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原发性局限性胃肠间质瘤(GIST).外科手术结合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已成为中高危患者的治疗共识。而对于一些手术切除困难、部位特殊或需要联合脏器切除的原发局限性GIST.术前伊马替尼治疗可以使肿瘤降期而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切除率.甚至保留脏器功能。而对于进展期GIST,靶向药物是治疗的首选,外科手术干预尽管在一些回顾性的病例分析中显示出一定的效果.但仍缺乏前瞻性对照试验的证据支持。如何在两类患者中更好地结合靶向治疗和外科手术已成为GIST综合治疗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影像学是评价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靶向治疗疗效的主要手段。CT和MRI可方便、客观的反应GIST疗后改变,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影像学评估方法。靶向治疗有效的GIST病灶早期以出血、坏死、囊变及黏液变为主要表现,此时体积可能缩小不明显甚至增大,RECIST形态学标准应用受到限制。新近结合强化CT值变化率提出的Choi标准以及欧洲通过大样本随访研究制定的EORTC/ISG/AGITG联合标准,拓展了影像学对GIST靶向治疗疗效评价的理念。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及磁共振扩散加权功能成像可在更早期评价GIST靶向治疗疗效,有效组在初始治疗后1周内即可出现量化表征值的显著下降,成为GIST疗效评价及预测的潜力手段。  相似文献   

3.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肿瘤。长期以来外科治疗是首选也是惟一的治疗手段,随着GIST靶向治疗的到来,外科治疗模式也不断发展。无论是手术原则、手术技术、手术时机,还是手术联合靶向治疗为主的多学科治疗模式,都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发展。外科完全切除仍是原发局限可切除GIST治疗的金标准。而对于进展期GIST,靶向治疗的介入彻底改变了此类病人的预后。对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的进展期GIST病人,联合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伊马替尼等靶向药物改变了胃肠间质瘤(GIST)病人的治疗策略。但目前伊马替尼等的应用已从单纯药物治疗模式向与外科治疗联合应用的模式转变。PET?CT显像结果与临床症状缓解相一致,可早期评价GIST病人的疗效。动态增强超声造影已成为GIST靶向药物治疗疗效评价新的功能成像方法。对于高危的GIST病人,术后应采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2年。新辅助治疗在GIST中的应用已被广泛接受。目前认为对于伊马替尼耐药的病例,应用舒尼替尼治疗是安全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5.
新辅助治疗是胃肠间质瘤(GIST)的研究热点,其定义、适应证、意义等方面仍须进一步明确。新辅助治疗专指原发性、可切除GIST的术前治疗,适应证包括:术前估计难以达到R0切除;肿瘤体积巨大(直径>10 cm),术中易出血、破裂,可能造成医源性播散;特殊部位的肿瘤,手术易损伤重要脏器功能;肿瘤虽可切除,但估计手术风险较大,术后复发率、病死率较高;预计需要进行多脏器联合切除者。  相似文献   

6.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间叶源性肿瘤.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等小分子靶向药物是除手术外治疗GIST有效治疗方法。然而部分肿瘤对伊马替尼和(或)舒尼替尼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基因突变类型的差异以及继发基因突变是导致耐药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一旦出现肿瘤耐药.应根据耐药种类、耐药原因以及肿瘤具体情况.制订合理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来源肿瘤。大部分患者存在c-kit或PDGFRa基因突变。手术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基石,但是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来,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大大提高了GIST治疗效果。对于手术可以切除的患者,手术切除联合新辅助或辅助治疗改善了高危患者的预后:对于手术不可切除的患者,靶向治疗也有效地抑制、延缓了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正>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它可以起源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因其具有易复发和对传统化疗药物高度耐药的特性,治疗效果非常差。直至1998年发现c-kit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是GIST发病的主要机制,继而发现口服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甲磺酸伊马替尼对GIST具有高效低毒的作用以来,彻底改变了原发和转移性GIST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功能获得性突变所致的c-kit或PDGFRA受体酪氨酸激酶异常活化是大多数GIST发病的关键因素。伊马替尼及舒尼替尼等分子靶向药物可特异性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活化.其作为治疗晚期GIST及高危GIST术后辅助治疗的一线治疗地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成为了实体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经典模型。但同时以上药物的耐药问题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棘手难题和研究热点。许多因素与发生伊马替尼或舒尼替尼耐药有关,其中.KIT/PDGFRA的基因突变是决定耐药与否的主要原因。此外,可能还涉及基因扩增、杂合性丢失和近膜热点区域之外的旁路激活及药物血浆浓度等原因。对于出现肿瘤耐药的患者,应根据不同的耐药原因,采取相应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获功能性突变的KIT和PDGFRA受体酪氨酸激酶异常活化是多数胃肠间质瘤发病的关键因素。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等分子靶向药物是晚期或不可切除胃肠间质瘤患者疗效确切的一线及二线治疗选择,但伊马替尼耐药是临床中的棘手问题及研究热点。本文对伊马替尼耐药的分子机制和耐药后治疗策略的选择以及靶向治疗的新进展进行讨论。未来分子生物学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胃肠间质瘤疗效,改善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11.
胃肠管间质瘤为一种胃肠管最常见的原发性间质细胞肿瘤,具有偶发性及无症状性的特点.外科治疗仍是无转移胃肠管间质瘤的首选治疗.但术后复发率较高.针对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点,通过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能够改善该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监测在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效果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局部晚期和伴肝转移的GIST患者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2)病理组织学诊断为GIST;(3)术前影像学评估发现GIST侵犯周围器官...  相似文献   

13.
胃肠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起源于消化道的软组织肿瘤。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现对于复发和转移性GIST以靶向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其完全缓解率<5%,绝大多数病人由于继发性耐药而出现肿瘤进展,因而对于能否通过手术改善病人的预后是当前晚期GIST研究的热点。手术在晚期GIST的综合治疗中地位、要点、适应人群需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肝脏是胃肠间质瘤(GIST)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即使行肝切除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虽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使得许多GIST肝转移患者有了手术切除的可能并显著提高了生存率,但仍无法完全替代手术治疗。因此,GIST肝转移的患者如何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对GIST生物学行为认识的加深,靶向药物、分子病理、影像学、微创等诊疗技术的进步,改变了GIST的治疗模式,已经建立了包括外科、病理科、消化科、内镜科、肿瘤科、影像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合作模式。但迄今为止,外科手术切除仍是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推动GIST规范化外科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  相似文献   

16.
伊马替尼是胃肠间质瘤复发和转移病人目前的标准治疗,对于一些病人行手术切除可改善预后。伊马替尼类药物作为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手段很有可能有助于预后的进一步改善,但仍需更多临床研究的支持,而且药物治疗的时间等诸多因素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7.
何裕隆 《腹部外科》2013,(6):364-366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近些年实体瘤诊治中取得显著突破的肿瘤类型.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成功实现了从发现其发病机制到抑制或阻断这一过程的药物研发及应用的快速转化.对本病的认识与诊治过程,本身就是对于肿瘤转化医学这一新兴的医学研究模式极佳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对胃肠间质瘤的深入了解和认识,以及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等药物的引入,外科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作用在某些问题如复发或转移病例的处理方面又有所变化,因此外科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作用及其地位需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伊马替尼对可切除原发中高危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凡切除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诊断为可切除中高危GIST、并进行手术切除加围手术期伊马替尼治疗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伊马替尼治疗方式分为新辅助治疗组(术前加术后伊马替尼治疗,15例)及辅助治疗组(术后伊马替尼治疗,33例)。比较两组患者R。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病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结果新辅助治疗组的肿瘤最大径(11.2cm)和平均径(9.1em)均明显大于辅助治疗组(7.7cm和6.2cm,P.0.005和P=0.014)。新辅助治疗组术前治疗疾病控制率为93.3%(14/15)。新辅助治疗组和辅助治疗组患者R0切除率分别为86.7%(13/15)和84.8%(28/33)(P=1.00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2/15)和9.1%(3/33)(P=-0.642)。两组患者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5%和41%,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和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35,P=0.766)。结论对于可切除的原发中高危GIST,围手术期应用伊马替尼的治疗模式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生物学行为和解剖部位特殊,其诊治应受到重视。通过超声内镜和MRI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直肠GIST的诊断准确性,并且有助于评估手术切除范围。伊马替尼靶向治疗的出现改善了直肠GIST的治疗效果,提高了肿瘤完整切除率。对于直径<5 cm的直肠GIST采用局部切除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国内外尚缺少直肠GIST的诊疗规范,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进一步探讨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