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儿童眼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各个年龄均可发病,但绝大多数发生于新生儿和儿童。RB儿童发病率1/18000~1/30000~([1])。75%病例均发生于3岁以前,约60%的患者为双眼发病,40%为单眼发病。过去我们认为所有的双眼发病RB患者和15%的RB单眼发病患者存在RB基因遗传突变~([2])。新的基因检测技术对较低分子水平突变有了较高的检出率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占儿童恶性肿瘤的3%左右。多以"白瞳症"首发,可沿视神经致脑脊液播散。RB1基因突变是最早被发现与RB发生有关的肿瘤抑制基因,常表现为点突变及RB1部分缺失。可单眼发病,也可双眼发病。RB采用介入治疗、眼内保守治疗、化疗、放疗等长期生存率已经达到95%以上,但随着认识的深入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远处转移期RB及中枢神经系统播散的RB就诊率逐年增高。认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综合治疗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对于提高RB患儿的保眼率及生存质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我院儿科收治的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儿科病房接受诊治的771例RB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男436人,女335人,起病中位年龄为20.0(0-153)个月。单侧眼发病542人,双眼发病222人,三侧性RB患者7人;中位发病年龄分别为24.0个月、10.5个月及6.0个月,三组患儿的平均发病年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17.6%(136/771)患者存在延误诊治的情况;眼内期(703/771)、眼外期(55/771)及转移期(13/771)患儿延误的中位时间分别为5.0个月,7.0个月,12.0个月的诊治延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随着地域经济水平的下降,患者诊治延误的比例及晚期患者比例有升高的趋势。结论 RB患者5岁以下多见,单眼RB患者发病年龄高,延误诊治与晚期疾病相关。就诊患者围绕区域医疗中心放射分布,地域经济水平可能影响RB患者的就诊情况,进而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双眼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全身化学药物治疗联合局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2月收治的42例RB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20例。系统化疗采用长春新碱+足叶乙甙+卡铂(VEC)方案治疗,同时应用激光、冷凝技术进行局部治疗,对患儿的保眼率、化疗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1)中位年龄13个月,双眼发病患儿发病年龄较同期单眼患儿小,但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75)。(2)29例患儿以白瞳为主要表现,占69%。(3)疗效与预后:患儿初诊时Group A期眼3只(3.6%);Group B期眼9只(10.7%);Group C期眼10只(11.9%);Group D期眼40只(47.6%);Group E期眼22只(26.2%)。眼球摘除患儿21人,化疗前后D及E期眼摘率有显著差异(P=0.016)。本组患儿保眼率:E期11只(50%);D期25只(62.5%);C期9只(90%);B期9只(100%);A期3只(100%)。总保眼率67.8%。本组患儿共有5例死亡(12%),4例为肿瘤进展,1例为化疗后颅内出血死亡。(4)化疗毒副作用:仅3例出现一过性听力异常并在随后的复查中双耳听力阈值恢复正常。结论未发现患儿存在明显的、不可逆的听力损害,提示本方案的安全性。对于双眼RB患儿,局部治疗联合化疗总体治疗效果非常好,大大提高了RB患儿的生存率和保留眼球及有用视力的比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全身化疗对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术后眼球病理分级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同仁医院儿科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术前临床诊断同时经眼球摘除后病理确诊的为D期及E期的223例RB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病理分级标准肿瘤侵犯视神经的程度分为5级:0级为未侵犯视神经;1级为侵犯视乳头;2级为侵犯筛板;3级为侵犯筛板之后,未到视神经断端;4级为侵犯视神经断端。分别将D、E期患儿根据术前化疗与否分为2组:第一组术前未行化疗组;第二组术前化疗组(1~6个周期)。分析两组眼病理视神经侵犯程度及预后。结果 223例患儿共263只眼,其中D期68只眼,E期患儿155只眼,双眼中对侧眼A期28只眼,B期12只眼;双眼患儿40例,单眼183例;男148例,女95例;发病平均年龄24.4±17.0个月,中位发病年龄21个月。D期及E期患儿术前未行化疗组与化疗组眼病理视神经侵犯程度差异均具有显著性;D期患儿术前未行化疗组与化疗组眼病理肿瘤细胞穿过筛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E期术前未行化疗组与化疗组眼病理肿瘤细胞穿过筛板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5年生存率D期为98.5%,E期为96.1%。D期及E期术前化疗组与未化疗组之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全身化疗是眼内期分期D、E期RB的术后病理分级的影响因素。对D、E期RB患儿术前行化疗与否并不影响患儿的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对2019年4月河南省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1例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MYT1L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表型和基因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拷贝数异常(CNVs)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该患儿存在MYT1L基因15号外显子错义突变(c.2186T>G,p.Met729Arg),患儿为嵌合体,突变率约为10%,该突变未在父母及患儿哥哥中出现。检索到MYT1L相关基因异常报道共18篇文献,共53例患者(含本例),包括22种点突变及30例携带包含MYT1L基因区域在内的2p25.3染色体条带微缺失患者。患者孤独症行为发生率为45.0%(18/40例)、超重/肥胖发生率为70.2%(33/47例)、智力障碍/全面发育迟缓发生率为96.2%(51/53例),嵌合体的症状相对较轻。提示MYT1L基因是ASD重要的易感基因,但嵌合体的症状较轻。ASD患儿共患肥胖或超重时应警惕可能存在MYT1L基因突变,可进行基因检测协助诊断并注意嵌合体存在的可能性,本研究扩大了ASD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三侧性视网膜母细胞瘤(TRB)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我院诊断为TRB的患儿临床特征及随访情况。结果4例TRB患儿中,1例有家族史(1/4);3例为双眼发病(3/4),l例为单眼发病(1/4);鞍旁占位1例,松果体占位2例,蝶鞍区占位1例;3例患儿首次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得值升高,治疗后迅速降至正常。4例患儿中,2例经含有PECV方案化疗的规范治疗后病情均好转,其中1例颅内病灶消失,达完全缓解(CR),1例颅内病灶缩小,达部分缓解(PR);2例患儿因病情进展放弃治疗。截至随访日期,2例获随访患儿1例无事件生存,1例PR。结论TRB在临床上较为罕见,预后差,PECV方案化疗对其有效,但需更大样本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小儿哮喘与家族哮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小儿哮喘与家族哮喘的关系。方法对本院儿童哮喘门诊就诊的3 500例哮喘患儿,采用自拟家族哮喘病史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别从有无家族哮喘史,一级亲属及二级亲属中有无哮喘史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无哮喘家族史1 659例,占47.4%;有哮喘家族史1841例,占52.6%。有哮喘家族史患儿略高于无哮喘家族史者。在有哮喘家族史1 841例患儿中,一级亲属中有哮喘病史多于二级亲属。母系亲属患病率为59.9%,父系亲属患病率为40.1%,母系亲属患病率明显高于父系亲属(P<0.05)。结论遗传对哮喘发病有着直接联系。母系亲属有家族哮喘史小儿患哮喘可能性极大,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JMML)的临床特征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JMML患儿临床资料及预后,分析影响JMML患儿预后的因素。结果 共纳入63例JMML患儿,中位发病年龄为25个月,男女性别3.2∶1。54例患儿完成JMML基因检测,PTPN11基因突变最常见(23例,43%),其中单纯PTPN11基因突变19例,伴PTPN11基因复合突变4例;其次为NRAS基因突变(14例,26%),其中单纯NRAS基因突变12例,包含NRAS基因复合突变2例。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仅为22%±10%。13例(21%)患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HSCT组患儿5年OS率高于非HSCT组患儿(46%±14%vs 29%±7%,P<0.05)。无PTPN11基因突变与PTPN11基因突变患儿5年OS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14%vs 27%±10%,P&...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KIT基因突变与儿童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BF-AML)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CBF-AML患儿中C-KIT基因突变情况,分析伴随C-KIT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及预后。结果 86例CBF-AML患儿中,35例(40.7%)C-KIT基因突变阳性。inv(16)/CBFβ-MYH11患儿中C-KIT基因8号外显子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t(8;21)/RUNX1-RUNX1T1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阴性组相比,C-KIT阳性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初诊白细胞计数、初诊骨髓幼稚细胞比例、伴随其他基因、髓外白血病、第一疗程完全缓解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C-KIT基因突变阳性及阴性组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2. 8%和76. 4%,总生存率分别为89.3%和85.9%,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IT基因突变在儿童CBF-AML中发生率高,对CBF-AML患儿的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EK-NUP214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2年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收治的7例DEK-NUP214融合基因阳性AML患儿临床特征、遗传和分子学结果、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 DEK-NUP214融合基因阳性的AML占同期诊断AML的1.02%(7/683)。7例患儿中男4例、女3例, 发病年龄8.2(7.5, 9.5)岁。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为0.275(0.225, 0.480), 6例FAB分型为M5, 除1例不详外余均伴病态造血。3例携带FLT3-ITD基因突变, 4例携带NRAS基因突变, 2例携带KRAS基因突变。诊断后诱导方案为:4例IAE(伊达比星+阿糖胞苷+依托泊苷), 1例MAE(米托蒽醌+阿糖胞苷+依托泊苷), 1例DAH(柔红霉素+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 1例DAE(柔红霉素+阿糖胞苷+依托泊苷)。1个疗程诱导达完全缓解者3例。4例患儿未缓解, 分别接受CAG(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IAH(伊达比星+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 CA...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查中国汉族内脏异位综合征患儿DNAI1和DNAH5基因编码区突变情况。方法临床招募确诊内脏异位综合征患儿及健康体检儿童,提取外周血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DNAI1及DNAH5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变异;Sanger测序验证外显子测序发现的突变位点;以生物信息学软件Mutationtaster、SIFT、PolyPhen-2分析位点变异对蛋白功能的影响。结果 81例内脏异位综合征患儿及89例健康儿童的外显子测序结果可用于后续分析。在81例内脏异位综合征患儿中发现存在3个DNAI1及3个DNAH5基因的编码区突变位点,4例(4.94%)患儿携带DNAI1基因突变,2例(2.50%)患儿携带DNAH5基因突变;突变位点在89例健康儿童中均未发现。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上述突变位点可能破坏蛋白质功能。结论中国汉族内脏异位综合征患儿DNAI1和DNAH5基因突变发生率分别为4.94%和2.50%,DNAI1和DNAH5基因突变可能与中国汉族儿童内脏异位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验泸州地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β-地贫)患儿及其父母地贫基因,寻找泸州地区引起该病的主要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并探讨其与临床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集40例β-地贫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分为重型组(14例)和非重型组(26例),提取DNA,采用PCR和DNA反向点杂交法进行β-地贫基因突变位点分析.结果 40例β-地贫患儿共检测出7种基因突变类型,有14种基因组合形式.其中以CD17(A→T)、CD41/42(- TTCT)和IVS-Ⅱ-654(C→T)最多见.14例重型β-地贫患儿中,突变纯合子8例,双重杂合子6例,其父母均为杂合子.结论 β-地贫患儿基因突变符合遗传规律;重型β-地贫患儿基因型为纯合子或双重杂合子,其发病年龄早,输血间隔时间短,输血量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SH2D1A、XIAP、PRF1、UNC13D、STX11、STXBP2、RAB27A、AP3B1、LYST及ITK等10种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相关突变基因在HLH分布情况及相关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5年11月期间按照国际组织细胞协会HLH-2004标准确诊为HLH的37例患儿的血液样本并行基因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突变位点分析。结果37名HLH患儿的中位年龄为2.6岁,检出基因突变组(22例)与未检出基因突变组(15例)中位年龄分别为2.09岁、2.67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患儿检测出基因突变,均为杂合突变未见纯合突变。UNC13D突变例数最多(50%)以内含子剪切位点突变为主(38%),同时存在错义突变和移码突变。多位点突变与单一位点突变、无突变组在发病年龄、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程度、NK细胞数量上无明显差异。70.3%HLH患儿同时合并有EB病毒感染。4例复发、1例初诊时死亡患儿均来源于基因突变组,其中4例存在EB病毒感染,1例疾病初期无EB病毒感染,而复发时检测出EB病毒阳性。结论 UNC13D突变在中国人群的HLH较多,基因突变与患儿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基因诊断方法进一步提高对儿童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以1例儿童CN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按序检测ELA2、GFI1、HAX1及WASp致病基因突变情况。依上述步骤对患儿分别进行疾病的临床及基因诊断并随访。结果参照诊断标准该患儿诊断为无遗传背景的散发性非综合征性CN;基因检测显示其携带已经报道的ELA2基因突变:c.164G>A;此外患儿中性粒细胞表面G-CSFR表达正常,G-CSFR胞内段未发现获得性截短性突变。结论基因突变检测证实1例儿童CN为ELA2基因突变所致,为该患儿未来的分组临床研究及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患儿基因型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5年1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的38例原发性HLH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将患儿分为破坏性突变组和非破坏性突变组,家族性HLH(FHL)组和非FHL组,细胞脱颗粒功能受损组和非脱颗粒功能受损组,分析不同组间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功能学检查结果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χ2检验。结果 38例患儿男23例、女15例,发病年龄2.5(0.1~13.7)岁。PRF1(13例,34%)和UNC13D(12例,32%)基因突变检出率最高。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关联性分析结果提示,携带破坏性基因突变的患儿(25例)发病年龄小于非破坏性突变组患儿(13例)[1.0(0.1~9.0)比4.0(0.4~13.4)岁,Z=-2.711,P=0.007]。家族性HLH患儿(26例)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和抽搐发生率高于非家族性HLH患儿(12例)[62%(16/26)比2/12,χ2=6.631,P=0.015;54%(14/26) 比 2/12,χ2=4.656,P=0.040]。脱颗粒通路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携带I2G基因突变的21羟化酶缺乏症(21-OHD)患儿基因突变谱,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2016年间收治的携带I2G基因突变的21-OH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共26例患儿,男20例、女5例,失盐型(SW)22例(84.62%),单纯男性化型(SV)4例(15.38%)。I2G纯合突变16例(61.5%),除1例男童临床表现为SV外,其余15例均表现为SW。复合杂合突变10例(38.5%),其中7例为SW,分别携带有p.Q319X、p.R357W、p.R484P、p.V282L、Gll0fs、Cluster E6基因突变;1例SV女童携带p.I172N突变基因,另外2例SV男童(同胞兄弟)均携带p.Q319X突变及父源等位基因大片段重复,而母源等位基因上存在I2G杂合突变。结论携带I2G基因突变的21-OHD患儿基因型与临床表型有较好的一致性,纯合突变多表现为SW,复合杂合突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酶活性损害较轻的突变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易感基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1A1)TATA盒的突变与高胆红素血症及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脑瘫)发病的相关性,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治疗提供理论根据。方法选取不随意运动型脑瘫41例(A组),高胆红素血症38例(B组),健康对照36例(C组)。分别抽取患儿及健康新生儿外周静脉血2mL,参照试剂盒说明分别提取其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UGT1A1基因,设计UGT1A1基因启动子TATA盒、引物序列,产物片段长度528bp。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找出相应的突变点。结果3组儿童孕龄、体质量、性别及喂养方式均无统计学差异(Pa>0.05);3组基因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41例患儿杂合子A(TA)6TAA/A(TA)7TAA型基因突变占36.6%,B组38例患儿(TA)6/7占15.8%,C组儿童无;而纯合子A(TA)7TAA/A(TA)7TAA型基因突变,A组占2.4%,B、C组均无;A组、B组基因型突变率明显高于C组,A组高于B组。结论易感基因-UGT1A1TATA盒突变与高胆红素血症及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具有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色素失禁症(incontinentia pigmenti,IP)又称Bloch-Sulzberger综合征,为一种比较罕见的外胚叶异常的遗传性皮肤病,属X-连锁显性遗传.本病发病率约2/10万,大约占所有神经外胚层疾病的1%[1].1906年Garrod首先报道本病.患儿多为女性,15%~55%有家族史,男女比例为1:20,男性患儿为纯合子,其发病一般为致死性,常死于宫内,因此男性的发病病例很少见.截止1998年末,国内外关于IP男性病例报道仅43例.2002至2007年我科收治2例IP患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儿童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的遗传学特点、临床特征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3年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确诊的44例DCM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分为基因突变阳性组(17例)和基因突变阴性组(27例),分析两组患儿首诊时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 结果 44例DCM患儿中,男性21例(48%),女性23例(52%);首诊以咳嗽、气促等呼吸道症状最常见(34%,15/44)。基因突变检出率为39%(17/44)。两组患儿首诊时临床特征、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比例,以及首诊时脑钠肽、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死亡9例(20%),其中基因突变阳性组死亡8例,包括3例TTN基因、2例LMNA基因、2例TAZ基因和1例ATAD3A基因突变患儿。基因突变阳性组患儿病死率高于基因突变阴性组(P<0.05)。 结论 儿童DCM首诊时的严重程度与致病基因突变无相关性,但基因突变阳性患儿预后相对更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