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切除原发性骶前肿瘤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6例原发性骶前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经直肠指诊、B超、CT和/或MRI做出诊断,均采用完全腹腔镜手术切除肿瘤。患者21~63岁,平均(40.8±13.5)岁;肿瘤直径平均(6.7±2.1)cm。结果:肿瘤均被顺利完整切除,术中未出现不可控制的出血,出血量200~1 100 ml,平均(350.2±118.3)ml;6例患者术后24~72 h肠道功能恢复并进食,未出现腹部并发症。随访3~24个月,平均(11.2±7.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复发,排尿及性功能基本正常。术后标本病理类型:皮样囊肿2例,良性畸胎瘤1例,间质瘤1例(高风险),脂肪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结论:腹腔镜下切除骶前肿瘤是安全、可行的,与既往文献报道的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技术条件成熟的医院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骶前肿瘤手术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骶前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及经验。方法骶前肿瘤患者27例,21例初发,6例为复发。均行肛指检查、CT和(/或)MRI作出诊断。肿瘤直径平均6.3(2.4~10.3)cm。单纯经腹手术2例,单纯经骶手术20例,经腹经骶联合手术5例。结果切口一期愈合21例。病理类型:皮样囊肿7例,表皮样囊肿6例,畸胎瘤4例(1例恶变),平滑肌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脂肪瘤1例,感染形成脓肿3例,皮脂腺囊肿1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7~14个月。3例经骶手术复发,其中2例为皮样囊肿切除后引流不畅形成积液,再行手术切除引流治愈;1例畸胎瘤手术后复发,再行经骶切除后成功。1例感染形成的脓肿复发,经加强局部引流后愈合。结论骶前肿瘤诊断并不困难,CT等检查可指导手术方式。大多数肿瘤都可以采用经骶入路切除,手术后引流通畅是保障愈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原发性骶前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方法,分析2007-2010年治疗的8例原发性骶前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5例经骶尾部切除,1例经腹切除,1例经腹骶联合切除,1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病理类型:表皮样囊肿2例,皮样囊肿(良性畸胎瘤)1例,脂肪瘤1例,平滑肌瘤1例,淋巴管囊肿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恶性畸胎瘤1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24个月,无死亡病例。结果表明:(1)直肠指诊、直肠腔内超声、CT检查、MRI检查对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2)原发性骶前肿瘤应行手术切除,根据肿瘤情况选择手术方法,完整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骶前肿瘤经骶切除的适应证及手术的安全性。方法总结分析1990年11月至2006年5月间收治的36例骶前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6例骶前肿瘤包括13种不同的病理类型,良性肿瘤占72.2%,恶性肿瘤27.8%。其中经影像学检查肿瘤位于第4骶骨以下、并与周围重要脏器无粘连及指诊可触及瘤体一半、并排除其他手术禁忌证的23例入选经骶入路手术组。全组手术时间43~210(平均94)min;出血量为30~2000(平均350)ml;住院时间8~16(平均10.7)d。患者无术后死亡。无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其他手术并发症包括输尿管损伤1例和骶前脓肿1例,予再行乙状结肠造口并引流伤口后痊愈:骶部切口疝1例予补片疝修补术后痊愈。结论经骶入路切除低位骶前肿瘤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原发性骶前肿瘤的诊断、手术方法及主要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骶前肿瘤患者资料,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经直肠指诊、B超、CT确诊,均行手术切除,其中经腹前切除10例,经骶尾部切除9例,经腹骶尾部联合入路切除1例。结果肿瘤完整切除17例,大部切除3例,其中联合邻近脏器切除3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7例,其中大出血3例,误伤直肠1例,术后骶尾部切口坏死并感染2例,术后排尿困难1例。16例患者平均随访15(3~36)月,肿瘤完整切除的患者获随访14例,复发2例,死亡1例;大部切除的患者获随访2例,均已死亡。结论原发性骶前肿瘤早期诊断困难,手术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入路,良性肿瘤和低度恶性肿瘤应完整切除,并积极防治骶前静脉丛大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发生;其他手术并发症包括输尿管损伤1例和骶前脓肿1例,予再行乙状结肠造口并引流伤口后痊愈;骶部切口疝1例予补片疝修补术后痊愈.结论 经骶入路切除低位骶前肿瘤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骶前肿瘤的临床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15年7月间收治的56例原发性骶前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35例,年龄23~68岁,平均36.9岁。病程10 d至7年。所有病人术前均经过直肠指检或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定位,其中经骶尾部入路25例,经腹入路24例,经腹经骶尾部联合入路7例。其中6例为腹腔镜下经腹切除。结果本组病人良性34例,恶性22例;肿瘤完整切除39例,部分切除10例,未切除7例。术后发生骶前脓肿2例,切口感染2例,直肠瘘1例。获得随访的病人中,肿瘤切除者,复发4例,死亡1例。肿瘤未切除者全部死亡。结论原发性骶前肿瘤缺乏特异性症状,直肠指检以及B超、CT、MRI等相关影像学检查对于其术前诊断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手术治疗是骶前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合理的手术入路选择以及对并发症的充分认识和准备是原发性骶前肿瘤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骶尾部横切口行骶前肿瘤切除的方法,总结其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1月~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56例骶前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骶尾部横切口、离断骶尾关节进入骶前间隙,游离肿瘤两侧以及上下极,再游离并离断与盆腔脏器的紧密连接,切除肿瘤,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结果所有病例均完整切除肿瘤,术中出血平均110(30~200)ml,手术操作时间平均80(60~150)min,住院时间平均8(6~14)d,无盆腔脏器(直肠、膀胱、女性生殖器官等)损伤。术后恢复顺利,无切口感染,无明显骶前积液,均获得临床治愈;随访8年以上12例,5年以上18例,3年以上20例,1年以上6例,均未见复发。术后病理诊断:囊肿或上皮样囊肿21例,良性畸胎瘤19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4例,良性间质瘤3例,神经鞘瘤2例,副节瘤2例,淋巴管瘤2例,苗勒氏瘤1例,恶性畸胎瘤1例,恶性间质瘤1例。结论经骶尾部横切口切除骶前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和操作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骶前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骶前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16例骶前肿瘤患者人院时诊断:骶前囊肿7例,骶前囊肿伴感染2例,骶前肿瘤性质待定3例,肛周脓肿3例,肛瘘1例。术前行直肠指检及盆腔MRI作出骶前肿瘤诊断,肿瘤直径平均6.1(2.1~8.3)cm。均采用旁骶尾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显示,16例均一次手术治愈,13例创面一期愈合,1例创面内积液,2例创口感染,经局部换药后二期愈合。术后诊断(病理类型):皮样囊肿3例,表皮样囊肿5例,尾肠囊肿3例,畸胎瘤1例,间质瘤2例,骶前黏液腺癌2例。随访8~48个月。1例骶前黏液腺癌26个月后局部复发与盆底组织粘连,40个月后死亡;1例骶前黏液腺癌40个月后局部复发,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1例表皮样囊肿术后20个月复发,再行手术切除治愈。术后所有病例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结果表明,骶前肿瘤常无典型临床表现,术前直肠指检及盆腔MRI检查应作为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旁骶尾入路手术可以治疗大多数骶前肿瘤,其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引流通畅是保证创面一期愈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骶前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8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骶前间隙肿瘤比较少见,作者医院从1980年至1991年共收治这类肿瘤28例,多数为先天性类型(上皮样囊肿,畸胎瘤和脊索瘤),9例无症状,经查体肛门指检发现。B型超声和CT对骶前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本组肿瘤完全切除者23例,部分切除者2例。作者对骶前肿瘤的诊断和外科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骶前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1980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50例原发性骶前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原发性骶前肿瘤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直肠指检、B超、CT、MRI等相关检查。手术采用经骶尾部入路22例,经下腹部正中入路22例,经腹、骶尾部联合入路6例。肿瘤被完整切除33例,行部分切除10例,未切除7例。并发症有术中出血、直肠损伤,术后切口感染、脓肿形成等。结论骶前肿瘤如无禁忌证均应行手术治疗。充分的术前评估、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多学科协作以及对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充分认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3.
曹加忠张玉玲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7,(10):790-791
分析改良横弧形切口经骶入路手术治疗骶前肿瘤的临床效果。2013年5月—2015年5月骶前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选择经骶入路,对照组给予传统切口,观察组给予改良横弧形切口,对比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病理诊断结果,随访12个月生存率、复发率、死亡率。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皮样囊肿、良性畸胎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良性间质瘤、神经鞘瘤等,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生存率、复发率及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改良横弧形切口经骶入路手术治疗骶前肿瘤较传统切口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正>原发性骶尾部肿瘤是指位于直肠后骶前间隙内的肿瘤,是一种先天良性肿瘤,属于先天发育异常的错构瘤,女性占绝大多数,外科手术是治疗骶尾部肿瘤的唯一有效手段。根据肿瘤大小、部位,主要有经骶尾部、经腹、经腹联合骶尾部入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用于腹膜后肿瘤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骶前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骶前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分析了37例骶前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肿瘤直径3~16cm。术前诊断主要依靠直肠指诊、B超、CT等相关检查。手术方法有:经骶尾部切除15例,经腹切除10例,经腹尾部联合入路切除6例。其中合并切除直肠4例,肿瘤完整切除21例,部分切除10例,未切除6例,切除率83.8%。并发症有出血、直肠损伤、术后骶前感染、脓肿形成。作者认为合理选择手术径路、手术方式是切除肿瘤的关键。术前影像学检查对肿瘤定位和术式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成人骶前畸胎瘤临床报道较少,对其手术治疗的经验亦不成熟。我院1990~2004年共收治32例,其中采用经骶尾部切除术治疗共24例(占75%)。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3例,女性21例,男∶女=1∶7。年龄16~76岁,平均(34·8±10·4)岁。良性畸胎瘤16例(男性1例,女性15例),占66·7%,平均年龄(31·2±9·5)岁;恶性畸胎瘤8例(男性2例,女性6例),占33·3%,平均年龄(37·6±10·5)岁。1.2临床表现本组中4例无临床症状,查体时发现骶尾部包块,其余病例病程1个月至51年。2例病人被疑诊为卵巢肿瘤入院;2例幼年时发现骶尾部有鸽卵大结节;12例有下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7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施行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6例患者均腹腔镜下成功手术,手术时间75~130 min,术中出血量40~280 mL,术后24 h患者均排气且下床适当活动,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住院7~12 d后痊愈出院。随访2年,痛经完全缓解64例,部分缓解12例,未见复发患者,无尿频、尿急、便秘及腹泻等发生。结论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19.
经 Miles手术治疗直肠癌、肛管癌 45例。术后采用经腹膜外戳孔骶前双腔管负压吸引 ,使会阴部切口一期愈合率达 93.3%。 45例中男 30例 ,女 1 5例。年龄 35~ 85岁。肿瘤距肛缘均在 6cm下。低分化腺癌9例 ,高分化腺癌 1 1例 ,中分化腺癌 2 5例。1 引流管制作采用两根内径为 1~ 1 .5 cm的郛胶管长约 2 0~2 5 cm。距一端约 1 cm处沿纵轴方向剪开长约 3cm的裂隙 ,将两根乳胶管裂隙“吻合”在一起 ,引流管尖端剪成斜面即可 ,如图 1。福尔马林熏蒸备用。图 1 双腔负压引流管制作示意图2 使用方法按 Miles法实施手术 ,术中会阴部及盆底彻底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骶前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23例原发性骶前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骶前肿瘤一般无特异性临床表现.B超、CT有助于明确诊断.本组病人中良性病变18例,恶性病变5例.肿瘤完整切除21例,2例仅作活检.经腹途径手术15例、腹会阴联合途径6例、经骶尾途径2例.获随访的19例肿瘤完整切除的病人中,复发6例,死亡4例.仅行活检的2例均已死亡.结论:原发性骶前肿瘤一旦确诊均冝首选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进路,并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