase3活化。结论:在缺氧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过程中,铁死亡可能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较早出现的损伤方式;抑制细胞铁死亡的发生可以减轻缺氧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与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肾小管病变及肾间质纤维化在糖尿病肾病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认识,其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EMT)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相平行。在糖尿病肾病中引发EMT的因素主要有高血糖、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蛋白尿、血管紧张素Ⅱ、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多房棘球蚴四跨膜蛋白(EmTspan)的结构与抗原表位。方法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EmTspan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运用ProtParam、ProtScale、SOSUI、DNASTAR、SignalP、Cell-PLoc、SOMPA、NetPhos、Motif Scan、Phyre 2、TMHMM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跨膜区域、磷酸化和翻译后修饰位点及二、三级结构,利用ABCpred、IEDB、SYFPEITHI软件分析并预测B细胞、T细胞的抗原表位,通过MEGA-X软件构建Tspan的分子进化树。结果 EmTspan蛋白是由236个氨基酸序列组成,分子式为C_(1163)H_(1853)N_(291)O_(315)S_(21),不稳定指数为32.77,为稳定蛋白;有4个跨膜区,定位于细胞膜;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46.19%,β折叠占20.34%,β转角占8.05%,无规则卷曲占25.42%;EmTspan蛋白含有的B细胞、TCL细胞及Th细胞的抗原表位分别为7、15、8个;分子进化分析多房棘球蚴的Tspan和小口膜壳绦虫的Tspan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生物信息学预测EmTspan蛋白存在多个潜在的B细胞及T细胞表位,抗原性好,可为多房棘球蚴疫苗的研制、免疫诊断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糖尿病(DM)短暂性脑缺血引起小鼠脑内自噬活性的改变.方法 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小鼠DM模型,通过短暂性双侧颈总动脉夹闭(CCAO)手术在DM模型上建立脑缺血模型.通过免疫印迹和透射电子显微镜(EM)检测脑内自噬活性.结果 在缺血早期,自噬活性标记物LC3-Ⅱ表达大幅度上调,至少持续72 h.与假手术(Sham)组比较,DM组LC3-Ⅱ表达的基线水平增高.DM加剧了中风诱导的LC3-Ⅱ水平,DM-脑缺血(DM-VO)组的LC3-Ⅱ表达增高最为显著.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缺血后实验动物神经元大量表达自噬囊泡样物质,以DM-VO组表达最为显著.结论 DM加剧了脑缺血后脑内自噬活性水平的增高,调节脑内自噬可能成为一种防治脑缺血损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对胃黏膜上皮细胞周期和自噬的影响。方法用H.pylori处理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噻唑蓝(MTT)检测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Beclin 1水平,同时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4(CDK4)、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水平。结果 H.pylori作用后的GES-1细胞A值从0.41±0.03升高至0.62±0.05,细胞凋亡率从(5.25±0.47)%升高至(10.32±1.23)%,S期细胞比例从(26.47±2.45)%升高至(41.66±4.37)%,细胞中自噬蛋白LC3Ⅱ、Beclin 1水平升高,Bcl-2蛋白水平降低,CDK4、Cyclin D1蛋白水平升高,与未处理的GES-1细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ylori促进细胞增殖和凋亡,将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促进细胞自噬。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黄酸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时照组(n=20只)和糖尿病模型组(n=40只),模型组大鼠给予腹腔内一次注射STZ 60 mg/kg诱导糖尿病模型,再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大黄酸组.大黄酸组给予大黄酸150 mg/(kg·d)灌胃.16周后测定大鼠24 h尿蛋白,光镜观察肾小管间质损害及纤维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肌成纤维细胞标志蛋白α-SMA和间质细胞标志蛋白Vimentin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糖尿病组大鼠24 h尿蛋白排泄增加(P<0.01),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和Vimentin阳性表达面积分别为(0.2763±0.0529)和(0.1388±0.0336);大黄酸组大鼠24 h尿蛋白排泄较糖尿病组减少,肾小管间质损伤和间质纤维化程度减轻,其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Vimentin阳性表达面积分别为(0.1449±0.0447)和(0.822±0.0176),表达较糖尿病组显著下调(P<0.01).结论:大黄酸能显著下调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Vimentin表达,阻抑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型转化.  相似文献   

14.
马兜铃酸Ⅰ致肾小管上皮细胞DNA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研究马兜铃酸Ⅰ(AAⅠ)致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细胞)DNA损伤和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与P53途径的关系。 方法:不同浓度的AAⅠ纯品(80、160、320、640和1280ng/ml)体外刺激LLC-PK1细胞24h,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观察AAⅠ对LLC-PK1细胞DNA损伤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小管上皮细胞P53蛋白的表达。 结果: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发现 AAⅠ浓度为160,320,640和1280ng/ml时能导致LLC-PK1细胞产生彗星拖尾现象,且剂量越大,拖尾越明显,尾长和尾部荧光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此剂量的AAI使LLC-PK1细胞在G2/M期的比例明显增高,且剂量越大,增高越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各组小管上皮细胞P53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AAⅠ可导致LLC-PK1细胞DNA损伤,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这可能是马兜铃酸肾毒性损伤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修复能力差和形成泌尿道肿瘤的机制之一。AAⅠ对LLC-PK1细胞DNA损伤和细胞周期阻滞作用是非P53依赖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骨骼肌占人类体成分的40%~ 50%,是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重要组织,70%的葡萄糖通过胰岛素依赖的方式被骨骼肌摄取;同时骨骼肌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重要靶组织.现有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肌内细胞器发生重构、外膜细胞退化及凋亡、肌膜下线粒体减少、肌细胞内脂质沉积、慢肌纤维与快肌纤维比值降低等,在临床上表现为胰岛素抵抗、骨骼肌萎缩等糖尿病骨骼肌肌病特征.糖尿病骨骼肌病变的发病机制至今不甚明确,自噬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自噬是一种细胞应激和自我防御的机制,其主要生理作用是吞噬、降解变性的大分子物质及受损的细胞器,从而实现物质的再循环及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近年来有研究显示,自噬与糖尿病心脏病变发病有密切关系,自噬小体的生成及自噬与溶酶体解离功能紊乱在心肌细胞物质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心肌纤维化等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被认为是糖尿病心脏病变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Ghrelin是从大鼠胃组织分离并纯化出的由28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活性肽,参与内分泌功能调节。自噬作为维持细胞内环境自身稳定的重要细胞内降解机制,参与多种心肌疾病发生发展。本文就近年来Ghrelin和自噬在糖尿病心肌病(DCM)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自噬是机体处于物质与能量代谢障碍时主要防御机制之一,在维持胰岛β细胞结构功能、改善IR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某些治疗T2DM药物也参与自噬途径调节。本文就近年关于自噬对T2DM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四跨膜蛋白第二亲水基团融合蛋白(GST-TSP2HD)抗血吸虫感染免疫保护效果。方法采用Glutathione sepharose 4B胶亲和层析法大量制备GST-TSP2HD蛋白。实验组以GST-TSP2HD融合蛋白的福氏佐剂抗原免疫C57BL/6J小鼠,同时设置佐剂对照组及GST蛋白免疫对照组,每2周加强免疫1次。加强免疫2次后每只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45±2)条血吸虫尾蚴。感染42 d后剖杀小鼠,经生理盐水静脉灌注收集成虫,计数减虫率,用KOH溶液消化肝组织收集虫卵,计算减卵率。组织切片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结果与佐剂对照组相比,GST-TSP2HD融合蛋白免疫组的减虫率为27.10%,减卵率为32.30%;与GST蛋白免疫组相比,GST-TSP2HD融合蛋白免疫组可获得39.57%的减虫率,43.53%的减卵率。GST-TSP2HD融合蛋白免疫组肝组织中的虫卵肉芽肿数量明显减少,单个虫卵肉芽肿平均直径比佐剂对照组、GST蛋白免疫组分别下降了27.08%(P〈0.05)和40.5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ST-TSP2HD能诱导高水平抗TSP2HD蛋白的特异性抗体IgG,其中IgG1、IgG2b和IgG2c亚类可能在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日本血吸虫四跨膜蛋白是一个有效的日本血吸虫病疫苗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20.
自噬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物质降解途径,通过自噬溶酶体介导,清除自身多余或受损的细胞器,以维持细胞内物质的再循环并调节内环境稳态,对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均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自噬影响心血管功能,与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进程密切相关。本文从自噬的信号转导途径,自噬与糖尿病心肌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的进行探讨,希望从自噬的角度对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阐述,为治疗糖尿病心肌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