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电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分析非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肺静脉电位(PVP)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需经房间隔穿刺行射频消融术的左侧旁道引起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普通射频消融术后,根据肺静脉逆行造影显示的肺静脉大小、位置,放置环状标测导管(Lasso肺静脉标测电极),依次记录左上肺静脉(LSPV)、左下肺静脉(LIPV)、右上肺静脉(RSPV)、右下肺静脉(RIPV)的双极电图,并与体表心电图、冠状静脉窦电图同步记录。结果共标测肺静脉49根,PVP表现为单一、规律的电活动,呈现PVP-A(心房远场电位)或A-PVP传导,但PVP落后于冠状静脉窦电极标测的心房波。结论非房颤患者PVP的存在也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房室旁道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临床、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以探讨房室旁道合并房颤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房室旁道合并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另选单纯房室旁道而无房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旁道性质将房颤组分为显性组和隐性组,根据射频消融术后是否再发房颤将房颤组分为再发组和无再发组。分析并比较显性组与隐性组、房颤组与对照组、再发组与无再发组的临床、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结果房颤组105例,行射频消融术73例;对照组109例。73例合并房颤的房室旁道患者,显性旁道62例(84.9%),隐匿性旁道11例(15.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896,95%CI 0.861~0.934,P0.001)、左房内径(OR=0.895,95%CI 0.830~0.966,P=0.004)、右侧旁道(OR=0.220,95%CI 0.085~0.569,P=0.002)是房室旁道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易患因素。单纯消融旁道组与同时消融旁道和房颤组术后房颤再发率没有统计学差异(6.1%vs16.7%,P=0.208)。结论显性旁道患者更易合并房颤;年龄大、左房内径大、右侧旁道的房室旁道患者更易发生房颤;消融旁道的同时是否消融房颤,对术后房颤的再发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肺静脉前庭首次消融术中有或无肺静脉触发灶的复发原因。方法:共入选18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男性135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5.0±11.4)岁,平均病史为(64.6±68.5)个月。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肺静脉前庭隔离术达到肺静脉-左心房电学隔离;术后常规程序刺激诱发,若合并室上性心律失常或者非肺静脉触发灶,同时消融。根据术中记录到肺静脉电位翻转并触发房颤为肺静脉触发房颤组(61例),无明确肺静脉触发房颤为无肺静脉触发房颤组(120例)。出院前所有患者均做常规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1~3个月,6个月分别再行上述随访检查。所有复发患者均接受二次消融。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隔离肺静脉,但无肺静脉触发房颤组中明确有12例为非肺静脉触发灶,1例位于左心房顶部,11例起源于上腔静脉。两组间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36.1±16.4)个月,首次消融术后,与无肺静脉触发房颤组相比,肺静脉触发房颤组复发房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9% vs 33.3%,P=0.15)。二次手术中,无肺静脉触发房颤组中12例患者均再次隔离肺静脉,其中1例术中发现同时存在上腔静脉触发灶。肺静脉触发房颤组中,36例接受再次隔离,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及"弹丸式"注射三磷酸腺苷时,16例患者共诱导出17处房颤触发灶,2例起源于肺静脉,15例为肺静脉之外(其中12例为上腔静脉起源,2例起源于冠状静脉窦,间隔处起源1例)。二次术后仍有15例复发,其中2例接受三次手术,触发灶分别位于左心房间隔与冠状静脉窦,1例患者四次手术,触发灶位于左心房后壁。二次消融术后,肺静脉触发房颤组的成功率明显高于无肺静脉触发房颤组(95.1% vs 84.1%,P=0.03)。但肺静脉触发房颤组的非肺静脉触发灶的比例明显低于无肺静脉触发房颤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8% vs 22.5%,P0.001)。结论:明确肺静脉触发灶者,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左心房肺静脉传导的恢复。无明确肺静脉触发者,主要原因是非肺静脉触发灶,常需要额外的消融。  相似文献   

4.
答: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与房颤的类型、房颤发生的机制、术者选择的病例和术者的经验有关。根据我们的经验和体会,房颤的复发包含几种情况,一种是真正的房颤复发,一种是手术后患者发生房性心动过速或者心房扑动(房扑),这也相当于房颤复发,需要做第2次手术。第2次手术时,需要检查肺静脉隔离是否完整,要保证肺静脉是完全隔离的。如果肺静脉电位复发了,要首先把肺静脉隔离,提高成功率。如果肺静脉电位没有恢复,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方法去诱发房颤,看房颤是否来源于其他的部位,  相似文献   

5.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与房室旁道位置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临床特点和机制以及与房室旁道位置分布的关系,对经导管射频消融(连续治疗)成功的298例预激综合征患者进行了分析,其中26例患者既往心电图证实有房颤发作。结果表明:显性旁道合并房颤(22/174,13%)多于隐匿性旁道(4/124,3%),P<0.005;右侧旁道(17/105,16%)多于左侧旁道(9/193,5%),P<0.05;右侧显性旁道(16/90,18%)多于左侧显性旁道(6/84,7%),P<0.01。即显性旁道尤其是右侧显性旁道合并房颤较多。支持显性旁道患者心室收缩提前(右侧旁道心室激动发生得更早)导致心房内压升高及电不稳定是预激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机制的论点  相似文献   

6.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起源的心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标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房颤的起源部位,探讨房颤起源部位的电生理特点,观察肺静脉起源的房颤所占的比例。方法选择9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拟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的患者。其中6例为持续性房颤,3例为阵发性房颤;男1例,女8例;年龄(42±13)岁。6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前2~3周予抗凝治疗,术前7天予胺碘酮药物转复,1例转复成功,另5例经同步直流电转复治疗成功。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行电生理检查:四极电极导管分别置入冠状静脉窦、高位右心房,大头电极导管或Lasso电极导管置于左心房、肺静脉。分别于右心房、左心房、冠状静脉窦、各个肺静脉行S1S2及S1S2S3程序刺激,诱发房颤。上述方法不能诱发房颤时,行相应部位的猝发(burst)刺激。结果9例患者可诱发出12个房颤的起源点,源于右心房者4个,左心房1个,冠状静脉窦2个,肺静脉5个。肺静脉5个起源中,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分别为3例、1例、1例。结论风湿性瓣膜病的房颤存在肺静脉起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行左房及肺静脉计算机断层血管摄影术(CTA)诊断左房血栓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51例需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或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拟行球囊扩张术前常规行左房及肺静脉CTA检查,有左房血栓的病例作为实验组,未提示左房血栓的病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经食道超声检查(TEE),且在行左房及肺静脉CTA检查时测量左房容积(LAV)。检查前均抽取静脉血检查脑钠肽(BNP)水平。结果:51例房颤患者CTA检测出左房血栓11例,无左房血栓40例,均经TEE检测证实;与房颤无血栓组比较,房颤伴左房血栓组BNP水平明显升高[(168.10±50.68)pg/ml比(253.03±150.88)pg/ml],LAV明显增大[(150.55±47.44)cm2比(229.10±104.96)cm2],P均〈0.05。结论:房颤患者行左房及肺静脉CTA检查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左房血栓,是检测房颤患者是否存在左房血栓的一种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抑郁与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2004年至2008年98例经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术前均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抑郁情况的评估,并随访术后复发情况。出现房颤症状及心电检查阳性结果判断为复发。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6.16±13.22)岁,术后随访(14.7±...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心房颤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报道2例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起源点位于肺静脉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均伴有频发房性早搏(简称房早)的阵发性房颤,电生理检查时行两次房间隔穿刺,将两根10极标测导管通过长鞘送入左,右上肺静脉,选择性肺静脉造影证实肺静脉开口部位,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1例诱发出频发房早,另1例诱发出频发房早及房颤,且房早及房颤开始发作时的心内电图无间显示最早心房激动点位于右上肺静脉内,其局部电位分别产体表心电图异位P波  相似文献   

10.
报道 2例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起源点位于肺静脉的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 ,均伴有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的阵发性房颤。电生理检查时行两次房间隔穿刺 ,将两根 10极标测导管通过长鞘送入左、右上肺静脉 ,选择性肺静脉造影证实肺静脉开口部位。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 1例诱发出频发房早 ,另 1例诱发出频发房早及房颤 ,且房早及房颤开始发作时的心内电图均显示最早心房激动点位于右上肺静脉内 ,其局部电位分别较体表心电图异位 P波的起点提前 61和 96ms。在最早心房激动点处以 15~ 2 0 W的输出功率消融 60~ 180 s后房早及房颤消失 ,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亦未再诱发房颤。术后随访 8~ 12个月 ,房颤无复发。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房颤效果较好且相对安全 ;在这类患者应用两根多极导管同步标测双上肺静脉是一种有效的标测和消融方法。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42岁。因二尖瓣脱垂伴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行外科二、三尖瓣成形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后发生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伴阵发性房颤。再次入院行经皮穿刺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现左上肺静脉电位延迟,其余肺静脉电位均未延迟或消失,并根据三维电解剖激动标测结果消融中止房速,再次隔离肺静脉。结论:尽管外科房颤射频消融相对直观,但获得完全性永久的线性损伤亦非易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进展过程中左心房/肺静脉重构的作用.方法 连续47例孤立性房颤患者在房颤心律下接受左心房/肺静脉CT检查,其中25例为阵发性房颤,22例为新发持续性房颤.通过对两组间有差异的CT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孤立性房颤进展的预测指标.结果 新发持续性房颤组的平均房颤持续时间为1~12(6.4±4.3)周.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新发持续性房颤组呈现如下的左心房/肺静脉重构特征:(1)左心房非对称扩张;(2)左心房容积显著增大;(3)肺静脉开口扩张.经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房容积(P=0.003,OR=1.139,95%可信区间:1.046~1.240)是预测孤立性房颤进展最强的独立指标.左心房容积≥108 ml预测孤立性房颤由阵发性进展为持续性的敏感性为68.2%,特异性为88%.结论 孤立性房颤在由阵发性进展为持续性的过程中伴随有显著的左心房和肺静脉重构;左心房容积显著增加是该过程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64岁,因胸闷、心悸入院.动态心电图检查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伴间歇性宽Q RS波,宽Q RS波形态酷似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但其四象限散点图的第Ⅲ象限为直角扇形,故快速诊断为房颤伴间歇性心室预激.后患者行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颤伴左侧旁道.  相似文献   

14.
总结12例房室结双径路及房室隐匿性旁道所致阵发性房颤的可能机制和射频消融后效果。本组1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19岁-46岁。电生理证实房室结双径路4例,隐匿性旁道8例。射频消融慢径及旁道后,随访6个月-20个月,11例无房颤发作,1例心悸发作较前明显减轻。结论:预激、多径路与阵发性房颤密切相关,射频消融慢径及旁道后,阵发性房颤可获根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研究心力衰竭时肺静脉形态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75例入选病例按是否存在心衰和房颤分为心衰组、心衰合并房颤组和对照组,其中心衰组35例,心衰合并房颤组19例,对照组21例。利用64层螺旋CT对3组患者进行肺静脉造影和左房形态学检查,并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四个肺静脉开口直径,包括上下径和前后径,以及左房直径,包括左右径、前后径和上下径进行测量,比较3组间上述测量数据的差异。结果心衰组、心衰合并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四支肺静脉开口直径和左房腔径均有显著增加;心衰合并房颤组与心衰组比较,四支肺静脉开口直径和左房腔径也有显著增加;心衰组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的肺静脉开口直径和左房腔径随心功能级别增加而显著增加。结论心衰患者四支肺静脉均呈显著扩张,肺静脉这种形态异常可能是心衰时房颤发生和维持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心房颤动(房颤)基质消融是房颤消融的最终目标,最紊乱的房颤波(Ⅲ型房颤)所在部位可能为房颤维持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Ⅲ型房颤波在双侧心房的分布特点及肺静脉隔离对其影响。方法11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用普通的电生理检查导管或64极Basket导管分别在上腔静脉、右心房游离壁、右心房后壁、右心耳、右心房间隔部、左心房后壁、左心耳、肺静脉及冠状静脉窦记录2分钟房颤心内电图。根据Wells对房颤电活动的分类,人工计算Ⅲ型房颤占所记录的2分钟心电图的百分比(房颤紊乱指数,DI)。比较肺静脉隔离前及房颤自动终止或电复律前冠状窦口及冠状窦中、远端房颤紊乱指数的变化。肺静脉隔离在房颤中进行。在窦性心律下证实仍然存在心房—肺静脉间电活动传导,在窦性心律或心房刺激下完成肺静脉隔离。结果在所有720次采样中,房颤紊乱指数成双峰分布,第二峰起始点为75%。在左心房后壁(包括肺静脉)采样326次,房颤紊乱指数大于75%占22.4%,在间隔部(包括冠状静脉窦开口部)采样118次,房颤紊乱指数大于75%占37.3%,在心房其它部位(包括右心房游离壁、右心房后壁、上腔静脉、左心耳及冠状静脉窦左房部)采样276次,房颤紊乱指数大于75%占6.2%。左心房后壁及间隔部与心房其它部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肺静脉隔离导致了冠状静脉窦远端的房颤电活动变化(房颤紊乱指数消融前14.34±25.01,消融后4.62±8.64,P=0.016),而对冠状静脉窦口无明显影响(房颤紊乱指数消融前37.49±38.09,消融后46.83±41.96,P=0.243)。平均随访7个月,6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5例患者转为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结论Ⅲ型房颤多集中在左心房后部,包括肺静脉。肺静脉隔离可降低Ⅲ型房颤在左心房的百分比,而对右心房影响较小。提示Ⅲ型房颤的集中部位可能为房颤维持的关键部位,肺静脉隔离可能改变了房颤维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肺静脉起源学说被认为是阵发性房颤研究方面最具突破性的进展 ,但是房颤肺静脉起源的电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电生理学研究显示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活动可能是肺静脉肌袖电活动产生的机制。但是由于肺静脉的解剖和电生理特点造成的肺静脉内传导阻滞的存在 ,生理情况下 ,肺静脉电位很少能够激动心房导致房颤的发生。快速心房起搏 (rapidatrialpacing ,RAP)已经被证实是房颤研究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法。在RAP或房颤后 ,诱发肺静脉电重构和心房电重构 ,有利于房颤的发生与维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房颤时左心耳结构和功能改变与肺静脉血流变化的关系。方法74例房颤患者和16例正常人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检测左心耳血栓形成、结构、功能和肺静脉血流频谱指标。结果18例房颤患者存在左心耳血栓,血栓组、非血栓组和正常组间左心耳结构、功能和肺静脉血流频谱有显著差异,其中血栓组左心耳扩大,血流速度下降最严重,左心耳结构、功能和肺静脉血流密切相关。结论房颤时左心耳结构改变,功能减退,肺静脉血流和左心耳结构、功能关系密切,能准确反应左心耳功能,在血栓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环肺静脉消融术联合应用环状电极标测对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61例房颤患者,其中男40例,女21例,阵发性房颤50例,慢性房颤11例。在EnsiteNavX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消融术。应用环状电极标测肺静脉电位,以肺静脉电隔离为消融终点。结果6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环左肺静脉消融使左肺静脉电隔离34例(55.7%),环右肺静脉消融使右肺静脉电隔离35例(57.4%),环左、右肺静脉消融使所有肺静脉电隔离23例(37.7%)。16例阵发性房颤和5例慢性房颤放电时终止房颤,终止房颤部位为左、右上肺静脉外近房顶前、后壁19例,右上肺静脉外后壁中部1例,完成左肺静脉消融时房颤终止1例。平均随访6±2个月,50例阵发性房颤中42例(84.0%)以及11例慢性房颤中5例(45.4%)无房颤发作,总成功率为77%。并发症:少量心包积液1例,经心包穿刺引流后积液消失;左侧血胸1例,经胸腔穿刺引流痊愈。结论EnsiteNavX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消融术中联合应用环状电极标测可使房颤消融成功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肺静脉前庭重构与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CPVI)后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因房颤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再次消融患者359例(阵发性房颤180例,持续性房颤179例)。LASSO环状电极标测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情况,在Carto系统引导下行补点消融。利用CARTO系统自带软件测量左右肺静脉前庭面积。结果 35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导管射频消融。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有144例(80%)电传导恢复,其中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占45例(31.25%),2支占58例(40.28%),3支占24例(16.67%),4支恢复占17例(11.81%)。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155例(86.59%)电传导恢复,其中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占24例(15.48%),2支占72例(46.45%),3支占17例(10.97%),4支占42例(27.1%)。阵发性房颤左肺静脉前庭面积(6.15±0.65)cm2,右肺静脉前庭面积(7.95±2.24)cm2。持续性房颤左肺静脉前庭面积(10.48±1.00)cm2,右肺静脉前庭面积(11.4±2.16)cm2。统计学分析提示阵发性房颤CPVI术后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持续性房颤(P=0.001),而持续性房颤4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P=0.001)。阵发性房颤左、右肺静脉前庭面积均小于持续性房颤(P0.001,P=0.022)。结论持续性房颤肺静脉前庭重构程度高于阵发性房颤,因此持续性房颤电隔离术后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