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据最近的Neurosurgery报道,动脉内应用小剂量第3代溶栓药(reteplase)联合机械溶栓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发病超过3h和有近期手术史都是静脉溶栓治疗的禁忌证。Qureshi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对上述不适合静脉溶栓或治疗失败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小剂量reteplase(最大剂量为4U)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股总动脉(common femoral artery, CFA)内膜切除联合腔内治疗下肢动脉多节段狭窄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对于累及CFA和股浅动脉(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SFA)及股深动脉(femoral profound artery, FPA)起始处的多节段狭窄闭塞病变的65条肢体(61例);同期采用CFA内膜切除和腔内技术治疗髂动脉(iliac artery,IA)、SFA、腘动脉及膝下动脉的复合术式进行处理。判定技术和血流动力学的成功,术后第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和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统计初次通畅率和二次通畅率。 结果 所有手术操作都取得了成功,ABI由术前的0.32±0.22 增至术后的0.83±0.34 (P<0.01)。围手术期没有死亡和严重截肢病例。6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14-36个月)。随访期间4例死亡;股浅动脉支架共18例(32.7%)发生再狭窄,再狭窄者中的5例接受了再干预,12、24、36个月的初次通畅率分别为92.3%、77.8%、65.3%;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5.3%, 89.2%, 76.7%。髂动脉支架2例发生再狭窄,未干预。股总动脉随访期间无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作为常见血管疾病,其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流行病学统计显示我国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率高达12%~20%。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DA)是动脉粥样化的重要肢体表现。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郭伟教授介绍,对于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临床上可分为药物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血管科药物包括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血液在狭窄动脉中形成血栓的危险性,扩张血管和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如果通过保守的药物治疗仍效果不佳,就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保定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32例(136条肢体)行腔内治疗的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 技术成功率为98.5%(134/136),并发症发生率为5.30%(7/132),无围术期死亡。术后踝肱指数(ABI)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84±0.15 vs 0.45±0.13,P<0.001)。术后6,12,24个月肢体1期通畅率分别为93.28%(125/134)、88.06%(118/134)和65.91%(87/132);术后12和24个月肢体累积2期通畅率分别为92.54%(124/134)和68.94%(91/132)。术后24个月肢体保全率为100.00%(132/132)。结论 腔内治疗下肢ASO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基底动脉闭塞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底动脉闭塞的临床诊断通常比较困难,预后较差。动脉和静脉溶栓治疗使闭塞的基底动脉再通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临床预后相似,但静脉溶栓技术简单,易于操作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激酶延迟溶栓疗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静脉造影确诊后,采用尿激酶延迟溶栓疗法(50万u10min内推入,随后1h内静脉输液10万u,2-3d每天静脉输液100万u,4-14d每天静脉输液25-50万u)加每天皮下注射肝素钙50mg(每12h1次)和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治疗LEDVT患者9例,结果:血栓完全溶解1例(11.11%),部分溶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血管再通率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68例。根据溶栓药物分为尿激酶组122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46例,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闭塞大脑中动脉再通率,采用Moil分级标准评价血管再通程度,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①尿激酶组:血管完全再通占37.7%(46/122);部分再通占46.7%(57/122);未通占15.6%(19/122),溶栓后脑出血占6.6%(8/122);预后恢复良好为51.6%(63/122),轻度残障22.1%(27/122)重度残障19.7(24/122),植物状态0.8%(1/122),死亡5.7%(7/122)。②rt—PA组:血管完全再通占41%(19/46);部分再通占52%(24/46);未通占6%(3/46),出血6%(3/46),恢复良好54%(25/46),轻度残障24%(11/46),重度残障15%(7/46),植物状态2%(1/46),死亡4%(2/46)。两组血管再通率、出血率及其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内溶栓可有助于再通完全闭塞的大脑中动脉和改善患者预后。尿激酶和rt—PA溶栓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评价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D)预后的预测因素以及动脉溶栓和支架置人术治疗BAO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BAO患者,在3~48 h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或尿激酶动脉溶栓,溶栓后血管残余狭窄>50%的部分再通者行支架置入术.术前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3个月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临床资料应用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血管完全再通24例(46.2%),部分再通16例(30.7%),未再通12例(23.1%).mRS评分:转归良好22例(42.3%),生存32例(61.5%),死亡20例(38.5%).BAD预后与NIHSS评分(P<0.01)、治疗时间窗(P<0.05)以及溶栓后血管再通程度(动脉溶栓和支架置入术后)(P<0.01)显著相关;动脉溶栓后血管良好再通与NIHSS评分(P<0.01)和治疗时间窗(P<0.05)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NIHSS评分(P<0.01)和血管再通程度(P<0.01)可独立预测BAO预后.结论:NIHSS评分<14分和血管再通良好是BAO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快速及时地动脉溶栓和支架置人术是治疗BAD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AIOD)是指累及腹主动脉末端-主髂动脉分叉处的闭塞性病变,是血管外科常见病,老年性动脉硬化是其首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岁以下人群外周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PAOD)发病率为2.5%,75岁以上人群达20%,这其中1/3的患者发生AIOD~([1])。AIOD患者可以发生重症下肢缺血和静息痛,在男性患者可以出现性功能障  相似文献   

12.
使用瑞士产Straub旋切仪对28例下肢动脉闭塞症(31支闭塞动脉)行血管腔内旋切术,术后对残留血管狭窄行支架置入术,共放置16枚血管内支架。结果完全开通者27支(87.1%),部分开通3支(9.7%),未开通1支;12枚支架因原有狭窄或旋切后残留狭窄放置,4枚因旋切后内膜损伤放置。1例胭动脉闭塞开通成功后造影发现闭塞段血管穿孔,经压迫止血后恢复。随访3~23个月,1例术后5h因心肌梗死死亡,4例症状复发。认为血管腔内旋切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简便可行、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血管腔内治疗器材的不断创新,腔内治疗已逐渐成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模式。由于股腘动脉具有特殊的生物力学特点,即便是最新一代的镍钛合金支架,其远期通畅率仍不理想。由于药物涂层技术在抑制下肢动脉内膜过度增生中的作用,载药器械逐渐成为髙级别临床应用的推荐,尤其适合股腘动脉长段病变、钙化病变、再狭窄病变及膝下病变等。理想的血管准备包括减容手段的合理应用以及球囊扩张模式优化等,可进一步避免或减少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后的血管再狭窄和再干预率,因此下肢动脉应规范血管腔内治疗,严格把握适应证,在实践和创新中切实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逆向导丝技术治疗下肢动脉慢性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技术要点、成功率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使用逆向导丝技术进行下肢动脉CTO病变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逆向导丝各种方法特点、手术成功率,比较术前、术后Rutherford分级以及12个月保肢率。结果共筛查62例下肢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其中CTO病变45例,使用逆向导丝技术21例(经侧支循环路径13例,逆穿远端重建区血管8例),成功开通CTO病变16例,患者术后踝肱指数(ABI)平均值提高(P0.05),Rutherford分级及跛行距离改善,1年的小范围肢体截肢率为9.52%,大范围肢体截肢率为10%。术中无主要并发症发生,无1例发生住院期间死亡。结论逆向导丝技术是下肢动脉CTO病变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术方式,能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有效改善下肢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5.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D)是一种以下肢麻木、发冷、疼痛、间歇性跛行为主要表现的退行性病变,其也是导致老年人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引起残疾甚至截肢〔1〕。LEASD是因动脉内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而引起的下肢动脉狭窄、阻塞,好发于小腿动脉、股浅动脉、髂动脉等〔2〕。开放性手术逐渐被血管腔内修复手术所替代,介入治疗已成为了目前临床治疗LEASD的主要手段。本文分析髂动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心管外科常见病,如果没有及时诊治及正确处理,可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尤其对老年人来说风险更大。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了13例髂股动脉以下老年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因多种原因未实行手术及其他有创治疗,仅予患肢动脉内溶栓的方法。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髂动脉—股深动脉腔内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伴严重缺血的疗效.方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伴严重缺血患者11例,均行髂动脉—股深动脉腔内重建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临床治疗有效率、ABI值、截肢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 手术成功率与临床治疗有效率均为100%.所有患者坏死组织均转为干性.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1个...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摘要 患昔.女性,74岁,主凶“左下肢疼痛10d”入院。10d前无明显诱凶出现左下肢疼痛、发凉.不能行走,夜问静息时疼痛加重既往2制糖尿病、阵发性房颤病史5个月,无明显间歇性跛行史;吸烟史40余年,4~5支/d。查体:心率120次/min,心律绝对不齐。左下肢皮肤苍白,触痛明显.膝以下及左足皮温明显降低,左侧股动脉、胭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触不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区域置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2015年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中晚期胃癌患者15例,均行区域置管动脉灌注化疗。观察所有患者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8例(53.3%),其中Ⅰ度3例,Ⅱ度2例,Ⅲ度3例;胆红素水平升高6例(40.0%),其中接受TACE患者5例,未接受TACE患者1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11例(73.3%),其中接受TACE患者10例,未接受TACE患者1例;恶心、呕吐11例(73.3%);发热9例(60.0%),均为接受TACE患者;便秘8例(53.3%)。结论置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的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闭塞性动脉病再生治疗的临床应用新进展,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部分影响因素。方法血管造影确诊的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12例,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皮下注射150μg/d进行干细胞动员后,第5天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分离干细胞,以3×109细胞/患肢对患肢进行肌肉注射,术后观察3个月至1年,进行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移植后3个月12例患者疼痛、患肢冷感、间歇性跛行及溃疡明显好转(按移植前后打分结果,P<0.01),选患肢相对恒定位置观测肢体血流图血流波幅[移植前(2.65±1.06)mm、移植后(7.76±0.59)mm,P<0.01]及血管超声血流灌注量[移植前(21.32±0.63)cm/s、移植后(44.55±4.13)cm/s,P<0.01],干细胞移植后血流灌注明显改善,血管造影示新生侧支血管明显增多,12例均未发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动员后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